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学以致富 >

第5部分

学以致富-第5部分

小说: 学以致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人因有收人而改善生活,甚至有些人会去开创自己的事业,社会资源才能不断积累。与封建的农业社会不同的是,商品经济社会的特质是创造更多的机会,使有能力的人能因努力而改善生活;而封建的农业时代,少数大地主拥有土地且所有资产皆家族化,如果你出生贫穷的农家,将永无翻身机会,而你的世世代代也注定永远贫穷:,
    在史密斯提出“国富论”的同一世纪,许多思想家也试着找出其他领域中的一些定律,例如科学家发明的地心引力定律、行星运动定律,以及化学反应定律等。而人们也相信,在宇宙的规则中,如果有科学的行星运转定律、苹果从树上坠落而发明的地心引力定律,那么商业、政治及人类在不同情况下,也都应该有一定的规则。一旦找出计算公式,你将可根据金钱流动的流程,而预测将有多少回收。
企业家前仆后继
    知道供给与需求法则或金钱流动法则是一回事,但要找到一个方法去实际执行又是另外一回事。于是经济学家不断地尝试,试着找出新的理论去减少一些现象对市场所造成的冲击,以达到单一平衡状态。
    根据记录,在美国殖民时代并不止一个百万富翁,麻州沙郎的伊莱亚斯 哈斯科特 德比(Elias Hasher Derby),以拒绝做农奴买卖、专营航海经商的高超道德闻名,他在当时被认为是美国最有钱的人,如今他的房子由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并对外开放参观。而他的住处离存放大文豪纳森尼尔 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知名著作的“七盖博之家”(Home of Seven Gables)只有数百码之遥,这个事实给我们的启示是,文学和财务在学校教育里应该是同等重要的。
    再往南走数百英里,一个名叫罗伯特 奥利维(Robert Oliver)的巴尔的摩商人,虽然也算有钱人,但是在美国革命前后,美国最有钱的人应该算是罗伯特 莫理斯(Robert Morris)。
    莫理斯组织一个企业联盟从事船只买卖,其船队往返于西印度群岛航行到欧洲及美国之间,将烟草及食物运到欧亚大陆,再将衣服及工业制品从欧亚大陆带回美国。同时,莫理斯也是提供独立革命时期军需品,如衣、裤、衬衫及军火等的秘密委员会主席,该公司系军需品的签约供应商。在殖民同盟法案下,莫理斯成为财务监察人,他对美国财务系统之父亚历山大 汉米尔顿(Alexander Hamilton)的第一个全国银行计划的支持不遗余力。
    莫理斯完全反驳杰弗逊所提出的农夫才是骨干并应享有投票权的论点,并认定只有像他这样优秀的人才,才有资格治理国家。就像许多专擅于借力使力的商人,莫理斯也是用向银行贷款的方式来建造他的商业王国,由于其最大的客户是军方,因此他也可说是大军火商的鼻祖。
    不过,莫理斯也像现代那些工于心计的商人,如唐纳德 特朗普(Donald Trump)一样,过于膨胀个人的信用,更不幸的是,当时船运业萎靡不振,以致其财务王国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瓦解,最后宣布破产。
    在那个时代宣布破产可是非同小可,欠钱不还更是犯罪行为,因此莫理斯在费城债务监狱服刑三年,服刑期间乔治 华盛顿还曾往探监。尔后莫理斯在狱中拟了一个方案,提议废除因信用破产而入狱的刑罚。幸好他的努力福泽后人,否则在1990年美国监狱将人满为患,因为每年美国有80万人因为付不出贷款而被列为个人信用破产户,其中绝大部分是信用卡用户。
    公元1815年以前,在美国有六个百万富翁,他们的致富之道都是靠船运及贸易。其中最有名也最富有的是费城的史蒂芬 吉拉得(Stephen Girard),吉拉得在法国出生,父亲是船长,因此他在十几岁时就开始。上船,后来成为一位成功的贸易商。他到美国投资土地,购买银行股票、政府债券等,每一笔投资都相当成功之后,吉拉得创立自己的银行,并与年轻激进的商人约翰 雅各布,阿斯特(John Jacob Astor)组织企业联盟,合伙做生意。
    吉拉得死后,留下价值600万美元的不动产,这在当时是一笔巨额款项,但今天甚至不敷负担一位篮球选手的年薪。由于吉拉得是一个无神论者,他坚信没有任何宗教的神职人员会为增建校舍而捐献爱心,因而他将大部分的遗产捐给专门收养照顾男孤儿的学院。
