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下卷) >

第18部分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下卷)-第18部分

小说: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下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氏兄弟
  苏秦死后,他为燕国破坏齐国的大量事迹被披露了出来。齐国听说后,对燕国极为不满。燕国对此非常恐惧。苏秦有两个弟弟,大的叫苏代,小的叫苏厉,他们看到哥哥学有所成,也都以苏秦为榜样,学习纵横之术。
  苏秦死后,苏代就请求进见燕王,想继承苏秦的事业,他说道:“臣本是东周的一个凡夫俗子。听说大王道德高尚,看重信义,臣尽管不够聪明机敏,但也愿舍弃自家农事来求见大王,为大王出谋献策。臣下在东周时听说,赵国很有发展前途,于是曾到过赵国都城邯郸(今属河北省),那里追求奢侈豪华,以贪奢淫逸为荣,一副天下太平的样子。亲眼所见的情况与道听途说的话有所不同,臣觉得十分失望,认为这些所见所闻与自己的想象相去甚远,那里并不是臣施展抱负的地方。等来到燕国,来到大王的朝堂之上,看到大王的群臣百官时才明白:大王确实是天下贤明的君主。”
  燕王说:“先生所认为的贤明君主,应该是什么样的?”苏代回答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一定会很高兴听到有人进谏自己在治国上的过失,而不会只想听到群臣的称赞和夸奖。恳请大王允许臣指出您的过失吧。齐国和赵国是燕国的仇敌,他们经常攻打燕国;楚国和魏国是燕国的盟友,他们能够援助燕国。现在大王帮助仇敌去攻打盟友,这种策略对燕国是没有好处的。大王自己应该能想到,这是策略上的失误,对这种失误视而不见、隐而不报,就不能算是忠臣。”

  第54节:新读史记(下卷)(54)

  燕王说:“齐国本来是我燕国的仇敌,寡人很想去讨伐它。只是担心我国积贫积弱,国力不够强大。先生如果能率领燕国的军队去征讨齐国,那么寡人愿将整个国家托付给先生。”苏代回答说:“当今天下有七个国家相互征战,燕国处于相对弱势之地,单独作战是不行的。如果要依附他国,那么被依附的国家必定会因此而增强国势。往南依附楚国,楚国增强;往西依附秦国,秦国增强;在中部依附韩国和魏国,韩国和魏国就会增强。而且,如果所依附的国家势力增强了,大王的权威也会随之增强。现在齐国国王年事已高,而且傲慢自负,他在南方攻打楚国达五年之久,把齐国积累的财富消耗殆尽;在西部侵扰秦国达三年之久,士兵早已疲惫不堪;往北与燕国交战,落得全军覆没,仅俘虏了燕国的两名将领。然而,他用剩下的军队还想攻打南方拥有五千辆战车的强大的宋国,吞并十二个诸侯国。可见,君王想要获得这些好处,他本国的人力、物力就会耗尽,争取得到,最后还是伤到自己,这有什么可借鉴的呢?况且兵法上说得很清楚,连年征战,人民就饱受战乱之苦;将士也不得休养生息,从而疲惫不堪,那样的国家再强大也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燕王说:“寡人听说,齐国有清济和浊河便于防守;有长城和钜防等要塞、堡垒。果真是这样吗?”苏代回答说:“如果上天不愿帮助齐国,还是会让他灭亡的,即使有清济、浊河,又怎能守得住呢?民弱兵乏,即使有长城和钜防这样的堡垒,又能怎样?况且,齐国往日不在济西一带征兵,是为了防备赵国;不在河北一带征兵,是为了防备燕国。现在济西和河北都已经征兵了,那么他的边防就十分脆弱了,到时候大王的军队就可以轻易地一举突破国境了。”
  燕王又问:“恐怕这些还不够,先生还有什么办法,能帮助寡人战胜齐国?”苏代接着说:“骄横的国君肯定会好大喜功的,亡国的臣子也必定是贪图金银财宝的小人。大王如果舍得用自己的一个爱子去齐国做人质,麻痹齐国,也不害怕人们说些不中听的话侮辱您;用馈赠珠宝、玉帛讨好齐王左右的臣子为大王说好话,齐王肯定会为燕国的诚心所感动,并且会毫无顾忌地发兵灭亡宋国,那么齐国就会更加疲惫,到时齐国也可以轻而易举地被灭掉了。”燕王说:“寡人终于可以依靠先生的建议,来报燕国的大仇了,先生真是我燕国的大恩人啊,请受寡人一拜。”
  燕王于是将自己的一个公子派到齐国当人质。而苏厉却通过身为人质的这位公子的关系,求见了齐王,怂恿他攻打宋国。虽然齐王很愿意听到苏厉的赞誉,但是由于对苏秦心怀怨恨,便想囚禁苏厉,借以惩罚他的哥哥在齐国犯下的罪行。燕国那位做人质的公子为他向齐王求情,于是齐王逼迫苏厉留在齐国,他不得不委身在齐国做了的臣子。
  辗转说客路
  燕国的相国子之跟苏代结为姻亲,子之想夺取燕国的政权,于是派苏代到齐国去服侍那位做人质的公子。后来齐国有事让苏代回复燕王,燕王哙问道:“齐王现在这么强大,大概是要称霸了吧?”苏代说:“齐王不可能称霸的。”燕王问:“为什么呢?”苏代说:“齐王不信任他的臣子。”燕王认为很有道理,想治理好国家就得放心让有才能的人去做事,于是完全信任相国子之,不久还让国君之位给他,这引起了燕国太子和部分将领的反叛。齐国趁机攻打燕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几乎占领了燕国全境。后来燕国拥立昭王复国,苏代和苏厉害怕新燕王把国家发生动乱的事,怪罪到自己身上,从此以后不敢回燕国,最后都投奔到齐国,齐国待他们倒非常友善。
  苏代经过魏国时,魏国替燕国拘留了苏代。齐国派人对魏王说:“齐国愿把宋国的土地封给秦国的泾阳君,然而秦国一定不敢接受。因为秦国并不认为,通过齐国的帮助轻易得到宋国的土地是件好事,其实说白了秦国根本不相信齐王和苏先生能真的将土地送给秦国,相反会以为是一个陷阱。现在如果齐国和魏国为了苏先生把两国的关系搞僵了,不和睦到这样严重的地步,那么齐国为了国家安全就不会再欺骗秦国了,反而会真诚地拉拢秦国,泾阳君就真的能得到宋国的土地,齐国和秦国也就联合起来了,这样对对魏国是不利的。因此大王不如让苏先生东归齐国,这样,秦国一定会怀疑齐国,也不会再相信苏先生了。齐国和秦国就不能达成合作,而其他的国家对齐国也会很恼怒,这样一来讨伐齐国的形势也就形成了。”魏国于是就释放了苏代。苏代前往宋国,宋国友好地接待了他。

