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01帛书甲本道德经 注解 >

第24部分

01帛书甲本道德经 注解-第24部分

小说: 01帛书甲本道德经 注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请甚真, 
  (其情安乐于真,也即贪爱执着有物为真实。甚:安乐于), 
  其中有信。 
  (这其中就产生了信。也就是说,无有有无往来相生,按时守节,不失于信,万物运动有了规矩)。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 
  (从今追溯到古,其名都在者,也即一直都可以名说的,那就是“无”。万物以此无,顺服为父。注意,在可名说的一切物象中,“其名不去”的只有“无”,无名,是一切名之君;任何有,名都是要去的,也即要灭的。父:始生已者为父。父字,取帛书乙本,甲本字左车,右博字取右半边。众父:万物之父,也就是万物之始。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可见,万物之父是无。修行中的无为,抱一,若朴,等等,都是顺从个“无”字,也就是顺从众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大顺,归还大道), 
  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我通过什么知道天地万物之父是这样的呢?上面便是。然:燃也,这里指生万物之变化。父字,取帛书乙本,甲本字左车,右博字取右半边。)。   
  【笔记】 
  一,本章核心:万物如何产生?   
  1开篇言明“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这是确立大道至高无上的地位。道是一切母之母,一切始之始。一切,都是道所生。 
  2惚呵望呵,中有象呵。 
  大道无动无静,无有无无,无善无恶,无是无非,无始无终,无可名说,永恒不变,这就是道。道发挥作用之始,就是有了惚,惚就是无。当一念觉此惚时,惚就变成望,变成动,变成有,就有了“无”象。无和有,是大道发挥作用的两面而已。 
  3望呵惚呵,中有物呵。 
  一念觉“无”生出后,依照辩证法的道理,这无,一定归于无。注意,这里的望已经是无,再归于惚,也就是虚无再无之,当然是不虚无而有物了。这里的物是实有,和虚无相对,所以,只能用物字。这样就生出“物”。 
  4尽管空无精微不见其形,可人们却“贪爱”其有,这其中就有了“情”。 
  这情本是虚无所生,却显得“很真实”,这其中就产生了信。也就是说,无有有无往来相生相应,按时守节,不失于信,万物运动从此就有了规矩规律。 
  5道,生出无,也就是先惚;之后生有,也就是后望。注意,这是逻辑上的先后,不是实际上有先后。实际上是同时产生无和有。   
  二,万物之父是无。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 
  从今追溯到古,一直可以名说的,也即“其名不去”的,是无。众生万物以此“无”顺服为父。 
  父:始生已者为父。众父:万物之父,也就是万物之始。无:名万物之始,参见通行本第一章。可见,万物之父是无。修行中的无为,抱一,若朴,等等,都是顺从个“无”字,也就是顺从众父。所以,修行必须达到“无”这样高度,才能再上进,逐步归还大道。反之,就是空谈道。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告诉我们,无和有不是道,而是道之作用。修行回归到无,才能回归到万物之始,在这里才可与道相交,才可回归大道。   
  三,通行本问题: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1 帛书本“唯道是从”,后人改写成惟。 
  2 帛书本“道之物”,后人不解“道之物”乃是“道生万物”之含义,为了追求骈文之美,加个为字,改成“道之为物”,使人错解成后面的话在解释什么是道,解释道是什么物。大错特错了。实际来说,这一章是在解释道如何生出万物的,和第一章可以对看的。 
  3 帛书本“唯望唯惚”,通行本不解望和惚的真实含义,改写成“惟恍惟惚”,是错改。帛书本“惚呵望呵,中有象呵”,后人改写成“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比原文完美,意义却恍惚了。帛书本“望呵惚呵,中有物呵”,后人改写成“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一样恍惚。 
  4 帛书本“幼呵冥呵,中有请呵”,后人改成“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请和精一字之差,后世很多修行人由此走上错误的修行道路。帛书本“其请甚真,其中有信”,后人也改成“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一样错误。 
