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

第130部分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130部分

小说: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走向自己的末日。拉拉沿着灰蒙蒙的海边沙丘小道慢慢行走,她不时停住脚
步,在地上看着什么东西,或摘下一片肉质植物叶,在手中揉碎,嗅一嗅汗
液带有胡椒味的馨香。拉拉熟悉这儿的每一条道路,熟悉沙丘的每一块洼地,
她可以闭着眼睛到处行走,只要赤裸裸的双脚触及地面,她很快就能知道到
了什么地方。拉拉诞生在南部山区大沙漠起点的地方,父母都已去世,住在


居民区里的姑姑家中。拉拉经常与一个叫阿尔塔尼的色勒斯牧羊人在石山上
相会。老渔民纳曼也喜欢她,给她讲很多动听的故事,讲外部世界的事情。
阿尔塔尼跟拉拉一样,没有一个真正的家庭,他不会读书写字,不会祈祷,
甚至不会说话,然而他知道所有的事情。他教拉拉怎样一动不动地坐着,望
着蓝天、石块、灌木丛,望着嗡嗡宜飞的马蜂和苍绳,是他教她怎样听到躲
藏起来的昆虫的歌声,怎样看到猛禽的阴影,怎样觉察到荆棘丛中野兔的抖
动。一天阿玛带拉拉来到地毯商家里,让她和另一些女孩子一起织地毯。但
第二天她便因反抗女老板抽打女工而被解雇。从这天起,居民区的一切对拉
拉来说全都变了,仿佛她突然成了大人,人们开始对她刮目相看了。初夏的
一个早晨,一个男子来到了阿玛家,他是城里人,身穿一套翻领绿色西装,
一双黑皮鞋象镜面一般闪亮。他给阿玛和她的儿子带来了丰厚的礼物。不久,
拉拉得知那个男人是来向她求婚的,她害怕极了,只觉得脑子“轰”地一声,
心脏激烈地跳动。“可我不愿结婚!”拉拉冲出门外,向大海走去。“必须
离开这儿。”拉拉高声地自言自语道。这天早晨,太阳还没升起,她带上食
物,去找阿尔塔尼,在石山上她感觉到了隐身人埃斯·赛尔那灼热的目光。
阿尔塔尼抱着她在卵石上快步地奔跳,仿佛象一个人似的。他迈开那两条颤
动的大腿飞奔,穿过山谷,跨过沟堑。晚上,在泉边的山洞里,拉拉靠在牧
羊人怀里说:“现在,我已经选定你作我的丈夫,任何人都不能将我抢走。。”
小伙子就这样慢慢地进入了她的内心,占有了她,她听到了他的心在她的胸
前剧烈地跳动。人们缓慢地前进,队伍分成三路,每路相隔两三个小时的行
程。努尔不知已经走了多少日子,也许这只是浸长的一天,而太阳则在炽热
的空中上升、降落,大地尘云翻滚,犹如汹涌的波涛。努尔在路上碰到一名
瞎眼斗士,对他说:“来,我给你引路。”他们在一团巨大的红色尘云前,
向着山谷的尽头迈步定去。每天夜晚当瞎眼斗士听到宿营的命令,总是这样
问努尔:“目的地是这儿吗?我们到了吗?”努尔只是简单地回答:“没有,
这儿不是目的地,眼前还是沙漠,我们还得走好远。”绝望慢慢地占据了人
们的心。拉拉乘轮船到了马赛,与先期到达的阿玛重逢。她整天在城里跑,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足迹布满全城,她不知街名,也不知走向何地。这数
不清的街巷、房屋、商店、窗户、汽车,使人眼花缭乱,这嘈杂声,汽油味
令人头昏脑胀。拉拉在城市里看到了悲惨的一面,她多么想快快地离去,穿
过城市的街道,一直走到没有房子,没有园子,甚至没有公路和河流,只有
一条渐渐消失在远方的大沙漠的小道上,拉拉在白圣人饭店当清洁工。这时
她已经感觉自己怀了孕。是拉拉的目光带来了大沙漠燃烧的力量。她那头乌
发、那条行走时搭在肩下的粗辫子,闪烁着强烈的光亮。她那琥珀色的眼睛、
皮肤、高高的颧骨、双唇,放着热情的光辉。一位摄影师看中了她,为她拍
了许多照片,刊登在画报和报纸上,拉拉成了全国闻名的模特儿。可拉拉觉
得这很可笑,她笑自己的照片上那些洁白闪亮的牙齿,她笑所有这一切,这
些照片,这些报纸,仿佛是一场玩笑。这些纸片上的人绝不是她。她不要金
钱,金钱不能引起她的兴趣。就这样,她不辞而别了。她在拂晓前就起了床,
象她通常在故乡那样,披着晨曦,走向海边或沙漠中的城堡。在她的躯体内,
在她隆起的腹部的深处,胎儿的躁动,扯动着她的皮肉,使她感到不适,她
搭船越过地中海,回到了非洲,回到了故乡的沙漠。在荒无人烟的沙地里,
她靠着一棵大树,历尽痛苦,终于在曙光升起的时候生下了她的女儿。1912
年3 月30 日,阿加迪尔。几天来,大沙漠的人们呆在这设防的城市的南边,


