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

第32部分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32部分

小说: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赫罗夫,已所剩无几了。格拉齐安斯基对维赫罗夫长达20 年之久的批判隐藏
着他险恶的用心——把知情人置于死地。也就是他利用与波丽娅偶然谈话的
机会,暗示维赫罗夫接受过来历不明的资助,从而加深了她对父亲的怀疑。
1942 年春天,延加河畔的大片地区收复,波丽娅到莫斯科受勋,父女再次见
面。这时她对父亲的误会已经冰释。在重返前线前,波丽娅当面斥责了卑鄙
狠毒的格拉齐安斯基。他的精神崩溃了。最近他一直心神不定,不仅是维赫
罗夫得了最高勋章,这意味着他的失败,更使他震惊的是西方谍报机关通过
昌德维茨基提供的情况来找他了。惊恐不安的格拉齐安斯基不久便自杀。那
年春天,维赫罗夫重返故乡,见到了叶莲娜。她因人们需要她而感到幸福。
此时俩人都很激动,彼此心照不宣,再次结合已为期不远了。


作品鉴赏在苏联“无冲突论”盛行的五十年代初期,《俄罗斯森林》
的出现犹如喷涌而出的一股清泉,沁人心肺。它以尖锐的矛盾冲突,广阔的
生活画面、人生的哲理探讨为世人所瞩目。小说集中表现了维赫罗夫和格拉
齐安斯基环绕俄罗斯森林而展开的矛盾冲突。格拉齐安斯基是混入革命队伍
的蛀虫。他利用流行一时的极左思潮,以革命的词句,诬陷维赫罗夫的合理
利用森林资源的主张是限制木材生产,破坏建设,力图从政治上将对手置于
死地。这个华而不实,口蜜腹剑、玩弄权木的学问受到某些人的赏识,居然
青云宜上,红极一时。他在学术论争中的恶劣行径完全是由他的世界观所决
定的。他一贯奉行的生活原则是个人中心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他青
年时期混迹于进步学生界是为了沽名钓誉,投机革命,一旦形势有变,便向
反动势力投降,不惜出卖同志以保护自己。他心目中根本不存在国家和人民
的利益。在爱情上极端自私、虚伪。在小说中,他华美的外衣逐渐被剥去,
终于露出了本相,他那不光彩的结局也是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与他相对立
的是维赫罗夫。他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俄罗斯森林;作为一个学者,他在
森林学的园地内辛勤耕坛,以森林卫士自居,就是在逆境中也不放弃自己的
观点;他为人正直、善良,甚至对批他达20 年之久的格拉齐安斯基都待之以
诚,从不怀疑他的险恶用心;他乐于助人,对爱情执着、真诚。他追求的是
完美、和谐;他的生活准则是无私的奉献。他们俩环绕着俄罗斯森林的论战
不仅是学术观点之争,实际上也是两种世界观、两条不同的生活道路和两种
道德观念的斗争。与展现小说的主要矛盾冲突结合在一起的是青年一代在卫
国战争期间的成长。环绕上述二条主线,作者不断插叙一些次要人物的身世
和命运,如叶莲娜,佐洛图欣、克尼舍夫、佐洛金斯卡亚等等。这种多层次
的结构不仅使作者将现实和历史结合起来,并使作者有可能画出一幅从二十
世纪前后到四十年代将近半个世纪的俄国社会生活发展的历史画卷,反映了
沙皇俄国农村的贫困和悲惨的生活,彼得堡上层社会的腐败、青年在革命浪
潮中的追求与分化、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和曲折、莫斯科呆卫
战和敌后的斗争、青年一代在战争期间的表现,等等,因而《俄罗斯森林》
被誉为“二十世纪俄国现实独特的百科全书”。在小说中,作者使具体的矛
盾冲突和事件通过人物思想的折射而具有哲理性。从各自对待俄罗斯森休的
态度来看,赫维罗夫和格拉齐安斯基的矛盾冲突没有单纯停留在社会历史意
义上,它上升为美和丑、善和恶、创造和破坏的斗争。叶莲娜的离家出走,
不是简单的夫妻不和或感情破裂,这是她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体现了对人生
意义的新的理解。维赫罗夫和波丽娅父女初次见面的谈话内容不是日常生
活,而是探讨人生意义和目的;功勋的本质以及什么是人的幸福等问题。波
丽娅在敌后被捕,她与德国军官凯特尔的谈话是富于哲理性的。哲理性的加
强深化了小说的内容。在《俄·罗斯森林》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贯穿全书的俄罗斯森林具有象征意义。它象征俄罗斯,是俄罗斯民族历史发
展的见证。它不仅是美的象征,还是人类的朋友,人的保护者,是联系世世
代代人们的纽带,因此作看热情讴歌俄罗斯森林,使它处于全书中心。

(冯增义)


鲍·列·帕斯杰尔纳克日瓦戈医主(1956)

