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1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笑了。但他觉得她很有趣,很吸引人,很温柔,甚至也很忠诚,可是言谈
太单调了。当酒吧只剩下他们俩的时候,劳里塔一面让他发着永远不离开她
的誓言,一面脱了外衣,露出了绣着玫瑰色小花的白衬裙,两人站在镜前接
吻。姑娘戴着小乳罩,巴勃罗让她把乳罩解开,他吻她的背脊和嘴,她很高
兴,从心里感激巴勃罗。苏亚雷斯约有50 岁,和母亲住在一起,相处十分融
洽。晚上睡觉前,母亲总为他盖被,为他祝福。有一天他坐小汽车回家,换
了一条领带,洒了点香水,找个借口再次出门,他喊他的妈妈,一连喊了几
声,都无人答应,他觉得心房跳得特别厉害,没见到母亲便急忙下楼去,坐
上小汽车,让司机把车开到圣赫罗尼莫大街去。原来他是去咖啡馆和他的男
朋友幽会,因为他是个同性恋者。他朋友叫何塞·希梅内斯·费格拉斯,系
着绿领带,穿着条花短袜,外号叫“木头片”佩佩。苏亚雷斯也有外号,叫
“女摄影师”。他几乎面红耳赤地微微一笑,说他朋友穿得真漂亮,真可爱。
“木头片”在他的手腕上拧了一把。后来,他们俩挽着胳膊顺着大街走,想
去看场台球。“女摄影师”要“木头片”给他买朵红山茶花,因为和他在一
起,他得有个标记。“木头片”真的给他买了一朵山茶花,插在衣服上。正
在练习演讲的大学者堂伊夫拉姆突然听见有人叩门。原来是楼上的邻居马埃
斯特雷。他惊慌地报告说,苏亚雷斯的母亲死了,是被人用毛巾勒死的。伊
夫拉姆赶紧通知警察,并去叫医生。经大夫检查,那位夫人确实已死。马埃
靳特雷被吓得浑身哆嗦,两腿乱蹬,翻着白眼珠,嘴里吐白沫。其他邻居也
不知所措。伊夫拉姆要求大家保持镇静,检查各自的房间,但没有发现任何
疑点。警察来了,向居民们查问了情况,死者叫堂娜马尔戈特,儿子就是搞
同性恋的苏亚雷斯。当天夜里,警察把苏亚雷斯和他的朋友“木头片”拘留
了起来。但他们却不知道为什么被抓起来。这桩人命案很快传播开去。但是
报上的消息却把年轻诗人马丁·马科视为杀人嫌疑,警察也到处授寻马丁,
了解马丁的人困惑不解,为他担心,特别是他姐姐菲洛。
作品鉴赏《蜂房》出版于1951 年,被认为“不仅是塞拉作品中最杰
出的一部,而且也是当今西班牙小说中最杰出的一部,是30 年来西班牙出版
的最重要的作品”。小说共分6 章和一个尾声。写的是西班牙内战结束不久
马德里的下层社会。故事发生在1942 年12 月的短短3 天里:堂娜罗莎的咖
啡馆终日营营不息,各类顾客吃喝、间聊,轶事丑闻无所不谈。从咖啡馆到
街头,从酒吧到妓院,工人、职员、警察、巡夜人、妓女、同性恋者、小贩、
擦鞋匠。。数百名各色各样的人物象蜂群一般骚动奔波,饱受着贫困、饥饿、
绝望、空虚、失业、情欲等物质和精神上的忻磨。其中有一个青年诗人,叫
马丁,因失业而生活无着。他放荡不羁,无所事事,出入于咖啡馆、酒吧,
以作诗消遣、自慰,不是因付不出钱被逐出店门,便是因欠帐而受到质问。
用讨来的钱付帐时还显出一副自命不凡的样子。正当他自我感觉畅快之时,
老妓女堂娜马尔戈特在家被人勒死,他被视为杀人犯而受到搜捕。这部小说
客观而真实地描写了内战后马德里的社会生活,再现了当时西班牙政局动
荡、经济困难、人民痛苦的凄凉现实。正如作者在初版自序里写的那样:“我
这本小说没有更多的(当然也不能更少的)希求,它不过是生活的一个片断,
既不隐讳什么,也无惊人的悲剧,也不发善心,只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
准确地一步一步加以描写。”在写作上,《蜂房》充分表现了塞拉文学创作
的鲜明特点:勇于进行新的艺术尝试,追求新的风格、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
具体地说,主要有这样五点:其一,小说形式打破了传统的线式结构,不为
时间和空间所约束。叙述故事采用倒叙、跳叙、闪回、同步等方式,象电影
的分镜头那样把人物的活动过程分割开来,于是就形成了多达200 有余的独
立小节,构思精心,安排巧妙,被认为是作者全部创作中结构形式最新颖最
独特的一部作品。其二,描述中充分运用对话形式,就象放映一部电影,叙
述者的叙述或介绍不过是一种过度或画外音。翻开作品就会发现,一对对的
人物如同日常生活中一样对话、闲聊、争吵、谈情说爱。。使读者感受到一
种浓厚的、真切的、生动而朴实的生活气息,同时也使人物的喜怒哀乐、苦
辣酸甜等种种感受跃然纸上。其三,“集体主角”的巧妙运用。小说虽以咖
啡馆女主人堂娜罗莎开头,其间以诗人马丁的故事为主要线索,但他们都算
