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1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活中和思想上的难题。她们一直在苦苦探求,不愿盲从,也不肯随遇而安。
然而她们这样的女性并不“自由”,相反却陷在重重困境之中。首当其冲的
是思想危机。象许多在“红色”三十年代成人的西方左翼知识分子一样,安
娜们曾热忱介入谋求变革的政治活动,后来却因种种原因而感到困惑,被深
重的失望和疑虑所折磨。但另一方面她们对资本主义现状仍多有批评,不能
无视世间的剥削压迫、冲突动乱而心安理得地吃一份中产阶级的黄油面包;
对世界大同的理想,对左派事业仍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联系。
由于思想上的惶惑,她们对自己的工作和事业的信心也几乎消磨殆尽,这尤
其体现在安挪的“写作心理障碍”中。安娜很鄙薄她的第一部小说,认为这
类畅销作品歪曲、粉饰了生活的真相,将有关种族压迫的残酷而又平淡的现
实转化成老式的感伤浪漫故事。她对语言产生了深刻的不信任,以致不再能
动笔创作。在私生活里“自由女性”们也是四面作难,进退维谷。象安娜笔
下那位爱上了一名有妇之夫的爱拉一样,她们不愿作者式的贤妻良母,又尚
未摆脱渴求保护和依傍的心情;既要应对男友离弃或“不忠”时的嫉妒心与
失落感,又要对付把她们当做侯补消遣物的那些妻儿俱全,功成名就的“体
面”男人们。养育子女是另外一种挑战。安娜的女儿决心反母亲之道而行之,
上寄宿学校,作个从众随俗,循规蹈矩的“正常人”。而莫莉的儿子则既继
承了母亲们的激进思想、批判精神,又继承了她们的惶恐疑惑。他时而愤世
忌俗,时而消极绝望,以至企图自杀,造成双目失明。安娜深感到自己被困
于重重矛盾之中,人格分裂,无所适从,于是求助于一位绰号叫“甜大妈”
的心理医生,向她吐述自己的焦虑,描述各式各样的梦,并倾听她的分析。
她之所以同时使用四个笔记本,把经验分为往事与现今,政治与私生活,实
在的与虚构的,是试图在纷坛混乱的生活中找出一些条理。但是,这种把生
活划分成许多“部类”的作法无疑又加深了她的精神分裂。在这种状况下安
娜结识了一个新男友,即与她的经历和思想状况近似的美国人索尔。他们互
相爱恋、扶持,又互相折磨、互相憎恶,经历了某种精神崩溃。“金色笔记”
一节似乎表明他们从这种近乎疯狂的共同经验中获得了一种新的“完整性”
和一些新的力量。他们俩分别从对方得到灵感,确定了自己下一部作品的题
目,并决心“继续斗争下去”。在最后一节“自由女性”中安娜和莫莉照例
地又在厨房会面。直到小说收场,她们只设想出一些妥协的、权宜的作法:
莫莉准备和一名“进步的”生意人结婚;她的儿子决定继承资本家父亲的产
业,以财产为手段做些有益的事;安娜拟去夜校为少年犯人授课,并参加工
党。对于这些,她们自己也持讥讽、怀疑的态度。这是对那节“金色笔记”
畅想曲所揭示的希望的某种“冷处理”。很显然,安娜们的难题和危机都没
有得到最后的解决。
作品鉴赏莱辛早年作品深受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叙事传统的影响,《金
色笔记》一书精心构思的多重奏式的复合结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引起很多
批评家的注意。这部作品常常被认为是莱辛对文学和小说的一种再思索。它
强调理性化的语言与客观存在之间的差距和矛盾。语言总是力求趋近一种秩
序,一种解释,而生活本质上就是亦此亦波,亦因亦果的说不清的混沌整体。
所以安娜的四个笔记本的内容成了对她的原始意图的嘲弄:如对政治的关心
并未能被拘在“红色笔记”里,蓝本中记述的安娜的个人危机是与红本中的
政治问题交错纠结,互相呼应的。而她的私人笔记有时又竟成了报刊新闻报
道剪贴簿。在这篇小说里,“故事”被打成了碎片,分裂成许多片断的记录
和叙说,其中没有任何一部分具有权威性。“自由女性”从传统的全知角度
以第三人称叙事方式描写安娜和莫莉的生活,但是安娜的四个笔记本表明,
人的思想和活动是如此多面化并且矛盾重重,不可能被干净利落地收入任何
“全知”叙述中。“虚幻”与“真实”的界限和关系也变得难以确定。黄色
笔记中的爱拉是个虚构人物。但她的处境和心态十分地近似安娜本人。难怪
安娜在另一处又说:爱拉就是安娜。而试图“写实”的文字却注定要背离真
实。安娜惶恐地发现,不仅她的小说《违禁的爱》有歪曲之嫌,就连理应最
真实的私人日记(“蓝色笔记”)“也一样虚假”。有时她在日记中巨细无
遗地详录一天的活动和心理感受,但又不认为这些吃喝拉撒睡的细节的总和
