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闪电凶神-曼施坦因 >

第2部分

闪电凶神-曼施坦因-第2部分

小说: 闪电凶神-曼施坦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欧的日耳曼人,分别向几方面发展,有的向西跨过了莱茵河,有的向东跨过了易北河,有的向南跨过了多瑙河。从公元8世纪起,欧洲的另一个强大民族——法兰克人征服了大部分的日耳曼部落,组成了神圣罗马帝国。
  在整个中古时代,日耳曼各部落还是各自独立的,以后就逐渐形成了各邦国,例如南部的巴伐利亚、东部的萨克森,都是比较强大的,所谓神圣罗马帝国,只不过是一个空名而已。
  普鲁士用军事征伐的手段统一了近代的德国,定都柏林。为了体恤亲随们征战的艰辛,现在已经成了德国皇帝的普鲁士国王,恩准一部分积有战功的部下也随皇帝一起居住于柏林。
  李文斯基家族自然也是在德国皇帝的宠幸之列,迁入了在柏林近郊皇帝钦赐的宅地,这是一座美丽的庄园,周围长满了茂盛的橡树、云杉林和山毛榉林,虽然比不上亲王们的住宅那么富丽堂皇,美仑美矣,却也不是柏林市的一般寻常百姓人家可比,房屋建筑得高大结实,倒是与一个领兵习武的武夫身分颇为般配。
  他们自己不事稼穑,却拥有一些土地,靠着皇帝的俸禄和佃农交的租子过活,日子过得殷实舒适。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李文斯基家族到了19世纪中叶,就传到了爱德华·李文斯基手中。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名义上是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但于1857年,这威廉四世忽然患了一种神经错乱之症,不能理事,乃由其弟威廉亲王摄政主事。
  未出五年,威廉四世病情转重,不久一命呜呼。摄政的威廉亲王于数月之后加冕称帝,是年为1861年。这位普鲁士新君笃信基督教,头脑冷静,善于用人,只是杀伐之心忒重。这爱德华·李文斯基自也脱不了家族的营生,自幼习武从军,参加过数次普鲁士开疆猎土之战和普法战争,出生入死,东挡西杀,有所建树,挣得功名超过乃祖,官至炮兵上将之职。
  那炮兵上将为何等官职?读者恐不知其详,在此还须稍费笔墨。
  原来近代西方军队中,皆设有军衔,一来奖励军功,二来标明军人之间的等级,以便明确隶属,利于指挥调动,中国古亦有之,只不过是称谓不同而已。西方军官的军衔分为四等,从上至下分别为元帅、将官、校官和尉官。元帅通常只有一级,最早出自法国,原是用来称呼宫廷中管理马厩的官员,从字面上看,法语的“元帅”一词是由“马”和“仆人”结合构成;后来又把军队中负责行军和作战队形、监督警卫及选择营地的军官称为元帅,16世纪以后,各国才开始把军队中的最高军衔称之为元帅,因为是最高军衔,故而并不曾轻易于人,获得者凤毛麟角。
  故彼时德国军衔虽有四级,其元帅一级并未实设,只是作为最高军事指挥官的一种荣誉。另外的将官、校官和尉官三级为实设军衔。校官和尉官又各有三级,为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惟有将官军衔,在德国却有四级,为上将、兵种将军、中将和少将。
  爱德华·李文斯基所获得的军衔为“炮兵上将”,即是属于上将之下的兵种将军的一种,其军衔低于上将,高于中将,因此也有把兵种将军叫成“二级上将”的(兵种军衔之上的上将称为“一级上将”)。德国军制,少将指挥一个师,中将指挥一个军,兵种将军军衔还在中将之上,能指挥千军万马,军中地位自是显赫。
  那爱德华·李文斯基官至炮兵上将(即“二级上将”)之后,即上书德皇,言道眼下无重大战事可效力,恳请解除现役,回家颐养天年。蒙德皇恩准,在家尽享天伦之乐。
  爱德华·李文斯基的原配之妻,本来瘦弱多病,况且为丈夫在外征杀战守而整日担惊受怕,惊忧成疾竟成了不治之症,不久即撒手人寰,撇下了这位年轻有为的普鲁士军官,尝遍了鳏夫的酸甜苦辣,好不凄惶。
  虽然说是大丈夫何患无妻,但精力充沛的爱德华·李文斯基毕竟是内室匮乏,又怎么肯独守空房,遂起了续弦之心。
  自有亲朋好友为其张罗。正是应了那句“家有梧桐树,何愁招不来金凤凰”的古话,经年之后,爱德华·李文斯基再作新郎,娶了普鲁士大户希普林氏为续弦。
  这位未来的普鲁士炮兵将军的第二位妻子名叫海伦·希普林。虽然没有古希腊《荷马史诗》传说中的美女海伦那闭月羞花、倾国倾城之貌,倒也长得十分端庄贤淑,不失大家闺秀的风范。
  海伦·希普林自幼有宜男之相,自从嫁给爱德华·李文斯基之后,已经为他生了九个孩子,仍是不见歇息,眼见又是六甲在身,添丁进口,阖家无不欢喜。
  不觉秋去冬来,已近1887年的冬季。这一年的冬天也煞是与往年不同,天气异常的温和湿润,本该干燥寒冷的季节却又雨雪不止。
  1887年11月24日,也就是距离圣诞节快一个月的时候,海伦·希普林又为爱德华·李文斯基家产下一男婴,这是自嫁到李文斯基家之后,海伦所生的第10个孩子。海伦因是轻车熟路,生产顺利。富贵人家得生贵子,自有一番忙碌,不必细说。
  单说海伦所生这第10个孩子,长得一头金黄色的细发,雪白色的皮肤,蓝色的大眼睛,很是逗人喜爱。按照族谱上的排行,爱德华·李文斯基为他的第10个孩子取名为埃里希·李文斯基。