等待着什么。由于老酋长玛·埃尔,阿依尼纳死了,他们个个脸上流露出了
垂头丧气的表情。努尔独自坐在战败者中间,他的父母姐妹返回了南部,可
他没有回头,甚至老酋长之死也没有使他回头,曼郎上校率领四营人马,急
行军前来镇压反叛城市阿加迪尔,机枪的密集扫射荡平了整个河床。翌日天
一亮,幸存的蓝面人踏上了南下的小道。他们面朝大沙漠,默默地祈祷。他
们象在梦中一样离去了,消失了。

作品鉴赏勒·克莱基奥是法国六十年代崭露头角的新一代作家,《沙
漠的女儿》在许多方面显示出他创作上的风格和特色,首先在主题方面,用
作者自己的话来说,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英勇斗争的故事,它描写了一位
老人在信仰的激励下,在人民力量的支持下,与殖民主义灭绝人性的侵略进
行了双方实力不相等的斗争。同时也描写了一位年轻的姑娘在当今西方世界
与不公正和贫困所进行的力量悬殊的孤立斗争。”确实,作者记述了两代,
甚至数代非洲游牧部落的流浪者们为争取自由,摆脱殖民主义,资本主义压
迫而抗争、搏斗的历史。时代条件不同,压迫剥削的方式不同,因而反抗的
形式也就不一样。在努尔所处的时代,殖民主义宜接以武力闯入他们的家园,
烧杀抢掠,游牧部落在玛·埃尔·阿依尼纳老酋长率领下,起而以武力相杭,
尽管斗争很快就被凶悍的殖民军所扑灭,但他们英勇不屈的精神却留传下
来,这种精神在后辈的移民姑娘拉拉身上体现了出来。虽然殖民军已成了历
史陈迹,但非洲居民依然贫困,他们大量移民到了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宗
主国”,以追求“自由和幸福”。然而拉拉在大都市马赛所看到的,却是肮
脏恶吴的贫民窟,弄波求主的失业者以及街头卖淫的妓女。。抱拉在这种环
境里感受系“一种不可名伏的空虚和威胁,比荒凉的大沙漠还要可怕十分。
她感到她并未能摆脱她的祖先——蓝面斗士们所曾遭受过的那种苦难的“奴
隶生活”。一种神秘的力量已经注入她的身体之中,“她的目光中也流露出
一种怀疑的感情,有一种奔逃的本性,眼中不时闪出野兽般奇特的光芒。”
她终于回到了坦荡如砥的大沙漠,在一棵温馨、凉爽的无花果树下为沙漠贡
献出新的生命。《沙漠的女儿》揭示出一个真理,物质的丰富代替不了精神
的饥渴,不论是武力的威逼还是金钱的诱惑都挡不住对自由的追求,因为追
求自由是人类的天性,而对于拉拉来说,大沙漠便是自由的最具体的体现,
她抑止不了回到沙漠的渴望。早期的勒·克菜基奥曾很喜欢叙述一些神奇的
故事,在《沙漠的女儿》中,他又以异国情调和催眠般的语言为读者讲述了
一个本不神奇的神奇故事。异国情调是法国文学中的一个传统,指的是描写
异国风光或以异国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在这木书中,作者不仅仅将沙漠里
的风、阳光、干涸的河床和令人眩目的荒凉展示给读者,更重要的是,他将
另一种精神,阿拉伯的民族精神揭示了出来。老酋长玛·埃尔·阿依尼纳在
荒原上伴着音乐和舞蹈做长篇祈祷,牧羊人阿尔塔尼神秘莫测的出身,以及
他对沙漠无所不知的本领,还有那似幻似真的善于隐身的蓝面人埃斯·赛尔,
他用目光表达思想,这目光给了拉拉以无穷的力量。所有这一切都只能发生
在那个曾产生了《一千零一夜》的阿拉伯民族之中,在这里虽说物质上失败
了(阿依尼纳酋长领导的军事行动的溃败、拉拉对于金钱的唾弃),但是精
神的力量战胜了一切,而沙漠就是这种精神的象征。一个法国资产阶级作家
能够比较准确地抓住另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并能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加以表
现,确属难能可贵,这实际上已经超出了传统的异国情调的范畴,体现了作
者独特的艺术眼光。勒·克莱基奥曾经参与过“新小说”的实验,在运用小


说语言方面有所创新。他的句子大多显得流畅而又急促,能很快抓住读者,
似乎是一气呵成,没有经过任何修改写下来的。他喜欢如痴如醉地、细致入
微地刻画现实、刻画外部物质世界。比如他在写沙漠人民长途跋涉的时候,
便不遗余力,用大量篇幅去描述沿途景色,主人公拉拉出场时也是以大段的
海边沙丘景色描写开始的。总之,在整部小说中,作者的着重点是放在人与
自然的关系上,即人与沙漠,人与城市的关系,至于书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以
及故事的发展线索则显得淡薄,作者并不强调,只有一个很模湖的脉络,喜
欢讲故事的读者也许会觉得沉闷、繁琐,然而只要稍微耐心一点,便会发现
勒·克莱基奥的小说语言象散文诗般地美,具有永久的魅力。

