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历史上的和珅-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殿试后中式者除前三名外还要在保和殿举行朝考。由皇帝命题,由钦定大臣阅卷,分别等次。
状元、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修撰和编修。其他新进士由掌院学士带领引见,由皇帝派遣任官。有的选为庶吉士,散馆后再授予官职。一般的授予六部主事、国子监博士或县令。
举人通过大挑也可作官。大挑开始于乾隆十七年。会试后,六年搞一次,由朝廷挑选形貌好和应对灵敏的做知县或学官。
上面说的是正常进行的科举考试。除此以外,清代还有制科、翻译科和武科考试。
制科是由朝廷举行的考试取士制度,始于两汉,清代制科始于康熙。清朝的制科包括博学鸿词科、经济特科和孝廉方正科,还有经学科和临时的召试。博学鸿词科在康熙十八年(1679)举行了一次,试题是“璇玑玉衡赋”一篇,“省耕诗”五言排律二十韵一首。参试者143人,取中一等20人,二等30人,俱授翰林官。乾隆元年(1736)举行第二次制科考试,钦命第一场题为“五六天体之中合赋,以敬授民时圣人所先为韵”。诗题为“赋得山鸡舞镜得山字七言排律十二韵”,文题是“黄钟为万事根本论”。第二场题经、史、制、策各一。参加者176人,取中一等5人,授编修;二等10人,授庶吉士。二年补试续到者,取中一等1人,二等3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经济特科考试。试题为“大戴礼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汉武帝造白金为币,分为三品,当钱多少各有定值;其后白金渐贱,制钱亦屡更,竟未通行。宜用何术整齐之策”。复试首题为“周礼农工商诸政各有专官论”,次题“桓宽言外国之物外流而利不外泄,则国用饶民用给。今欲异物外流而利不外泄,其道何由策”。186人参加考试,经过复试,仅有10多人考取。经济特科是应贵州学政严修于二十四年所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复议,拟订章程后才举行的。大金榜孝廉方正科所举,重在考查德行。清朝入关后在顺治、康熙孝廉方正科还没形成定制,乾隆后才成常例。值得补充说明的是,孝廉方正科考试多是虚应故事。经学科考试仅在乾隆十六年搞过一次,进士、诸生和退了休的都可参加,但他们的经学必须渊博纯正,道德高尚修明,由大学士、九卿、督抚荐举。录取了4人:吴鼎、梁锡玙、陈祖范、顾高。前2人授为国子司业,后2人年事高,不能供职,进士题名碑授予国子监司业衔。临时的召试是皇帝巡幸,迎銮献册的进士、举人、生员,办了一些规定手续后,由学政会同地方督抚考试录取。
和凭倏际允О埽�2)
翻译科据商衍鎏先生考证本之于金女真进士科。翻译科之设是为维护满蒙语言文字。翻译科考试只限于八旗子弟,考试不定期。根据《清史稿?选举三》,关外皇太极时期开始了翻译考试,入关后顺治八年、康熙初年、雍正元年有乡试,乾隆朝次数多些,嘉庆、道光两朝仍然有乡、会试。考试要求屡变。例如,雍正元年,乡试只考一场,考试题目或奏章一道,或从四书、五经出一题。后来是从《性理精义》、《小学》中限三百字命题。乾隆三年规定在翻译题外作满文一篇。“武科,自世祖初元下诏举行,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年会试,入文科制。……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九月会试于京师,中式者为武进士。凡乡、会试俱分试内、外三场。首场马射,二场步射、技勇,为外场。三场策二问、论一篇,为内场。……殿试简朝臣四人为读卷官,钦阅骑射技勇,乃试策文。临轩传唱状元、榜眼、探花之名,一如文科。”
下面对一般科举考试必考的两种文体——八股文和试帖诗作一解释。
八股文为科举考试必用。它是明成化年间形成的一种考试文体。格式死板,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等部分组成。破题要说明题意,承题进一步说明题意和文章主旨,起讲是议论开始,入手是引入正题的话,起股是总论,出题是点出题目的散句,中股与后股发挥题意,至文章重心,束股说完意犹未尽的话,收结收束全文。起股、中股、后股、束股都有两股对偶句,因而称八股文。有些文章只有六股,也算是八股文。
八股文多取四书语命题,例如顺治二年,第一题用《论语》,第二题用《中庸》,第三题用《孟子》。因为以四书语命题,因此八股文又叫四书文。作八股文,考生要用儒家思想论述,“代圣贤立言”。以书中一句话命题叫小题,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果以整篇为题就是大题。八股文用字有一定限制。顺治二年每篇不得超过550字,康熙二十年限650字,乾隆四十三年限700字。
