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德] 汉斯·雅各布森 >

第60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德] 汉斯·雅各布森-第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俄军以巨大的优势兵力发动了攻势,但德军最高统帅部对这种危险却估计不足,这竟成了它对敌人总估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致这种估计不足的原因很多,特别是它那毫不动摇的信念,即俄军的夏季攻势将针对加利西亚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而不是针对中央集团军群。希特勒和陆军总部一直死抱住这个想法不放,甚至从六月中旬开始,这种想法就明显地与俄军针对中央集团军群的部署相矛盾。总的说来,中央集团军群觉察到敌人正在针对它集结大量兵力,也觉察到迫在眉睫的俄军攻势的重点,但是它肯定过高估计了自己的抵抗力量。
  特别要指出的是,中央集团军群坐待战役的来临,期待一旦俄军的攻势开始,它可以按自己对形势的判断放手进行防御战。可是实际情况远非如此。“我只准备打一次以坚守前沿阵地为目标的战役。在整个战役中一直是这样的想法。”但是,与所期望的相反,在最初几天里,在维切布斯克两侧,奥尔沙之北,莫吉廖夫以东和博布鲁伊斯克两侧等地的防线一被突破,为防止整个集团军群的覆灭而采取的唯一办法便是放弃所谓的据点而进行机动防御。这意味着在必要时撤退,并在强大的增援部队的帮助下建立一条新的防线——也许可沿别列津纳河上游。此外,还可尽早从其他集团军群尤其是从有很多预备队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获得援助。
  中央集团军群于六月二十四日上午第一次提出这些要求,陆军总部承认这些要求很合理。然而,希特勒拒不批准从那些未受攻击的前线地段撤退,他尤其不允许撤出据点。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布施陆军元帅感到鉴于希特勒给他下达的那些严格的命令,他无权擅自改变其部队的作战目标,因而也不能放手让他的指挥官们进行机动防御。也许应该责备布施,他对希特勒唯命是从,没有一次为了他手下的士兵的利益独立采取行动,用既成事实大胆对抗最高统帅部——他的继任者莫德尔陆军元帅就是这样做的这一观点是与后来去世的冯·蒂佩尔斯基尔希将军的观点相一致。他经常与作者讨论这个具体问题。参看前面的注释。勒里希特的看法要尖锐得多(虽然基本上也是从冯·带佩尔斯基尔希的观点来的),对这一形势的总的判断也说得太过分。想把惨败的全部责任推到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头上的做法不实事求是。说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比通常这样一级司令部好对付”(勒里希特的书第116 页)也不实事求是。对希特勒来说,公开激烈的反对毫无用处,这只能导致有关司令的免职,正如冯·曼施泰因、克莱斯特和林德曼遭到的命运一样。到1944年,德军指挥系统竟到了由独裁者(同时也是德军最高统帅)一个人说了算的地步。甚至连集团军群的司令也不能反对希特勒直接下达的命令。因此莫德尔陆军元帅总是尽量不让事情走得太远而使希特勒对他采取一种不妥协的立场。莫德尔内心对希特勒并不言听计从。他经常(虽然不是总是)设法得到比布施陆军元帅能够得到的更多的东西,而后者是依赖他的“元首”的。。诚然,在六月二十五日早晨,中央集团军群重新紧急地请求修改它的作战命令,但只是到了二十六日至二十七日夜间,也就是说又耽误了三十六个小时,希特勒才终于批准逐步向别列津纳河撤退。即使到这时,他仍然坚持固守据点。但这时已为时太晚:第三装甲集团军和第九集团军的大批部队已被歼灭,整个第四集团军成了俄军迅速向明斯克作包围运动的牺牲品。现在回顾起来,毫无疑问,第九和第四集团军的迅速撤退就会腾出支援受到威胁的翼侧所需的预备队。虽然这并不能避免失败,但很可能避免有战斗力的部队的被歼。
  由于希特勒不负责任的拖延,不可能采取局势所要求的那些根本性措施,因而这次战役的整个发展直到中央集团军群的彻底覆灭都是不可避兔的。这样一来,德军在白俄罗斯所遭受的灾难——被歼二十八个师,损失三十五万人——比斯大林格勒的灾难大两倍。一九四四年夏季整个德军战争形势由此而受到的影响更加严重。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影响到了整个东线,因为它使俄军得以把德军前线中段推到维斯杜拉河和东普鲁士边境,切断了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德军,并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威胁到德国在巴尔干的地位。一九四四年夏季中央集团军群在白俄罗斯的覆灭是德军在东线末日的开始。

