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景纪实-第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斯大林听取了西方方面军一位指挥员的报告。
然后伫立在寒风中望着西方地平线上横飞的炮火发出的紫红色的闪光,久久才离去。
在归途中,斯大林的重型装甲汽车陷入泥泞中。
他的司机束手无策。
贝利亚坚持让最高统帅坐上另一辆汽车,黎明前回到克里姆林宫。
第二天,苏联大小报纸都刊登了最高统帅斯大林视察前线的消息。
全国军民大为振奋,前方将士兴奋地相告:斯大林和我们在一起!
1941年11月7日是十月革命24周年。
在国庆前几天,斯大林对莫洛托夫和贝利亚说;“我们怎么安排阅兵?
比往常提前一两个小时吗?”
莫洛托夫和贝利亚都以为自己的耳朵听错了。
阅兵?
这是什么时候?
从7月22日起,德国飞机就不断轰炸首都,总参谋部的大院也挨了炸弹,死伤十几个人。
德军已兵临城下,虎视眈眈,正张着血盆大口,恨不得要把莫斯科吞下。
斯大林似乎没有理会他们的困惑,继续说道:“莫斯科的防空部队还要再加强。
主要将领都在前线。
由布琼尼检阅部队,让阿尔捷米耶夫将军(莫斯科卫戍司令)指挥。
阅兵时如有德国飞机冲过防线进行轰炸,要迅速清除死者和伤员,但阅兵必须进行到底。
让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纪录片,尽快复制后分送全国各地放映……
报刊要广泛地报道阅兵式。
我将在庆祝大会上做报告,在阅兵式上讲话……
你们有什么意见吗?”
莫洛托夫若有所思,回答说:“但这很冒险……
很冒险!当然,在国内外将引起巨大的反响。”
“那就这么决定了。”
斯大林又转身对贝利亚说:“您去做必要的安排吧,但是除了阿尔捷米耶夫、布琼尼和几个十分可靠的人以外,不到最后时刻,不要让任何人知道阅兵的事。”
根据斯大林的指示,11月6日晚,莫斯科劳动者代表苏维埃庆祝大会在地铁马雅可夫斯基站举行,斯大林做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二十四周年》的报告。
他指出,德军后备力量快要枯竭,苏联后备力量才刚刚开始扩充,德国比苏联已大为削弱。
德国法西斯对苏联实行的闪击战已彻底破产,德帝国主义及其军队必然灭亡。
11月7日早晨,在敌机干扰、炮声隆隆,敌军围困万千重的莫斯科红场,苏联军民照例举行了阅兵和庆祝活动。
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最高统帅斯大林以藐视和压倒一切敌人的大无畏精神,威严地屹立在列宁陵墓上,检阅了红军队伍,并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说。
在阅兵时,成千上万全副武装的苏军指战员迈着整齐雄健的步伐从红场列宁墓前走过,接受最高统帅的检阅,随即从红场直接开赴前线,去迎击莫斯科远郊的敌人。
然而,苏联军民这时的处境是最困难的。
由于西部大片国土沦丧,煤、铁、锰和南方的冶金工业都严重减产。
苏军的供应全靠战前在东部建立的第二冶金基地。
全国最大的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机器制造工业中心都在作战地区,生产不能不受影响。
到1941年11月,敌占区的人口占战前苏联人口的40%,煤产量占63%,生铁产量占68%,钢占58%,铝占60%。
敌占区生产的粮食占38%,甜菜占84%。
许多迁移到东部的企业还没有投产。
军工企业显著减产。
例如,坦克生产1941年下半年仅完成计划的617%。
1。莫斯科城下大决战(4)1。莫斯科城下大决战(4)
T—34型坦克生产下降尤为明显,第三季度生产112l辆,到第四季度只生产765辆。
飞机的生产也大致如此:1941年9月生产飞机2329架,11月下降到627架。
12月份飞机生产计划仅完成388%,飞机发动机的生产计划仅完成236%。
不过,在东部地区,苏联政府迅速改建和新建了许多生产飞机、坦克的大工厂,这就为此后军工生产的迅猛增长创造了条件。