  5 帛书本“以顺众父”,通行本改成“以阅众甫”,让众生不知道万物之父乃是“无”。 
  6 帛书本“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把父改成甫,是修行层次不到所致;把然改成状,不懂然的深刻含义。                    
66(通行本第二十四章):有欲者弗居。 
  〖经文——译文〗 
  炊者不立, 
  (自己吹嘘自己,是立不起来的。炊:与吹同。〈荀子…仲尼篇〉可炊而傹也。〈裕А蹬c吹同), 
  自视不章, 
  (自己看自己,是看不明自己的。章:明也。〈易…垢卦〉品物咸章), 
  自见者不明, 
  (执著己见的,是没有明见的), 
  自伐者无功, 
  (自称功的,是无功的。伐:〈史記…功臣侯表〉古者人臣功有五等,明其功曰伐。〈左傳…莊二十八年〉且旌君伐。〈裕А捣ィσ玻
  自矜者不长。 
  (自恃的,是不长的)。   
  其在道曰: 
  (居道的人也就是依道而行的人说。在:居): 
  余食赘行, 
  (过多吃食物,只能添加累赘之形体。余:字取通行本,甲本字左丝字边,右酷似僵字右边,但右上边似是中间夹个扁日), 
  物或恶之, 
  (物也不应该喜欢这样,何况人), 
  故有欲者弗居。 
  (因此,有欲望的人不在道)。   
  【笔记】 
  一,本章核心:有欲望者不在道。依旧宣扬不得之德。 
  1这一章,老子要求禁欲,要求无为。 
  自吹,自视,自伐,自矜,这都是争,都是有为,结果都走向反面。这就是不能依道而行的结果。之所以不能依道而行,是因为他们有欲望。所以,老子说:“有欲望者不在道”。这和老子所说“罪莫大于可欲”是一样道理。 
  2不得,是修行手段。 
  后来的哪一家的正道修行,都离不开“禁欲”。如“持戒”,就是修炼禁欲的最直接最有效方法;而“施舍”,说穿了,也是在去掉欲望。让人行善积德,等等,都是在去人的贪欲。 
  当修行有成,达到一定层次后,贪欲自然消失,如同冰融雪化。到这样地步,才晓得,通过修行,真的能够达到“无欲望”境界,也才知道“无欲无知”,是实有其事的。 
  老子主张无为,禁欲,不争,目的则是回归大道。至于有的人宁可不回归大道,也要纵欲,老子只能闭口了。   
  二,通行本问题: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 帛书本“炊者不立,自视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为了达到骈文效果,加进“跨者不行”一句,这样就一一对应了。把炊改成企,是不解炊怎么能不立,不知道炊与吹通造成的。改成企字后,修改者才加进跨字那一句话,也是为了对称。把章字改成彰,不解章也有明义。显见,通行本改动的是帛书本;而不是帛书本改动通行本。 
  把视字改成是,把自见句子提到自视前面,没有必要。 
  2 帛书本“其在道曰”,修改者在道后加个也字,和前后文联系,实际不必。 
  3 帛书本“故有欲者弗居”,修改者以为解释不通,把欲字换成道字,把“弗居”直接换成“不处”,这就通了。实际上原文也是通的。                    
67(通行本第二十二章):是以声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经文——译文〗 
  曲则金, 
  (有曲则有硬。曲:〈說文〉象器受物之形), 
  枉则定, 
  (有乱则有定), 
  洼则盈, 
  (有洼则有盈), 
  敝则新, 
  (有坏则有新。敝:〈玉篇〉坏也), 
  少则得, 
  (有少则有得), 
  多则惑。 
  (有多则有穷。惑:諡法…滿志多窮曰惑)。 
  是以声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因此,圣人“执一”也就是执“无为”而治天下。牧:〈荀子…成相〉请牧基贤者思〈注〉“治也”。〈韻會〉治也)。   
  不自视故明, 
  (不自己看自己,才可看明自己), 
  不自见故章, 
  (不执著己之见,才可彰显其见。章:通彰。明,显著。〈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赏罚无章。「疏」章,明也),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称其功,才有功。伐:自称其功), 
  弗矜故能长, 
  (不自恃,才可长), 
  夫唯不争, 
  (只有不争), 
  故莫能与之争。 
  (才不能与其相争,也就是无不争)。 
  古之所胃曲金者,几语才。 
  (古时候所说的屈曲才坚硬,真是几语啊。几语:人所依凭之语。胃:通谓。才:通哉)! 