  这埃里希·李文斯基降生之后,也不甚哭闹,只是体质瘦弱,似有先天不足之症,盖因其父母生养他之时,已年逾40,精力不足之故。且喜柏林的这年冬天,天不甚冷,倒也不觉日子难过。
  埃里希·李文斯基满月之日,恰好正是圣诞节的前夜,少不得大请亲朋好友,前来祝贺一番。这一夜,柏林市内的各教堂庆祝圣诞节的钟声齐鸣,似为小埃里希来到世上的第一个满月增添几许喜庆的气氛。那李文斯基家族本已是柏林望族,而海伦·希普林的家族,也非等闲之辈。
  埃里希·李文斯基的生母海伦·希普林家族,在柏林也有着显赫的地位,自不必说。单是这个家族中的三个女儿,所嫁之人都非比寻常,嫁的都是军界较有声望之人。大姐海伦嫁到了李文斯基家族,她的丈夫日后官升至德国炮兵二级上将;二姐嫁到了曼施坦因家族,他的丈夫最后官升到步兵二级上将;三妹嫁给了兴登堡——那兴登堡更是非同小可,日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了德国家喻户晓的人物,被晋升为德军元帅,并出任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总统。曼施坦因家族、李文斯基家族和希普林家族,本是东普鲁士三家非常有名望的家族,而且互相又有联姻之谊,互相提携关照,自不待言。
  众人前来贺喜,自然少不了将小埃里希抱出内室,由大家观瞧。说来也怪,小埃里希似与二姨曼施坦因一家有缘,看他神情,竟比对自己的亲生父母还难舍难分;老曼施坦因也是对这个小外甥喜欢得要命,自此,常有把小埃里希收为己嗣的念头,更动了二姐曼施坦因妇人的一点心事。
  常言道“龙生九子,各不相同”,同是希普林家的姐妹,这二姐曼施坦因妇人可不比大姐李文斯基夫人连年开花结果,一连生育了10个孩子。她生养无多,膝下冷落,由此对老曼施坦因身怀歉疚之情。
  见李文斯基家人丁兴旺,曼施坦因夫妇也曾动过收养其一之意,只是一来没有投缘的——万般都讲个缘字;二来李文斯基家的其他几个孩子都有了一定的年龄,收养之后有没有隔阂尚且难说;孩子大了,人家舍不舍得给,也是个未知数。故而没有提出这个问题。
  见丈夫有收养小埃里希之意,曼施坦因夫人找到了姐姐,姐儿两个彻夜长谈,推心置腹。姐姐起初觉得亲情难舍,架不住妹妹苦苦哀求,终于同意把小埃里希过继给曼施坦因家族,亲上加亲,以姨当母,自然不会在生活上亏待了孩子。
  既然双方都同意,于是便择吉日将小埃里希抱过府去。自此,李文斯基家的小埃里希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埃里希·曼施坦因,他的全名是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可别小觑这姓名中的“冯”字,那在德国可是非同小可,它标志了曼施坦因的贵族血统。
  当时,不管李文斯基还是曼施坦因恐怕都料想不到,这位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即以前的埃里希·曼施坦因,就是日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希特勒手下赫赫有名的26名元帅之一,他在军界的成就之大,名声之隆,军衔之高,都远远超过了生父李文斯基家族和养父曼施坦因家族中的任何一个人。
  不知过继到曼施坦因家之后,小埃里希·李文斯基受到何等的疼爱和栽培,且听下章分解。
  第二章 少年军校高材生
  少年军校小武生,诸般武艺都要通;
  军国主义滋生地,世界大战祸无穷。
  这小埃里希·李文斯基过继给曼施坦因家族,自此改名为埃里希·曼施坦因之后,老曼施坦因夫妇自然是十分疼爱,慢慢长大之后,虽然看似体弱,却是活泼可爱,很少生病,倒也叫老曼施坦因夫妇十分省心。
  闲来无事,老曼施坦因常把小埃里希揽在怀中,给他讲普鲁士形成的历史,讲这一家族是如何跟随普鲁士王南征北战,讲自己亲自参加并指挥过的一些战斗;而慈祥的老曼施坦因夫人,小埃里希现在的母亲,则给他讲述一些流传于德国土地上古老的民间故事,讲德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的故事,讲红胡子弗里德利希和德国猎犬骑士远征的故事,讲日耳曼民族英雄的神话,那英勇的、混身涂满龙血刀枪不入的勇士尼伯龙根,是如何杀死形形色色的怪兽的故事。
  不久,这对夫妇就发现,小埃里希的记忆力惊人,他几乎能把上一次讲的故事复述下来,而且还能加进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尽管有时有些荒诞离奇,可还是能把老曼施坦因夫妇逗得开怀大笑。
  小埃里希对战斗厮杀和英雄业绩一类的故事有着特殊的嗜好,起先是对曲折的情节感兴趣,后来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结局喜欢刨根问底,他时常会这样发问:
  “结局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呢?如果是我,我就如何如何,而不是像他那样如何如何……”
  这样一来,给他讲故事的人感到真正难以应付。是呵,历来流传下来的结局都是如此,谁会想到为这些故事另外设计一些结局呢!
