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帛书甲本道德经 注解-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老子的治国方略。
——老子治理国家的手段依次是:1道,2德,3仁,4义,5礼,6兵。
六个手段,老子以“道德”为主,其余占据次要地位。
实际来说,治理国家民众,这六个手段是缺一不可的。
老子,力主无为,归还大道。其余手段不是不用,乃是不得已而用。
镇压高压,这是用刀兵用强力治国,老子体系中位在第六;
以礼治国也即后世的依法治国,老子体系中排在第五;
以义治国,利人利物,在老子体系中排在第四;
以仁治国,爱人爱物,在老子体系中排在第三;
以德治国,无为而治,在老子体系中排在第二;
与道相合,归还大道,在老子体系中排在第一。
最次等的刀兵,老子在第五十七章中说,“以畸用兵”;第三十一章中,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袭为上”。从小用刀兵到仁义治国,逐步加大力度,能够体会到老子的“爱民”之心;从“无为之治”,到归还大道,通篇文章无不致力于此,可见老子真正用心是“救民”,救民“解脱生死”。
——后世所谓治国能人,用仁义礼兵者多多,用无为治国者也大有人在。比如提倡“大公无私”,就是无为治国;提倡奉献爱心,就是以仁治国;提倡利他,就是以义治国;提倡法律伦理,就是以礼治国;动用强力暴力,就是刀兵治国了。哪个超出老子划定范围了呢?只不过侧重点不一样而已。
而在治国治民中,能集爱百姓和指引百姓解脱生死于一身的,只有老子一人。
解脱生死,把这当作第一要务,古今治国治民者,老子一人而已。
有些人说,老子只讲无为治国,老子反对用仁、义、礼、刀兵治国,是没有读懂老子所致,是错解老子。最坏的刀兵,老子也说:“不得已而用之,恬袭为上”,何况其他?说老子反对用仁、义、礼、刀兵治国,是没有根据的。
四,通行本问题: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只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1 注意,通行本在“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之后,加进一句“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是为了达到骈文效果才加进来的。乍看好似有理,原文真象是丢失了这句。实际不是,这根本就是后人妄加的。请看,上仁也是下德,是有为者。“上仁有为而无以为”,这是老子的话。这和修改者加进的“下德有为而有以为”这一句话是矛盾的。这是修改者忽略的地方。老子本人,绝不会如此不济的。
2 把句子中的也字都删掉,是为了句子完美。
3 把亓字改成其字,泊字改成薄字,为的是通俗易懂。
4 把乃字改成扔字,把皮字改成彼字,是改变愿意,是胡改了。
参考:《道德经》中的“德”,指什么?
1普通众生贪“得”。
德:〈集韻〉德,行之得也。道德经中,德,通得。世间普通众生都是贪得无厌的,都是追求得得得,哪个肯放下呢?