  第55节:新读史记(下卷)(55)

  齐国攻打宋国,宋国地处在中原地区,各诸侯国都想吞并。宋国危急之时,苏代就送信给燕昭王,劝他趁齐国惹下众怒之际,联合其他国家一起对付齐国。燕昭王认为他的信讲得很有道理,说道:“先王曾经对燕国有恩,子之叛乱的时候,苏氏兄弟离开了燕国。燕国想向齐国复仇,没有苏氏兄弟是不行的。”燕昭王于是召见苏代,又一次友好地接待他,跟他商议攻打齐国的事。终于齐国被打败,齐湣王也出逃了。
  很久以后,秦国邀请燕王到秦国去。燕王打算应邀前往,苏代却劝阻他,苏代用各国的境遇,来说明秦国夺取天下靠的是,用公然的暴力强迫各诸侯国臣服于它,而从燕国和赵国到秦国去的人回来后,都劝说自己的国君向秦国称臣,对秦国效忠,这令我十分忧虑,大王此次去只怕也是一个陷阱。燕昭王听了苏代的进言,于是取消了秦国之行。苏代再一次在燕国受到重用。
  燕国同样派苏代去游说各诸侯国订立盟约、合纵相亲,有的国家遵从了,有的国家没有遵从。但天下人从此推崇苏氏兄弟所倡导的合纵盟约,苏代和苏厉都能享尽天年,名扬诸侯。
  矢志不渝
  张仪是魏国人。当初曾和苏秦一起拜鬼谷子先生为师,共同学习游说之术。苏秦自认为自己的才学比不上张仪。
  张仪完成学业后,就去游说诸侯各国。他曾陪着楚国的国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都怀疑是张仪偷的,说:“张仪家境贫穷,品行也不好,一定是他偷了丞相的玉璧。”于是,大家一起把张仪拘捕起来,并痛打了几百下,严刑拷打。但张仪始终没有承认自己偷过东西,他们最后只好把张仪释放。张仪的妻子得知后,抚摸着张仪的满身伤痕,又悲又恨地对张仪说:“唉!你要是不读书,不出去谋官做,哪会受这样的委屈!”张仪却对他的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着说:“舌头当然还在呀。”张仪说:“只要舌头在,就不愁没有出路。”
  智激张仪
  当时,苏秦已经说服了赵王,正在游说各国缔结合纵联盟,苏秦料到,赵国作为合纵抗秦的盟主,势必要被各诸侯国视为眼中钉,列为首要进攻的目标。如果秦国对赵用兵,必将破坏刚刚建立的列国合纵,便想派人游说秦惠王,使其暂缓出兵。赵国尽管颇有文臣武将、策士游客,但苏秦筛来选去,觉得无一人中意。于是他想到了同窗张仪,他深知张仪的为人,请将不如激将,于是他叫来手下的家臣,叮咛嘱咐了一番,便打发他去了。
  派去的人寻机接近张仪,暗示道:“当初,先生与苏秦交谊至深,现今苏秦仕途亨通,您何不前去求见,借以实现平生宏愿。”张仪正苦于怀才不遇,当然希望得到同窗地提携,便决定投奔苏秦。于是张仪前往赵国,呈上名帖,请求拜见苏秦。苏秦在此前就叮嘱门前侍卫不给张仪通报,让他在门前逗留了好几天,张仪欲进不得,欲退不能,左右为难,心里很是烦躁。度日如年地又熬过了几日,苏秦这才接见了他。
  谁想苏秦见到他,十分傲慢和冷淡,更糟糕的是还让他坐在堂下,赐给他奴仆侍妾吃的粗茶淡饭,还埋怨他说:“我知道你一直自诩自己的才干比我强,却怎么穷到了这步田地?要我把你推荐给赵侯,叫你得到富贵,倒也不是什么难事。可是……可是我怕你没有什么本事,做不了什么事,反而会令我没面子!”说完就把张仪打发走了。张仪来投奔苏秦,自己认为都是老朋友,能够得到老朋友的帮助,不料反而被羞辱一顿。张仪从来没有受到如此大的侮辱,更何况是自己的同窗好友,他发誓要报仇。可是去哪儿呢?张仪细想列国形势,其他诸侯皆不足成事,唯独秦国前途无量。在他看来,投奔秦国,小则可以打击赵国,借彼一洗私冤;大则可倚此一展宏图,实现自己终生的政治抱负。于是,他毅然就道,西行入秦,投奔秦惠王而去。
  张仪走后,苏秦对他的一个侍从说:“张仪是天下最有才能的人,我是比不上他的。如今我只不过是比他先受重用而已,将来能够掌握秦国权力的,只有张仪。然而他很贫穷,没有什么可以帮助自己受到秦王重用的资本。我担心他满足小利而不能成就大业,所以把他召来羞辱他,激发他的意志。你要替我在暗中帮助他。”苏秦又禀明了赵王,派人带着金钱、财物和车马,暗中跟随张仪,扮成一个好心而又家资万贯的富豪,对张仪像忠实的奴仆对待高贵的主人一般来伺候,伴他同行同宿,代他支付一切费用,使他一帆风顺地到了秦国。要见秦王,必得有人引荐。可是,张仪根本没有这笔可作敲门砖的资财。于是,这位令张仪感恩不尽的好心人再一次慷慨解囊,不惜金银,帮他在朝廷内外频繁活动。终于,这位好心人的金银财宝,为他铺就了走向秦王宫殿的辉煌之路。张仪这才有机会拜见了秦惠王,惠王任用他做客卿,和他一起策划攻打诸侯的计划。