  还有更令老曼施坦因夫妇在欣喜之余感到担忧的,就是这位长着蓝色眼睛、金黄色头发的小家伙,聪明敏捷的天资之中,似乎也夹杂着一些固执和尖刻,有时就会像一个成年人那样,喜欢谈论物是人非,有些话甚至与他的年龄不甚相称。
  “这孩子会不会由于他的这个性格吃亏呢?”老曼施坦因夫妇时常暗自嘀咕,“但愿上帝保佑!”
  曼施坦因的童年时期,正是西方工业革命迅猛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近代德国飞速发展的时期。欧美其他国家的工业是建立在蒸汽机的基础上,与德国有所不同,德国的工业则是建立在电气的基础上。在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并使之应用于生产上,德国人表现出他们的天赋,很多19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开花在英法,结果却在德国。
  普鲁士国王(现在也就是德国皇帝)不失时机地把所有这些技术,优先用于战争的目的:钢铁、有色金属、化学工业结合起来,可以制造出更多和威力更大的枪支弹药;内燃机不仅用于制造汽车,而且也用于海军的舰艇、陆军装甲车和坦克,以及后来出现的飞机;由于内燃机使用液体燃料,石油被作为战略物资首次有了重要的意义。铁路交通运输的扩展为大规模运送军队创造了条件——可以在短时间内把大量的武器和士兵集中到前线。德国莱茵河地区铁路的密度已经达到了每平方公里平均有18公里铁路;有了电报、电话等最先进的通讯器材,可以指挥距离很远的部队。
  德国与军事相关的工业很发达,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军工企业——克虏伯的铸钢厂和炮厂、西门子的电机厂,都是在德国。维尔纳·西门子原是普鲁士军队的一个炮兵军官,非常醉心于电力的研究,1847年服役期间,就成功地在柏林与波茨坦之间兴建了一条电报线;退役之后,1869年他所创建的公司,完成了一条横贯伦敦、俄国、波斯到印度的电报线路。德国30家兵工厂的18万工人开足马力,为德军生产出大量的精良的武器,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欧洲的其他国家——法国有23家,近10万人;俄国有20多家,近8万多人;英国有10万多人,奥匈也有近4万人从事同一类的工作。
  有话则长,无话即短。话说一晃到了1895年,小埃里希·曼施坦因长到了8岁,该是受系统教育的时候了。老曼施坦因夫妇看到继子长大,就把他送到普鲁土的斯特拉斯堡读书,这里的学校可以说是贵族学校,一般柏林上流社会人家,都把适龄的孩子送进这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其他教学设备,这里都是一流的。
  那普鲁士虽然以武功开国,却对文化教育抓得十分紧,早在1797年即规定了普遍义务教育制度。这也是通过血的教训得来的:早年普鲁士在与欧洲大陆的另一个大国——法国的交战中,负多胜少。因其资源和人口数量都不及法国,宫廷内的一些有识之士,就劝说德国皇帝,通过兴办教育来提高本国的民族素质,对未来德意志国家在欧洲立于不败之地,意义非常重大。
  当时的威廉国王对这些意见欣然采纳,他有句名言,非常深入德国民众之心:“国家在物质方面失去的,将由精神的力量来补偿。”在1809年前后几年的最困难时期,普鲁士政府仍然每年拨出15万塔勒尔(当时德国货币的名称),作为兴办柏林大学的教育经费,可算得上远见卓识之举。后来柏林大学成了欧洲自然科学研究的基地,领导了欧洲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为德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埃里希·曼施坦因出世之前的20年,也就是19世纪70年代,德国通过颁布一系列帝国教育法令,完成了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