1941年,多种枪炮和轻武器的生产都大幅度地增长,新式武器火箭炮已批量试制。
由于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美国和英国也开始给予苏联一些援助。
1941年10月30日,美国总统罗斯福通知苏联政府,美国政府决定向苏联提供10亿美元的无息贷款。
11月7日,罗斯福宣布租借法适用于苏联,即把武器和其他军用物资出借、转让或租给苏联。
截至1941年年底,美国交给苏联的飞机是204架,坦克182辆。
此外还有卡车、吉普车,189万部战地电话,67万英里长的电话线,足够围绕地球27周。
此后,美国给苏联的各种援助不断增加,到战争结束时,总计价值110亿美元。
这时英国给苏联的援助还多一些。
1941年10月至12月,英国交给苏联的飞机是696架,坦克487辆,反坦克枪301支。
初期援助虽然数量很小,但是在苏联最困难的时期提供的,不啻雪中送炭。
例如,11月中旬,德军对莫斯科发动“决定性的”总攻时,在诸多方面都占优势,但飞机数量却少于苏军,这正是美英援助的结果。
德中央集团军群经过两周的休整之后,又于11月15日至18日对莫斯科发动了总攻。
德军的战略部署是以第9集团军钳制苏联加里宁方面军,以第2集团军钳制苏联西南方面军根据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1941年11月11日撤销布良斯克方面军,同年12月18日又恢复原建制。
,这两个集团军实际上已不可能参加进攻行动。
进攻莫斯科的部队是第3和第4坦克集团军,其任务是从北面包围莫斯科。
第2坦克集团军从南面包围莫斯科。
第4集团军从西面实施正面进攻,牵制苏联西方方面军,然后在莫斯科以西将其消灭。
苏联统帅部冷静地估计了当前的形势,决定首先加强最危险的地段的力量。
要求西方方面军与加里宁方面军以及西南方面军右翼协同动作,不让敌军从西北和南面迂回包围莫斯科。
西方方面军在11月上半月总共增加了10万人、300辆坦克和2000门火炮,同时还补充了反坦克炮兵和火箭炮部队。
苏联统帅部在莫斯科附近集中了约1000架飞机,把3个方面军的空军部队都调到莫斯科方向上,此外还有远程轰炸航空兵和莫斯科防区航空兵。
在11月5至8日和12、15日,苏联空军主动出击,先后袭击了敌军28个机场,摧毁敌机88架。
到11月中旬,西方方面军的编成内共有35个步兵师,3个摩托化步兵师,3个坦克师,12个骑兵师,14个坦克旅。
在兵力和技术兵器的对比上,德军仍占优势。
11月16日,德第4坦克集团军在密集的航空火力的支援下,在沃洛科拉姆斯克方向对第16集团军转入进攻,其主要突击方向是潘菲洛夫将军步兵第136师与多瓦托尔将军部队集群的接合部。
潘菲洛夫师守卫着通往伊斯特腊和莫斯科的沃洛科拉姆斯克公路的最重要地段。
该师一个连的指导员克罗契柯夫带领一个战斗组,在杜波塞科沃附近的一个岔道口坚守阵地。
德军的坦克部队企图沿这条公路直逼莫斯科。
11月16日清晨,敌人迎面扑来,双方立即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在持续4小时的战斗中,这个战斗组击毁敌人坦克18辆,击毙敌军数十人。
指导员克罗契柯夫激动地对战士们高呼:“俄罗斯虽然辽阔广大,但已没有退却的地方,后面就是莫斯科。”
这时全组只剩下28人,但他们宁死不屈,坚决守住公路,不让德军通过。
最后,他们弹尽粮绝,指导员克罗契柯夫拿了一捆手榴弹,向德军坦克猛扑过去,拉响手榴弹,把敌人一辆坦克炸毁,自己也为国捐躯。
28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光荣地尽到了保卫莫斯科的神圣职责。
后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追认这28名战士为苏联英雄。
在北面,德军于11月15日向克林进攻,23日占领克林。
27日夜,敌军一小股部队在亚赫罗马地域渡过莫斯科—伏尔加河运河,到达东岸。
据苏联名将朱可夫元帅回忆,可能就在这时(他已记不清楚是哪一天了),斯大林打电话问他:“你坚信我们能守住莫斯科吗?
