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雪龙闯北极 >

第5部分

雪龙闯北极-第5部分

小说: 雪龙闯北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了4个小时的时差。

    时钟说拨就拨,很简单。可是,肚子可不愿意跟着这么快。于是,到了开饭时
间不饿、到了睡觉时间不困就成了问题。现在,我和同屋的小聂每天早上六七点钟
睡觉, 下午2点多起床。早饭和中饭都免了,只吃一顿晚餐。袁力昨晚怎么也睡不
着,一下子吃了两立安定,今天摇摇晃晃地到下午才出屋,连说:“吃多了!吃多
了!”夜餐时,一天没吃饭的她一口气吃了8个包子。

    船长袁绍宏说:“现在有船时(当地时)、北京时、世界时(格林威治时间),
加上马上靠罗姆港,还要算美国阿拉斯加夏令时(西九区),可我只有一块手表、
一个闹钟和一个挂钟,搞不清楚啦!”

    写到这儿,忽然想起来,昨天晚上11点半时,雪龙号穿越了国际日期变更线。
船上广播通知大家,请把手表由7月11日晚上11点30分改成7月10日晚上11点30分。
这样一来,对于我们来说,明天是11号,今天还是11号。船上时间和北京时间应该
是多少时差?我有点算不清楚了。

    雪龙号预计今天7月11日(北京时间12日)下午2点到达美国阿拉斯加罗姆港。
昨天召开全体队员会议,政委告诫大家要遵守港口规定,其中包括不要洗澡、洗衣
服。 政委说,雪龙号将停在罗姆港外约1海里的地方,不进港。本来给大家都办好
了美国签证, 计划中在罗姆港停留3天,但现在正式决定任何队员都不上岸。政委
说的理由是时间太紧,只准备在港外停留十几个小时。

    据说实际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经费问题,经港停留要花费数以万计的美元;二
是标准问题,美国海关的标准是世界上最严格的,他们对所有进入其港目的船只都
要进行卫生、 环保、安全方面的严格检查,稍有不合格就要罚款,听说数额高达5
万美元。美国人的理由是为船上的人着想,不过听起来有点像国内的公路乱罚款。

    这是雪龙号第一次到达美国港口,也是中国考察船第一次到达。会不会挨罚,
估计船上的领导们心里也没底,因此干脆来个不进港。

    雪龙号停在罗姆港外,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上来两名队员,一位是台湾明新
技术学院的张瑞刚博士,他带了一台昂贵的绝对重力仪;另一名是台湾《联合报》
的记者李彦甫,他上船经过了国务院港澳办的批准。第二个目的是请专程从芬兰飞
来到Vaisala公司的工程师上船维修气象自动观测仪。

    由于这三个人上雪龙号都要办理出境手续、芬兰工程师下船后还要办理入境手
续。罗姆港此时根本没有海关和港监人员,美国专门从另一个城市派员来为他们办
理有关手续。这三人将租一条渔船上船。美国海关和港监人员会不会上船检查?政
委说还不能确定,所以他让大家作好准备,把个人卫生整理好,更不能往海里扔垃
圾。在港外抛锚期间,船上的污水不再排放。由于船上所能容纳的污水有限。所以
他说,要洗澡今天晚上赶快行动,明天起不准再洗澡和洗衣服。

    不进港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大遗憾,因为罗姆港实在太小。这里是冷战时期俄美
对抗的最前沿,也是美军的基地之一。鄂栋臣教授前天打电话给等在那里的张瑞刚,
请他帮助买一个打印机墨盒。结果张瑞刚昨天回电话说,他跑了一个上午,根本找
不到卖计算机用品的商店。


    0712…1(BJ0713)到达美国罗姆港,我们只能在望远镜里看风景


    分不清白天与黑夜, 分不清日出和日落,分不清东西还是南北。这是7月12日
(北京时间13日)我们到达罗姆港第二天的感觉。

    昨天晚上我们几十个人排在甲板上,对着小港的方向拍落日;今天早上,我抬
头一看,已日上三竿,方向还是小港。手把罗盘仔细分辨,太阳落到小镇的左边,
是西北方向;太阳又从右边升起,在东北方向。两者相差90度角,而不是我们习惯
的正东正西180度。拍日落时看了下表,是晚上9点,刚才抬头看见太阳时,是凌晨
2点。不时看见有人在走道和甲板上晃动身影说,“睡不着”。

    距离产生美。 在离开近3。5公里的远处仔细观察一座小镇,这是以前从未有过
的体验。用望远镜一点点地看,用长焦镜头一张张的拍。这也是对陆地的一种亲近。

    罗姆港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如此安静,没有烟冒出来,也没有声音传过来。
只看见飞机一架一架地起降。从地图上看,这里有铁路通到码头,还有公路,机场
有两个,一大一小。镇中没有高楼,教堂的尖顶成为制高点。

