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帛书甲本道德经 注解-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 帛书本“鱼不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视人”,通行本在不后加个可字,把邦字改成国之二字,把视字改成示字,这样,句子才完整。
81(通行本第三十七章):天地将自正。
〖经文——译文〗
道恒,无名。
(道是永恒的。无名:无名说,只能用“无”字而说之。注意,在道德经最后,老子又指出道是永恒的,是不可名说的。永恒,道乃最尊最贵者;无名,道在行而不在言。无:字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字左王右酷似恩字。所有无字,本此而来)。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侯王若能守住“无为”,万物也将自化为无。能守之道绝不是道本身。守是守道发挥作用之“无”,这无也叫一,叫朴。注意,侯王,在理解上要上升到心王高度。化:字取帛书乙本,甲本字左石,右酷似博右半边)。
化而欲作,
(化而又欲兴起有为的话),
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
(不能名说的朴,也就是无,我将使其填塞天地间,无处不无。阗:填塞。字取帛书乙本。朴:字取乙本,甲本酷似寮字)。
阗之以无名之朴,
(用不能名说的朴也即“无”充塞天地。阗:字取帛书乙本),
夫亦将不辱。
(也将不埋没“有”。辱:埋没。〈左传…襄公三十年〉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
不辱以情,
(不埋没“有”,是因复归于性。注意,性和玄是一个层次概念,都是道用,都是第二月。性,表现的是道有的一面。情:性。〈吕氏春秋…上德〉注:性也。情字取于帛书甲本),
天地将自正。
(复归到性,天地都将归“无”而自正了。老子体系中,无,就是正。注意,老子的正,绝不仅仅是无,还“亦将不辱,不辱以情”,也即还有性在,还有道在。反之,就陷入顽空了)。
【笔记】
一,本章核心:无,不是顽空,还有性在。归性,天地将自正矣。
1老子在道德经最后,又一次强调“道是永恒的,不可名说的”
〈〉道恒:道是永恒的。永恒的就是长生久视的,不死的,不变不动的。此永恒之道,产生非永恒之道,也即产生世间万物。所以,道是最最尊贵的。老子指明,万物纷纭,都要各个归复其根,那就是归还道。
〈〉无名:道,不可名说。只能行。
道无形物象,因此无名,也即什么都说不得。任何名说,都有概念,都有念,而道是无知无欲无念的。所以,道,说不得。
人们都在说道,很少有人行道。而行道,是最重要的,只有行道,才可归复其根,也即回归大道。
2怎样做才可归还道?
〈〉首先,行无为。
也就是行老子说的“不得”之德,玄德也。
通行本第五十四章,老子说以无为“修之身,修之家,修之乡,修之邦,修之天下”,无为之德就会普及天下,这才是善建无为而不拔者。
道,“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注意,这侯王,理解成国王,是低层次的,还不入道。只有明白那是“心王”,才算入道了。同时,能守之道绝不是道本身,而是道发挥作用之“无”,这无也叫一,叫朴。生活中守道,就是在生活中行无为。心真能行无为的话,万物也将自化为静,也即化为“无”,最终归附于道。
〈〉其次,心要观。
也即老子说的“观身观家观乡观邦观天下”。
行无为,是很难做到的。“化而欲作”,也即化成有为,也是正常的,这早已根深蒂固了。
老子大喝:“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这就是“观”。也就是以“无”观世间万物。观身,观家,观邦,观天下,都是以无观之。这和后来佛祖在金刚经中所说“把一切当作梦幻去观”,道理是一样的。
以无“观”万物,万物最终都归根到无,最后达到无身无天下乃至无恒心,清清静静,无知无欲,无圣无凡,也即达到永恒,便是归还道。
这正是善抱一而不脱者。
3无,不是顽空,还有性在。归性,天地将自正矣。
阗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辱。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
用无观一切,最终归于无,这也将不埋没“有”。不埋没“有”,是因复归于性。注意,性和玄是一个层次概念,都是道用,都是第二月。性,表现的是道有的一面。玄,表现的是道无的一面。还有性在,就是浴神不死;不死之神,就是心。这归空之心,见其有,叫做性;见其无,叫做玄。了无分别,清净不动,就是所谓的道。
所以,以为空就是道,修行上,离老子层次不止一步。
二,通行本问题: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1帛书本“道恒,无名”,后人看到第三十二章开篇也是这四个字,为了避免他们看到的重复,遂把恒字改成常字,避汉朝皇帝讳而已;把无名二字改成“无为而无不为”,也不离无字。这样,就避免了和三十二章的重复。
2 帛书本“夫亦将不辱”,通行本改成“夫将不欲”,辱字换成欲字,意义大变。原文本义是“无充塞天地,也不埋没有”,通行本变成了“镇住有,将不欲有”,这样的修改者可就落入空空之中了,也就是断灭。老子修行层次被抹杀了。
3 帛书本“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后人把辱换成欲,自然把情换成静,这样,他们的天下也就将自定了。原本含义是“不埋没有,因为还有性在。归还到性,天地就将自正了”,而通行本改成“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意义大变。这样,自然墮入顽空。
注意:修改道德经乃是大过错。
通行本,如此肆无忌惮地修改原文,老子的道就被修行不到高度的后人渐渐偷换成“空”,“无”,“一”,“朴”,“谷”,“静”等概念。修行有点层次的,知道这些不是道,就开始在通行本道德经中,拼命挖掘“玄”和“性”,错以为玄和性是道。也有修行层次高的,醒悟了老子的心,老子的我。直到帛书甲乙本问世,老子修行层次已经达到巅峰,才在道德经中得到确认。这真是国人之福,众生之福。
道德经(原本)
附录::道德经原本
(以甲本为准,甲本缺失取乙本,乙本缺失取通行本,不通,以通者为准。分八十一章,乃是后人强为而成。为检索方便,仍旧分八十一章,和通行本基本保持一致)
《甲本道德经》【复原本】
德经
01(通行本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亓厚而不居亓泊,居亓实而不居亓华,故去皮取此。
