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0年前,以柏耀平为代表的
飞行员舰长
亮相,实现从蓝天到海洋的跨越,拉开了我军新型指挥人才成长大幕的一角。如今,这个舞台上演的不再是
独幕剧
。2007年,三军联合大演兵:指挥铁甲雄师的陆军指挥员,曾是海军潜艇支队参谋长;指挥舰艇编队截击空中目标的海军指挥员,曾是空军特级飞行员;指挥战鹰跨空域作战的空军指挥员,曾是陆军某机械化师副师长。新型指挥人才方阵正在崛起。这些都是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带来的可喜变化。
早在1977年,邓小平就曾尖锐地指出,军队各级干部指挥现代化战争的能力很不够、军队打现代化战争的能力不够。他强调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通过办学校解决干部指挥、管理能力弱的问题。1980年,中央军委决定干部提拔必须经过院校培训,一批军事院校得到恢复重建。同时,在部队广泛开展科学文化教育,着力提高官兵的科学文化素质。
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针对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和我军建设的实际,明确指出,人才是建军治军之本,也是战争制胜的关键因素。我军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现代化水平与现代战争要求不相适应,适应未来战争和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要求,必须抓好人才战略工程,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1995年12月,中央军委颁发《
九五
期间军队建设计划纲要》,明确提出
科技强军
战略,强调必须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官兵科技素质。1998年起,经中央军委批准,在国防科技大学举办全军高级干部高科技知识培训班,着力培养复合型领导指挥人才。为完善干部培训体制,建立新型院校体系,实现规模化办校、现代化教学、正规化管理、社会化保障,1999年6月,中央军委决定对全军院校体制编制进行调整改革。2000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走开了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路子。至此,全军基本形成了院校教育与部队培训衔接、军事教育与依托国民教育并举、国内培养与国外培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格局,军队人才队伍的结构、素质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
2003年6月,全军人才战略工程正式实施,我军人才队伍建设步入了又好又快发展轨道。9月,中央军委颁发《实施军队人才战略工程规划》。《规划》着眼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提出争取经过一二十年的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战略眼光、能够把握世界军事发展趋势,懂得信息化战争指挥和信息化军队建设的指挥军官队伍;一支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和全面军事素质,善于对军队建设和作战问题出谋划策的参谋队伍;一支能够站在科学前沿,组织谋划武器装备创新发展和关键技术攻关的科学家队伍;一支精通高新武器装备性能,能够迅速排除各种故障、解决复杂难题的技术专家队伍;一支具备专业技术基础,能够熟练掌握手中武器装备的士官队伍。
五支队伍
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此后,围绕建设
五支队伍
,军委和总部相继制定和调整完善了一系列有利于吸引、保留和选拔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制度。
2003年,我军首次开办具有指挥管理特色的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确定在国防大学等14所高中级指挥院校进行试点,招收发展潜力大的营以上指挥军官,加大高层次指挥人才培养力度。当年年底召开的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再次对院校教育体系作出重大调整,全军2/3的院校转型为任职教育院校,从而建立起以任职教育为主体、军事高等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相对分离的新型院校体系,标志着我军高层次军事人才教育重心由研究型向应用型转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胡锦涛从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的高度,深刻分析我军建设存在的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军事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的主要矛盾,强调必须采取超常措施,加快解决我军人才匮乏特别是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不足的问题。此后,军委和总部重点加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构建指挥军官考核评价标准体系和任职资格体系,提出团以上指挥军官通用能力标准,健全完善领导干部考察选拔制度,制定颁发《关于深入推进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措施》等政策性文件。一批学历层次高、信息素养好、联合作战指挥能力强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从硕士团长日渐增多,到硕士师长列阵军营;从博士舰长出海远航,到博士军长走马上任,20年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
未来我军军级领导应该是博士、师级领导应该是硕士
的期盼,正在逐步变为现实。至2007年,全军干部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达到66%,其中研究生学历约占10%,分别比5年前提高10个和5个百分点,作战部队军级领导干部大学以上文化程度达到82%,有出国留学经历的占10%。
适应军队技术构成的深刻变化和知识密集程度的提高,大力实施高新尖人才建设计划,科技新星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目前,全军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91名,有7400余名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2人获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
深化士官制度改革,调整士官编配结构,改进士官选拔、保留、培训办法,设立和实施士官优秀人才奖,士官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2008年9月,经胡锦涛主席批准,总参、总政、总后、总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士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士官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主要工作和具体要求等作了系统规范,对解决士官队伍建设面临的矛盾问题等提出了对策办法,为进一步抓好士官队伍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
随着我军人才战略工程的实施和不断推进,
八一
军旗下聚集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方阵,一定会越来越壮观!
《改革开放三十年》章节:三军大联勤 收集:东风书城(24。43。3。33)
济南军区某部在野外驻训中,近百台车辆油料告急。就在此时,驻地的油料保障车队似神兵而至,快速铺设管线,仅用15分钟便完成了加油任务。
你们有千里眼还是有顺风耳?
