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

第30部分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第30部分

小说: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总督的地位,于南方大城市设立机器局和造船厂,其器械由海外购来,也雇用外
人技师。至1870年后与欧洲各国关系再度恶化,这种举措亦并未终止。轮船招商局
设立于1872年。一群中国学童被派在美国留学。开平煤矿始于1876年,在天津附近。
这期间内,中国城市也开始有电讯的联络。

    有了这些活动,自强运动表示着一种意志单简的目的:中国希望借西方之科技
以充实军事力量而已。改革者所需要的乃是轮船与枪炮,所以他们设立的是船坞与
兵工厂。所有的改革也与其他部门隔离,以免妨碍旧有法制规章。所训练的“洋务”
人才,预定为中国旧式官僚手下之技术助手,所以传统教育制度不因之而更变,科
举取士的程序也原封不动。

    这有限目标始终无法获得,原因不能解释。当时人所谓“洋务”,实际为“西
方事物”,乃全部西方现代物质文明所产生之后果,缘于社会上注重效率,在各处
请求准确之所得。这和中国的官僚组织立场全部相反。后者有了一个庞大的架构,
一向站在非竞争性的立场,几百年来只望维持一个大体过得去的标准,以保持内部
凝聚力。因生活方式之不同,西方采取重商主义,中国维持农业社会习惯。这习惯
之不同,影响到每一件兵器的制造者和使用者,更别提到他们的组织人与协调人。
这差异也在每一日发生影响,在每一行动之中发生影响。

    这些兵工厂和造船局设立时好像商业组织,可是它们没有相对的公司可以发生
商业上的关系。他们为制造者,可是社会上没有材料与零件供应者和推销员。它们
与外面有来往,其关系也松懈。组织中的账目无从认真核算。他们也无从编制预算,
因为政府本身尚无预算可言。人事之管制必漫无标准,因为中国全部的经济生活即
缺乏人事管制标准。

    称以上情形为“腐化”,可能对整个问题产生错觉。腐化必由以前正常之形态
恶化而产生,用如此道德上的名义加以谴责,则必须承认事前已有一个完整体制。
在其恶化之前确曾站得住脚。

    事实上它站不住脚。一个测验立即于1884年来临,中国由于对越南之宗主权与
法国发生战事。短时间内法国舰队使台湾基隆炮台无所施其技,也占领了澎湖。法
国人回顾中国大陆之际,他们只花了几小时就破坏福州的船政局,这马尾船厂过去
也由法国资助而开办。

    1885年中法之战结束时中国觉得藩篱尽失,其弱点也更暴露,以后只能挺身而
作生死战。10年之前,日本即已不顾中国主权,径自征台。在中国西北角,俄国又
已攫取一大块土地。公元1881年彼得堡条约名义上尚称为中国外交上之胜利,可是
中国仍要向沙皇付卢市900万,而且失去巴克哈什湖一带疆域。与法国停战之年,英
国也夺缅甸为其保护国。

    19世纪末期,因着西方工业革命之成熟,已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时代。任何斗争
之失败者,都可能被视为品格低劣。中国在外交上一贯的失败也愈使自强运动看来
差劲。最低限度,它使中国抛掷了20年宝贵时间。可是在中国现代史里,它尚不过
是一段连续“失败”之第一次。直到最近,我们才有机会将这串事迹以较积极的眼
光看待。有了新的纵深,我们可以断言,即算失败,它们也是一种庞大革命之前无
可避免的步骤。与鸦片战争后之全无反应对照,1860年间的改革在实践方面很严肃
向前跨步。因其如此,改革者尚要以传统的名目自保。他们小心谨慎,但传统中国
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他们“自强”的结果在我们看来固然失望,可是
从当日时间与环境看来,已不足为奇。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使中国工业化,尚要从
编撰最基本的数学教科书做起,学习语言的学生也限在14岁以下。这使我们想起其
道路是如何的遥远!自强运动以接受科技作基点。30多年之后。公元1898年的“百
日维新”,已准备写宪祛,在制度上求改革。再过21年,中国进入民国时代,知识
界也猛省到改革不仅应从他们自身着手,而且要从他们自身的思想开始。虽然无计
划,这一套事情向前推进,似有阶梯,使我们感受着历史力量之大。它有它的逻辑;
它的长期之合理性也让中国的革命多出一点时间作充分的准备,更给它相当压力使
它贯彻到底。以目下问题之大,这一切庞大的规模与纵深只能算是合理而有实效。