(邓永忠)


娜塔丽·萨洛特童年(1984)

作家简介娜塔丽·萨洛特是法国当代著名的新小说派作家及理论家。
她1902(1900)年生于俄国一个犹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她两岁时父母
离婚,分别定居巴黎与俄国,自此她便经常来往于法国和俄国之间。到1910
年跟随再婚的父亲在巴黎定居,并开始学习。在小学及中学时代她对文学表
现出强烈爱好,博览名著,特别爱好陀思妥耶夫斯基、普鲁斯特、卡夫卡等
的著作。1919 年在巴黎获英文学士学位,后赴英国牛津及德国柏林攻读历史
和社会学,1922 年进巴黎大学学习法律。1925 年结婚并从事法律工作。她在
1932 年开始文学创作,1939 年发表了第一部小说《向性》,这是一本与传统
小说不同的作品,在小说里已表现出了“萨洛特式的心理描写”方法。《陌
主人肖像》(1946)是作家第二部小说,在这里,既无完整的故事,又无动
人的情节,只不过写叙述者自己如何去窥探一对父女,然而,它却得到了萨
特高度的赞扬,他在此作的序言里第一次用了新术语“反小说”。四十年代
后作家继续创作了好几部成功的作品,如《马尔特洛》(1953),《怀疑的
时代》(1946—1956),《行星仪》(1959),《金果》(1963)等,最近
又写了《语言的应用》(1980),《童年》(1984),《天象馆》(?)等
新作。《怀疑的时代》是一部论文集,此集为当时兴起的新小说浪潮奠定理
论基础并成为当代法国文学的重要理论文献。在这部论文著作中作家主要阐
述自己的文学主张。她和其他新小说派作家一样反对现实主义小说传统,主
张变革小说艺术外,主要着重于心理描写,在这方面有完整的一套方法,她
的小说除了《童年》外,几乎全部都是心理现代主义的作品。

内容概要大概在五六岁时“我”和父亲一起在瑞士度假,有位年轻女
人负责照料“我”并教“我”德语。那时“我”和其他孩子一起在儿童餐厅
用餐,每顿饭“我”吃得最慢,因为“我”必须按照母亲的嘱咐把饭嚼碎成
象汤一样流质后才咽下去,这使周围的人不满也使父亲难过,可我觉得应遵
守诺言。后来回巴黎母亲身边时这些事都消失了,一切又恢复了无优无虑的
气氛,和母亲一起到舅舅家去过快乐的夏天,我舅舅在卡缅涅茨——波多利
斯基市当律师。夏天过后我去了伊万诺沃父亲那里,这是我出生之地,我是
两岁时离开这儿去了巴黎。我和父亲在这儿过得很愉快,父亲教我数数,我
俩还彼此间说俄语或法语来打趣。圣诞节时我们在莫斯科父亲寓所里,还有
一位年轻漂亮的主发女郎也和我们一起过节。圣诞过后我又回到母亲身边,
那时父亲每到巴黎都要领我去卢森堡公园散步并玩各种游戏,有时我也去旅
馆找父亲,有一次我在那儿碰见了一位年轻女人,她不是在莫斯科和我们一
起过节的那个人,而是个一头揭发女人,叫薇拉,她也和我们一起散步,游
玩还给我读安徒生的《童活》,当时我感到很“欢乐”。后来我母亲和柯利
亚(她继父)搬到彼得堡去居住,我也跟随而去,在那里有位年轻女仆照料
我,我们常一起散步逛街,到晚上父母出去后我们便和其他女仆一起玩牌,
主要玩“作家四重奏”,相互猜作家及其作品。我在那时就对文学产生了浓
厚的兴趣并且读了很多图书,特别喜欢看《王子和贫儿》,其中的两幅画面
——王子与贫儿对我的影响很深。我不仅喜欢读书也开始了写作尝试,但没
成功,妈妈请来的那位编辑先生说:“开始写小说以前,得好好学拼写法”,
我觉得这是个美妙的“童年创伤”也许是很晚才开始‘写作’的原因。到了
1909 年2 月,我又开始动身去巴黎。那时父亲和薇拉结婚并定居在巴黎。“我”


已习惯于来来往往的生活,可感到这次的离别不同往常,“我”在一路上不
停地流泪,母亲安慰我说一过夏就去接我。母亲送我到柏林车站后有位“叔
叔”——父母好友带我去了巴黎。刚到巴黎时“我”很想念母亲每晚躺在床
上一面哭一面拿出照片吻母亲,于是就写信向她诉说了不快和思念之情,可
后来母亲写信把这些告诉了父亲,这种背叛行为对一贯尊敬和信任母亲的
“我”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打击,从此我们母女之情开始淡化。不久“我”后
母薇拉生了个女孩,小名叫莉莉,后母很偏爱她,经常专为她准备一些营养
品设法补偿命运没给予女儿的一切东西,“我”对此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