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主角。在作者看来,他要写的真正主角不是一两个人,
而是成千上万的马德里下层市民。所以他便选取了300 多个人物,作为三教
九流、象蜂群一样多的马德里人的代表。这众多的人物极为重要,唯独如此
才能广泛而真实地反映象蜂房一般营营不息的、为生存奔波的芸姜众主的痛
苦生活。在作者笔下,这浩浩荡荡各色人等性格迥异、血肉丰满、形象鲜明,
充分显示了塞拉驾驭语言、刻画人物的深厚功力。其四,时间的高度浓缩。
小说约合中文二十余万字,人物众多,叙述头绪繁复。而全部故事却仅仅发
生在短短的3 天年,即第一天下午、晚上、夜里,第二天上午、下午、晚上,
以及三四天后的一个上午。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讲述如此多的人物的如此复
杂的故事,作者如何绞尽脑汁地进行构思、安排,做到杂而不乱,多而不散,
是可想而知的。其五,客观如实的描述。这正如作者在初版序言中所说的。
整个小说他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一步一步准确加以描写的。”他对生
活既不粉饰也不夸大,因为“企图用文学的疯狂面具来掩饰生活,是一种欺
骗。”所以,《蜂房》不过是日常、粗暴、亲切而痛苦的现实的真实反映。
无论叙事写人,状物绘景,作者总是客观地不加评论地叙述,给人一种生活
就是这样的真情实感。
(朱景冬)
安·布埃罗。巴列霍基金会(1974)
作者简介安东尼奥·布埃罗,巴列霍《1916—),西班牙当代戏剧家。
1916 年9 月29 日出生在西班牙瓜达拉哈拉市。他的父亲是军队的一名上尉
军官,爱好艺术。他在父亲的影响下自幼便显露出绘画的才能,尽管他在上
中学时曾获中学文学奖,但他对绘画的兴趣却始终如一。中学毕业后,他随
父亲到马德里,进了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深造。1936 年7 月西班牙内战爆发,
他积极投身子反对法西斯的战斗。他的父亲在1937 年遭法西斯分子枪杀,而
他本人在1939 年被佛朗哥当局逮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他在死囚牢里关押
了8 个月,后被数次减刑,转狱,直至1946 年才获得自由。出狱后他便开始
从事戏剧创作。1949 年他的第一部剧作《一个楼梯的故事》首演获得成功,
并获该年度的洛贝·德·维加奖。他是一位以写悲剧见长的剧作家。他认为
“悲剧的最大和最终的效果是一种信念,”“是一种希望”。他创作的主要
剧作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在燃烧的黑暗中》(1950),有取材
于佩涅洛佩等待奥德修斯的古希腊传说的《编织梦的女人》(1952),有以
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克兹的历史故事改编的《宫娥图》(1960)。有反映大革命
前巴黎生活的《圣奥维迪奥音乐会》(1962),等等。他还将莎士比亚的《汉
姆雷特》译成西班牙文。他获得过多种戏剧奖、文学奖,1986 年获西班牙文
学最高奖一塞万提斯奖。1971 年他当选为西班牙皇家文学院院士。
内容概要《基金会》是一出两幕四场悲剧。25 岁的托马斯因散发传单
被捕,他经受不住酷刑,供出了同伴,受到良心的谴责,因而精神错乱,产
生了幻觉,认为监狱的牢房是个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金会,同牢的4 名死
囚分别是医生、工程师、摄影师、数学家等技术人员,他自己也成了作家。
他在“基金会”里与未婚妻相会,与同伴们听音乐看电视,品尝啤酒,过着
舒适的生活。他的幻觉与同伴们的现实发生了种种冲突,特别是与耿直的图
利奥发生了矛盾。他还与已死去多日正散发着臭气的同牢病友谈话,并认为
臭气是从失修的厕所里散发出来的已请“基金会”负责人派人修理。对于托
马斯的境遇,老成练达的阿塞尔十分同情,他循循善诱地开寻托马斯,力图
使托马斯从幻觉回到现实中来。与此同时,熟悉监狱图纸的阿塞尔一直在策
划越狱的计划。他让囚伴们向狱方隐瞒了牢房内一病人已死去数天的、事实,
正是企望狱方为惩罚他们的这一过失将他们罚到地下室里,以便从那里挖地
道越狱。然而,狱方对此有所怀疑,图利奥被拉出去处决,马克斯被提去受
审,居心叵测的利诺趁机向阿塞尔诬陷马克斯泄密。阿塞尔感到问题严重,
便将从地道逃跑的计划告诉了利诺和托马斯。当监狱长来提审阿塞尔的时
候,阿塞尔为了保护同伴,夺门而逃,坠楼身亡。利诺乘混乱将马克斯从楼
上推下摔死。最后,利诺和托马斯被罚到地下室。监狱长身着礼服,在大厅