2老子提出:“不得”而“得”,从世间解。得,上升了一个层次。
道德经开篇,大声疾呼,“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无疑是告诉我们,不得,才是最好的“得”。乍看,有点大人欺骗傻瓜小孩的味道。其实不是欺骗。
请看:世间解。
得,是不得,形式逻辑上是违背矛盾律的。辩证的看,不矛盾。时间上看,眼下不得,可以成为将来大得的原因,如渔业规定的的禁捕期。空间上看,此处不得,别处大得。站在这个角度看是小,站在那个角度看就是大。这就是不得而得的世间解。
这是事实。事物本身就是辩证的。老子正是懂得这样辩证看问题,才令我们信服,信服他的辩证法,信服他的辩证言论。我们才在现实的逼迫下,勉强接受老子“不得”的言论。
这个层次,我们还存在“小失大得”的贪念,但是,却肯“不得”了。这比最初只知道一味去得,上进了一步。这样,这个世间,至少有一部分人,迈上了一个台阶,高出只想“得”者一头。
但这是老子的钓饵,他的目的,绝不是到此为止。
3不得而得,出世间解。得,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出世间,是老子的目的。
不辩证去看,只这样直观,“不得,也是得的”。只不过需要解释,那就是“得无”。得无,是不得而得之出世间解。说穿了,不得,就是不得,得无也是不得嘛。换句话说,老子的“不得”,进一步理解,不是什么辩证法,而是真不得。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认定老子比哲学家们高明的多;才知道老子是有修行层次的;才知道老子是悟道者。
正因为是悟道者,老子才能说出:修行一旦归根,回归到玄,亲,不可得,疏也不可得;贵不可得,贱也不可得;利不可得,害也不可得。进而推知:有不可得,无也不可得;福不可得,祸也不可得;大不可得,小也不可得。等等,一切对立双方,都是不可得的。达到这样高度,就是玄同,也即与玄相同了。这就彻底破掉我们“有得”之心了。
有人说,得无,还是得,得那个无。这样理解也是可以的,反之,老子就不会说“上得不得”了,老子正是抓住“得”的诱惑力,才不直接说“不得”,而说“得”的。关键是,老子的得是“得无”,哄骗小孩的把戏。动真格的,做到“得无”,我们肯吗?那可不是得有啊。那是令我们“放下”啊。
所以,把“得无”叫“得”,是老子的巧妙手段;是对不得的我们,一种安慰。看到老子的“得”字,我们象小孩一样高兴以为真得,就是小孩了。
有人问,不得,哪个能做?
最初不得,如平常人的善良举动,就是不得。
上升一个层次,母亲喂养子女,就是不得。能够把世间一切看做是自己子女,不得之心就定了。佛祖就是这样看世间的。
4达到玄同境界,进而回归大道,得,上升到最高层次:“得而无得”。
修行一旦达到回归大道,这样境界中,即便得,也明白是不得了;即便有,也明白是无了。打个比方,做梦,知道是梦了,得什么,都清楚是梦幻,清楚是假的,手中紧握元宝,也知道是没有的了,这就是“得而无得”了。到这个境界,就知道老子所说的“为而无为”,“争而不争”,到底是什么含义了。
老子的德字,运用的很神妙。普通众生都能接受。即便修行到巅峰,德字也不失其用。
02(通行本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
〖经文——译文〗
昔之得一者:
(往昔得一的。注意:这一是数之最少,乃是少得,是“无为”,得一就是得无):
天得一以清。
(天,因为清,而得一。这就是天归无,天清了。以:因)。
地得一以宁。
(地,因为宁,而得一。也就是地归无,地宁了)。
神得一以灵。
(神,因为灵,而得一。也就是神归无。注意,神明本无体,无得无,所以,用灵巫之有;有了灵巫引导神和人对话教人做事,神便得一归无。灵:《说文》灵,巫也。巫:导引神的人。灵,字取通行本,甲本字左石右駮)。
浴得一以盈。
(浴,因为盈,而得一。也就是浴归无,浴盈了。注意,浴得一,浴乃无,也是无得无。所以,才用有得一。大水充盈,自然无浴)。
侯王得一而以为正。
(侯王,用“为正”得一,归无。“为正”者,为“无”也,也就是无为。参见第五十七、五十八章)。
亓致之也:
(上面结论说得详细一些是这样。致:〈礼…礼器〉德产之致也精微。「裕А怪拢旅芤病X粒浩涞墓盘遄郑骸
胃天毋已清,将恐莲;
(告知,天不是已经清而归无的话,天地之间将被生生不息的万物充塞。莲:本义:莲子,荷的种子。这里取生生不息之义);
胃地毋已宁,将恐发;
(告知,地不是已经宁而归无的话,将恐怕要爆发);
胃神毋已灵,将恐歇;
(告知,神不是已经通过灵而归无的话,神将恐怕要歇息。灵,字取通行本,甲本字左石右駮);
胃浴毋已盈,将恐渴;
(告知,浴不是已经通过盈而归无的话,将恐怕因浴而断水。渴:〈周礼…地官〉草人凡糞种,渴泽用鹿。「疏」渴,故時停水);
胃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告知,侯王不是用高也即用无为已经达到贵,将恐怕要跌下,失去至尊之位。注意,侯王的高是下,是无为;侯王的贵是贱,也是无为。蹶,字取通行本,帛书乙本上酷似致,下土)。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
(因此,必贵,反而以贱为本),
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必高,反而以下为基。基,字取通行本,甲本字左石,右追)。
夫是以侯王自胃曰孤寡不。
(因为这,侯王才自称孤寡不谷。孤寡不谷,均为古代君主自谦之称)。
此亓贱之本与?
