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博士pk于丹:解"毒"于丹-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解上天的反映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古今朝代更替的规律,形成自己的著作。这是他进行《史记》创作的指导思想。正如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怎样看待〃天〃并解决天人之间关系的问题,是精妙的中国古代哲学的热点和核心。
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妙之处,体现在文字表达上,虽是差别不大的一字或几字,但它的实际内涵却是千差万别。我们常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意思是说: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如果我们在理解古代的哲学命题时,不仔细分辨,就很有可能得出
错误的结论。
最早明确的提出〃天人合一〃一词的是北宋哲学家张载,他在《正蒙?乾对篇》中说:〃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儒者由于真正明确做〃人〃的道理,所以就能掌握〃诚〃这一真实本性;反过来说,又由于真正明确人的〃诚〃这一真实本性,就能更加明察事理,这样便能做到天命人性不相违背。
张载所说的〃天人合一〃,非常深奥,我们从他的论说中可以看出,他强调的是〃人〃自身在天人关系中的根本地位和决定作用,认为人可以通过自身的修行而把握玄妙的天性,从而了解、改变外在的大千世界。《周易?乾象辞》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的正是相近道理,这种刚健自强可以说是中国文明的代表精神之一。
现在我们来看看《论语》中对〃天〃的有关论述。
《论语》中出现〃天〃一共四十余处,虽然并不是处处都与孔子的天命思想有关,但通过阅读《论语》,孔子矛盾的天命观还是能在字里行间找到的。
第20节:告诉你未被糟蹋的孔子(19)
一方面,孔子笃信〃天命〃,强调要〃知天命〃(《论语?为政》),〃畏天命〃(《论语?季氏》),可见孔子还是承认自夏代以来就流传的敬尊天命的思想。但另一方面,他对于鬼神孔子又表示了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论语?先进》。同时又十分重视个人本身的努力,他甘愿抱着〃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的奋进精神,并对振兴文王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心并做了不懈的努力。
像上面所引用的,有关〃天(命)〃的论述在《论语》中还是不少的,可惜于丹教授的〃天地人之道〃中除了引述孔子的一段话:〃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并稍作字面解释外,并无多言了。这样,抛开了《论语》的于丹教授在心得中说:〃什么叫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她的说法令人费解。
首先,《论语》并没有提及〃天人合一〃;其次,就算《论语》有这么一说,也不能用〃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来解释它吧。
此〃合〃非彼〃和〃,〃天人合一〃与〃天人和谐〃大相径庭矣。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一个老笑话。
《论语》里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一天,孔子和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谈志向,前三人一一说完后,轮到曾皙,曾皙竟说出一段诗情画意的话来: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下子把孔子喟然叹服。
我们先不说这个故事中到底曾皙说了什么,让孔子为之叹服。后世却有人对这句话做了道算术题,说:五乘以六,得三十;六乘以七,得四十二。三十加四十二得七十二。〃七十二贤人〃便由此得来。
让算术加进古文,乍看非常有趣。但如果以此解经,大概也是天理难容吧!
〃君子儒〃与〃小人儒〃
申郁文
《于丹〈论语〉心得》的第56页这样说:
孔子曾经直截了当地跟他的学生子夏说:〃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论语?雍也》)就是说,你要想着提高修养,不要老惦记眼前的一点点私利。
孔子从来不说做君子就要像谁谁谁那样,在孔子看来,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因为只有你的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这两段文字出现在《于丹〈论语〉心得》之四〃君子之道〃中。于丹用了整整这一章的篇幅来讨论〃究竟什么是君子〃,得出的最终结论是:
由此可见,〃君子〃这个《论语》中出现最多的字眼,它的道理永远是朴素的,是温暖的,是和谐的,是每一个人可以从当下做的;而那个梦想,那个目标,既是高远的,又不是遥不可及的,它其实就存在于当下,也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真君子。(第66页)
在这里,我们先不讨论于丹对《论语》里〃君子〃的分析是否正确,因为这个问题实在有些大。我们单就来看看于丹对〃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的白话解释,大家仔细想想,解释
为〃你要想着提高修养,不要老惦记眼前的一点点私利〃,对吗?
