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帛书甲本道德经 注解-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静,是说复命。注意,静,就是无。别以为修行达到静达到无就是道,老子声明:静,是说复命。换句话说,达到静,不是终点站,不可住在这静中不动。有几人能从静中走出来呢?所以,老子才强调,我说的“静,是说复命”,这就指明了“静”仅仅是归还大道的一个驿站而已。复命,本处所指,是回归到“性”,这是修行的一个次第。性,是道用“有”的一面,参见通行本第三十七章。命:〈增韻〉大曰命,小曰令,上出爲命,下稟爲令。从静往上归根是性,再往上归根就是玄,最终归还大道。静再复命的话,一定是复归到性。胃:同谓。谓:〈廣雅〉說也。静字取通行本,乙本字左耳右止)。
复命常也。
(复命也即复归到性,就是“常”。注意,这时的常,实际是玄,是道用无的一面;性,是道用有的一面)。
知常,明也。
(知常,就是说知道玄,这是明,明心也,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明心)。
不知常,芒;
(不知道玄,就是昏,无明。芒:〈集韻〉虎晃切,音慌。昏也。字取乙本,甲本左耳右月,月中间二两头出头);
芒作凶。
(昏作,就是凶)。
知常容,容乃公,
(知道玄,明心了,就有容,有容才能无私而公),
公乃王,
(公而不私才能成王),
王乃天,
(王才达到巅峰。天:〈說文〉顚也。至高在上),
天乃道,
(达到巅峰,才是“道”),
道乃久,
(道才长久永恒),
没身不殆。
(大道无身,自然没有危险了。没:字取乙本。殆:字取乙本,甲本字左丝字边,右上世下木)。
【笔记】
一,本章核心:回归道之过程最重要描述。不得,才能归静。
1达到虚,也就达到了无极;守无,就是守静,就是守道之表象。
2观:不是平常意义上的观察,是修行中的一个手段,叫做“观想”,“观照”,等等。通过有,观其无。
3复:恢复。
通过观照观想等手段,修行到一定高度,就能回归到“无”,回归到天地之始。天地万物便静下来。静不是道,是道之表象,所以,老子才强调说“静,是胃复命”,这就是说,“我老子的静,不是修行终点,而是说由此复命”,复命,就是常,就是玄。由此再上进,便可回归永恒之道。
二,张果老倒骑毛驴。
显见,这是通过观,回归到虚无,进而回归到大道,这是人生的最高目标。这个回归过程,就是回头是岸。张果老倒骑毛驴就是最好的诠释。可人心不平啊,谁肯回头呢?第一章,老子告诫我们,这个心,本是静极,永恒。只因妄念,一动可道可名,执着静执着名为真,一切便不永恒了。便产生了无,产生了有,产生了万物之父母,从而产生了万物。这是正骑毛驴,向前看。看到最前是什么?死而已。张果老,则反其道而行之,倒骑毛驴,向后看,寻找来路,寻找生路。找到什么?解脱生死,长生不老。
三,通行本问题: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 帛书本“致虚极也,守静表也”。后人以为不通,去掉也字,静表改成静笃,修改者那里通了,把老子本义改没有了。
2 帛书本“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后人不解旁字,改写成并字;后一句六个字,修改成四个字,明显是为了达到骈文效果。
3 帛书本“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胃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后人按自己意愿,把天改作夫;云云觉得不妥,改成芸芸;把于字去掉,问题还不大;把也字去掉,换成曰字,还是追求骈文效果,大有问题。
4 帛书本“不知常,芒;芒作凶”。后人为了追求骈文效果,去掉一个芒字,大错。把芒字改成妄字,也是错改。
5 帛书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后人不解公如何是王,便把王字改成全字,又是错改,不知心王。
61(通行本第十七章):成功遂事,而百省胃:我自然。
〖经文——译文〗
大上,
(大上,大道上上。官迷者把大上当作君王,神迷者把大上当作神,老子的大上只能是道。王大地大天大道大,这四大中,最大者,只能是道),
下知有之;
(道不可识,“知道”有道在上,自己已经是离道者,已经在道下。这就是“下知”);
其次,亲誉之;
(再下,“亲近赞誉”道,比知,离道又远一步);
其次,畏之;
(再下,畏惧道,显见,离道更远);
其下,母之。
(最下,轻视小看道,离道更远了。母:物有子母物,物大称母,物小为子。〈詩…郑风…盧重环…毛传〉重环,子母环也。「疏」謂大环貫一小环。又钱有子母钱,「周語裕А怪卦荒福嵩蛔樱!
