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帛书甲本道德经 注解-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希言自然:希:听之不闻,这里代指“无”;言:言语,这里代指“有”。这句话的含义是:无和有相反相成,乃是大道之“我”自“燃”的结果”。我是道的本体,燃是道的表象。生有不离燃,见燃之有;归无不离燃,见燃之无。无和有同时产生于道,二者相反相成,正因为这样,天地万物才“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天地才不能长久占据个有字。天地都不能长久“有为”,人想长久“有为”更是不可能的了。
2修行两条道路。
一条是出世修行,就是选择“无为”,竭尽全力避开有为,可以成就道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隐隐于野者。
另一条就是在世修行,不避红尘,在“有为”中行“无为”之道。“为而不为,争而不争”,这一样可以成就道果,这是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者,也就是生活道。
3老子在本章肯定了生活道。
后世修行,都是遵循这样两条道路的。而不离世间修行,为普通百姓,解脱生死,打开了通路。后世宗教,出世修行的,老子是他们祖师爷;入世修行的,老子也是他们的祖宗。无论哪一家修道,谁不是从无为入手?修行到层次,哪个不是为而不为?老子,最棒。
二,三种不同的人生。
1同于道,圣人的人生。
“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这是悟道者的人生。与道同体,也即玄同。有为中自然做到无为。有与无,浑然一体,道统其中。
2失道后,有两种人生。
〈〉同于德,无为者的人生。
“从事而德者,同于德”,这是修道者的人生。失道后,退居于德。参见通行本第三十八章。有为中,能做到“不得”,依然可以回归大道。这就是老子主张的德。
〈〉同于失,有为者的人生。
“从事而失者,同于失”,这是失道者的人生。有为者,做不到不得,彻底失道。失道的人生,从根本上看,与“失”相同。得不到永恒。
三,通行本问题: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帛书本“不冬朝不冬日”字,通行本把冬字改成终字。实际上,冬也是与终通用的。
2帛书本“孰为此”?通行本多加个者字,之后又多加天地二字作答,能看出修改者理顺原文的用心。帛书本“天地而弗能久有”,修改成“天地尚不能久”,去掉了最重要的有字,是大错。在帛书“况于人乎”之前加一而字,没有必要。
3帛书本“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把而字改写成于字,意义大变了。
4帛书本“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后人看不懂,错以为丢失“同于道者”一句话,才动手加上了“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这句话。并遵照上文的顺序,把这句话加在同样位置。并按自己的理解,把原文改头换面,修改成通行本的模样。从修行角度看,这句话是不应添加进来的。因为,同于道者,无需“道亦乐得之”。正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5通行本“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帛书本没有这句话。读起来,也是天外飞来之感。
69(通行本第二十五章):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经文——译文〗
有物昆成,
(何谓道?道者,有物成在其后。昆:〈爾雅…釋言〉昆,後也。〈书…大禹谟〉昆命于元龟。〈传〉昆,后也。帛书甲乙本都是昆字。后人改成混字,大错,让人误解混沌产生一切,混沌就是道),
先天地生。
(天地出生之先)。
蕭呵缪呵,
(万物死啊,生啊,不断经历着萧条绸缪。缪:本义:绸缪,缠绕),
独立而不改。
(道却是独立的,是不改不变的。改:字取通行本,帛书乙本字是左丝字边,右像是真又不是真)。
可以为天地母。