大家初次看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也许就会想,怎么〃儒〃还有〃君子〃、〃小人〃之分?因为大家认为,都能称得上〃儒〃的人,他肯定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修养,不至于还会是〃小人〃吧。
于丹的解释是不能回答这个问题的。
这里,于丹也许只求能蒙混过关,却不曾想到,她的解说牵动了一个历代学者争论不休的公案。那就是对〃儒〃的本义的争论。
最初,〃儒〃到底指的是哪些人呢?为什么把那些人称为〃儒〃呢?也许,许多读者对这个问题也迫切想知道答案吧。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历代一些著名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这里仅举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罗列如下:
第21节:告诉你未被糟蹋的孔子(20)
1汉代的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认为:〃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
2汉代经学家郑玄认为:〃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者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
3宋代解经大师刑昺在疏《论语?雍也》时同意郑玄的看法,他说:〃此章戒子夏为君子也,言人博学先王之道以润其身者谓之儒。〃
4近代大学者章太炎在《原儒》中认为:〃儒在古文字中本是写作需的,而需是求雨的巫觋。〃
5刘宝楠先生的《论语正义》引用《周礼》中的条目把〃儒〃解释为〃教民者之称〃,也就是老师的意思。
历朝历代对于〃儒〃的相关说法还有很多,我们但看上面罗列的五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就足以知道这个问题在历代学界的重要地位了。
现代学者对〃儒〃的解释大致可以分为两种,这两种看法基本没有跳出前人的范畴,不过在前人的理解上有所阐发罢了。
一种持〃柔〃说,这种说法源于许慎的《说文解字》。在20世纪30年代初,胡适先生在他的《说儒》中就解释〃儒〃的本义为〃文弱迂缓的人〃。郭沫若先生不同意胡适先生的看法,在《驳说儒》一文中他认为:〃儒之本义诚然是柔,但不是由于他们本是奴隶而习于
服从的精神的柔,而是由于本是贵族而不事生产的筋骨的柔。古人称儒,大约犹今之人称文诌诌、酸溜溜。〃这也不失为一种新见。到了20世纪50年代,饶宗颐先生在他的《释儒》一文中认为《说文解字》中虽把〃儒〃解释为〃柔〃,但其意并不是〃柔弱迂缓〃,而是〃
安〃、〃和〃的意思,认为这才与儒家的核心思想〃中庸〃、〃中和〃相一致,这又是一种新的见解。
另一种持〃需〃说。此说在20世纪初由章太炎先生首先提出,认为〃儒之名盖出于需〃,而〃需〃指的是求雨的巫觋,其实就是主持祭祀求雨仪式的祭司。这也代表了一派学者的看法。
两种说法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我们先不论〃儒〃的本义究竟是什么,但就〃儒〃而言,在孔子生活的时代,是社会的一种行业,在这一点上还是很多学者持相同意见的。
有学者认为,孔子少年时期,家道中落,过着贫穷生活,〃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后因友人的推荐,他得以在贵族家中充任下层小吏,帮助贵族办理婚丧庆
吊之事,从事的就是〃儒〃这种职业。〃儒〃这一职业极有可能是从《周礼》中的〃卜师〃、
〃丧祝〃、〃司巫〃等职业分化而来。当然从事这种职业,还是需要具备一些专门的知识
来更好地为贵族服务,这些知识有可能就包括贵族平日为人处事的规范、管理国家或家族事务的知识、国家庆典、家族红白喜事等仪式上的礼节等。
也有学者认为,〃儒〃本来行动的目的其实是〃求仕〃,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为了当官,
后来才逐渐转向〃任教〃,相当于现代的教师,而孔子有可能就是促使这种转变的一个关键
性人物。因此,我们后人把他作为儒学的创始人,也认为他是中国师道的创始人。在那些向
孔子求学的门徒中,比较早期的那些弟子,大多还是抱着〃求官〃的目的,而比较后期的那
些弟子,则更多把目标转向〃为师传道〃。
对于〃儒〃这种行业的性质,上面两种说法尽管还有很大的差异,但都有各自的合理性。
在大概了解了〃儒〃这种职业之后,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孔子的〃女为君子儒,无为小
人儒〃到底说的是什么。
其实,对于这话的理解,早期儒家学派的一位代表人物就曾在著作中提到过。他,就是战国
末期儒学的大师荀况。
在《荀子?非十二子》篇中,荀子认为:
弟佗其冠,其辞,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正其衣冠,齐其颜色,?然而终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贱儒也。偷儒惮事,无廉耻而耆饮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游氏之贱儒也。
荀子在文中所说的〃贱儒〃,相当于《论语》里所说的〃小人儒〃。荀子的大意是说:把帽
第22节:告诉你未被糟蹋的孔子(21)
子戴得歪歪斜斜的,说起话来却平淡无味,还要故意模范着圣人禹、舜的样子,这是像子张这样的低贱的儒者所为;衣冠穿得很整齐,神情很庄重,却装出谦虚的样子整日不说话,这是像子夏这样的低贱的儒者所为;懒惰而又胆小怕事,没有廉耻之感却又贪吃贪喝,并且借口说君子本来就不用劳动,这是像子游这样低贱的儒者所为。
我们怎么理解荀子对他们的抨击呢?
