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狼行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潜艇主战纪实-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非洲海岸航行准备进港时被击沉的。
由于这些损失,英国海军部不得不从北大西洋调去一部分护航兵力。6 月,第206 (“哈德逊”式)中队从冰岛调到巴瑟斯特,从供应船“杜马纳”
号起飞作战。
后来,第200 (“哈德逊”式)中队也参加了上述作战。7 月14 日,第一支得到连续护航的SL81 护航运输队(由第7 护航大队护航)从弗里敦起航驶往北纬19°,在那里该护航运输队被交给从伦敦德里出航的护航舰艇进行护航。
5 月上旬发生了一件对整个德潜艇作战至关重要的事件。5 月7 日,OB318 护航运输队(由第3 护航大队护舰)遭到U —201 潜艇的攻击,2 艘船被击沉。
5 月9 日近中午时,U —201 和U —110 潜艇又发动了攻击,各击沉1 艘和2 艘船。“奥布里舍”号轻护卫舰用声纳发现了U —110 潜艇并准确地进行了两次攻击。
当U —110 潜艇在大约四分之三海里处浮出水面时,“奥里布舍”号得到驱逐舰“百老汇”号和“大斗犬”号的支援。“大斗犬”号立即转向进行攻击,但该舰舰长经过考虑之后,认为有可能俘获这艘潜艇,于是撤回了以前的命令。
“大斗犬”号以15 节的航速驰向U —110 潜艇,当U —110 上的艇员似乎在操纵他们火炮时,舰上的所有火炮都开了火。大约距U —1101 链时,“大斗犬”号停了下来,派一个舰上工作组到U —110 上艇员已弃艇。几大堆机密文件被搬到“大斗犬”号上,最重要的战利品是带整套信号的“埃尼格马”
军用密码无线电收发报机,当时它正准备发报。
“大斗犬”号营救存完幸者之后,把U —110 潜艇拖走,该艇干5 月11日沉没。德国人完全不知道该U —110 已被俘,也不知道“埃尼格马”收发报机和全部有关的密码都落到了英国情报机关的手中。俘获了这部密码收发报机,弥补了对付德潜艇方面“超级”情报所留下的空白。
从那时起一直到战争结束,德国海军有关其潜艇的通信内容都被英国海军情报部加以利用。搞到的情报非常完整,直到每艘德潜艇的准确位置、作战情况以及指挥官的姓名。
但海军部害怕泄露情报来源,要求不能经常使用“超级情报”。尽管如此谨慎,还是发生了两次可能泄密的危险。第一次是在6 月上半月,利用“超级”机密使英国海军击沉了德国的给油船“贝尔兴”号、“埃格兰德”号、“埃索流堡”号、“达尼亚”号和“洛牧里根”号。第二次是在1941 年底,由英国巡洋舰“德文郡”号和“多塞牧郡”号在南大西洋击沉了德国袭击舰“大西洋”号和“皮滕”号。
这些袭击舰是对从加拿利岛至佛得角群岛一带作战的德潜艇进行补给的。这些袭击舰被沉后,迫使德国过早地撤回该区域内的潜艇。
1941 年5 月,大西洋作战委员会在说明有弹射飞机的商船重要性时指出:“。。如果我们的护航运输队有自己携载的飞机,就会取得很大进展。”
在提出这个建议时,原英国货轮“汉诺威”号已经改装成商船航空母舰。该舰彼重新走名为“奥达城”号,并在9 月份同它护航的第一支护航运输队OG74起程。
该舰在昼间向护航运输队不间断地提供空中掩护,它所载的4 架“欧洲燕”式飞机击落了2 架福克沃尔夫200 型飞机。1941 年12 月中旬,“奥达城”号确定无疑地证明了它对护航运输队进行空中掩护的重要性。
12 月14 日HG76 护航运输队(36 艘商船由第36 护航大队进行掩护)从直布罗陀起航,在12 月23 日之前,一直受到德国飞机和潜艇的攻击。与护航运输队发生接触的德潜艇不少于12 艘,但只击沉了一艘商船、1 艘航空母舰“奥达城”号和1 艘驱逐舰“斯坦利”号。
为了这点战果,德国却损失了U —131 、U —434 、U —567 、U —574 四艘潜艇,并被“奥达城”号的飞机击落了4 架福克沃尔夫200 型飞机。在“奥达城”号取得胜利之后,大西洋作战委员会建议再同样改装5 艘舰船,并按租借法订了6 艘。这些计划要求马上开始执行,但是直到几个月之后,第一批新式护航航空母舰和商船航空母舰才服役。
1941 年夏季,U 艇违背了邓尼茨的意愿,除了大西洋攻击船队之外,还被用到其它方面。