我怀着内心的痛苦在问你这个问题,希望你作为共产党员诚实地回答。”
“毫无疑问,我们能守住莫斯科。
但是至少还需要增加两个集团军和200辆坦克。”
斯大林说:“你能有这样的信心,这不错。
你打电话到总参谋部接洽一下,看看把你要的两个预备队集团军集中到哪里。
它们在11月底将准备好,但是坦克现在还不能给。”
1。莫斯科城下大决战(5)1。莫斯科城下大决战(5)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朱可夫同总参谋长商量好,要采取紧急措施来消除这一危险局势,及时把第1突击集团军开到莫斯科—伏尔加河运河一线,其先遣部队立即把敌军击退到运河西岸。
11月底和12月初,第1突击集团军在第20集团军的支援下,对德军实施多次反突击。
并会同第16、30集团军连续作战,终于挡住了德军的进攻,迫使敌人转入防御,从而消除了德军从北面突入莫斯科的威胁。
在南面,德军第2坦克集团军于11月18日才恢复进攻,多次攻打南部重镇图拉,但始终未能得逞。
敌人从南面包围莫斯科的企图也以失败而告终。
德军从南北包围和占领莫斯科的企图失败之后,便打算单刀直入,从正西面直接突破西方方面军的防线,闯入莫斯科。
12月1日,敌军在纳罗弗敏斯克实施强有力的突击。
但经过5天激战,德军惨败,被迫退到纳拉河西岸。
在持续20天的对莫斯科决定性的总攻中,德军的锐气消耗殆尽。
11月22日,德国陆军参谋长哈尔德在工作日记中写道:“冯·包克陆军元帅亲自在前线指挥所指挥莫斯科附近的作战进程,部队已疲惫不堪,不能进攻……
冯·包克把当时的情况比作马恩河战役(即1914年9月巴黎附近的马恩河战役)。
他指出,已形成这样一种局势,把最后一个营投入战斗就能决定战役的结局。”
然而,德国统帅部对局势的估计又失算了,“最后一个营”也不能决定战役的结局。
苏军的顽抗使德军的攻势再三衰竭。
12月3日,包克打电话给哈尔德说:“第4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又撤下来了,因为侧翼跟不上去……
我军快要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两天之后,即12月5日,这位元帅又向陆军参谋长报告说:“我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在莫斯科城下的20天激战中,德军损失惨重。
从11月6日到12月5日,德军损失官兵155万人,坦克777辆,火炮和迫击炮数百门,很多飞机被击落或在机场上被击毁。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台风”行动以失败而告终。
12月的莫斯科已是天寒地冻了,而1941年的严冬又来得特别早。
希特勒的闪击战得逞于西北欧,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一个半月即可消灭苏军,占领苏联,因而官兵都没有准备冬装,各种车辆、武器也无防冻设备。
他们必须用镐把车辆和火炮周围的冻土一点点地刨开,其中许多车辆和火炮就是试图把它们从冻土中刨出来时损坏的。
如果不加防寒罩,车辆的发动机就会在行驶过程中冻坏。
在卡车和坦克中途停车时,必须在发动机下面生火烘烤,以防结冰。
火炮助退辅进器里的液体都凝固了。
由于同样的原因,机枪和自动枪也失灵了,惟一好用的是迫击炮。
光学瞄准仪和望远镜的镜片模模糊糊,失去了作用。
履带式车辆没有防滑剂就会在冰上打滑,无法前进。
由于食用冰冷的食物,有些人餐后呕吐,有些人得了胃病,有些人得了斑疹伤寒。
部队没有领到伪装用的罩衣和冬装,有许多人连内衣和结实一点的靴子都没有。
士兵们至少要有两人以上结伴而行,这样可以观察对方是否出现了冻伤的征候。
伤员一倒下去就会死亡,这并不是由于伤势过重,而是由于失血引起了休克和冻伤。
夜间气温下降到摄氏零下30℃,士兵们在室外待一个小时以后就得回到室内待一小时,以便使身体暖和过来。
德军的运输线长达1000多公里,经常遭到游击队的袭击,供应困难重重。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联官兵早已穿上了暖和的棉衣和皮靴以及护耳冬帽。
在这方面,他们还得到美国和英国的援助。
据美国租借总署负责人爱德华·斯退汀纽斯记载:“1941年战争期间,牲畜的损失使俄国严重缺乏皮革,因此我们根据莫斯科议定书送去了10500吨制鞋皮革。
但即使有这种援助,俄国工厂还是不能满足红军的需要。
因此,我们又送去了150万双美制的军靴。
从那时起我们送去的军靴增加到400万双,而大不列颠也送去了300万双。”
苏联官兵除了都有冬装和军靴以外,重要武器也都有防寒设备。
机枪套上了保暖的枪套,车辆和火炮涂上了防冻润滑油。
许多官兵都生长在北方,习惯于寒冷气候,有些战士还会滑雪。
后方基地接近前线,供应得到保障。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是为保卫祖国、反对奴役、争取独立和自由而进行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能够万众一心,拼搏杀敌,视死如归。
所以天时、地利、人和都在苏军一边。
苏联最高统帅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决定开始反攻的。
早在10月底和11月初,最高统帅部就决定组建10个预备队集团军。
这些部队都是很快组建起来的。
据第10集团军司令戈利科夫回忆,10月21日,他被派往伏尔加军区的库兹涅茨克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