    ①通常很少提及的,英国本身也须经过一段改造才能为一个商业性的国家。宗
教改革之前,意大利之银行家经理在英收入之汇兑,他们通常先预付于教廷,再利
用各地所收集与英国之牧羊者构成契约。于此,他们操纵了英国羊毛向欧洲大陆之
出口。伦敦之银行衡称“朗巴德街”(Lombard Street),乃因当日之意大利人混
称为“朗巴德人”(Lombards)。因此意大利人之区域已有日后在中自出现之“租
界”的现象,因条约而开的通商口岸内有特别区域,由西方人管理。在上述情形之
下,意大利人亦享受“治外法权”(extraterritoriality)。名义上治外法权为互
惠,可是对英国人缺乏意义。因英人在威尼斯、热那亚及酉安纳居住者少。英国站
在劣势之地位,因为商业法律无法在乡村实行。因之当时英国不能说可以在过国字
上管理,或在货币上管理。这种情形一直到内战期间及斯图亚特(Stuart)王朝后
朝方得改正。
    ② 此次战乱死伤估计达2000万人。


   第十九章  百日维新、民国成立和五四运动

                                  前言

    甲午战争的挫败,不仅使清廷颜面扫地,民族自信心尽失;战后的割地、赔款
更使中国从此成了列强的俎上肉,变法图强的主张乃在知识界中日益高涨。从甲午
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在保守派、改革派、革命派三种势力互相激荡的情形
下,传统的制度、文化、思想等方面都产生了激烈的变化。

    中国在1894年和1895年被日本从海上到陆上战败,产生了严重反响。中国作战
的目的在保持朝鲜为属国,经此一战,这局势已失去而再不复返。辽东半岛、台湾
和澎湖因此割让与战胜国。战败赔款银2亿两是一种极难承受的财政负担。中国向日
本商业上的让步除了向欧美国家提出的之外,尚加上日本可以在中国城市开设工厂
的条款,写入马关条约。当然,因为最惠国的规定,这特权也为其他国家分享。总
算有了俄、法、德三国干涉,辽东半岛的割让未成事实,由中国再加添赔款3000万
两算数,可是沙皇的政府仅候3年即提出整个半岛租与俄国25年的要求。从此之后这
地区落入俄国手中,又从日俄战争之后转交日本,第二次大战之后再度由前苏联掌
握,直到1955年中国才收回主权,至此前后已60年。

                              甲午败绩之辱

    被日本打败,中国感到深耻奇辱。中国过去曾和日本作战,可是未曾认为日本
人是优势的对头。不用说,种族优越感双方都无从避免,这也是1894年战争起因之
一。此时尚未及注意的一点是,一个国家之现代化,主要是以商业组织之原理加于
国事之上,因之公众事务之分工合作也和私人生活之分工合作异途而同归,所增加
之效率,使这国家的功能提高。所产生的机动能力与品格无关。日本在德川幕府后
期本来已朝此方向发展,与中国无法分类的大多数农民相比,显然效率要高,此中
差异也在战场上表现无余。

    在两个世纪相交之际,世界上遍处展开的人种主义达到了最高潮。德皇威廉第
二是它热烈的发言人。日本人很容易接受  了他的解说。日人爱国而好战,好像比
懒惰而无气息的中国人要强得多。伊藤博文与李鸿章交涉的时候,确切的掌握着机
会报复。过去中国不少作家笔下提及日本时很少注意到日人的敏感,一味以轻蔑字
眼写出。李鸿章及中国的高级官员受胜者粗鲁待遇,也早有其原因。

    这深耻奇辱使中国群众的反响注入相反之极端。一派主张接受日本人之优越,
应聘请伊藤为中国首相。另一派主张不承认和约。日本对中国的要求不妨分作数份,
赠予沙俄和其他国家作为报酬,只要他们向日本交兵。虽说李鸿章没有采取后说,
他已受这说法影响。他于1896年与俄国外务大臣签定密约,西方称为李与罗拔诺甫
条约(Li…Lobanov Treaty),所给帝俄的让步,包括修筑中东铁路贯穿满洲北部。
谣传俄方曾以丰厚贿赂酬答李鸿章签定比约。

    这战败给中国当前最大的困难仍在赔款。只有向外借款能解决问题。愿意向中
国放贷的大有人在。可是他们每一个代表一个外国政府,他们的目的,在以中国海
关关税和内地工矿的权利作为贷款的保障。中日战争之前中国所负外债不多。兹后
中国行政完全被外国银行团把持。凡出口进口之关税,盐税之收入,以及内地之转
口,同为外债之抵押品。此后因修筑铁路也涉及外债,才激起了1911年的革命。以
上情形在中国进人民国时代后基本上未有更变。也因为对关税收入的处理,孙中山
与西方各国争执,才决定与苏联联合。