就是她的生活的“真相”。于是又把这一切划去,换上“寻常一天”,“万
事如旧”等同样令她不安的表述方式。在蓝色和金色笔记本中安娜的歇斯底
里的美国男友名为索尔,但最后一节“自由女性”中提到这么个人物时,他
根本不叫索尔,也并不那么疯癫。“自由女性”的叙述具有传统小说的权威
语调,好象是客观的,可信的。然而小说其他部分中又暗示它不过是安娜的
另一部作品。全书收客着许多有时互相印证,有时互相抵牾的重叠交错的叙
述,却没有什么被绝对地肯定或否定,也无从判断孰“真”孰“假”。但是
另一方面,在莱辛的作品里形式是和内容融合一体的,艺术的疑惑和问题也
是生活的疑惑和问题,作为“主人公”的安娜思想陷入重重危机,找不到可
以当做人生蓝图的现成的情节模式。不论在社会活动和私生活中她都不知当
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四分五裂的“故事”讲述的正是这种四分五裂、迷惑
不安的人生。从某个意义上说,所有笔记本中支离破碎的片断记述又都具有
“真实性”:它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反映或表现了主人公(有时也兼叙述人)
的精神困境。安娜们作为具有正义感的独立不羁的“自由女性”在思想上和
实践中都无所归依,彷徨痛苦,但又不肯就此彻底放弃信仰,消沉绝望。安
娜的一本本笔记就录记了她们痛苦求索的思想轨迹。这部小说虽然高度关注
艺术形式问题,却显然并非只是为艺术而艺术。莱辛仍一如既往地关心让会
和人生。也正因此,《金色笔记》不仅得到文学批评家们的重视,更在左翼
(或前左翼)知识分子以及许多具有女权主义倾向的妇女当中引起了相当大
的反响和共鸣。
(黄梅)
约翰·韦恩打死父亲(1962)
作者简介约翰·韦恩(1925—),英国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1925
年3 月14 日出生在斯托克一个富有的牙医家庭,其童年生活在自传《轻快地
奔跑》(1962)中有生动的描述。在大学读书期间开始写诗,与当时被认为
是“运动派”诗人的金斯莱,艾米斯和菲利普·拉金同出诗集《五十年代诗
人》。1947 年从牛津圣约翰学院毕业后,当过大学讲师。1959 年后成为专业
乍家。他写过剧本、文学传记,出版过诗集《基石上刻的字》、《向上帝哭
泣》、《荒野小路》、《致五位艺术家》等;他的文学评论也很有特色,较
著名的有《初步评论文集》、《论文学与思想》、《塞缪尔·约翰逊集》等。
韦恩最大的成就是小说创作。他的成名作《每况愈下》(1953),模拟流浪
汉小说的形式,描写一个出身中产阶级的大学毕业生,挣脱家庭和社会地位
的羁绊,尝试各种职业,以立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万花筒般动荡不定的英
国社会。主人公一方面努力探索人生价值,一方面倾泻着内心的愤怒。该小
说被认为是“愤怒的青年”的第一部小说。韦恩也因此被认为是五十年代“愤
怒的青年”的代表之一。韦恩坚持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传统,在《打死父亲》
(1962)中反映了两代人的矛盾和种族歧视问题,在《山里的冬天》(1970)
里,描写大资本的势力无孔不入地侵蚀到每个偏僻的角落,表现了人民的不
满情绪。他的长篇小说还有《生活在现在》(1955)、《竞争者》(1958)、
《年轻的客人们》(1965)、《较小的天空》(1967)、《赦罪僧讲的故事》
(1978)等。短篇小说集有《叔叔及其他故事》(1960)、《救生员及其他
故事》(1971)等。
内容概要1943 年初春,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英国一条乡间小路
上,16 岁的男孩子杰里米·科尔曼正欢快地骑着自行车作长途旅行。他出身
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从小丧母,父亲阿尔弗雷德是一个酷爱自己工作的希
腊文教授,对儿子要求很严。但是,杰里米忍受不了那间象坟墓一样又黑又
闷的屋子,更忍受不了父亲冠冕堂皇的说教和私立学校刻板严厉的管束,渴
望到充满生命活力的大自然中去涤荡自己的心灵。蓝天,白云,生机勃勃的
嫩草,向空中笔直冲去的小鸟,都令他兴奋不已。一种超平意志的力量控制
了他,他把深恶痛绝的希腊文法书狠狠地撕碎,让纸片沉到厚厚的黑烂泥中,
回到家里弹起了钢琴。杰里米从小酷爱音乐,14 岁那年第一次听到爵士乐