    不过,吉拉得所有的资产价值却被其后的约翰 雅各布 阿斯特所大大超越。阿斯特从德国移民到美国,最初做的是毛皮交易,后来他将部分资本转投资在一艘往来中国做贸易的船只,并因此而获利,阿斯特的船运事业遂从一艘船变成两艘、三艘、四艘,终于到拥有一个快速船队。这支船队在美国银行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成长如此快速,可说是一个相当大的成就。
    当时,银行发行货币的数量是根据该银行金库中所储存黄金和白银的数量而定,由于伦敦储有充足的黄金,因而银行可印制大量货币供民间商业大亨借贷以扩充事业,但在美国由于黄金存量太少,以致无法大量发行货币,阿斯特及其后的资本家都因借不到资金而终止扩展事业的计划。
    由于资金的供应不够充裕,致使阿斯特的竞争力受到影响,因此他毅然决定放弃国际贸易,专心于美国市场。事实上,他在美国市场也做得有声有色,到1848年他过世时,享年84岁的他拥有两千万美元的资产,大约是老朋友吉拉得的三倍。
    在阿斯特过世后不久,报章媒体开始广泛讨论他的巨额财产,人们对阿斯特的家人继承了超过1900万的遗产,却只捐五50万美元给慈善机构反应强烈,这件事也引发美国人民热烈的讨论;任何人如果不能在死后将全部财产带走,该由谁来继承?当时一般人的意见是阿斯特该将大部分的钱分给他的同僚,只需少数给亲戚就可以了,因为资本主义的特色就是取之社会,用之社会。
    直到今天,这仍是大众热烈激辩的议题,每个人几乎都同意努力工作、不断发展以赚取更多利润是件好事,但对遗产的分配却意见分歧。如果在今天,阿斯特可能无法将95%的资产留给他的子孙,因为现今美国的遗产税法规定,任何死后赠与将被课征95%的遗产税,同时,遗产赠与对象也可有不同的选择:他们可把遗产捐给私人公益团体、基金会,包括大学、医院、无家可归者收容所、艾滋病研究中心及食物救援中心,或是将大笔遗产留给政府。
股市发展缓慢
    到了1800年,已有295个公司在美国成立,但是他们绝大多数都属私人所有,一般大众无法具拥有权。在当时,一般人对成立公司争议颇多,支持的人认为它是足以使整个社会受惠的一个重要民主联盟,反对的人则认为它只是那些自私者所成立的不民主、诡诈又具颠覆性的组织。
   当时对任何一位股票投资人来说,都是一个令人挫败的时期,虽然州政府为了让人们安心投资,特别通过,一项法令,免除了一个公司在遭受控告时,其股东除损失股票票面金额外所应负的责任。但是此举并未带动投资热潮,因为在当时一般人并没办法像今天一样很容易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大淡彼此中意的公司行情或分享投资理念。
    此外,当时报章媒体上也没有所谓的商业专栏、《钱》杂志,或是其他教人选股的书籍可供参考。事实上,当时也没有多少股票可供选择,充其量只不过十来家银行、寥寥可数的保险公司及一两家瓦斯公司而已。1815年3月,今日备受肯定的《纽约商业广告人》刊物曾将当时所有上市公司做了一次完整的调查,总计有24家股票上市,其中绝大部分是银行,到了1818年,增加为29家,1830年为31家。
    早期华尔街的股票交易是在一株大树下进行的。之后,曾换到一间租来的房子里及咖啡厅里。有一次,其中一处在交易进行中失火,只见大伙不慌不忙地搬到另一间干草棚去,继续股票买卖。
    纽约股票交易所在一般人眼里,交易环境并不是很好,投资人得四处游走逡巡,等待每一股的交易。整个过程进行得十分缓慢,进场的交易人在早上11点半开始进行股票买卖,必须到当天的凌晨一点半才能结束。其交易过程的迟缓,可以从1830年3月16日那天,出现有史以来交易进行最慢的纪录可见一斑。那天只有31笔交易完成交割,比起1995年平均一天的总成交额达到3亿3千8百万美元,真是小巫见大巫。
公共建设带动股市发展
    股票交易活动在1835年开始蓬勃发展,当时被列入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公司已多达121家。美国境内也陆续展开河川、高速公路及桥梁的铺造,而这些重大的建设工程都需要钱,其经费便是从买卖股票及债券而来。此时银行股也不再像一、二十年前那么抢手,反而是铁路股和债券变得热门。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只要看到股票名字上有“铁路”两个字,就会不计血本大肆抢购。同时人们也开始花大把大把的钞票,买下所有靠近铁路的土地,如果没有钱买,就去向银行贷款。银行把钱大量借给从事这种房地产交易的人,而许多农人也就此弃农从商,摇身变成房地产大亨。
    不过好景不常,一如早期英伦经营的南海公司般昙花一现,1836年美国的股票价格也如它当初狂飘的情形,一路狂泻,投资人卖不掉手中的持股,那些向银行借贷巨款一心想成为房地产大亨的人则因为过度的负债,无能力偿还银行借款。银行的库房一贫如洗,不少存款户的钱也因为银行关门大吉或倒闭而付诸东流。很快地,在现金极度短缺的情况下,人们没有钱买任何东西,整个财政体系濒临瓦解崩溃,造成了1837年美国的经济大恐慌。