由于空军急需,四艘U 艇被用于气象观测。又由于对苏联作战,在7 月从大西洋调走了六艘U 涎参加北极的海上作战。然而北极没有可攻击的船队,因此U 艇只承担了海洋的警戒任务。
这时,U 艇居然被派遣担任护卫任务。到现在,邓尼茨将军才恍然大悟,政治领导阶层居然误解了潜水艇的功能。由于有了这种误解,U 艇竟然护卫起辅助巡洋舰、补给舰,乃至那些普通的船舶。
U 艇本来是用来发现并攻击盟军舰只的。不过,对于开展攻击的盟军飞机和水上舰艇都无可奈何。盟军舰只往往能从远距离开展炮击,而U 艇武装薄弱,很难进行攻击。
据以往的经验,即使只损失U 艇船队中的一艘,也将严重地影响到舰队的战斗力。U 艇的数目一旦减少,不仅很难发现船队,也很难接触到船队。
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可能摆脱防卫舰艇的攻击,更谈不上对敌船展开攻击了。
德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以后,U 艇不再被当成水上舰艇。由于种种的事件,U 艇的任务发生了变化。
邓尼茨指出:“一般人认为U 艇总是潜在水中,这是错误的想法。”他把U 艇称为“能够潜水的舰艇”,同时又补充道,“U 艇通常在水面航行,只有在避开飞机以及驱逐舰等的攻击,或是要在白天展开对敌鱼雷攻击时,才潜入水中。”
U 艇具有两个不同的推进器。两个狄塞尔推进器是在水上高速航行时使用的。但是,一旦U 艇潜水,就必须将它们停下来。对狄塞尔推进器必须供给氧,但在潜水中,空气的来源只有舱内空气,而这些空气也将在一瞬间就用完。因此,当引擎停下来的时候,艇上全部成员就会因窒总而死亡。
因此,当U 艇开始潜入水下时,狄塞尔推进器将转换为以二次电池转动的电动机。二次电池的重量达数吨,但即使是最初期设计的这种二次电池,也能够使U 艇在水中时速达8 节(约15 公里)。如果采用最缓慢的经济速度,则可以连续航行24 小时,在水中能够移动100 公里。
一旦电池耗尽,U 艇将再度浮出水面上,用狄塞尔推进器使电动机运转,以此作为发电机,给二次电池充电。如果要完全地充电,则必须耗费两三个小时。
U 艇是耐压构造的舰艇。它是细长的钢铁制的圆筒,并有防水设施。
为了艇上成员的休息、健康以及活动,舱内气压保持与外界大气压相等。
潜入水下航行之后,随着水深增加,造成对U 艇的压力也急剧地增加。因此,U 艇潜水航行的深度有一定的界限。假如每平方米有180 吨的水压,外板将产生裂纹,海水进入舰内,U 艇就会沉到海底。
耐压舰艇的外部侧面附没有巴拉斯特槽,再下方有海水活门。将空气充到槽中,沉重的耐压舰体就会浮起,不仅指挥塔,连甲板也会露在水面上。
如果打开海水活门及空气活门,海水就会进到槽里面,空气就被挤出来,U 艇浮力减小,开始下沉。
只要用气筒把槽里面的海水排出,或紧闭空气活门输入压缩空气,海水会就从海水后门中排出,因此,U 艇也就能够再度浮到水面上了。
同时,也可以采取与飞机相同的方法,在水中调节深度及前后倾斜度。
换句话说,只要把舰体前后部的水平舱向上或向下移动,利用水流的阻力就可以了。装在舰体外部侧面的巴拉斯特槽的构造,不像耐压舰体一样坚固。
一旦潜水航行,槽内充满海水,其受水压的影响不如舰体严重。
由于相同的理由,附设在舰体外侧的燃料库也有巧妙的构造。海水能够由下方自由地进入槽里面。
至于狄塞尔推进器的燃料出口位于槽的上部,只有燃料已经彼消耗的下方,才有海水进入,因此,槽总保持充满的状态。这样一来,槽内的燃料虽然被消耗掉,但是,仍然不会形成有空气的空隙,潜水航行时也不会有不必要的浮力,即使进入很深的海水,也不会因为受到水压的压迫而塌毁。U 艇的攻击武器主要是鱼雷。鱼雷是一种装填有高性能炸药、能够自己向前冲的武器,就像一个小小的U 艇。鱼雷的发展有种种阶段。最初的鱼雷是由压缩空气推进的,这种类型的鱼雷由于会留下白色泡沫的航行痕迹而易被对方发现,但不容易避开。此后,变成装载二次充电池、利用电机推进的方式,由于不会冒出泡沫,从而不会轻易地被敌方发现。
经过多次的试验,炸药的点火方式有了很大进步。最初是冲击点火,也就是说,鱼雷必须撞击到舰体才能爆炸。但有时即使撞上也不发火,也有时没有按照调整的路线、甚至在通过敌对方的舰底之后失去动力而停下来。
再以后,采用了所谓的磁气点火方式。鱼雷如果进入海上敌舰所制造的磁场,就会自行点火,深度的调整并没有很大的问题。如果鱼雷在舰底下爆炸的话,由于下方来的强烈冲击彼,舰艇的龙骨都会被折断。
