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83-钻石的历史-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元素在如此条件下以钻石的状态存在。在某个特定的层次中充满了钻石,这个层次被称为“钻石稳定层”,只有当温度和压力完全达到这个层次的水平的时候,碳原子才被挤压成层状分布,一层一层的碳原子叠加起来,逐渐形成钻石。
钻石和所有的晶体一样,是一层一层长起来的。钻石的每个层面实际上就是数以百万计的原子手拉手地排列出来的。碳原子独特的电学结构使每一个原子都能与其他原子紧密地结合起来。碳原子的外表能够容纳10个电子,但每个原子的外表却只有6个电子。在钻石当中,每个碳原子与周围的4个碳原子分别共享1个电子,以此满足10个电子的容量。碳原子们通过共享电子的形式牢牢地结合起来,而这种共享电子的结合方式具有化学界已知的最强的结合力。钻石的结构可谓“刚强不屈”,古希腊人把这个性质定义为“adamas”,后来从这个词中派生出了“钻石(diamond)”和“金刚石(adamantine)”。
能够产生金伯利火山或岩筒的地壳运动发生于上层地幔的深处(一般意义上的火山,诸如圣海伦火山,是从更接近地表的岩层中逐渐形成的,因为此处的地壳比较薄弱,容易爆发)。在金伯利火山或岩筒的喷发活动中,气态的岩浆一路向上钻探,一旦遇到比较薄弱的岩层,它就以时速10英里的冲击力喷薄而出。如果岩浆在喷发途中恰巧从含有钻石的岩层中钻过,就会把该层的岩石和钻石一同带出来,最终沉积到金伯利岩筒之中。在地质学家的眼中,金伯利岩对钻石进行了“采样收集”。钻石并非金伯利岩浆的产物,金伯利岩好比是一部拉载钻石从地幔来到地表的电梯。
大多数岩筒从地幔中向上钻行的时候并没有通过钻石层,只是从众多贫瘠的岩层中匆匆而过。即便是那些侥幸通过了钻石稳定层的岩筒也很难把钻石带到地表,因为地幔中的钻石的脆弱程度非比寻常,它们对于周围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地幔的温度和压力与其深度成正比,如果金伯利岩筒上升的速度过于缓慢,其中裹挟的钻石很可能逐渐在低温低压的环境下退化成碳元素的自然形态——石墨。所以说,上升的岩筒必须迅速通过对钻石造成威胁的地层才能使其中的钻石完好地保存下来。从地幔到地壳,钻石必须经历的种种劫难使富含钻石的岩筒成为了稀罕之物,在已知的6000多个岩筒中,只有几打是富含钻石的矿脉。
在金伯利岩筒趋近地表的时候,周围岩层的压力逐渐降低。岩筒中的气体好比香槟酒里的气泡一样,随着瓶塞被打开的瞬间极度膨胀。金伯利岩浆在旅途的最后阶段以不下每小时100英里的速度向地表进行冲刺,最终喷薄而出。金伯利火山喷发的时候会生成一个充满岩浆和石块的旋涡,这样的结构被称为火山筒,是典型含钻矿脉的形状。各种各样的物质借着火山喷发时的巨大能量像喷泉一般涌出地面,其中包括石块、熔岩和数10亿的矿物微粒,有的时候还会有钻石出没于其中。如果这些东西乖乖地躺在那儿等人发现的话,恐怕任谁都能跑出去大捞特捞了。但钻石矿脉可不是那么好找的。
从地质学上的时间概念考虑,火山筒的地表特征在喷发之后转瞬即逝。柔软的金伯利岩很容易瓦解,大小石块纷纷落回到火山口中,一层又一层地沉积起来,最终被周围的土壤和晶体残渣包裹起来。这种持续了几百万年之久的风化作用仿佛是天上的神灵之手,只是轻轻掠过,便抚平了火山喷发留在地面上的创痕。我们很可能从火山筒上走过,却对它的存在浑然不知。然而金伯利岩筒在喷发途中采撷的含钻矿石中特有的矿物质则是它存在的铁证。这些矿物质没有受到风化作用的影响,人们逐渐掌握了探测这些矿物质的技术,并认识到了该矿物质的重要性,于是钻石行业才得以脱胎换骨。
《钻石的历史》 第一部分钻石本是天外客(2)
含有钻石的火山筒能够喷发出大量的矿物质。除了钻石之外,喷发物中还包括翠绿色的含铬透辉石和大量的石榴石。这些石榴石五彩斑斓,从最娇嫩的粉色到最深沉的紫色,可谓一应俱全,其中还夹杂着少数橙色、黄色和绿色的品种。以上提到的矿物质在组成结构上和钻石可算是近亲。因为它们能够引领我们找到钻石,所以被冠以“钻石指示剂”的美名,业内人士则简称它们“指示剂”。因为“指示剂”不像钻石那样难找,所以人们便通过搜寻“指示剂”的迂回战术给钻石定位。在数量上,“指示剂”比钻石要大得多。真正揭开了石榴石的秘密,并建立起钻石搜寻系统的那个人名叫约翰·葛尼,此人是来自开普敦的地球化学家,身材矮小,皮肤终年被太阳晒得黝黑。他的成就撼动了戴比尔斯统一矿业在世界上所有钻石开采集团中的霸主地位。
1970年,两名就职于华盛顿特区卡内基研究所地球物理实验室的研究员发表了一篇描述一批钻石中搀杂的少量石榴石的论文。在此之前,石榴石不过是一种深紫色的不明矿物。石榴石的颜色来自于它体内高比例的铬含量。由于这些石榴石搀杂在钻石当中,那两名研究员认为它们很可能是与钻石在同一地层形成的。换言之,造就了钻石的各种条件也造就了紫色的石榴石。这个发现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勘探者能否通过寻找同类紫色石榴石的方法找到钻石?