    美国的经济状况就这样在优越的生活及经济大恐慌之间反复循环。在经济景气时,物价上扬,工作机会普及,投机者可以用尽最后一毛钱或典当珠宝、借贷,无所不用其极地炒作股票、债券及土地;当经济大恐慌来临、景气跌到谷底时,投机者虽然获得了应有的报应,但社会大众也连带深受其害。
    美国股市分别在1853年和1857年崩盘,当时热门股艾瑞铁路(Erie Railroad)股从一股622美元跌到只剩11美元。欧洲的投资人并未记取前车之鉴,在这次美国股市崩盘中再度成为输家。直到1850年时,仍有将近一半的美国股票由外国人所拥有,其中又以英国人最多。
发明改造历史
    在欧洲上流人士的眼中,美国人就像是一群愚笨的乌合之众,一群没受过什么教育又粗兽的“扬基人”(Yankee doodles)。但是,当美国人搞出了许多伟大的发明时,欧洲人所受到的震惊也最大。为了弥补到美洲开发土地时不足的人力,美国人只有设法发明机器来代替人力,但这并不表示所有的发明梦都能美梦成真。反而由于资本主义—人们愿意将金钱投资在机器的制造生产上,才使得美国进入其发明的黄金时期。
    这些发明包括富尔顿(Fulton)的蒸汽船,乔治 卡巴特(George Cabot)的磨坊,弗朗西斯 卡巴特 科威尔(Francis Cabot Crowell)创立的“全自动工厂”,节省人工的麦克米克(McCormick)大型收割机。此外,一个来自康涅狄格州、当时在南部平原担任教师的笨拙工人伊莱 惠特尼(E1i Whitney),发明一种可以摘取棉花种子的轧棉机,凭着他的一双手把南部变成产棉中心。其中麦克米克所发明的收割机,塞缪尔 科尔(Samuel Colt)的转轮手枪及挂锁,都曾在1851年英国伦敦水晶宫(Crystal Palace)工业机械大展中大放异彩。欧洲人对美国的产品叹为观止;并且对其生产线上的品质标准化感到不可思议。
    这些发明要成为具体的产品,有赖金钱的投资。其中有些是从银行借来的,但随着投资风气日盛,也有不少的资金来自股票市场。
    至于农业方面,机器也大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1850年以前,农民们还在使用五千年前埃及人的方法耕种之后,农民利用牲畜或是靠人力犁田,其中的人力多半假奴隶之手,这些奴隶可说是农奴制度下的牺牲品,命运就像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的奴隶一样。
    建立奴隶制度的元凶,首推农业。直到反奴役风潮掀起,才得以废除这种罪恶的制度,不过,资本主义对农奴制度的废除也是功不可没。资本主义的兴起刺激投资人把钱拿去兴建工厂,制造农业机具(如打谷机、收割机、圆型耙、钢犁及稻谷起降机等),从此改变了农业的经营形态,农务上不再需要奴隶,农奴制度遂无存在必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数家于100年前便开始生产制造农业机械的公司,如迪尔(Deere)、国际丰收者(International Harvester,如今改名为Navistar以及凯特皮勒(Cater…pillar)等,至今仍持续运作着。而正当这些企业陆续发明了能锄、能种、能收割的各样机械时,也有不少公司致力干能使土壤更为肥沃的除虫剂及肥料的研究。在新的机械及化学品的发明结合之下,美国成为全球最有效率的食品上国,并且远较其他任何国家具土地生产力。
    美国拥有数百万公顷的肥沃土地,不比欧洲和亚洲的农民们必须汗流侠背地在贫痔又过度开垦的土地上辛劳,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发明及创新丰沃了美国的平原,并使美国农业成为世界羡慕的焦点,却也不容置疑。当时,100万名爱尔兰人因为洋芋欠收而饿死,无数的中国人因为稻米不足而勒紧皮带,饥饿对其他地区的人民造成威胁时,美国仍能继续生产超过其本土人民所需的粮食。
    尽管农业机械改变了人们种稻的方式,但却没有改变美国人的饮食习惯。大部分的家庭自给自足,基本的三餐是面包、洋芋、根类蔬菜、干果及一两道切片的咸熏肉。人们吃腰子当早餐,加上厨房里没有冰箱,许多盛产的蔬菜水果,为求新鲜都必须尽快吃掉。到了冬天,则只有黄瓜沙拉果腹。而如果住家离水边很远,就没有机会食用新鲜鱼类。柠檬是最常见的水果,柳橙则是每年圣诞节才有可能看到的稀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