作者简介鲍里斯·列昂尼德维奇·帕斯杰尔纳克(1890—1960)生于
莫斯科。其父列昂尼德·奥西波维奇是一位画家。帕斯杰尔纳克自幼爱好艺
术、诗歌、音乐,特别喜爱20 世纪初杰出的作曲家亚·斯克里亚宾的作品,
曾学习过作曲。1909 年入莫斯科大学历史哲学系,1912 年赴德,就读于新康
德学派的领袖人物、马堡大学科恩教授门下。十月革命后,在教育人民委员
部图书馆工作。1935 年6 月帕斯杰尔纳克作为苏联作家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在
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化代表大会。帕斯杰尔纳克是位诗人、小说家、翻译家。
1914 年出版了他第一本诗集《云中双子星》,此后又发表了《生活,我的姐
妹》、《1905》、《施密特中尉》、《斯别克托尔斯基》、《第二次诞生》、
《早班车上》等多部诗集。他翻译过莎士比亚、歌德等人的名作。散文作品
有《空中路》、《摘自中篇的三章》、《中篇故事》、《柳威尔斯的童年》、
《安全证书》等。他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完成于1956 年。1957 年11
月最先发表的是意大利文译本,以后又相继出版了英文、法文、德文等译本。
1958 年8 月荷兰出版了第一部俄文本。帕斯杰尔纳克获1958 年度诺贝尔文
学奖。1960 年5 月30 日帕斯杰尔纳克逝世,终年70 岁。

内容概要小说主人公尤利·安得列耶维奇·日瓦戈是西伯利亚巨商富
豪之子。其父因不善经营,又受法律顾问科马罗夫斯基的怂恿,嗜酒如命,
致使家道败落,后跳火车自杀身亡。日瓦戈10 岁丧母,舅舅尼古拉·尼古拉
耶维奇将日瓦戈带到莫斯科,将他安顿在农学院教授格罗麦科家中。格罗麦
科有个女儿托尼姬,日瓦戈和她一起长大,后来他俩结了婚。日瓦戈天资聪
颖,善于思考,喜欢艺术和历史,他认为热烈的感情和独特性是艺术的现实
性标志,不过不能把艺术当作事业,应当选择一项对社会有益的职业。中学
毕业后,他进了医学院。1912 年毕业,毕业后到圣十字医院工作,第一次世
界大战爆发,日瓦戈从医院应征上了前线,在一个师的医疗队工作。不久他
受伤,被送到野战医院军官病房养伤。在这里他遇到了护士拉莉萨。拉莉萨
少女时代曾失身于科马罗夫斯基——日瓦戈父亲的法律顾问。拉莉萨对他恨
之入骨,有一次曾向他开枪,但未击中。后来拉莉萨与巴沙·安季波夫相爱,
并结为夫妇。新婚之夜,拉莉萨将自己受辱之事告诉了巴沙。这给他们的生
活投下了阴影。巴沙在一种复杂的感情支配下离开妻子参加了军队。拉莉萨
思念丈夫,离家探寻丈夫下落,到医院当了护士。不久,二月革命发生,日
瓦戈、拉莉萨这时都在麦柳泽耶夫这个小城市工作。因工作关系他俩愈来愈
熟悉。日瓦戈离家已经两年。他思念妻儿,离开了麦柳泽耶夫,踏上了归途,
回到莫斯科,又到原来的圣十字医院工作。旧历10 月下旬,传来了爆发十月
革命的消息。日瓦戈十分激动,对十月革命表示欢迎。但这是一个大变动的
时期,生活十分艰苦。日瓦戈染上了伤寒,昏睡了两个星期。第2 年的4 月,
格罗麦科和女儿托尼娅决定去瓦雷金诺。瓦雷金诺是托尼娅外祖父——地主
兼资本家——的庄园。他们去那里是想换一个生活环境,日瓦戈虽然不赞成,
但也只好同行。一路上日瓦戈听到看到许多东西,这使他想到了好多方面的
问题。他在途中还见到了拉莉萨的丈夫、现任红军高级指挥员的斯特列尔尼
科夫(即巴沙·安季波夫)。日瓦戈一家顺利到达了瓦雷金诺,过着自食其
力粗茶淡饭的生活。瓦雷金诺离尤梁津不远,日瓦戈常常到尤梁津市图书馆
看书。一天,他在这里遇到了拉莉萨。拉莉萨原来在这里教书,离开麦柳泽