还有一个试帖诗,它是乾隆二十二年后乡试、会试要考的。它是五言八韵诗。内容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例如路慎庄的试帖诗:
东西深不辨,空外但闻声。
共捣三更月,谁知万户情。
寒衣新浣出,密线旧缝成。
远近惊秋早,光阴入夜争。
力微拼用尽,辛苦说分阴。
凉意生双杵,繁音满一城。
深闺今日寄,绝塞几人征。
露布频闻捷,铙歌报太平。
清朝科举制度源自明朝的科举制度,但也有不同于明朝科举制度的地方。
第一是有民族歧视,尤其是清初。雍正前搞满汉两榜。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优待,只考翻译(满—汉)。科举本是选官的根据,但满人当官不必通过科举考试。乾隆时大学士60人,汉人25,旗人35,汉人全是进士,旗人只有4个。
第二是考官不仅要有官位和出身,从雍正四年开始还要经过考试。
第三是为避免各省录取名额太悬殊,康熙五十一年开始把录取的名额分到各省。
第四是为了避免代考现象,实行复试制度。乡试从顺治十五年开始复试,会试从康熙五十一年开始。
第五是讲形式。最主要的表现是在作文上。乾隆三年兵部侍郎舒赫德说的“文徒空言,不适于用”。试帖诗纯粹是对仗、用韵,会用谀词。另一表现是重书法。书法不好,内容好也得不了高等。著名学者龚自珍朝考,文思浩荡,洒洒千余言,最后却因楷法不中程,不列优等,屈没了人才。
清朝科举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处罚也重,但始终不能根绝。这足以说明清朝士风的败坏和科举考试走到了末路。
科举考试固然为选官提供了一条路子,但弊病很多,最大的弊端就是摧残知识分子。它把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束缚在四书五经里面,思想僵化了,不会生计,年复一年的考试,身体也搞坏了。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是典型。第二,学非所用,脱离实际。举子虽然把“子曰”、“诗云”背得滚瓜烂熟,胸中却无治国一策。第三是把人限制在读书求功名的惟一道路上,使一些人谋求金榜题名,不惜金钱乃至生命,铤而走险,败坏了风气,也促使一些官僚腐败堕落。鉴于科举考试的种种弊病,清末康有为等有识之士纷纷要求废除科举。统治集团中袁世凯、张之洞、刘坤一等要员也建议废除科举考试。光绪三十一年(1905),慈禧太后宣布停止一切乡试、会试,有千余年历史的科举考试终于寿终正寝。
和渭泳偃丝际缘慕峁撬渌锷剑挥锌贾芯偃恕U猓晌簧囊藕丁暇梗瞳|是太有才了。我们在前面的第二章里不是一再说这个和且桓鲇泻艽蟮难实娜嗣矗吭趺此饷从醒实娜嘶崃偃艘部疾簧夏兀俊�
搁您您也考不上啊,您听说过哪年的科举考试考题考过乾隆爷的笔迹是什么样的?乾隆爷写过什么文?这文章什么意思?见过吗?没见过。您听说过哪一年的科举考试考过和У拿晒盼摹⒉匚陌。磕囊荒甑目凭倏际钥脊剖⑺未省⒃⒚髑逍∷担亢瞳|学的正赶上当时的科举考试不考。您说,按照当时的考试标准,他能考得上吗?唉,和彩堑笔笨际灾贫鹊奈钒 !�
当时的科举考试考什么?九本书,一个是“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书;还有一个是“五经”,是指儒家传统经典《诗》、《书》、《礼》、《易》、《春秋》这五部书。当时的科举考试考的就是这九本书。而且,考试的依据就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为这九本书所著的注解注释,别人的注释注解都不考。
像和饷匆桓霾├廊菏榈娜耍翟诘笔钡目际灾贫认滤芸忌下穑俊�
他考不上,他学问太多,知识太渊博,当时科举考试考的面太窄了,和皇视Γ豢忌希瞳|就放弃了,我还不考了呢。我考他干嘛,我不考一样当官。
在当时,你如果是汉人不考试当不了官,你必须通过科举考试熬出来,到了举人您就成老爷了,您就可以当官了,到了进士您就可以当大官,那要是状元就更可以当大官。
但是满洲人不一样,他有两种当官的渠道:一、科举考试;二、祖上的功绩,凭借祖上给自己创下来的基业,直接就可以当官了。
像和淖嫔暇透粝铝艘桓鋈惹岢刀嘉镜墓伲瞳|将来只要一当官,就从这个职位当起。
还别说,和蹦昝豢忌希⒓淳凸ぷ髁耍渭庸ぷ髁耍牡谝环莨ぷ骶褪侨惹岢刀嘉尽R裁痪ⅲ巳辏簿褪呛瞳|22岁的时候,他被授为三等侍卫(也就是皇帝的普通保镖),和晌艘桓龌始乙钦潭拥某稍薄!�
有人说,皇家仪仗队?那得有点儿才啊,起码会点武功,还真会,和拐婊嵛涔Γ掖B奕怂欢阄涔Γ磕歉鍪焙颍赝獾拿褡澹欢愎Ψ虻娜撕苌佟!�
皇家仪仗队除了会武功之外还得会点别的吧?还得长得漂亮吧。您不漂亮,皇上天天看着这个人很恶心,您看我这个人就去不了。人家和涂梢匀ァ!�
看来,和南嗝不故锹淮淼陌 K档秸饫铮蚁肫鹆擞笆泳缰型醺罩餮莸暮瞳|。按照历史事实来说,王刚主演纪晓岚还可以—黑胖黑胖的;但主演和筒疃嗔恕瞳|真的是个非常标准的英俊美男(有的文章中说他是个绝色美男子)—用现在的话说,很“酷”的。也可以说,和锹薜谝豢∧小!�
做了三等侍卫,和沼诳梢越咏噬狭恕D敲矗瞳|是怎样发迹的呢?