驻训官兵感慨地问道。指挥员指着自动化指挥车上的电脑屏幕说,我们的保障系统与你们的指挥系统相连,你们的储量是多少,何时何地需要保障,我们一目了然。这是济南战区自2004年开始实施大联勤改革试点以来部队发生的喜人一幕。经过3年的探索,试点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改革效益逐步显现。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自古以来,后勤保障一直是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战争就是打保障。长期以来,我军一直实行的是三军自成体系的后勤保障体制,造成了军队医院近在咫尺有些官兵却因为军兵种医疗体系的不同而不能前去就医,被服仓库就在附近有些官兵却因为军兵种隶属关系的不同而不能就近领取,同属军队加油站外单位只能
望油兴叹
等现象。这种
条块分割、各自为供
的后勤保障体制,明显不符合未来战争节奏快、强度高、消耗大,对后勤保障要求高的特点,严重掣肘部队战斗力的生成和发挥,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军积极推进后勤保障体制改革,探索走出一条投入少、效益高、保障有力的新路子。1988…1998年,我军在海南地区和济南、沈阳战区,开展了以
代供、代医、代修
为主要内容的网络型划区保障试点。这次试点,共调整1400多个单位的保障关系,仅油料每年就节约近万吨、经费2000多万元。官兵就医,从成百上千公里,一下子缩短到几十公里,甚至几公里,大大方便了部队,提高了后勤保障的时效性。试点表明,只有从体制上突破,才能真正发挥联勤的保障效能。2000年1月,以军区为基础的联勤体制开始实行。
2004年,中央军委决定在济南战区进行试点,实施以
联勤机构三军合编、保障实体统管共用、供应保障统一组织、后勤管理分工协作
为主要内容的大联勤改革。济南战区联勤机关按规定比例配备军兵种干部,实现三军合编,增强了组织一体化保障能力。战区内总部和军兵种的6类16个实体移交联勤系统,实现了统管共用,优化了保障资源配置,增强了联勤综合支援保障能力。试点期间,济南战区联勤保障部门调整保障接口1200多个,建立起了平战结合、服务战区的后勤保障新模式。2007年2月,中央军委决定,济南战区正式实行大联勤体制,三军一体化后勤保障体制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
2005年8月,在中俄
和平使命-2005
演习中,我军首次在
大联勤
体制下实行三军一体化联合保障。大联勤试点,成功接受了中俄两军交替保障、陆海空三军交叉保障的检验,并为今后在更广的范围内实施三军后勤保障一体化积累了有益经验。
大联勤保障体制,在抗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又一次发挥了重要作用。地震发生后,成都军区联勤部迅速启动了三军联勤应急保障预案:一架架穿云破雾的大型运输机、直升机,一列列高速行驶的专列,一支支摩托化开进的车队,将人员、物资及时准确、源源不断地运抵救灾一线;数万平方公里的救灾区域内,野战兵站、野战医院、医疗救护所、临时加油站、军粮供应站在废墟上、在危楼旁快速建立,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三军联勤保障网络,为各部队出色完成抗震救灾任务提供了全方位支撑。
在军费紧张、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我军后勤建设积极适应军事斗争准备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军的方针,不断推进住房、医疗、工资、军人社会保险和生活保障等方面改革,加强物资、经费使用的管理和监督,调整战备物资储备的布局和结构。1998年7月,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军队和武警部队停止一切经商活动。近年来,部队公务事业费、卫生事业费、伙食费和基层干部岗位津贴标准大幅提高,官兵工作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调整改革军队工资制度,对凝聚军心、稳定部队、鼓舞士气起到重要作用;组织换发新式军服,受到全军官兵的一致欢迎,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映。
今天,传统的、线性的军队后勤保障,正在被立体保障所代替,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成效已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出来:精简了机构,裁减了人员,节约了经费,提高了效率,
方便、快捷、综合
的大联勤保障体制,大大增强了综合保障能力,有效提升了部队战斗力。
《改革开放三十年》章节: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收集:东风书城(24。43。3。33)
伴随着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深入发展,一种带规律性的现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国防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融合度越来越深,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结合面越来越广,
你为我用,我为你用
;军队人才与地方人才资源共享的特征越来越凸显,
不为所有,但求所用
。实行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推进军民一体化建设,成为许多国家促进国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取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始终致力于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不断拓展。早在建国初期就提出,要坚持全民办国防的指导思想,依靠国家集中统一供应,搞好军队后勤保障。进入新时期,我们党又强调,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事业,坚持平战结合、军民兼容的原则建设现代化国防;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应互相兼容、互相促进,通用性较强的军事设施实行军民合用。为此,军队先后向地方开放101个机场,开放和腾让29个军港码头、300多条铁路专用线、90多条通信线路、1000多个仓库。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社会信息化迅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不断深入,对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利用国家经济社会资源加快国防和军队发展的前景广阔。我们党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方法,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持续发展的后劲。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鲜明地提出,要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子
。这是总结我国长期以来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经验得出的新结论。
军民融合
,是对军民结合思想的新发展和升华。这一思想立足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大局并且符合时代特征,将相对独立的国防发展体系和经济发展体系融合起来,利用丰厚的经济社会资源,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效益,使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真正做到无缝链接,融为一体。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子
,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统一的重要战略抉择,是新形势下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崭新道路。
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我国积极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军民融合硕果累累。
一批民用高新技术被运用于军事领域,使军事装备建设取得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