  阿登战役(一九四四年——一九四五年)
  准备工作
  从一九四四年八月起,希特勒一直在考虑当年深秋对西方盟军的进攻。因此,有必要概略叙述一下一九四四年八月至十二月十六日进攻开始这一阶段西线军事态势的发展,特别是因为在此期间西线各地区的激烈防御战都必须同这次进攻本身的准备工作联系起来看。
  一九四四年秋西线军事态势的发展
  当敌人突破诺曼底科唐坦半岛时,希特勒就叫喊打一场防御战,把敌人牵制在远离西壁防线的地方。这是想争取时间,一来搬取援军,使过去被忽视了的西壁防线进入更有效的防御状态,二来为向德国边境以西的战术性反击创造条件。但是,盟军于七月三十一日一突破阿弗朗什,冲出狭窄的诺曼底半岛,东驱进入抵抗部队寥寥无几的开阔地,他们就能够第一次充分发挥自己较强大的机动性和空中优势。西方盟军夺取了主动权。
  就德军而言,他们既没有阵地,又没有足够的预备队,一刻也挡不住敌人。那几支勉强算得上机动的预备队——有些配备着临时凑合的运输车辆——由于被迫转入了一场机动作战,只好全力以赴进行迟滞敌人的战斗。敌人凭借健全的公路网和整个战区上的空中优势,将这些德军预备队击溃并抛到后边。鉴于敌人的新突破和快速推进,德军不得不一退再退,以期在某个新防区临时建起一道新的抵抗线。八月十三日至二十日,西线部队司令冯·克卢格可以调用的装甲部队的大部在法莱兹被包围,几乎被全歼,此外他就没有可调用的其他装甲师和机械化师,因而要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补充损失是不可能的。剩下的装甲部队是胜任不了希特勒心目中那种规模的反攻的。一九四四年夏天所能征集起来的几支新部队,装备的是马挽炮,而且作战经验很少。
  在德国西线以南,布拉斯科维茨将军指挥的G集团军群(第一、第十九集团军),只是在最后时刻,才得到希特勒许可,全部撤出法国南部与西南部,因而又是太迟了。这时,美国装甲先头突击部队已经到达卢瓦尔河下游,威胁着这两个集团军的退路。虽然西线部队司令八月份向希特勒报告说,现在唯一的办法是千方百计加强西壁防线,把德军全部撤到西壁防线的后方,希特勒却拒绝了这个建议。敌军沿瑞士境内汝拉山向夏龙、贝桑松、博恩的前进,使德军必须撤入格雷-朗格勒一线。九月十三日,美国部队突破萨兰堡,进抵洛林。被投入南锡以东地区的第五装甲集团军(冯·曼陀菲尔)所取得的局部胜利,的确成功地填补了第一集团军和第十九集团军之间的空隙冯·蒂佩尔斯基尔希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以后称冯·蒂佩尔斯基尔希著作)第518页:“下达给第5装甲集团军的进攻命令与实际相脱离,因此改成了比较切合实际的防御命令,尽量在西边堵住第1、第19集团军之间的缺口。这在十四天的激战中执行得很成功。到十四天激战结束时,即10月初,在吕内维尔两侧已建立了一道连绵不断的防线。”,但是却没有——象希特勒所希望的那样——决定性地改变西线这个地区的局势。美军进攻的右(南)翼无懈可击。相反,美军攻势如此之猛,以至阻止其突破便成了G集团军群压倒一切的任务。为节约使用德军兵力,暂时放弃了希特勒制定的进攻计划,G集团军群整个撤到孚日。十一月二十二日,梅斯失守,接着第二天,斯特拉斯堡失守。现在,阿尔萨斯南部又失守了。
  在莫德尔陆军元帅指挥的B 集团军群守卫的德国西线北段,英国部队于九月四日攻占安特卫普。盟军九月十七日至三十日在阿纳姆的空降作战,使他们占领了马斯河和克尔河上的重要桥梁,为进一步作战提供了有利的跳板,同时牵制住了大批德军;但是,就整个来说,他们的行动是不成功的,特别是因为他们不得不推迟肃清斯凯尔特河口的德军。第十五集团军(冯·桀根)处境困难,只好满足于扼守斯凯尔特河口,结果阻止了西方盟军使用安特卫普港。B 集团军群据守地区的美国部队的目标,是扩大他们早已在西壁防线上打开的缺口(在亚琛西南的沃森纳克附近),以此作为越过鲁尔河进攻莱茵河的首要措施。尔后他们就能夺取鲁尔河和乌尔夫特河上的两座大坝。在数周的攻击与反击中,这个企图遭到挫败。
  从九月中旬到十一月在这个地区发生的激烈防御战,在很大程度上一直受到新攻势准备工作的影响。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战争日志的撰写者说得对:“如果有人把鲁尔河畔的这场防御战看作攻势准备工作的一部分,那么这个部份就是最最困难的部分。”冯·蒂佩尔斯基尔希写道:“西线该地区的这场战斗是防御战中一次惹人注目的成功,其意义超过了它的地区范围。”但是,这场战斗使作战双方在人力、物力上都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就以盟军来说,这便导致了新锐部队接二连三开到第一线,结果削弱了战术预备队。
