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1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苹果当食物),于是我们几个人结伴北上。有一个伙伴叫大劳拉,身材和力
气都跟男人差不多,她一手抱着小女儿,一手搀着儿子内德,同时还一路上
保护着我。不久我们遇上巡逻队,他们是南方各州的穷白人,过去经常被雇
佣来为老爷们寻找逃跑的奴隶,就是他们和南方军的一些士兵后来组成三K
党虐杀黑人。大劳拉和小女孩以及几个同伴都被巡逻队打死了,我牵着孤儿
内德继续前进。谁知走错了路,北上变成了南下。路上我们遇到从北方来的
一个联邦政府调查员,被送进孤儿收容所,又从收养所出来北上去找布朗先
生。在树林里有个打猎的黑人告诉我们说,不久前他亲手埋葬了一个被南方
军吊死在树上的黑人,他的内脏都被挖了出来,以儆诫其他黑人。后来我的
多半时间都在灌木林里穿来穿去,看见人就躲藏起来。最后我们实在走不动
了,一个好心肠的南方穷白人乔布用马车把我们带到一个同情黑人的共和党
种植园主博思那里,我们就留下来在田地里干活,我那时不过十一二岁,但
干的活和拿的工资跟其他人一样多。后来听说为了国家获得统一,南方的土
地又还给南方军管了,北方军和自由局离开之后,人们又开始逃离南方。那
时内德已十七八岁,长成一个又高又瘦但很严肃的小队子,改名内德·道格
拉斯,想成为象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那样的伟大黑人领袖。他已学会看书
写字,还习惯叫我妈妈。我注意到他在参加什么秘密活动,是什么委员会的
成员之一。一些种植园主想阻止黑人离开南方,也开始注意象内德这样的人。
一天夜里,九个披着床单的人一脚踢开我家小屋的门来找内德,恰好内德不
在,他们对我拳打脚踢,威胁说要烧掉我的小屋,逼着我说出内德的下落,
我当然一字不说。但我与内德不得不分手了,我在某种意义上说已嫁给了这
地方,很难离开。内德去了堪萨斯,我开始跟乔·皮特曼来往,他死了老婆,
有2 个小女孩。我由于从小挨鞭子毒打,受了内伤,不但长不高,而且不能
生育。我渐渐爱上了乔,最后与他居住在一起。我们那时不信教,不知在教
堂里结婚。奴隶制时代老主妇和小主妇抬着一把扫帚,离开地面一点,老主
人叫一对奴隶夫妇拉着手跳过去,算是结婚仪式。我们当然不再需要举行跨
扫帚的仪式。我们为了多挣些钱,搬到另一个种植园去住,乔当驯马师,我
在大房子里干活,两人每天合挣一美元。我们一起生活了十年,乔终于因追
捕一匹逃跑的雄马被绳子勒死。内德走后一直跟我通信,他参加了古巴战争,
战后回到了我身边,当了教师,但一年后因宣传激进思想,被白人杀手枪杀
了。我为了摆脱对往事的记忆,就只身搬到沙姆逊家的种植园居住,给罗伯
特·沙姆逊上校干地里活,不久我就参加了教会,皈依了宗教。这里是南方
落后地区,虽说奴隶制被废除了,奴隶时代的主活方式和习俗却大部分保持
着,监工可以随意鞭打男女工人,种植园主有无上权力,连州长因过于同情
穷苦白人和黑人也被暗杀。罗伯侍与女黑奴的私生子蒂米只能当少爷鲍伯的
仆从,尽管鲍伯是蒂米的同父异母兄弟。后来鲍伯爱上了混血女教师玛莉,
遭到父母的反对,也是先辈留传下来的“正常行为”准则所不允许的,结果
留下一封遗书自杀。然而黑人区里的情况并不因此有些改善。但不久我们中
间终于出现了带头人。他名叫吉米,出生在黑人区深处,是我简·皮特曼接
他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吉米13 岁时皈依了宗教,去新奥尔良他母亲那里呆了
两年,又回到他姑奶奶莉娜和我身边,还在教堂里讲话,说是整个南方发生
的事这里也要发生,我们大家必须战斗。吉米希望我也能参加他们的斗争,
因为象我这样一位百岁老人是可以帮助很多黑人的。我们这儿贝荣城里的饮
用喷泉上不准黑人喝水,吉米却让一个黑人姑娘去喝了,结果那个姑娘被捕,
吉米立刻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示威抗议活动。我和一伙黑人,包括莉挪和照顾
我生活的玛丽正要出发去贝荣,罗伯特上校却赶来阻拦我们,还说吉米已在
贝荣被人开枪打死。有些人听了这话害怕了,但也有人说吉米根本没死。我
说,死去的只是他的一小部分,他的其余部分正在贝荣等着我呢。于是那些
勇敢的人都跟我一起向贝荣出发了。
作品鉴赏本世纪60 年代在黑人抗暴斗争的影响下,美国黑人知识界
也掀起一场争取全面文化自主的运动,一些黑人学者提出要把颠倒了的历史