信不足,
(这都是对道信心不足),
案有不信。
(乃至不信造成的。案:表示次第)。
猷呵,其贵言也,
(道,本该大说其道;却“贵言也”,即不多说。不多说,乃至不说,这是守下守屈,是大无为。猷:道),
成功遂事,
(道使百姓功成事遂),
而百省胃我自然。
(而百姓却说:我自己有为的结果。然:燃的本字,道德经中含有无二义。如自然,乃是自有自无。本章,指有为。百省:百姓。胃:谓)。
【笔记】
一,本章核心:百姓离道过程及原因。“得”是祸根。
1离道起于知。
离道第一步就是知道有道,这也就是通行本第一章的“可道可名”,认可有个“无”,这就是得无,有了无。其实,道就是我,二者是一。这知,便把道和“我”分离开来,把道变成了对象而存在。因此,老子称“知”为下,才说“大上也即道,下知有之”。
再远,不仅知,还亲近赞誉道,离道又远一步。
再远,畏惧道。由亲近变成畏惧,当然离道更远。
更远,轻视道。和畏惧相比,岂不是离道更远?
2百姓为什么会离道越来越远?
那是因为信不足,案有不信。从不十分信,到最后的不信,是百姓离道越来越远的原因。信是道源功德母,所有圣人都讲信字重要,因为他们达到了那个高度,清楚“道”不靠思议而得,只能信入。
二,成功遂事,而百省胃:我自然。
百姓一旦成功遂事,他们不知这是道发挥作用的结果,所以,百姓才会归功自己,说“我自然”。这里的然,乃是燃,百姓错以为是自己有为的结果。道则是贵言不说,不居功,不居主,实际,大道才是真正主人公。
这里显然暗藏潜台词:“道我自燃”。
百姓乃至天下的一切成功遂事,实际都是道“我自燃”的结果,道不说不居功而已。而百姓无知,争天之功为己有,狂言我自燃,错以为是百姓自有自无。
“道我自然”,这个我,是道之我。这个我,其小无内,其大无外。修行中慢慢感悟。
三,关键是“我自然”。
然,老子用在燃烧意义上,自然,就是自燃,自己燃烧。自是体,燃是用。燃时见燃之有;又同时见燃之无,一个燃字,涵盖有无二义。在老子体系中,燃字和浴字,使用的真是恰到好处。
自然之自,老子提醒自是我。百姓有百姓的我,道有道我。修行一旦有成,就知道此我是一不是二,没有分别。不修行者,只知道肉身之我,不知道还有道我;只知道粘缠在肉身上的凡夫之妄想心,不知道心外还有大心。
无论哪一家,哪一派,修行到高度,都回归到明,也就是所说的“旷呵,其若浴”,旷就是空明。最后回归到“我”,回归到“自”。只不过这我和自,不是平常意义上的“我自”而已。在老子道德经中,我们能看到老子从我有身修行到了我无身的境界。如今,老子提出“我自燃”。我们抛开百姓的我自燃,只看圣人的我自燃,这我就是一团光明,别无他物。读道德经,需要慢慢体会老子的“我”。老子的我,和佛家“常乐我净”之“我”,本是一个。
后来有人说,自然是道,这没说错。但老子那里,“我自”才是真正的道,“然”,不过是道的表象而已。
老子,深不可测。
埋没老子,就是埋没“我自己”。
四,通行本问题: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 帛书本“大上”,通行本改成“太上”,多此一点。帛书“下知有之”,通行本改成“不知有之”,意义大变了。明显是没有修行,不懂修行境界次第。
2 帛书本“其次亲誉之”,通行本多加个而字,明显是和上一句硬拼凑成骈文。帛书本“其下母之”,通行本将下字改成次字,这是追求骈文效果。将母字改写成侮字,以为这样可以通俗易懂。
3 帛书本“信不足,案有不信”,通行本改成“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也是欲达到骈文而已。
4 帛书本“猷呵,其贵言也”,通行本把猷字改成悠,大谬;猷乃是道,悠成什么了?呵改成兮,去掉也字,相比之下,都是小事了。
5 帛书本“成功遂事,而百省胃我自然”,通行本改成“功成事遂”,分别不大,也不可以。省字改成姓字,胃字改成谓字,明显有注解用心。注解就是注解,不能把原文注解没了。
参见:《道德经》中的“自然”,指什么?