和⒓5乃闹炙捣ǎ�1)
在皇上身边的时候,一般的侍卫都是安于现状的,他们都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整日唯唯诺诺、小心谨慎、唯恐因一时出现的差错而招来杀身之祸。但和⒉辉尥庑┦涛烂堑淖龇ā!�
历史似乎正是为了印证和挠胫诓煌钦返模岳凡鸥枇擞胫诓煌暮瞳|以很多迅速崛起的机会;历史似乎也正是为了再次印证“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道理,所以历史才给予了学问渊博的和院芏嗾故静拍艿奈杼ā!�
关于和⒓5木咛骞蹋颐窍衷谒芄豢吹玫降恼啡纭肚迨犯濉返戎骼锩婷挥腥魏蔚募窃亍暇梗瞳|在正史如《清史稿》等著作里面是个贪官的形象,具体描述贪官的发迹过程,是有损于乾隆皇帝形象的。因此,关于和⒓5木咛骞蹋颐侵荒茉谝话悴槐蝗酥厥拥囊笆分腥ゲ樵摹!�
野史中关于和⒓5木咛骞蹋饕幸韵滤闹炙捣ǎ骸�
第一种说法:
清人陈康祺在《郎潜记闻》中的记录:
一天,乾隆正在颐和园里面,坐在车舆中游赏春光。忽然,一名侍卫急匆匆地走到驾前,奏道:“云南急呈奏本,缅甸要犯逃脱。”乾隆接过奏章,细细读过后,眉头一皱,龙颜大怒,说道:“虎兕(sì)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这话出自《论语》,兕指雌犀牛。大意是说,动物园里的动物们跑出来了,珍藏的上好的东西被毁坏了,是谁的责任?
可侍卫们不知道这话是什么意思啊,他们只知道皇上生气了,谁还敢说话呀。这时,和盗耍骸笆堑涫卣卟荒艽瞧湓鸲!焙瞳|的大意是说,是守卫的责任。
乾隆不料有人应声答话,就问和溃骸跋肽阋桓鲆俏啦钜郏匆仓馈堵塾铩罚隳罟槁穑俊焙瞳|恭恭敬敬地回复皇上,说自己曾经是咸安宫官学的学生。
乾隆一听大喜,眼见和唤龀さ靡槐砣瞬模一乖枪傺У难行目妓豢迹退担骸澳闱宜邓怠都臼辖ヲА芬徽碌囊馑迹俊薄�
这正是和蚊乱郧蟮慕碇祝饺盏墓ザ粒丝讨战缮嫌贸×恕S谑牵换挪幻Φ厮档溃骸爸亟袒尬牡乱曰橙耍黄鹪蚨挤直览胛觯銎鹣羟剑撕笫ト酥病H唬酪资币疲缃裰溃斗蕉嗤绻滩换耍鲆越袒皇局酝疲蚍匆咨摹H绱耍诠诙迹κ字亟袒尬牡乱苑耍乖墩呃粗凑甙仓壹又酝Γ牢⒃诮ィ蝗唬驼嬲恰①畛鲇谘海暧窕儆阼小恕!薄�
又一日,乾隆在圆明园的水榭上读书,和媸淘诓唷2恢痪踔校焐ソグ盗讼吕矗〔痪每床磺迨种械摹睹献印飞现祆涞淖⒔饬恕R蛭祆涞淖⒔馐怯眯∽峙旁凇睹献印返脑闹碌摹G【投院瞳|说:“和ツ玫评矗庑凶郑蘅床磺辶恕!薄�
和淼溃骸安恢噬峡吹氖悄囊痪洌俊薄�
乾隆又说道:“人之道也,饮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了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
和患偎妓鳎噬车溃骸凹疗剑缓蟮靡越碳陴#灰率匙悖缓蟮靡允┙袒:箴ⅰJ鳎嘀忠病R眨骋病F酰艮担嗨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