重新颠倒过来,其中包括对奴隶制重新作出评价。美国黑人学者海泽尔·卡
比在《黑人思潮:写奴隶制的黑人历史小说》(1989)一文中说,尽管奴隶
制对美国黑人文学创作的影响很大,但奴隶制作为一种主产方式和特定的社
会秩序,却很少成为美国黑人历史小说中艺术构思的中心。这种情况在70
年代以后才有所改变。以威廉·L·安德鲁斯为代表的年轻一代黑人学者通过
收集、考证、整理、出版,对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奴隶纪实文学作出新的评价,
甚至称盛行奴隶纪实文学的18 世纪50 年代为“第一次黑人文艺复兴。”本
书就是模仿奴隶纪实小说写的一本奴隶自传体小说,它有七八十年代出版的
新奴隶纪实小说的共同特点:用黑人众口相传的民间历史来纠正和补充有关
奴隶制的历史记载,书中的男女主人公已不同于旧奴隶纪实文学中的男女主
人公,他们有更高的政治觉悟,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作者盖恩斯谈到自己的
创作时,说他迄今为止主要写他故乡路易斯安那的黑人。小说里的人物都是
他极为熟悉的,这些人物都能“在极艰苦的环境中不失去人的尊严,能英勇
顽强地生活和奋斗”,简·皮特曼即是这一样个人物。作者还说,有些激进
的黑人作家曾指责他对社会的抗议不够有力。但他认为,“写小说更应注意
表现人物品格的力量,而不在于表现人物的忿怒。《简·皮特曼小姐的自传》
也是一部抗议小说,只是抗议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谈到他自己的艺术特
点时,盖恩斯说他受海明威的影响最大、在引文中把所有不必要的形容词和
副词都去掉了。他说,海明威的艺术特点之一是笔下人物经得起在压力下的
考验,但有谁比美国黑人民族更受到压力?有谁比美国黑人民族更经得起考
验?因此他觉得自己受海明威的影响是很自然的,盖恩斯的头两部小说显然
更多地受福克纳的影响,不过有些西方评论家如美国的埃尔文·奥伯特则认
为盖恩斯对美国南方社会的理解要比福克纳深刻,他的作品也更富于戏剧力
量,艺术上更有成就。盖恩斯的四部长篇小说中唯有本书模仿奴隶纪实小说
的结构和叙事方式,借简小姐之口,叙述从1864 年美国奴隶宣布解放前一年
起到1963 年美国黑人民族运动高涨时期为止近百年的历史,作者所采用的是
传统的现实主义写实方法,把罪恶的奴隶制对美国黑人民族的影响描绘得淋
漓尽致,历历在目。奴隶贸易原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
一,从17 世纪初期起,欧洲各国的奴隶贩子就开始从非洲贩运黑人奴隶到北
美洲去开发富饶的自然资源。在美国获得独立之后,贩卖奴隶的罪恶活动不
仅没有停止,反而如杜波依斯所说,“靠美国资本、由美国船只装运、在美
国公民管理下、在美国旗帜下继续进行下去。”自由的非洲黑人被迫在美国
南部的种植园里过着暗无天日的奴隶生活达200 年之久。主人和监工可以随
意鞭打与虐杀黑人,可以任意蹂躏黑人女奴隶。本书开卷就勾画了十来岁的
小黑奴简惨遭女主人和主人鞭打的图景。南北战争以后,美国黑人只是获得
名义上的解放,正如列宁所说:“闭塞不通,粗野无知,缺乏新鲜空气,好
象一座对付‘解放了的’黑人的监狱,这就是美国的南部。”本书第三部《种
植园》把这座“黑人监狱”的习俗风尚、行为准则描绘得栩栩如生。但哪里
有压迫,哪里就有斗争,美国广大的黑人终于逐渐觉醒,起来斗争,连沙姆
逊种植园这样的落后地区也不例外,而且象筒小姐这样一百多岁的老人也坚
持去参加示威游行。本书称得上是一部写得很成功的反映近百年来美国黑人
生活的形象历史。
(施咸荣)
索尔·贝娄洪堡的礼物(1975)
作者简介(见“赫索格”条)
内容概要著名的戏剧和传记作家查里·西特林如今年逾55 岁了。这
位瑜咖教信徒,体育爱好者在走过了一段人生成败道路之后,才开始回忆起
他的亡友和导师洪堡·弗莱谢尔。早在1938 年,西特林在威斯康星大学读书
的时候就非常爱读洪堡的诗。他崇拜这个诗人,借了旅费,前往纽约专程拜
访洪堡,洪堡出身于匈牙利犹太族中产阶级,父亲曾追随潘辛,在其麾下当
骑兵,驰骋于奇瓦瓦,在以妓女和马匹闻名于世的墨西哥战斗多年,后来又
闯入美国。而他的母亲则是出生在美国一个子女众多,吵吵闹闹的家庭,“年
轻时倒是个黝黑的美女子,逐渐变得忧郁癫狂,沉默寡言。”洪堡少年时,
母亲常叫他跟踪父亲,并抄下他的银行帐号和他的姘头的名字,以便日后控