  第56节:新读史记(下卷)(56)

  知恩图报
  张仪的得到任用后,苏秦派来的门客也要告辞离去,张仪说:“在下是依靠先生的鼎力相助,才得到今天显贵的地位。我正要报答您的恩德呢,先生为什么要走呢?”门客说:“其实我并不了解先生,真正了解您的是苏秦先生。苏先生担心秦国攻打赵国,破坏合纵联盟,认为天下除了先生,就没有谁能够掌握秦国的大权的了,所以激怒先生,并派我暗中向您供应钱财,这些都是苏先生的策略。如今先生已被重用,我的使命也就完成了,请让我回去复命吧!”张仪说:“唉呀,这些计谋本来都是我以前研习过的,苏先生用在我身上,我却没有觉察到,我没有苏先生高明啊!况且我刚刚被任用,又怎么能图谋攻打赵国呢?请替我感谢苏先生,苏先生当权的时代,我张仪怎么敢奢谈攻赵?”张仪出任秦相以后,写信警告楚国丞相说:“当初我陪着你喝酒,并没偷你的玉璧,你却诬赖鞭打我。现在你要好好地守护住你的国家,我要偷你的城池了!”
  出师不利
  秦惠王要讨伐蜀国,又担心道路艰险,恐怕自己的军队还没到达就损失惨重。恰在这时韩国又来侵犯秦国。秦惠王想先攻打韩国,再讨伐蜀国,却又怕会错过最佳攻蜀的时机而后悔;要先攻打蜀国,又怕韩国趁机偷袭,正在犹豫不决。司马错和张仪在惠王面前争论不休。张仪主张先攻打韩国,他说:“我们联系魏楚两国,然后进军三川,占据要道险关,和楚魏联军一起攻打韩国。然后秦军借机讨伐周王的罪过,再回师攻占楚、魏的土地。周王一定会献出传国九鼎。秦国占有九鼎,挟制天子向天下发号施令,天下谁敢不从。蜀国只是一个偏僻之国,攻打它会使我们的士兵疲惫、百姓劳苦,即使胜利了,也不能够扬名天下,夺取了他们的土地也得不到实际的好处。臣听说追求名位的人要到朝廷去,追求利益的人要到市场去。如今,三川、周室,如同朝廷和市场,大王却不到那里去争夺,反而到戎狄活动的落后地区去争夺,这就离帝王的功业太远了。”
  司马错却说:“不,张仪先生错了。臣听说,要使国家富强,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开拓疆土,占有土地和人口;要使军队强大,百姓一定要富足,才能提供稳固的后盾;如果想要统一天下,一定要广施恩德。这三种条件具备了,帝王大业也就水到渠成了。如今,大王的疆土狭小,百姓贫穷。蜀国虽地处荒凉偏僻的地方,但占领它就可以扩大领土、获取财富,百姓更加富足、军队得到锻炼。如今去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