耶夫后就又回到了尤梁津。与拉莉萨的相逢给日瓦戈带来极大的快乐。推心
置腹的长谈使他们彼此加深了了解,他们发现他们之间有许多共同的东西。
日瓦戈深深地爱上了拉莉萨。一天,当日瓦戈去尤梁津看望拉莉萨时,途中
被红军游击队截住,俘在游击队,因为原来的医生阵亡了。日瓦戈被迫当了
红军游击队的医生。日瓦戈在游击队里呆了一年半,这是日瓦戈一生中最重
要的时期。他认为“白军与红军互逞凶残,以暴还暴”。他厌恶游击队司令
利维里的说教与宣传,说:“十月革命以来所提出的普遍改进的思想,并未
使我感到鼓舞。它的实现,距离尚远,可是单单因为空谈这些理想,已经付
出了血流成可的代价。。”一年半中日瓦戈曾三次试图逃离游击队,都未能
成功,最后一次他终于逃走了,回到了尤梁津。这时尤梁津已在红军手中。
但意外地找到了拉莉萨,得悉他的妻儿、岳父已离开瓦雷金诺前庄莫斯科。
日瓦戈本想去莫靳科,但因身体虚弱,未能成行,便留在尤梁津与拉莉萨一
起生活。一天,科马罗夫斯基来到尤梁津,对他们说在这里住下去有生命危
险,如听他安排,可保住性命。原来他担任了远东共和国的司法部长,正准
备去赴任。他可以把日瓦戈送到符拉迪沃斯托克,从那里出去与远在法国的
妻儿、岳父(他们已被驱逐出境)团聚,使拉莉萨同丈夫巴沙·安季波夫团
圆。日瓦戈与拉莉萨不愿与科马罗夫斯基同去远东。为了安全,他门决定去
瓦雷金诺躲避。于是他们到了瓦雷金诺。半个月后,科马罗夫斯基又来了。
他谎说拉莉萨的丈夫巴沙·安季波夫(即斯特列尔尼科夫)已被枪决,劝他
们立即离开。拉莉萨坚持要日瓦戈同行。在科马罗夫靳基花言巧语的动员下,
日瓦戈违心地谎称让拉莉萨先行,他随即赶来。结果科马罗夫斯基阴谋得逞,
将拉莉萨骗走。拉莉萨走后,日瓦戈万念俱灰。不久,被贬并受到追捕的巴
沙·安季波夫得悉妻子与日瓦戈在瓦雷金诺,便来与妻子会面,但拉莉萨已
走。这时巴沙向日瓦戈讲述了几年来的经历,吐露了他的内心活动。他已不
是当年日瓦戈曾经见过的那个斯特列尔尼科夫了。第二天清早,巴沙在绝望
中开枪自杀。1922 年,日瓦戈来到莫斯科,他本想张罗为家人恢复名誉,并
准备申请护照去巴黎接家人回国。但他自感把握不大,没有积极活动。不久,
他与玛琳娜——以前日瓦戈住所管院子的马尔克尔的女儿——一起生活,并
有了两个女儿。在莫斯科他又遇到了少年时代的好友戈尔顿和杜多罗夫,这
两个人历经坎坷,后来都当了红军军官。他们向日瓦戈叙述接受改造的经过。
日瓦戈听后说他们的讲话就象是“一匹马在讲述它如何被训服一样”。他和
两个朋友已没有共同语言。这时日瓦戈的同父异母兄弟格兰尼亚给日瓦戈安
排了生活和工作,介绍他到一家医院从事科研活动。日瓦戈在第一天乘电车
去医院上班途中,心脏病突发去世,时年不到40 岁。

作品鉴赏《日瓦戈医生》长期以来未能在苏联境内公开出版,宜至1988
年初才在《新世界》杂志上正式发表。这部小说是一部思想深沉,文字醇美
的作品。它描写了一个旧俄富商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日瓦戈在俄国发生的一
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特别是十月革命前后的表现。日瓦戈的个人世界同社
会的变革发生了冲突,对革命感到失望,对社会的前景产生怀疑,他一方面
反对白军的残暴,同时又不能接受革命的暴力。他郁郁寡欢,再加上个人生
活上的不幸,最后忧郁而死。日瓦戈将维护人的尊严,维护人的个性自由作
为他观察社会的准则。他认为,人的本性就存庄于他生存于别人之中;只有
和周围的人一样生活,不显得特殊的时侯,才是真正的生活,独自的幸福不
是幸福,因此人应该为社会做有益的事。他这种朴素的善良的思想是十分可


贵的。所以当发生了十月革命时,他表示欢迎。他认为革命对旧社会的丑恶
动了一个大手术。“多么了不起的手术!巧妙的一刀,一下子就把多少年发
臭的烂疮切除了!痛痛快诀,干脆利索,一下子就把千百年来人们顶礼膜拜,
奉若神明的不合理制度判了死刑”。但是日瓦戈不懂得旧势力并未向革命势
力投降,它还在使用各种手段进行顽强抵抗。为了彻底切除烂疮,必须使用
革命暴力。于是这两种力量展开了殊死的斗争。这场斗争深深触动了主张“以
善求善”的日瓦戈的灵魂。这一来,他就从赞成革命转为厌恶革命。作者真
实深刻地描写了日瓦戈的内心世界和客观现实的冲突。日瓦戈没有政治野
心,也没有发财的欲望,他所向往的是能生活在一个保持人的个性自由的环
境中,能够安闲地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能够问心无愧地诚实地生活,因为他
认为生活自身乃是一个不断更新、永远进行自我完善的过程。然而在这个社
会大变革的风暴中,博学多才,才华横溢的日瓦戈只能在不满与哀叹中生活,
一事无成。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被社会变革的浪潮冲在一起的日瓦戈同
拉莉萨的爱情。尽管经历不同,但他俩却有着共同的性格,共同的生活追求,
共同的爱与恨。这是作者所钟爱的两个形象。他们心意相通,出自本能地相
互理解。可以说这两个形象是相互依存,互为理想的具体体现。作者写道,
他们的相爱,不是受着情欲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