告他。谁知在那次股票大暴跌时父亲失去了一切,因心脏病客死于佛罗里达。
这就是他写作诗歌的背景。洪堡二十三岁时,由于出版轰动一时的《滑稽歌
谣》而成名,他的歌谣节奏明快,妙趣横生,纯正而富于人道气息,甚至博
得了托马斯·艾略特的赏识。每张报纸都给予他以极高的评价,他成了“新
时代的第一人”。那时的洪堡,“漂亮,白皙,身材高大,严肃而诙谐,”
正满不激情地演奏自己成功的主旋律。他既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一个
激情洋溢的幻想家,幻想用艺术来改造社会。作为洪堡晚辈的西特林,也是
祖上来自俄国的犹太移民,自从结识了诗人洪堡之民他成了洪堡在纽约扣新
泽西两地寓所的常客。他着迷地倾听着洪堡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一会儿谈
文学,、一会儿谈哲学,一会儿谈宗教,一会儿谈艺术,从电影明星的经历
谈到世界名人的逸事,从巴尔扎克笔下的“青年野心家”谈到马克思对路易·波
拿巴的描绘,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一切对于刚刚踏入文坛的西特林来说
是如此的莫测高深。那时他还微未得不值一提,穿着哥哥的旧衣服,一边听,
一边不住地擦汗。当洪堡纵谈人世沧桑并感慨系之的时候,西特林只感到初
次访问一个诗人的喜悦,初次喝杜松子酒,吃蒸蛤蜊,闻海潮味和听新奇事
的兴奋。谁知,洪堡的浪漫主义思想很诀过时了,失望之余,他把战后的美
国社会视为肮脏的、杀人的和没有魅力的“物欲世界”,令人心醉神迷的诗
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了,以至于洪堡在大学谋一教职都不能长久,因为大学
教授瞧不起他。后来,洪堡又把希望寄托在斯蒂文生竞选总统上,以为斯蒂
文主的胜利即是文学的胜利,他将在未来的年代成为新政府的歌德,把华盛
顿建设威魏玛。不料斯蒂文生失败于艾森豪威尔,使洪堡受到沉重的打击。
他走投无路,得了精神狂想症,无端怀疑妻子不忠,妻子不堪他的监视,只
好离池而去。洪堡因多次威胁被他怀疑为妻子情人的一个批评家而遭到当局
的拘留,关进疯人院里。出院后,他无家可归,只好终日流浪街头,最后死
在一个小客栈里。就在洪堡穷极潦倒的时候,一度得到洪堡提携的西特林却
功成名就了。他曾想写一本以工业大城市为背景,以“厌烦”为主题的专著。
后来,他又抛弃了这一主题而写了一个以洪堡为原型的剧本《冯·特伦克》。
为了能得到百老汇的观众的欢迎,他任凭导演把自己的剧本改得面目全非。
每当他忆及此事时,尽管心里也“充满了罪过和耻辱”,同时又安慰自己“夜
间上演的戏不是我写的那个”,“导演是盗取了素材,创造他个人的《冯·特
伦克》。西特休成名后,甚至成了肯尼迪总统的座上客,他还注意广交各种
商人,流氓、骗子等等,把这些人都看做自己“心理上的代表”。一次,乘
飞机游览纽约市容归来。在广场饭店顶楼与知名人士聚餐时,他无意中看到
洪堡正站在一条街上,手里拿着一块椒盐饼当午饭吃,满身尘土,面色死灰。
西特林想,“现在,我怎么好和他打招呼呢,太叫人为难了”。就这样,他
避而不睬自己往日的恩师。西特林发迹后,在经济上更加挥霍无度,离婚的
妻子,放荡的情妇,与之合作的无聊文人再加上仅有一面之识的流氓骗子都
把手伸到他的口袋里要钱。不久,就使他陷入破产的境地,沦落在西班牙的
一个小公寓里靠写导游手册度日。这时,他热衷于施太内尔的“人智学、陷
入了宗教神秘主义,终日打坐,幻想能和死人谈心。在最困难的时刻,西特
林意外地得到了洪堡遗赠的礼物——两个剧本提纲。第一个提纲已被人剽
窃,写成电影剧本,在伦敦、巴黎上演,卖座极好。西特林是在一个骗子的
帮助下索取了一笔赔偿费。第二个提纲是以西特林为原型写的,也为西特林
换来一大笔钱。这两笔钱挽救了西特林,使他摆脱了困境。这时,他忽然悟
到人生的“真谛”。于是,他用一部分钱重新安葬了可怜的洪堡,其余的,
则希望能有助于自己“新的生活”。在洪堡的安葬过程中,西特林感慨系之:
“我们沿着棺材,站在表示敬意的位置上。我抓住把手——这是我与洪堡第
一次在一起,棺材里并没有多少重量。当然,我绝不会相信那堆遗骸会同人
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人的骨头很可能就是精神力量的标志。。洪堡,我的伙
计,我们的亲人和兄弟。他热爱善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