自然一词,眼下,通常用在两个含义上,一是自然界,二是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
道德经中的自然,不是这样的含义,这一点,一定要清楚。
道德经中的自然:自,指己。然,指燃烧。自是体,然是用。然是燃的本字。《说文》然,烧也。燃,代指有,也代指无。从燃中,瞬间可见其“有”,也瞬间可见其“无”。这自之体,可指向任何事物,当然也可指道。
那么,《道德经》中自然的含义就是:自己燃烧,也即自有自无,别无他力。这和“自然界”,和不经“人力”干预,有极大差别。不可当成一回事。
更为关键的是,这“自”,达到高层次时,是“我”,是“心”。读道德经,可以慢慢感悟去。
道德经中出现的“道法自然”,“我自然”,“恒自然”,这里的自然,都是“道我自生自灭”,“道我自有自无”。除此之外,别无他力。
至于什么是道,是心?是物?非心?非物?需要修行,需要慢慢证悟。
62(通行本第十八章):故大道废,案有仁义。
〖经文——译文〗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
(因此,大道废弃,退一步,还有仁义在。案:次第);
知慧出,案有大伪;
(智慧喜出,这是又退一步了,那就是仁义也被废弃,出现大伪。知:智古字。慧:字取乙本,甲本字左三点水,右思);
六亲不和,案有畜兹;
(六亲不和,这是再退一步,还有生和养在。畜:养。兹:古同“滋”);
邦家乳,案有贞臣。
(邦家如同孺子,这是退到最坏,还有正臣在。乳:乳子。混:取通行本,甲本无此字,乙本有字,但缺失。根据乙本和通行本,补足混字)。
【笔记】
一,本章核心:辨证运动,是道在发挥作用。
通行本第十七章,言明百姓舍弃道,离道越来越远,乃至“母之”。通行本第十八章告诉我们,道不离百姓,须臾不离,一直在发挥作用。
1“大道废,案有仁义”。
大道落在被当成对象去“知”,便已经舍道,把道排除自我之外,这就是“废”道。但老子的辩证法也就是道的辩证法,是玄生有无二边;有无二边注定是对立同一的。所以,按此道理,有废必然有兴,兴起仁义,百姓可以依凭。那就是虽然舍道,但毕竟能“亲誉”道,这便是仁义,这还是道在发挥作用,尽管离道远了一步。
2“知慧出,案有大伪”。缺少仁义后,就会多多欺诈,会有大伪。依老子辩证法的道理,有假必有真,所以,才有智慧出现,教人们智巧取利,与大伪抗衡。有智慧者,对道是畏惧的,也就是“畏之”。
3“六亲不和,案有畜兹;国家乳,案有贞臣”。“轻视小看道”,道离人最远了。在家为六亲不和睦,在国为国家无主可靠。依老子辩证法,也一定得到平衡。六亲不和,会有“生养”约束他们;国家无主,会有“忠贞”之臣治理。虽然和有智慧者相比离道远些,也是道在起作用。
显见,道一刻也不离百姓。
二,通行本问题: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混乱,有忠臣。
1帛书本“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慧出,案有大伪”;通行本随意去掉几个字,就成了骈文模样。
2帛书本“六亲不和,案有畜兹;邦家乳,案有贞臣”,通行本去掉案字,是不解案字含义所致。畜兹二字改成孝慈二字,是不解造成的错误。邦改成国,乳改成混乱,贞改成忠,都牺牲了原文,牺牲了本义。
63(通行本第十九章):绝声弃知,民利百负。
〖经文——译文〗
绝声弃知,民利百负;
(断绝圣贤也即不尚贤;舍弃知。如此无为,民利就会百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