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那个又黑又粗、脸色阴沉的沃尔科伏依中尉“老是象狼一样地瞅人”,
有时还用皮鞭狠狠地抽打犯人,“挨打的人捂住脖子,擦掉鲜血,不敢作声”。
清晨,犯人出工时,他亲自督促青守搜身。一旦发现有人违反狱规(如多穿
了一件衣服之类),他就会下令让犯人在零下20—30 度的严寒中脱光衣服。
有一次,犯人布依诺夫斯基气愤地指责他违反刑法,结果沃尔科伏依立即罚
关布依诺夫斯基10 天禁闭,而在那冰窖似的禁闭室里呆上10 天,一辈子的
健康也就完了。犯人们整天在冰天雪地里干活,可是吃的是稀汤和少得可怜
的一点面包。生了病的犯人也得不到必要的治疗和休息。这一切使小说笼罩
在令人压抑的凝重氛围之中。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不少性格各异的犯人形
象,其中有舒霍夫那样的具有农民气质的、能干务实、爱耍点小聪明的形象,
有布依诺夫斯基那样的出身职业军人、知识渊博、刚宜不阿的形象,也有阿
辽沙那样的梳洗整齐、虔信宗教、逆来顺受的形象。此外,丘林、克列夫申、
费久科夫等也各具个性。作者用冷静客观、略带幽默的口吻描述一个犯人度
过的平凡的一天,细腻逼真,但字里行间仍能处处感受到作者激愤的态度。
由于小说主题尖锐,因此它在得到赫鲁晓夫亲自批准后才得以发表。作品问
世后,立即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作家特瓦尔多夫斯基认为:这部小说的发表
“意味着一个新的、独特的、并且是完全成熟的巨匠进入了我们的文坛”,
“它说明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领域或现象不能给予真实的描
写”。西蒙诺夫称赞说:“作者想要说的、关于斯大林个人迷信时期那些痛
苦而黑暗的篇章的一切最主要的东西,全部包括在这一天中了。”《真理报》
等主要报刊也认为,“索尔仁尼琴的文笔,很多地方使人想起托尔斯泰的艺
术力量。”《一天》“是文学界罕有的现象。”这些评论中影响最大的是苏
共主要领导人的表态。他们认为:《一天》是一部“真实地从党的立场来阐
明那些年代苏联真实情况的作品”,它的“艺术性和政治性都很强”。在《一
天》以及这些评论的影响下,苏联文坛很快出现了描写斯大林时期劳动营和
流放地生活的热潮。
(陈建华)
瓦·伊·别洛夫凡人琐事(1966)
作者简介瓦西里·伊凡诺维奇·别洛夫(1932—),苏联俄罗斯作家。
苏共党员。1964 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曾在集体农庄、乌拉尔工厂工作。
1956 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写诗歌,很快转向小说,主要反映农民的生活和心
态。著有短篇集《炎热的夏天》(1963),中短篇集《河湾》(1964)等。
1966 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凡人琐事》标志着作家才华的迸发以及他对现实生
活观察的深度。别洛夫在这部小说中细致地描写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衣食
住行、生老病死,从而展示了人的一生的艰辛和痛苦、生活的本质。英国学
者霍斯金在和苏联《文学俄罗斯报》记者谈话中称这部中篇为“由一位大学
者写的哲理小说”。中篇小说《木匠的故事》(1968)既塑造了一个老木匠
富于个性特征的鲜明形象,又通过他与周围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表现了现代