迎接薪的“研究人员”的到来。
作品鉴赏《基金会》构思巧妙,主题鲜明,手法新颖,寓意深邃。作
者颇具匠心地将幻觉和现实这一对处于不同平面上的矛盾交织在一个立体画
面上,使战后西班牙人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完全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在
剧中人物为思想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参与其中,受到自迪。幕启时,映入观
众眼帘的是一间普普通通、摆设颇雅的房间。靠墙放着一张床,上面躺着一
个病人,床边的屏风上挂着6 个挂包。房间的右侧是一个陈放着盘、叉、桌
布和精致玻璃器皿的碗橱,左侧则是一个上层陈列着精装书籍和一套剔透玲
珑的艺术瓷器,下层放着一架电视机的木书架,紧挨着书架的小铁桌上放着
杂志、报纸和一架白色电话机。胸前别着一枚黑底白字的矩形胸章C—72 的
托马斯正随着罗西尼的乐曲的节奏清扫房内的垃圾,并与那位病人谈话,这
时托马斯的未婚妻来同他相会,她胸前的胸章是蓝色的,她手里还捧着一只
小白鼠。观众从他们围绕作试验用的小白鼠的一段饶有风趣的对话中,知道
这是一个设备尚不齐全、被叫做基金会的高级研究中心。整个气氛轻松活泼,
只是两个人的胸章,以及他们对小白鼠的不幸的命运的议论,才使观众感受
到一缕含义深长的伤悼之情。接着,在托马斯的伙伴们到来时,贝尔塔已离
去,他们不相信贝尔塔也在基金会工作,也不相信贝尔塔给托马斯打的电话。
对此,托马斯十分苦恼。在托马斯收拾餐具时,图利奥去帮忙,但他只是摆
出搬餐具的样子,并不去拿餐具;托马斯给同伴们递烟,图利奥又是漫不经
心地应付,托马斯对图利奥的举动很是恼火。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开始对
自己最初看到的一切产生了怀疑,渐渐明白那都是托马斯的幻觉,作者将虚
幻与现实的位置颠倒过来,让观众感受到的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如托马斯
与贝尔诺、与病人的谈话,乐曲声,餐具、电视、电话都是托马斯的幻觉,
是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东西,而图利奥空握餐具、托马斯手握着看不见的铁窗
铁栏这些想象中的动作则是事实。这种幻觉与现实到置,并且同时出现在舞
台上的立体交叉的手法,使观众处在托马斯的位置上,与剧中人物错了位的
思想同步,接受现实的考验,这种观众的“积极参与意识”正是作者争比观
的核心。到了第二幕的第一场,布景有所变比,雅致的摆设消失了,但仍保
留着电话、电视机几件东西。囚犯们的衣着变得破旧不堪,室内光线也没言
前一幕明亮。这是幻觉与现实之间的又一层次。图利奥与托马斯的矛盾逐渐
缓解,图利奥从托马斯的美好的幻想中受到启发,他对托马斯说:
“你去做你的梦吧!托马斯,我不该指责你,做梦是我们的权利,但要
睁开眼睛做梦,你正在睁开双眼。只有这样梦想,我们才会清醒。”图利奥
说的白日做梦指的已是更深一层的含义了。人要探索受压抑受束缚的潜意
识,才能越过自身思想深处的障碍,争得进一步的心灵的自由。作者赋予“幻
觉”的这个深沉含义在第二幕第二场,即最后一场中,得以全面展开。面对
图利奥的这番话,托马斯并不理解,仍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中。就在图利奥被
拉去处决时,他对图利奥说:“友谊是件美好的东西,朋友,你一定会带着
未婚妻回来的,生活的幸福在等待着我们大家。”同牢的难友就要绑赴刑场,
而他却这样幼稚地憧憬。这时,幻觉与现实的对比是何等鲜明!观众正是在
这幻觉与现实之间多层次的反衬中,在扑朔迷离的变化中,去思考剧中人物
的命运和人生。在最后一场托马斯回到现实中来时,舞台布景迅即变化,“基
金会”成了又脏又湿的牢房,基金会的负责人也成了穿警服的监狱长。这个
从幻觉到现实的彻底转换是作者对战后西班牙社会专制暴政的最直接的揭露
和抨击。然而,作品的深义并不局囿于此。在阴暗的死囚牢里阿塞尔和托马
斯的一段对话将上一场图利奥提出的想法加以深化。当阿塞尔问托马斯:“你
还想回到基金会去吗?”时,托马斯回答说:“我已经知道那不是真实的了,
但我常常问自己,世界的其他地方是不是真实的。。外面的人也会突然失去
电视机,失去喝水的怀子,失去手中的钱。。或者失去自己亲爱的人。。然
而他们仍然相信他们舒适的基金会。。”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