  在这同时,东线军事形势紧张,德军不可能派出相当的增援部队去西线。在南面,红军正在向德国发动全面进攻。古德里安将军在提到西线一九四四年秋天的战斗时,说得对;“西线防御工事(大西洋壁垒)的迅速失守,迫使我们在部队几乎不能机动、后方的交通网被炸毁以及制空权被敌人掌握的情况下进行机动作战。当我们的装甲部队还存在的时候,我们的领导并没有在诺曼底进行机动作战。然而在我们的摩托化部队已经被滥用和已经被摧毁的情况下,他们却又迫不得已要进行一场避而不打的机动作战。由于美军司令部的冒失,偶尔给我们提供的良机,我们再也无法加以利用。”古德里安写的《装甲先驱》(以后称古德里安著作)第373页以及冯·蒂佩尔斯基尔希著作的第504页:“德国领导人的举动已经使敌方领导人困惑不解。他们有这样的感觉,即德国人在故意送死。同样,他们也无法理解,德国人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怎么能把装甲师集结在这样一个狭窄的地区。”第598页:“在短期内组建强大的新锐装甲师困难之大可从下列事实看出:8月份德国部署在西线的十一个装甲师的实力都是很弱的,每个师不到十辆坦克,总数不超过一百辆。”
  然而,直到十月,盟军还没有象艾森豪威尔将军九月初乐观地命令的那样,将败退的德军追击到莱茵河,当然也没有在该河东岸建立桥头堡。盟军在陆上、空中占有的压倒优势本来是足以使德军疲于奔命的,只是补给困难使得盟军没有把艾森豪威尔认为必要的部队全部投入战场蒙哥马利写的《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子爵阿拉曼战役回忆录》第274页:“我的运输是建立在距离港口一百五十英里的基础上,可是目前我距离贝叶有三百多英里。……因而事情很清楚,既然我的基地目前在贝叶,我就攻不下鲁尔河。”切斯特·威尔莫特写的《争夺欧洲的斗争》(以后称威尔莫特著作)第566 页:“弹药危机如此严重,以至于艾森豪威尔本人通过广播向美国人民发出特别呼吁,要他们多生产快运送。”。所以,开放安特卫普港对盟军来说是十万火急的事情。其实,该港的航道在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三日已被扫清,头一支运输船队也于十一月二十八日驶进了该港。但是,艾森豪威尔觉得,在安特卫普港可以使用之前,唯一的办法是让德军不得安宁,尽量不给他们在防御阵地上有喘息的时机以下是对1944年秋季盟军军事行动的几种批评意见。富勒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一45年)》(以后简称富勒著作)第339页:“当时的情况要求后勤方面集中支援陆军……在德国国防军处于混乱之际,单独率领陆军打入德国。……那么,打入德国的这支陆军就能在两周之内把西壁防线和莱茵河这两道障碍打得粉碎;然后,乘敌人混乱之际,又巧妙地抓住当时的时机,拿下柏林。”蒙哥马利著作的第286页:“我们向莱茵河推进不是沿一个宽阔正面,而是沿几个互不协同的正面。德国作出什么回答?当我们失去平衡,战线拉得过长时,他们在阿登地区发起了一场单独而又集中的攻势,因而打得我们措手不及。”(同上)第286页:“诺曼底登陆之后,我们的战略就乱了套,没有计划;我们行动突兀,互不连贯。”(同上)第285页:“我仍然深信,假如我们8 月中旬采取了恰当的作战计划,给以充分的后勤支援,我们就能在冬天来临之前夺取莱茵河上的桥头堡,攻占鲁尔河。整个事情要是处理得当,不仅会缩短战争的时间,还会带来这样的可能性:随着欧洲战争的结束,将出现一种政治均势,它要比实际上出现的政治均势更有利于早期的稳定和平。”。不过,由于部队坚韧不拔,德军司令部成功地挡住了敌人,并建立了闩止阵地(斜切阵地),一连几周顶住了敌军不惜消耗惊人的物资而发动的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经过巨大努力,德军最后成功地在德国西部边境筑起了防御壁垒。前几个月的情况已向敌人表明,以种种方式计划发起的小型进攻到处碰壁,而且全然没有为较大战术规模的攻势创造先决条件。因此,敌人现在只好减少压力,调来后方部队,开始为进一步行动作周密的准备。
  希特勒把敌人十月初开始的这种明显的暂缓行动看作扭转西线战局的时机——他大大高估了这个时机。于是,他重又兴致勃勃地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