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的缔造者来纪念,毛主席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我们还要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
意大利记者提问的背后,传达的是一个人们关注的问题: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深刻总结和反思
文化大革命
教训时,社会上出现了一股错误思潮。有人借口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有人利用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企图全盘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有人打着改革旗号,主张照搬西方式民主和
三权分立
制度,否定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针对这些错误倾向,邓小平在1979年3月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既要坚持改革开放,又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时,着重谈了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
实际上,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不仅关系到我们怎样告别过去,还关系到我们如何开辟未来,更关系到刚刚开启的改革开放事业能否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问题。
在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邓小平表现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他强调指出,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不仅仅是涉及毛泽东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和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要看到这个全局;这不只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在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过程中,邓小平一再强调: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党的光辉历史。对毛泽东的错误,一定要毫不含糊地进行批评,但是一定要实事求是。毛泽东不是孤立的个人,他直到去世,一直是我们党的领袖。给毛泽东抹黑,也就是给我们党、我们国家抹黑。这是违背历史事实的。1980年3月,邓小平就《决议》起草,又谈了3条具体的指导性意见:一是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二是对新中国成立30年来历史上的大事,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对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作出公正的评价;三是通过这个决议对过去的事情作个基本的总结,原则是宜粗不宜细。他强调:
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名字命名的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的科学理论,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与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都是十分丰富和科学的思想。特别是贯穿其中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邓小平反复强调: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一生中正确的部分,它不仅过去引导我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我们要世世代代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
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这也丝毫不是什么夸张。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1981年6月,在邓小平的精心指导下,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凝聚全党集体智慧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指出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决议》恢复了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同他的正确思想区别开来;既反对了那种因为毛泽东犯了错误就企图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和毛泽东思想指导作用的右的错误倾向,又反对了那种不愿实事求是承认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并且企图继续坚持这种错误的
左
的倾向。正是由于《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作出了科学评价,从而及时排除了各种思想干扰,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为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导。
《改革开放三十年》章节:改革从农村起步 收集:东风书城(24。43。3。33)
1978年12月28日下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生产队副队长严俊昌,把全队18户人家的户主召集在会计严立华家,秘密地商讨着如何度过眼前的饥饿难关。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掏出了憋了多年、想说又不敢讲的心里话:
再这样'大呼隆',肯定死路一条
,
不如包干到户,自己救自己
。严俊昌站起来激动地说:
如果大家能够答应两个条件,我就同意包干到户。第一,秋粮下来先把国家的公粮和集体提留交齐。第二,不准对上级和外村人讲。
这时,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农插话说:
我再加上个第三条,今后如果队长因为搞包干到户犯法坐班房,他家农活我们大家包下来,他家小孩由我们养到18岁。
老农的话一落地,一双双粗糙的手就紧紧地握在一起。大家一一摁了手印,立下惊天动地的
生死契约
,全国第一份农村包干到户的合同就这样诞生了。
1979年,小岗村包干到户第一年,全队粮食产量相当于过去5年的总和,油料是过去20年的总和,向国家交售粮食是征购任务的10倍,卖油料超过任务80倍。这个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
三靠村
、
讨饭村
,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一跃成了全县闻名的
冒尖村
。欢欣鼓舞的老百姓对此还编了顺口溜:
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小岗村秘密包干到户,是纯朴的农民对农村旧体制的突破。1958年后,我国建立起
一大二公
的人民公社体制。人民公社实行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所有劳动力和产品由集体统一指挥调配,实行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这种盲目追求生产关系
一大二公
的做法,严重脱离了中国农村生产力水平,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人民公社的弊端日益突出,集体经济成了一个空壳,农业经济徘徊不前甚至倒退,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到1978年,全国有1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1979年,中国农村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当时把
包干到户
视为化公为私、破坏社会主义基础的行为,所以仍是农村经济的
禁区
。这一改革自然受到来自
左
的种种干扰与责难。在这紧要关头,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谈话,全力支持包产到户,及时拨开迷雾。他指出: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的这番谈话,明确地肯定了凤阳大包干,为小岗村包干到户平了反、正了名。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方向更加明确,形势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要求全国各地
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贯彻执行
。文件发布以后,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冲破重重阻力,逐渐在全国广大农村得到推广。
1982年1月1日,中央颁发了新时期第一个农村工作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彻底消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1982…1986年,中央连续发出五个有关农村政策的一号文件,稳定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解决遇到的新问题,使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迅速推开、不断完善。到1986年初,全国实行大包干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9。6%以上;国营农场实行大包干的占职工总数的70%以上,国营林场实行大包干的占90%以上。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打破了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使得8亿农民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这种把经营成果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的体制,适合了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特点,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迅速解放了长期被压抑的农村生产力,从而成为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基本动因。1979…1984年,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8。9%,人均占有粮食由1978年的316。6公斤增加到1984年的395。5公斤,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农产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彻底扭转,出现了由吃不饱到
卖粮难
的现象。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原有的以
一大二公
为特征的人民公社体制,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做出决定,实行政社分开,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农村基层政权。到1985年春,撤社建乡(镇)工作基本完成,全国共建立乡(镇)人民政府9。1万个,村民委员会94万个,全部取代了原来的5。4万个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和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为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1985年起,农村改革进入到引入市场机制的新阶段。逐步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的流通体制,实行合同订购与市场收购相结合;放开除城镇居民口粮、食油以外的农副产品销售价格;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市场,等等。这些改革举措,有效发挥了市场在调节农产品供求、配置农业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密切了农业生产和市场的联系,农村集体资产、农民收入显著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农村改革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入,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广大农民在积极从事农、林、牧、副、渔等生产的同时,开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剩余资金找出路,从事加工业、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等生产经营活动。这样,以集体经营为主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乡镇企业在明晰产权、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减少行政干预、与小城镇建设相协调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到1993年,全国乡镇企业已经达到2321万个,职工人数11278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的18。6%,占农村劳动力比重的25。4%;乡镇工业产值达21979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0。6%。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迅速走上富裕之路,一举成为全国的首富村。2004年,华西村人均收入12。26万元,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2005年,全村实现销售额超300亿元,每户村民的存款最低100万元。华西村由此成为中国乡村的典范。
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伟大创造。对此,邓小平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异军突起。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转移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大批农民走上了富裕之路,同时在增加财政收入、发展出口贸易、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被称为
中国农民的两项伟大创造
。这两项伟大创造,不仅使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对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借鉴,产生了深远影响。
《改革开放三十年》章节:经济特区崛起 收集:东风书城(24。43。3。33)
一首《春天的故事》曾经唱遍神州大地: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这个
圈
,就是指改革开放之初在深圳等地设置的经济特区。自此,古老的东方大地,神话般地崛起座座新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走向世界。
1977年11月,邓小平视察广东。一个人口不足3万的边陲小镇深圳,闯入了他的视野:深圳有个罗芳村,河对岸的香港也有个罗芳村。深圳罗芳村人均年收入134元,而仅仅一水之隔的香港罗芳村则高达13000元。巨大的反差,使当地许多人屡屡冒着违法的罪名偷渡逃港。邓小平在听取广东省委领导的这些情况汇报后,感慨地说: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看来最大的问题是政策问题。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广东省委领导向邓小平汇报工作时,提出多给广东一点自主权,利用毗邻香港、澳门的有利条件,在深圳、珠海、汕头开办出口加工区。邓小平明确地说,在你们广东划一块地出来,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市划出部分地区建立出口特区。
1980年5月,中共中央下发文件,正式确认内涵更为丰富的
经济特区
这个名称。8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设立深圳、珠海、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