当时葛尼正在华盛顿的史密斯索尼安学院攻读博士后学位,他对南非地区出产钻石的岩筒中的金伯利岩进行了采样收集,把其中的石榴石按照颜色分类,并使用微探针逐一分析它们内部微量元素的含量。通过分析,他发现有些紫色石榴石和夹杂在钻石中一同被开采出来的同类具有着相同的化学特征:高铬低钙。接下来,他着手研究不产钻石的岩筒中的金伯利岩。他同样发现了紫色石榴石,但是这些石榴石无一具备高铬低钙的特征。
这样一来,能够通过寻找特定的石榴石去搜寻钻石的结论简直是呼之欲出。很快,葛尼找到了可以小试牛刀的机会。非洲某个钻矿的矿主们需要找人为他的矿业资源做出评估。这个矿曾经出过钻石,现在他们想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下注,进一步扩大开采工作。有一位投资者比较谨慎,要求看到可靠的保证,于是矿主们便请葛尼去检验当地的石榴石。葛尼认真地检验了每一颗石榴石,希望能够找到符合含钻矿脉中石榴石特征的高铬低钙石榴石,哪怕有一颗也好。但是没有一颗具有如此特征,于是葛尼提出了警告。
矿主们对该矿进行了新一轮的取样调查,这次他们连一根钻石毛都没找到。通过回顾开矿的历史日志,他们发现只有某个合作伙伴亲临现场之后该矿才能出产钻石。葛尼认为那个家伙对该矿进行了一番“梳妆打扮”,他一定是悄悄往矿坑里添加了钻石毛坯,以掩盖该矿的真实情况,并妄想为其创造出虚假的市场价值,趁着风头正健的时候早早转手。通过揭穿这个骗局,葛尼证明了高铬石榴石的权威作用,从此,人们把这类石榴石定义为G10石榴石。他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不容辩驳的关系:没有G10就没有钻石,这个发现令无数潜在投资者躲开了动辄数百万美圆的商业欺诈。
葛尼在1973年发表了最初研究成果,这个举动对于整个矿业领域仿佛是晴天霹雳。一夜之间,竟然有人研究出寻找含钻岩筒的技术,更可怕的是,这个技术居然被公开发表,谁都可以学习这个技术。在钻石地理学的年鉴上,这可真是件新鲜事。本来,戴比尔斯矿业的钻石开发技术是全世界的龙头老大,也秘不外传。这世界上最熟悉钻石的人就是戴比尔斯公司的人,他们绝不想放弃这个得天独厚的地位。一时间,财大气粗的矿主和特立独行的葛尼之间的冲突可谓山雨欲来,一触即发。
葛尼公开发表了寻钻技术之后,戴比尔斯矿业紧随其后,对他的研究工作表现出极大的热忱。该公司同意赞助一名师从于葛尼的研究生的论文研究项目。该论文的目的是在南非一些特定的产钻金伯利岩筒中确认“钻石指示剂”的存在。1974年,该论文发表以后,戴比尔斯公司找到葛尼,让他签署一份机密文件,以证明葛尼的学生检验的部分矿物质来源于戴比尔斯麾下的钻矿。葛尼一口回绝。他坚持己见,认为这个知识并非戴比尔斯公司所有。“我跟他们说了,‘这条路是我自己趟出来的’。”
葛尼的独立意志对世界上最强大的集团之一无疑造成了明显的威胁。戴比尔斯公司及其姊妹公司、黄金矿业巨头南非英美有限公司一起支撑了整个南非经济的半边天,占约翰内斯堡股票交易中心所列全部资产的一份额。操纵戴比尔斯矿业和英美有限公司的奥本海默家族自然而然地是该国最富有的家族。南非金融业的顶梁柱——各大银行和保险公司——无一例外地仿佛蜘蛛网上粘住的虫子一样,在奥本海默家族建立起来的黄金钻石帝国中动弹不得。
该企业中每年进账数十亿美圆的钻石部门主要靠行业垄断获取暴利。这个垄断集团严格地控制着钻石的产量,从而操纵着钻石的价格。如果钻石的价格开始走软,该集团就减少市场供应量,以保证价格回升。整个垄断集团的力量全靠控制供应来实现。但供应一方面是它的强项,另一方面也是其致命的弱点。如果除该垄断集团之外出现了其他钻石供应源,那么钻石的人为设定价格就要陷入严酷的竞争之中。葛尼发现的G10石榴石即将打开其他钻石供应源的大门。
葛尼这番科学探索的热情扼住了“贪婪”的喉咙。每年,市场上对钻石类宝石的需求高达500亿美圆,这样的需求令年利60亿美圆的钻石毛坯交易繁荣发展。钻石开采业的利润十分丰厚。这么大一笔财富凭什么让戴比尔斯公司独吞呢?葛尼的技术使不少小规模竞争对手能够挺起腰杆对抗大型垄断集团。葛尼创始的研究目前已经发展成一套完善的寻找钻石矿脉的体系,现在即便是独立工作的勘探者也能以这套体系为利器,尽情追寻自己的钻石之梦。