我们知道,自从孔子死后,儒家学说便分成许多流派,这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儒分为八〃,在这些派别中尤其以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响力。在上文中,荀子巧妙地借用《论语》中〃小人儒〃的概念,来对其他流派进行批判。这些批判,语言上虽然不免有点激烈,但荀子针对的都是被批判者的举止言行、品行操守,与儒家学说思想本身关系不大。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对思孟之儒的批斥,还是对子张等儒学流派的抨击,荀子并不是要完全否定他们所信奉的学说理论,而是着力指责他们未能体现孔子儒学真精神,反对他们对孔子儒学的歪曲和背离。
虽然荀子的说法有可能与孔子的本义还是有所不同,但他的说法对我们理解〃君子儒〃、〃小人儒〃还是有所帮助的。
对于〃君子儒〃、〃小人儒〃,钱穆先生在他的《论语新解》第142页中说:或疑子夏规模狭隘,然其设教西河,而西河之人拟之于孔子。其从学之徒如田子方、段干木、李克,进退自有自见。汉儒传经知皆溯源于子夏。亦可谓不辱师门矣。孔子之诫子夏,盖逆知其所长,而预防其所短。推孔子之所谓小人儒者,不出两义:一则溺情典籍,而心忘世道;一则专务章句训诂,而忽于义理。子夏之学,或谨密有余,而宏大不足,然终可免于小人之讥矣。
钱穆先生认为,〃儒〃本来是一种职业,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教师,后来才逐渐成为学派的称谓。今天我们在分析〃儒〃的时候,我们看重的只是分辨〃儒〃的真伪,却早已没有〃君子儒〃、〃小人儒〃的分别了。因为我们会认为,〃凡为儒者,则必然为君子〃,这是我们对孔子所言产生误解的根源之一,因为他当时所说的〃儒〃是指行业而言,而不指学派而言。
钱穆先生解释了我们今人产生误解的原因,还为我们总结了孔子所说〃小人儒〃的两种含义。他的说法不一定对,但也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孔子话的真义。
或者还有读者会问,既然子夏如钱穆先生所说,还算是〃不辱师门〃的,那么在《论语?雍也》中,为何会有〃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的记载?
宋代解经大师刑昺在疏《论语?雍也》时说:〃子夏于时设教,有门人,故夫子告以为儒之道。〃原来子夏在当时已经学有所成,并且自己开始传授弟子了,这就像今天我们说徒弟〃学成出师〃了,这时,作为老师的孔子对这位已经成为别人师父的徒弟有所告诫,说你要做〃君子儒〃,千万不要做〃小人儒〃。这就像代代相传的箴言,体现的完全是孔子教诲学生的一片苦心。
说到这里,请大家对比于丹的〃就是说,你要想着提高修养,不要老惦记眼前的一点点私利〃的解释,可能我们不能说于丹的说法完全错了,但又实在不敢对其解说表示苟同。这就是所谓的学术〃蒙混过关〃,用一些大而不当的虚话,让别人觉得这种解法也并无错误,至少这种解说没有与文章的原义对立起来。但我们要说的是,学术的尊严在于它的严谨,不着边际的话,只是对学术尊严的挑战。
《论语》所谓〃君子〃究竟何指杨昊鸥《于丹〈论语〉心得》中用了整整一个章节来讲述《论语》的〃君子之道〃,第56页里这样说:孔子从来不说做君子就要像谁谁谁那样,在孔子看来,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因为只有你的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