(发用生出天地,当然可以为天地之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我不知道它有什么可以名说,写上个字叫做道),
吾强为之名曰大。
(我强说它大)。
大曰筮。
(这大,又可以说成筮。因为天下人通过筮的测算,去求神问卜,体会大求大,因此,可以说成筮大)。
筮曰远。
(筮也可说成远。因为筮,求神问卜,把“我”置于大之外,“我”离大离道越来越远),
远曰反。
(远也可以说成反。因为,离道远,就是走错了方向,反道而行。这就是“反者道之动”,也即是说,道发挥作用,就是走向自己反面,通过可道可名,恒道变成非恒道。远到不能再远,大就变成了小,才有侮道。再变化,就是从小向大变,通过无为归还道。这是对立双方相反相成的辩证法)。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因此,道大固然,但在辨证关系中,天也可以叫大,地也可以叫大,王也可以叫大。注意这个顺序,道最大,统天地人三才)。
国中有四大,
(国中有这四大),
而王居一焉。
(王就是其中之一大,也是最小之大)。
人法地,
(人依法于地),
地法天,
(地依法于天),
天法道,
(天依法于道),
道法自然。
(道依法于“自燃”。换句话说,道就是自,自己为法,别无可法了)。
【笔记】
一:本章核心:对道及其地位作用的描。实际,还是通过这些说教,告诫人们行不得之德,归还大道。
1道,可以为天地母。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这道,“有物”成在其后,因为有是万物母,由无所生,无由道所生,所以,有物生成在道后。因此,这道,天地生之先就已经存在。帛书甲乙本都是昆字,通行本把昆字改成混字,是极大错误。这是修行不到层次者把混沌当成是道,把有物当成是道,才会有这样的改动。实际来说,修行达到一定高度,就知道混沌不是道,有物更不是道,都是道的表象而已。
由此可见,道可以为天地母。
2道,蕭呵缪呵,独立而不改。
大道运行,生万物之蕭,生万物之缪,而道本体,却永恒,独立而不改。
3道,无名。强名之,越名越远。
吾强为之名曰大。道发挥作用时,能体会道大,所以,把道说成“大”。注意,曰,就是在“名”道,这时,已经离道。老子在通行本第十七章中说“下知有之”,体会道大,说成大,也即名其为大,就是下知了。
大曰筮:对这大,人们通过筮又敬又求,这时,大又被说成筮。
筮曰远:本来道是“我”是“自”,当人们通过筮去敬道求道时,显见,我被排除道外,离道远了。
远曰反:因为,离道远,就是走错了方向,反道而行。这就是“反者道之动”,也即是说,道发挥作用,就是走向自己反面,通过可道可名,恒道变成非恒道。这实际是反道,是失道,是错误。当远到不能再远,大就变成了小,才有侮道。再变化,就是从小向大变,通过无为归还道。这是对立双方相反相成的辩证法。
4道,最大。
大道产生了天,产生了地,产生了人。所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自己为法,别无可法;而天地人,实际都是以道为法。
二,道法自然。
1不要把这里的“自然”,理解成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这样理解的话,老子修行层次便一扫而光了。
2“道”,乃是道之体;“法”乃道之用。道法什么?取“自然”二字,以示大道只能法道“自”之体所生发的道“自”之用,也就是法自己,自己以自己为法,别无其他可“法”。道是体,然是用,如此而已。
3如果把自然理解成“大自然”的话,前后就矛盾了。因为天地人,也是他们所说的“大自然”之组成部分。道法自然,逻辑上就混乱了。
4有人说,自然是自然而然。
自一定是体,然一定是用,“自”一定不是大自然不是物,这时才可以说自然是自然而然。反之,把道理解成大自然,或说物质,或说物,还是和3一样的矛盾。因此,这种说法也不成立。
5实际上,老子“自”,指“自己”也即“我”,或说“心”,这是道之体;然,就是燃,也即“生灭”,此乃道之用。
三,通行本问题: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 帛书本“有物昆成”,通行本把昆改写成能混,这是胡改了。因为这句话是说“有物”成在道之后。后人不解昆字含义,以为混沌是道,昆恰好与混通,才改写成混字。