    回头再叙19世纪。1898年为诸事纷至沓来之际。英法德俄日五国都于此时在中
国构成势力圈。如果中国任何行省划入某一国家之势力范围,中国必须申明此省永
远不割与其他国家。当中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若是租借给享有势力范国的国家,租
用期间为99年。中国不得在内外设防,也不得派兵进入附近地区,通常以15英里为
度。此外,列强也在省内独享铁路工矿和敷设电讯的权利。要是中国本身在省内营
建此类工程,则不得由第三国投资,也不得雇用其他国家的工程师。当中此类的条
件有由外强以最后通牒方式提出限48小时内承允的例子。这情形使孙中山称中国为
次殖民地,亦即低于一般的殖民地,他们与中国不同,只服侍一个主子。当世纪之
交中国受着列强压迫,美国国务卿海约翰(John Hay)于1899年及1900年两次提出
的中国“门户开放”政策,对中国很少实际裨益。

                                百日维新

    1898年夏天,北京的官僚圈经历了一段前所未有的情形。从6月11日到9月21日,
一共103天,御前颁发了200多件诏令与批示,宣称政府之组织必须改造,预算将要
编制,海陆军将要现代化,所有教育制度和文官组织也要改组,所有农工商业一并
都要提高以符合世界标准。如果这套工作可能因皇帝龙椅前之公告而完成,则中国
应当立即成为一个现代国家。可是这西化之决心以与西方习惯相反的姿势提出。
“百日维新”如传统以意志力事,并且引用了真理由上至下的原则。这种办法相信
一项工作由皇帝诏令宣布,即等于工作已实际完成。

    维新人士并不是全不了解此中的毛病,他们还是做了。103天之后,全部运动突
然终止,皇帝被软禁,终身再未重享自由。6位维新人士被处死刑,两个最显著的领
导人亡命海外,又有约40个官员被革职。

    光绪皇帝(本名戴湉,1875—1908在位)乃慈禧太后之妹与老醇亲王的儿子。
醇亲王奕譞乃是道光的儿子。堂兄同治皇帝于1874年无嗣而终的时候,光绪才3岁。
被意志坚强而好卖弄权力之慈禧指定为皇嗣而继位。可是迄至他在1908年去世,慈
禧未曾放弃她为事实上的国君之地位。她即使不垂帘听政,也仍在幕后揽握大权。
利用亲信大学士和宦官与廷臣联系。在这朝代进入暮期之际,凡是满清的总督等重
臣及海陆军高级将领要不与这后门发生关系,则官位难保。

    光绪帝颇为明智,也容易动感情,他看到一本说得剀切的奏呈,就会流泪。以
这位有志改造一个庞大国家命运的君主而言,他在宫廷里幽居的生活与自孩提之日
未曾有机会执行本身决策,都可算作严重缺陷。他维新的赞助人为康有为和梁启超,
同为广东省人。康是古典学者,擅于使用古籍里利于改革的文字推陈出新,翻作今
朝之标榜。梁比较趋向实用主义,他的文字流畅而有普及性,所叙也不只古典。在
1898年之前,他们至少已提倡改革3年。他们以普及新式教育为论坛,曾组织会议,
到处演讲,发行期刊,捐募款项以贯彻这宗旨。也有西方传教士赞助,使这运动传
播甚广。如果自强运动可称为造船制炮的改革,则百日维新不妨称为编预算写宪法
的改革,虽说康梁等人胸中另有城府,他们的志向超过目前之规划。

    慈禧深切注意侄儿所作的一套,只是在短期间之内没有直接干预。一个使她采
取行动之近因似与人事有关。当皇帝一贯的排挤反对维新的人物而提拔亲信的时候,
新旧两派之冲突终不可免。也因此触发了满汉大臣的互相嫉妒。据说皇帝将接见伊
藤博文,可能被劝说游览日本,成了一时的警报。最后导至政变之原因为皇帝召见
直隶按察使袁世凯密商,不通过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后者为满洲人,也是大
后亲信。

    在这里我们要相信袁世凯数年后给《伦敦泰晤士报》的谈话,他在这里提出:
他出卖各人的原因乃是改革者唆使他谋杀太后,事实上她也是皇帝之养母。或者我
们应当相信《上海字林西报》和《申报》的报道,内中提及光绪密令袁世凯向御躬
保驾。事实之发展则是袁世凯成了告密人,他出卖了皇帝和维新人士而站在慈禧太
后和荣禄一边。慈禧突然由颐和园回到北京宫内时,维新人士的计谋为之挫折。他
们被整肃,有关国事的政令全部作废而恢复百日维新前的情形,光绪皇帝和他的亲
信要付出前后行动和秘密交往之代价。

    提到目下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