(侯王给自己这样称呼,这是他们贱的根本吗)?
非也。
(不是的啊)。
故致数,与无与。
(因此,数推究到极处,与就是无与。与者,“有”相,也就是说“有就是无”。
致:〈礼…礼器〉有放而不致也。「疏」致,极也)。
是故不欲禄禄若玉,
(因为这,才不欲富贵若玉),
硌硌若石。
(反欲贫贱若石)。
【笔记】
本章核心:得一,就是不得。
承接开篇,不得,得什么呢?当然是得无,也即得一。
1得一就是归无。一就是无。
老子的一,被后世大学者们误解为道。
——这样误解者,也都清楚,“道生一”,对于这些人来说是个永远解不开的死结。
——另外,一是道的话,有一就有多,多,是不是道?这对立统一的概念,必然陷入二边而不可解。
——如果一不和多对,这一,就是无。老子说,修行达到一定高度,自然会“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昧。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显见,老子说的一,就是无。
——注意:《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道,立于一,立乃是道之起用,这是道之作用,不是道。惟初太始是一,从初始这个角度说的话,老子曾说“无”是万物之始,可见,一是无。
——注意:在老子体系中,从逻辑上说,道最初生出的是无,也就是万物之父,是一。这就是“道生一”。之后,从无生出有,有是万物母,是二,那就是“一生二”。阴阳备齐,一父一母,进而生出三,也就是六子,八卦齐备,进而产生万物。从这个逻辑顺序看,一就是无。
——注意:一是最小的正整数。可见,老子主张得一,执一,是主张为小而不为大,也就是“无为”。老子说“恒无欲也,可名于小”,无,自然是小。这样看,一是无。
——有人说,执一,一还有个数字,只不过是最少而已。这样说不对。一花一草一树木,这是不同物之一。当大到天地万物归于初始,也即归一,这时候的一,就是无,因为无是万物之始。
2声人执一而为天下牧。
修行仅仅达到无身是不够的,更要无一切,一切都要归无。老子在这一章说:天、地、神、浴、王,都要得一,也就是归无。
守有者,以无破之,如天清地宁;不破,就会有之越有,直至地发天塞。
守无者,还是以无破之,无亦无,就是有。如神以灵之有得一,浴以盈之有得一;不破其无,就会无之越无,就会神歇浴渴。
修出侯王,也就是心王,达到至尊之位,也要无为,也要归无,不可自居其王;反之,会失去其尊。
修行归到一,也就是归到最小最小,说穿了,就是归到无。无乃万物之始,回归到万物之本初,离道已经不远。但要清楚,这一,还不是道。这一,由道而生。
3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注意这本字和基字,是贱是下。有无二字,当然是无而非有。无就是本,就是基。有,从定数上推究到最后还是无。这是老子主张无为的根据。
4通行本问题: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也:
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也!非乎?
故至誉无誉。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1浴字改成谷字,不解浴字奥妙,不知道老子说的浴乃是洗心。老子道就是真心,可道,此心变作欲有欲无之心,变成有染之心。修行,就是浴此心,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浴。通过浴,最终可以洗净有染之心,恢复平静,不再妄想。不知此心之恒,就是妄,妄作凶。
帛书本“神得一以霝,通行本改成灵字,通俗而已。
2帛书本“侯王得一而以为正”,修改成“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纯属卖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