《钻石的历史》 第一部分钻石本是天外客(3)
大名鼎鼎的G10石榴石属于镁铝榴石(红榴石)一类,它的名字来源于古希腊语中的“火眼金睛”。镁铝榴石大多为深红色或紫色。G10石榴石高铬低钙的特点被称为斜方辉橄岩特征,而地幔中蕴藏钻石岩层正是斜方辉橄岩层。上层地幔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橄榄岩,斜方辉橄岩是其中之一。在大片的橄榄岩当中还存在着一小块一小块的榴辉岩。榴辉岩中含有50%的石榴石,也可能含有钻石。有的钻石矿脉中含有钻石含量达到了10%的榴辉岩块,比周围的金伯利岩的钻石含量高出100,000倍。榴辉岩中的石榴石并非G10石榴石,它们的颜色是橙黄色,化学成分和其他石榴石有着很大的区别。榴辉岩的内容如此丰富,对采矿业的意义也非同寻常,因此技术人员经常掘地三尺地搜索那一抹别样的橙黄。
说过了石榴石,再说说其他矿物质。地质学家已经掌握了某些特定的矿物质在极度的高温和高压下所产生的变化。如果他们在矿脉中找到了这样的矿物质,就能够分析出这个矿脉是否经过了钻石稳定层。比如说,亚铬酸盐就需要高压才能定型。它们能够告诉勘探者这条矿脉所通过的上层地幔中的压力是否利于钻石的形成。含铬透辉石则是天然的温度计。
另外一条相关的线索是金伯利岩筒喜欢扎堆爆发。一般来说,勘探者都希望掌握某个喷发地点所有岩筒的数量。在这一点上大显神通的是钛铁——一种银黑色稍带蓝色光泽的矿物质。钛铁微粒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一个岩筒一个样。天底下没有哪两个金伯利岩筒能产出化学成分完全一致的钛铁微粒,所以说,只要研究者分析出喷发地点有多少种钛铁微粒,就能判断出该地区岩筒的大致数量。
大多数含钻岩筒都分布在地球最古老的地壳上,这些地方的地下岩层的年龄高达25亿岁。这个发现为我们展开了这样一副画面:一片巨大的岩石缓缓地沉降到钻石生成的地带。含钻火山筒爆发的时候刚好穿过了这片岩石,性质稳定的岩石在上升途中完好地保护着其中的钻石。在这样的岩块上面是大陆地壳中最厚的部分,名为稳定地块。要寻找钻石矿脉就要在稳定地块上下工夫。如果你就住在稳定地块的上面,兴许某一天金伯利火山筒就从你家后院爆发出来,给你喷出一屋子的钻石,但这种事基本属于痴人说梦。人们已知的最年轻的含钻金伯利岩筒也有4,700万岁了,而且就算是在金伯利火山筒集中爆发的时期,每次喷发之间的间隔也有好几百万年。
钻石地质学家们分析了钻石落户稳定地块的过程。含有钻石的地幔一路通过冰冷的岩石,进行了最后的冲刺之后在地壳中爆发。原本存在于上层地幔的钻石、镁铝榴石和钻石家族中的其他矿物质便被抛了下来。很早以前,勘探者们就知道这些矿物质总是伴随着钻石出现,但他们并不明白这其中的奥妙。葛尼的研究拨开了他们眼前的迷雾,也赋予了他们通过分析这些矿物质而推断他们来自何方的能力。这项新技术为寻找钻矿的事业描绘了一副美丽的蓝图,也打破了钻石行业中盛行了100多年的游戏规则。
《钻石的历史》 第二部分钻石帝国奠基人(1)
钻石一路从远古走来,它们的现状仍然不可确定。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钻石
曾一度大量现身,“令无数英雄竞折腰”。回首望去,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里充满了积极的探索和强有力的征服。运气与科学知识武装了人们的头脑,无边的权欲鼓惑着人们的心灵,大批勘探先锋们如开闸的洪水一般争先恐后地涌入了南部非洲广袤的平原地带。数以万计的开矿大军,对那片土地进行了一番骇人听闻的破坏。他们各个野心勃勃且能争善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