2 帛书本“萧呵缪呵”,说的就是万物红尘缠绕人心,后人不解,依照他自己的理解,改成“寂兮寥兮”,和混字就统一口径了,也就是把混当成道了。帛书本“独立而不改”,可后人为了文字优美,加进一句“周行而不殆”,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句话说的是道用,不是道本身。这样一来,道用和道就混淆了。
3 帛书本“吾未知其名
,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通行本把未字改成不字,加进强字,去掉吾字,没有必要。
4 帛书本“大曰筮,筮曰远”,后人不解,把筮字改成逝字,以为可通,实际,本来便通的。
5 帛书本“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通行本在道前加进故字,把王字改成人字,没有必要。
6 帛书本“国中有四大”,国字,通行本改成域字,修改者是把国和王对应上了,才做如是修改。帛书本“而王居一焉”,改写成“而人居其一焉”。
70(通行本第二十六章):君子众日行不离其甾重。
〖经文——译文〗
重为根竝,
(重有为的话,根就竝了。因为无是万物根,重无为。重有为的话,就又多出个根了。竝:字取帛书甲本。音并,并的异体字,含义是比上,齐等。乙本改成轻),
根竝为躁君。
(无为之根被有为所竝,也即重有为,轻无为,这是烦躁的君王。躁:字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字是左衣补,右乃,下同此)。
是以君子众日行不离其甾重。
(因此,君子日日之行,不离其无为之重。甾:与淄同,黑。甾重:重黑轻白,也就是无为)。
唯有环官。
(只有象环官那样尽职尽责,才能护卫无为之根。环官:周禮…夏官“環人掌致師,察軍慝,環四方之故”。裕В骸把膊靸韧猓舡h之相循不窮。致師,謂犯敵以誘其出。軍慝,謂敵懷詐潛入我師也。四方有兵戎之故,則環繞而巡之”)。
燕处则昭若。
(燕处:燕子筑巢梁间,呢喃欢乐。这不是重无为,而是有为若昭,是躁。注意,甾和昭是相对而言的)。
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竝于天下?
(为什么万乘之王把天下看作与身齐等,也就是重天下而轻己身?注意,万乘之王,喻心;天下,喻道)?
竝则失本,躁则失君,
(不是“竝于”天下,而是“竝”天下的话,就是重有为,失去无为之根本;重有为则躁,躁则失去大道之寂静心王)。
【笔记】
一,本章核心:要重无为,不要重有为。依旧说不得之德。
1世间众生病,不知无为是根,反把有为当作根。
这就是老子说的“重为根竝”。正因为根竝,众生才重有为,烦恼不尽。烦恼不尽,才因躁而失去清静心王。
2君子众日行不离其甾重。
君子如何行事?老子告诉我们:不离其甾重。
甾:与淄同。淄,黑色曰淄。不离甾,就是不离黑,守清静无为。也就是“知其白,守其黑”。这就是君子的甾。
甾重:也即重其淄,重黑而轻白。也即重无为不争。
只有众日行不离其甾重,才可回归大道。
3回归道,必须做到心如环官,不可燕处。
在此,老子强调了时时刻刻无为的重要性。所以,老子告戒我们,要象环官守护君王那样内外巡查,环环相扣,全心全意,守护好这个“君王”,才可以归大道,王天下。不能燕处那样闲散躁动。
生活是此理,修行也是此理。
二,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竝于天下?
为什么万乘之王把天下看作与身齐等,也就是重天下而轻己身呢?
老子说“竝则失本,躁则失君”。注意:这是说,不是“竝于”天下,而是“竝”天下的话,就是重有为,这样就失去无为之根本。重有为,自然要躁,躁则失去大道之寂静心王。
老子说过,无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我之所以有大患,因为我有身,及我无身,我有何患?
万乘之王,心也,我也。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修行到高层次,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也无身,以天下为身。注意,这就是轻自身,重天下,这就是圣人的无为。如果反其道而行,就是有为,就是轻天下。
问世间,哪个不贪?哪个不想去经历?哪个不想到红尘中磨砺一番?躁动一番?立此悬崖,能回头者,就是大丈夫,就是天人师,就是佛菩萨,就是圣人。
三,通行本问题: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