02(通行本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亓致之也:胃天毋已清,将恐莲;胃地毋已宁,将恐发;胃神毋已灵,将恐歇;胃浴毋已盈,将恐渴;胃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胃曰孤寡不。此亓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03(通行本41,40)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禺,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04(通行本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05(通行本42)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益之而隥,隥之而益。故人之所教,夕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06(通行本43)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五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07(通行本44)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08(通行本45)
大成若缺,其用不币;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绌;躁胜寒,靓胜炅。请靓,可以为天下正。
09(通行本46)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10(通行本47)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亓出也弥远,亓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11(通行本48)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隥。隥之有隥,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12(通行本49)
圣人无恒心,以百省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咳之。
13(通行本50)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亓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矢虎,入军不被甲兵;矢无所投亓角,虎无所昔亓蚤,兵无所容亓刃;夫何故也?以亓无死地焉。
14(通行本51)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也,长而勿宰也,此之谓玄德。
15(通行本52)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亓母,以知亓子。复守亓母,没身不殆。塞亓闷,闭其门,终身不堇;启亓闷,济亓事,终身不棘。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亓光复归亓明。毋道身央,是胃袭常。
16(通行本53)
使我秆,有知也;行于大道,唯他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货, 财有余,是胃盗夸。盗夸非道也。
17(通行本54)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亓德乃真;修之家,亓德有余;修之乡,亓德乃长;修之国,亓德乃丰;修之天下,亓德乃普。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以此。
18(通行本55)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逢毒虫地弗螫,据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胃之不道,不道蚤已。
19(通行本56)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亓闷,闭亓门,和其光,同亓尘,坐亓阅,解亓纷,是胃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浅。故为天下贵。
20(通行本57)
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亓然也才?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兹昏。人多知,而何物兹起?法物兹章,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21(通行本58)
亓正闵闵,亓邦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咲咲。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亓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亓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眺。
22(通行本59)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以蚤服;蚤服是胃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亓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胃深槿固氐,长生久视之道也。
23(通行本60)
治大国若亨小鲜。以道立天下,亓鬼不神。非亓鬼不神也,亓神不伤人也。非亓申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24(通行本61)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牝恒以靓胜牡,为亓靓也,故宜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亓欲。则大者宜为下。
25(通行本62)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竖也,不善人之所竖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善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胃求以得,有罪以免舆。为天下贵。
26(通行本63)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未。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亓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冬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竝若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猷难之,故冬于无难。
27(通行本64)
亓安也,易持也;亓未兆也,易谋也;亓脆也,易判也;亓微也,易散也。为之于亓未有也,治之于亓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羸土;百仁之高,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