    尽管现在是夏天,山上的积雪还没融尽,小镇仿佛在头上扎了条丝带,平添了
几分妩媚。最高的山顶上,四五面四方略带点弧形的预警雷达天线发出黝黑的光芒。
小镇面临的白令海峡最狭处只有20海里,把美国的阿拉斯加和俄国的西伯利亚隔开。
两国在这里的分界线成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偏离东西180度经线的“人类因素” 。冷
战时期的最前沿,这里是俄美两国对峙的最前沿。

    罗姆港虽小,但由于它面对白令海,其历史可追溯到1697年。当年俄罗斯新上
台的彼得大帝走出国门,遍访了法国、荷兰和英格兰诸国。他在各国的码头上看到,
那儿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船只到北方海域去捕鱼。他还看到整座城镇上都在忙于精
炼鲸油和清理鲸骨。此后他拟定出一个雄心勃勃的往外扩张的计划。他任命已经在
俄国海军中服役达25年之久并具有丰富航行经验的丹麦人白令为队长,去完成确定
亚洲和美洲大陆是否连在一起这一艰巨任务。

    1725年1月, 白令和他的25名队员离开了彼得堡,横穿俄罗斯,旅行了8000多
公里,到达太平洋海岸,然后登船出征。就在这一年,彼得大帝去世了,而在此后
的17年,俄罗斯换了5个统治者,白令却坚定不移前后完成了2次极其艰难的航行。
在这一次航行中,他在北极地区发现了几个岛屿,绘制了勘察加半岛的海图,并且
顺利地通过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之间的航道,这就是现在的白令海峡。由于他的发
现,使得俄国对阿拉斯加的领土要求得到了承认。当然,为此也付出沉重的代价。
前后共有100多人在这两次探险中死去, 其中也包括白令自己。1741年,他的船触
礁了,他自己也因坏血病而死去。

    到1903年, 挪威人阿蒙森再次率领6人驾一只小船,于3年后的8月底到达罗姆
港,并再次宣告北极西北航线胜利打通。

    平时没有船在这里靠港,只有几条小船安静地握在岸边。恰巧一艘绿色和平组
织的船也泊在港外,曾上过那条船的李乐诗说,那是绿色和平组织最大的一艘船。
可大副估计,吨位不过2000左右,只给我们船的十分之一。

    来自台湾的两名队员还没有上船,联合报记者的手续出了麻烦。他虽经国务院
港澳办批准,但没有在中国海关办理入境手续,就不能上中国的船。听说他正通过
北京的办事处办理,如果明天还办不好,将会错过一次良机。

    明天下午,考察队将起锚穿越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

    按照科考计划,在北冰洋将进行16个站位的海冰气联合考察,并在北纬73度实
施第一个站点的作业。这是本次考察的两大重点之一,主要目的是研究北极对全球
变化的影响。明天起锚后,船上将进行直升机试飞等作业准备。根据目前收到的冰
情,北极的冰区比计划中的靠南,这给预订的考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考察队密切
注视以后的冰情变化,并根据不同的冰情抓紧时间进行备用方案。

    首席科学家助理秦为稼说, 在加拿大海盆的16个站位分为三个断面, 以西经
170度为中心一个断面,其它两个断面分别向东、西各移5度。因何在此设点,秦为
稼说, 13000年前,这里也曾是陆地,也就是说原来俄罗斯大路与北美大陆是连着
的,虽然后来冰川退化变成海峡,但连接的大陆架依然保存,这对研究海水环流十
分重要。“从目前调查资料上看,北大西洋方面的资料远远多于北太平洋。”

    这一阶段调查完成后,雪龙号将进入永久冰区。下午,海冰队召开协调会,讨
论进入冰区后的观察和海冰站上的观测任务。根据协调会初步认定,此阶段还将设
8个观测点, 它们分别距离雪龙号500…1000米左右,其中一个距离会远些,且需要
连续工作7…10天。

    因为冰况随时在变化,航行路线和最北端的位置都是相对的,没有最后确定。
但是总的原则是:雪龙号破冰不撞冰,航行的最北点为海注站的位置,直升机将部
分冰雪考察队员向北送 1-2个纬度。 这就是说,雪龙号开足马力向北行驶,一直
到不能前进,就停下来;而不采用倒车,再向前冲撞冰层的做法前进。这样既节约
了时间,又节约了油料。这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方案,因为航行最北点的位置在这次
考察的科学目的中并不重要。


    0712…2(BJ0713)两岸科学家携手,开中国极地考察之先河


    到达罗姆港之前,电话、传真来来回回,领导们吃不好、睡不香。因为船上的
两个最重要的仪器出了问题。一个是气象自动观测仪,一个梅花采水器。

    前者是今年6月, 国家海洋局海洋气象预报中心从芬兰一家公司购进的目前世
界上最先进的气象自动观测仪,专门用于此次北极考察。但离岸前就被公司的工程
师把仪器的主板给烧了。梅花采水器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海水取样设备,圆形钢
架的一圈排着11个采水窗口,状如梅花。这次科考主题是海冰气联合观察,少了这
两样设备,考察的2/3的内容就没法做了,还去干什么?