鱼雷的尖端,有个小型螺旋桨状的安全装置,以便鱼雷在仓库或被搬运到舰上时,不致因尖端受到冲击而点火。在鱼雷离开U 艇冲向目标的途中,这个螺旋桨将因水流影响而旋转,使撞针与雷管相对,处于能够发火的状态。
在TC 型U 艇中,共有44 名官兵。他们在为时数周的行动告一段落之前,必须共同地过着拘束的舰内生活。
出发到海上时,所有能够利用的空间都装满了粮食。生鲜食品放在容易取出的地方,有时甚至堆到艇上成员的居住区。一旦生鲜食品被吃光,就开始食用罐头及干燥性的食品。
这些粮食,必须按照堆积的反顺序食用。因此,堆积时要有充分的知识及先见之明,因为艇上成员的健康及士气都受到这种堆积方法的左右。这显示出U 艇的勤务员在出击时需要进行慎重的考虑和准备。
在舰内几乎不可能运动,甚至没有空间做最起码的体操。
在警戒放哨时即使不当班,但为了呼吸新鲜空气,成员都要轮流排班,以便到小小的甲板上呆上那么一会儿。
从甲板进入舰内,必须经过仅容一人通过的甲板升降口。又如在U 艇欲作潜水航行的时候,即使只有一个人在甲板升降口等着下来,也不能发出迅速潜航的命令。
这样,能够走出甲板的人就只有寥寥几名了。因此,全部乘员轮流排班一次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在交战中,最紧张的时刻莫过于护卫船队的驱逐舰发现U 艇而欲对U 艇发动攻击之际。那种吓人的响声,似乎告诉乘员,他们的U 艇已被发现。
这种响声,是从潜水探测仪发出的,一旦碰到U 艇的舰体,就立即弹回,发出“p —i…n ”的回声。
这种武器发明于1917 年,战前就已广泛地公开了,因此,德军也十分熟悉。
潜水探测仪由发信仪与收信仪组成,装置在驱逐舰的圆仓里面,核是石英的结晶体,通交流电时就振动,从而把音波发射到水中。
音波一旦碰到目标就会反射回来。接收仪获得这种反射的音波后,操作者就知道已经找到目标了。他们再稍微移动一下音波的发射方向,找到回声的方位,以便确定目标的位置及距离。
在这以后,驱逐舰就可以发起攻击了。但是,潜水探测仪有两个缺点:第一是必须存在一定长度的距离,否则就无法捕捉目标。驱逐舰为了探投深水炸弹而来到U 艇附近时,潜水探测仪回声就会消失,致使无法确定目标的位置,也就是说,U 艇可以乘机巧妙地逃脱,避免遭到致命的打击;第二是初期的潜水探测仪无法测定目标的深度。
如果运气不佳,U 艇的袭击告一段落之后,艇上乘员就能听到由驱逐舰的引擎声和潜水探测仪的回声组成的二重奏。首先是驱逐舰向U 艇驶来的引擎声,然后是潜水探测仪找到目标后的回声,接下来是驱逐舰为了找到正确回声而移动的声音,最后,则是惊天动地的大爆炸声。
假如深水炸弹攻击得巧妙、成功,巨大的爆炸威力就会带来水中的冲击波,于是U 艇就会象像遇到台风一佯、上下左右地摇晃,这种情况下,U 艇很可能会沉入海底。
艇上的成员有在U 艇沉没之前浮上海面的可能性,但是从U 艇逃到海上,再游到浮游板的机会则很少。因此,很少有被盟军舰只救起再送到陆上收容所以待战争结束的机会。
当海水不断流进舱内,舰体再也耐不住深处的水压时,U 艇就要毁坏了。
如果在这之前U 艇已到达海底,而此时又用尽了氧气的话,艇上的成员就不可能逃生了。
虽然如此,志愿到U 艇服役的人仍络绎不绝,U 艇的特殊任务、同志间的合作、小组工作的意识使U 艇部队吸引了众多的年轻人。一直到最后的日子,艇上的成员都还保持着盲目而旺盛的士气。
1941 年9 月,六艘U 艇从大西洋开往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目的是支援在北非的隆美尔军团。
当时,意大利对非洲军团的补给舰常有中断的危险。如今有了这六艘U 艇以及11 月抵达的四艘U 艇,可以解决燃眉之急了。
在到达地中海的U 艇之中,U81 于11 月3 日击沉英国“皇家亚克”号航空母舰,这艘航空母舰倾斜了12 小时以上最后仍宣告沉没。船上只有一个人没有获救。
几天后,U331 击沉英国“巴拉母”号战舰。到12 月14 日,U557 又击沉英国“卡拉地亚”号巡洋舰。
但1941 年8 月,英国军队对德国潜艇又取得了一次较大的胜利,并在俘获U —570 潜艇时,得到了有关德国作战能力的重要情报。导致U —570 潜艇投降的这次作战是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