时,立刻明自了这便是他的一切。现在,只有在弹琴时,他才能体会到小鸟
起飞时的那种自由。一种反叛心理使他顶撞了父亲,然后离家出走。在市中
心的舞厅里,他成功地演奏了几曲爵士乐,和一个妓女跳舞,喝酒。要不是
因为酒醉呕吐,他差一点儿把童贞献给了那个娼妓。在被人狠揍一顿之后,
他狼狈地回到家中。杰里米痛苦万分,深感自己的灵魂已经被沾污了,想到
宗教中去寻找解脱,用宗教的热诚把自己全身上下严严实实地裹起来,连钢
琴也不弹了。父亲期望他浪子回头,认真读书,他却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希腊
文法同灵魂的得救搅在一起。板球课上,路边出现的一只可爱的小狗,一位
年轻漂亮的姑娘,又唤醒了他心中对美的回忆。幸福感象一阕幽静的乐曲从
他心中喷涌而出。他又弹起了钢琴,热情奔放。杰里米第二次离家出走,是
这一年的夏天。他先在乡间谷仓里挺身而出,解救了一个遭人欺侮的姑娘,
觉得自己已经爱上了她,然后卖了自行车,独自乘火车来到伦敦,决心找个
成长不受阻碍的地方呆它一段时间,他在舞厅里找了个弹钢琴的工作。尽管
那时的伦敦常常停电,到处是断墙残垣,他的收入菲薄,住在破破烂烂的房
子里,连食品供应证也没有,但是他能够用爵士乐迷住观众,便有了最大的
快乐。对杰里米来说,爵士乐就是他的命根子,就是他生活的目的。他忘记
了家庭和亲人,战争和时间,也忘记了自然和死亡。整个宇宙在他眼中就是
64 个黑色白色的琴键和那间烟雾腾腾的地下室酒吧。他对爵士乐的理解和演
奏技巧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伦敦,他先后结识了蒂姆和珀西。蒂姆欣赏他
的爵士乐,还热心地帮他搞来了身份证。但蒂姆那种玩世不恭、喜欢吹牛、
厚颜无耻地倚在女人身上混饭吃的品格却很令杰里米鄙视。珀西·布莱特与
蒂姆完全不同,他和杰里米的友谊真挚而牢固。珀西是个黑人,在美国空军
服役,身材魁梧,宽忍沉着,富于魅力,一只活阀长号被他吹奏得出神入化。
对音乐的热爱、理解和追求,把两个肤色不同的青年人紧紧联在一起。珀西
一开始吹的那几个音,杰里米一辈子也忘不了。他的号声畅快淋漓,似乎不
断鼓动人们向前冲锋。听了珀西的演奏,杰里米才懂得爵士乐竟可以达到那
样一种深度和广度。珀西在杰里米的心目中便有了一种天神般的力量。珀西
的家在美国马里兰州,他从5 岁起就饱尝了种族歧视的滋味。杰里米告诉他,
在英国绝对不会有人那样对待他。珀西那深沉而又哀伤的眼睛里掠过一丝嘲
讽的神情。杰里米离家出走后,他的姑姑艾莉诺急病了。她在高烧中看见杰
里米即将被烈火烧死,而他的父亲却身穿黑衣为他祈祷。艾莉诺托人找到杰
里米。杰里米从伦敦赶回来看望姑姑,并期望和父亲达成谅解。他说:您的
教育方式并不合我的意,我要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但这并没有必要使我
们之间的关系紧张起来。阿尔弗雷德一点儿也听不进去父子俩不欢而散。回
到伦敦后,杰里米对过去的一切都一无牵挂了,潜心研究音乐。第二次世界
大战结束了,他应珀西之邀来到巴黎,艺术上有所创新,觉得自己又一次获
得解放,他和珀西的友情也更加深厚。他的另一个朋友蒂姆却越发堕落,抛
弃了妻子儿女,和别的女人鬼混。杰里米狠狠地教训了蒂姆,两人分道扬镳。
他觉得有数不清的话要对蒂姆的妻子吉恩讲,吉恩对他也似乎有所期待,两
人热烈地拥抱接吻,非常自然地发生了性关系,然后平静地分手。从那一晚
开始,杰里米突然失去了全部激情。他明白自己绝不可能成为蒂姆那样的人,
却又不明白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怎样生活。他告别了
珀西,回到伦敦,只想安安静静地打发日子。在以后的10 年中,他象块石头
一样躺在水底,身上长满了水草,音乐毫无进步,虽然又长了10 岁,在内心
深处却是沉沉睡着了。他和一个叫黛安娜的女人同居8 年,却毫无情分。直
到有一天,他在广告上见到珀西的名字,才重新唤起他的热情。他和珀西相
约共同组织乐队,继续他们的事业。一伙种族主义暴徒把他俩打成重伤住院,
所谓英国不存在种族歧视的大话一夜间就破产了。珀西在幻觉中看见自己成
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向全世界呼吁:各种肤色的人一律平等。杰里米在
医院里和赶来看望他的父亲披肝沥胆,倾心相谈。他不指望老人在这种年纪
还能学会年轻人的语言,但他担信医院使父子二人至少有了共同生活的基
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