  诚金,归之。 
  (不争,守屈,只要诚信之心如金一样坚固,就能归道)。   
  【笔记】 
  一,本章合心: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得也。 
  1在人们都追求有之一边时,老子告戒人们守中之虚无。在矛盾双方,选择无为,选择不争。 
  2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还是教导我们,圣人之治是无为而治。这“一”是无,是修行的极高层次,但还不是道本身。万法归一,就是万事万物归于平等无别,也就是空。执一就是执无,就是无为。这样做,才符合大道。 
  可见,老子依旧是宣扬不得之德。   
  二,信是道源功德母。 
  “诚金”归之。只要诚信之心如金一样坚固,就能归金。没有诚心,对道不能生信,也就是信不足乃至不信,是离道的根本原因,是内因。所以,老子在此提出“诚要如金”,警醒后人。 
  信是道源功德母。老子讲,佛祖讲,耶稣也讲。圣人都讲修道要实信道。 
  弟子问耶稣,怎样才能得道。耶稣回答说:信。只要信,对山说,移到海里吧,那山就会移到海里。 
  哪个能实信呢?聪明人很难信实,总是问为什么,其疑难去,也便难得道。这如同过山涧上的独木桥,当你对一个盲人说,“这是道,能过去”。盲人信实,便能够过去。当你对一个眼睛好的人说,“这是道,能过去”,他会被自己所见吓得不肯过了。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三,通行本问题: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1 帛书本“曲则金”,通行本把金改成全,实际不必。“枉则定”,后人不解枉有乱义,改成直。 
  2 帛书本“是以声人执一以为天下牧”,声字改成圣字,等于注解;执字改成抱字,形象一些;牧字改成式字,去掉以字,修改者自以为通了。实际来说,原文也通。原文是说“因此,圣人把执一也就是无为当作天下之治”。 
  3 帛书本“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章”,注意,第二十二章帛书“自视不章,自见者不明”,一对照,就能发现,明字和章字位置不同了。因此,后人才整理修改成通行本模样,把上一章和这一章统一起来了。实际来说,无须统一的,解释得通就可以的。 
  4 帛书本“弗矜故能长”,后人修改成“不自矜故长”,是为四个“不自”完美排列而动的手脚。帛书本“故莫能与之争”,通行本加进天下二字,没有必要。 
  5 帛书本“古之所胃曲金者,几语才”,后人在曲全中间加进则字,照应了上文;用“岂虚言哉”,替代“几语才”,通俗易懂。帛书本“诚金,归之”,后人修改成“诚全而归之”,不解金字。                    
68(通行本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经文——译文〗 
  希言自然。 
  (无和有相反相成,乃是大道之“我”自“燃”的结果。希:听之不闻,这里代指“无”;言:言语,这里代指“有”。然:燃)。 
  飘风不冬朝, 
  (不能终朝飘风。冬:〈前漢…律歷志〉冬,終也), 
  暴雨不冬日, 
  (不能终日骤雨), 
  孰为此? 
  (是谁使它们不终朝不终日呢。当然是天地)? 
  天地而弗能久有, 
  (天地都不能长久“有为”), 
  况于人乎? 
  (何况人呢)? 
  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 
  (因此,有为,而不离道的,与道相同。这是悟道者。从事:指有为); 
  德者,同于德; 
  (有为,而不离德的,与德相同。德,指不得之德。这是修道者); 
  失者,同于失。 
  (有为,而失道失德的,与失相同。这是不道,不道要早已。失:指失道。参见通行本第三十八章,“失道失道矣”)。 
  同于德者,道亦德之; 
  (如此同于德者,也得到了道。德:通得); 
  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如此同于失者,也失去了道)。   
  【笔记】 
  一,本章核心:老子提出“生活道”。不得,才符合道。 
  1长久有为,是不可能的。 
  希言自然:希:听之不闻,这里代指“无”;言:言语,这里代指“有”。这句话的含义是:无和有相反相成,乃是大道之“我”自“燃”的结果”。我是道的本体,燃是道的表象。生有不离燃,见燃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