    到了罗姆港, 问题都解决了。7月12日芬兰工程师在罗姆港登船,把气象仪修
好。不久,采水器也找到问题了,原来是电池坏了,只有电压,没有电流。

    不过考察队也付出了代价。接送芬兰人上下船,雇的是当地人的小艇。当时雪
龙号离岸仅1海里多一点(约2公里) ,小艇往返一趟要花1000多美元(接近1万元
人民币),三趟总共花去3400美元。雪龙号自己也有小艇,但人家不让你放。这有
点让人怀疑开小艇的主儿是不是跟当局有亲戚关系。

    台湾科学家张瑞刚如何登上雪龙号我没看到,我正在睡觉时,小艇把他送上来
了。听说开小艇的姑娘非常美貌,我非常懊悔,倒不是因为没看到美女,而是觉得
应该把登船的场面拍下来。一路上确实很单调,这就应该是比较精彩的场面了。

    张瑞刚是和联合报记者李彦甫一起到达罗姆港等待上船的,但最终登上雪龙号
甲板的,只是张瑞刚一个人。听说他俩通过北京的机构进行了最大可能的争取,但
没有成功。

    上船后,大家估计他可能心情不好,没敢去找。午餐时,他出现在餐厅里,记
者们也都不动声色地靠近,想听点信息。张瑞刚对面日本女科学家东久美子,他们
用英语交谈起来。细听才明白,他们原来在上海就见过面,雪龙号启航前,张瑞刚
专程到上海登船了解过情况。

    张瑞刚旁边贴着我们办的《北极探索》报第二起,他转头看了一眼,我说了一
句:“这是我们船上办的报纸。”他说“是吗?”大家看他的心情还没坏到不愿意
说普通话的程度,就你言我一语的向他提问。开始大家问的都是罗姆港的问题。

    张瑞刚介绍说,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小城。全城人口不到4000人,40%是爱斯基
摩人。 这里的交通主要是航空,他是坐波音737…400过来的。全城只有一个十字交
叉的主要大街,除教堂外,最高的房子只有两层。从城里到机场出租车只要5美元,
买了要5分钟,快了仅2分钟。这里的文化水平、生活条件都比美国其他地方低得多,
但物价高得出奇,因为这里曾盛产金矿。小小地方,美国陆军和海军都设有基地。

    张瑞刚的兴致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得多,他主动跑回房间,拿出他在小城购买的
五彩绚烂的邮票展示。大家连声说:“在这儿停了一整天,没上岸看看,太可惜了!”
“我还有图片没冲出来, 否则更美。”张瑞刚在小城住了3个晚上,走遍了每一个
角落。听说一位爱斯基摩人老婆婆曾经徒步走到过北极,便慕名前去,只见其居不
见其人。得到的说明是80岁的老婆婆出去旅行了。

    晚上我又去找张瑞刚,话题不自觉就从联合报的李彦甫身上开始。张瑞刚叹一
口说,“我俩明晚一宿都没睡觉,拼命打电话,所有能找到的高层都出动了,电话
费折合人民币也要好几千块,一直到今天中午我们还相信一定会成功。没想到……”

    他又说,李彦甫毕业于新竹清华大学,虽然只有30岁,却是台湾很有名的记者。
他1997年3月赴黑龙江省漠河县报道日全食, 在台湾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并因此得
到全台湾每年只证1个人的科学报道奖。 这次参加北极考察的报道,有关部门早就
批准,联合报已用整版的篇幅作了特别报道,并宣布开设专门栏目。事到临头却被
拒之门外,对李彦甫打击不小,他便哭边给报社传回一份辞职函。毕竟,这件事对
他个人和联合报的信誉都有严重影响。

    不管怎么说,张瑞刚能顺利登船,意味着大陆和台湾的科学家在本次北极科学
考察活动中携手合作,开创了中国极地考察史上的先河。他将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
的鄂栋臣教授一起,在本次科考中进行北极地区绝对重力场的测量。这也是大家对
他格外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参加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使张瑞刚成为第一个到极地进行科学研究的台
湾记者,他因此“感到十分荣幸”。他上船后找到船长先敬个礼,“我的泪水差点
出来,我为祖国的强大感到自豪”。

    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