农村的许多症结问题。到70 年代别洛夫的创作在题材、体裁上更为广阔。创
作剧本集《在清澈的水面上》(1973)和描写农村生活的中短篇集《彩霞相
吻》(1975),短篇集《电线在嗡鸣》(1978),长篇小说《前夜》以及城
市生活系列,如《斯波克医生的教育方法》、《星期天早晨的会面》等。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别洛夫陆续发表了反映北方人民生活的特写集《和谐》探索
俄罗斯传统的农村文化。1986 年长篇小说《一切都在前面》的问世,引起激
烈争论。别洛夫的创作受到国内外评论界的注目和好评,彼认为是农村散文
中的“北方文化传统”派。
内容概要《凡人琐事》由7 章21 节组成,其中各章节都有标题。小
说非常朴实,又非常细腻地描绘了一家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书名原意是“平
常事”,是男主人公伊万·阿弗利卡诺维奇乎日最爱说的一句口头禅,也是
作品主要内容。伊万是苏联北方偏僻农庄的马车夫,他在战争中一条腿受过
伤,有些瘸。战后回到家乡爱上了勤劳善良的卡捷琳娜,但遭到女方母亲的
拒绝。后来曾和一个他不爱的姑娘结婚,不久又分手。经过这番坎坷伊万和
卡捷琳娜终于结合了,他们之间的“火热的爱情”(第十章第4 节标题)的
结晶是一个多子女的家庭。故事开始时第9 个孩子已经出世了。他是刚满六
周的小儿子伊万,他们全体是:一岁半的小哥哥沃洛其卡,无人照顾经常哭
泣的小姐姐四岁的玛露霞,她的六岁的双胞胎哥哥米什卡和瓦西卡,读三年
级的戈利什卡和四年级的卡秋什卡。大女儿在外谋生,大儿子在寄宿学校。
母亲卡捷琳娜为了能让身边这七个孩子吃饱、穿暖、读上书,在养中场拼命
工作。外婆心痛女儿,虽然天天讲要到儿子家去,可是舍不得一大堆小儿孙
们,已经帮女儿张罗四年多了。她常对人家说女儿的事:“她3 点就起床,
晚上11 点才回来。天天都这样,多少年来从没歇过一个礼拜天,没休过一回
假。还有那些孩子哪!老是要孩子,一年一个,这不也伤身体吗?!她可好,
孩子刚一落地,就急着去上工,从来都是一天也不歇。”卡捷琳娜由于操劳
过度而患了心脏病,已经昏倒过几次,医生告诫她不能再生孩子,可是她却
只当没事,生了第九个孩子以后仍然不休息,还因为家庭开支加重,在照管
12 头母牛之外,还接了别人不爱干的一栏小牛犊,于是又一次发病昏倒在干
草堆上。这一大家子的家长伊万也是勤俭的庄稼汉。他除了赶马车运货以外,
早晚也为家庭操劳。他从小养成早起习惯,”总是在妻子起床前就劈柴,然
后到湖边去捕鱼,用突鱼的钱贴补家用。伊万家养了一头母牛,孩子们全靠
它的奶长大。为母牛割草,特别是准备越冬干草是农民家家户户的一件大事。
当时集体农庄规定不允许农民私人割草,伊万只好在夜里跑到远处的树林里
去偷偷割草。不幸仍被人发现,其实许多农家都是一样。于是他们又遵命把
干草送到农庄充公。伊万的内弟米基卡在外地干活,赚钱比较多。他来看望
母亲和姐姐,得知他们家连干草都没有,而伊万在农庄赶马车一个月只有18
卢布工钱,加上打猎、捕鱼、干木匠活,砌炉灶也无法养家糊口。米基卡就
劝伊万跟他一起到城里去打短工。伊万从来没有离开过妻子和家乡土地,对
城市和金钱怀着恐惧心理。但想到一大群孩子的吃穿问题,经过好几天思想
斗争终于同意外出谋生。谁知就在伊万和米基卡动身后的晚上生产队长考虑
到农民普遍的不满情绪而宣布第二天,即星期天,“允许给自家的奶牛割草
了。只给一天的时间,代替休假日。这个消息刚刚传到各家各户,婆娘们就
匆匆忙忙去生火炉,当夜就提着灯跑到树林里的草地上”。卡捷琳娜这天一
大清早为伊万和弟弟送行后,就觉得心脏不舒服,夜里带着身边两个最大的
儿女———个10 岁,一个11 岁割了一通宵草。她一边割草,一边教女儿,
一边还操心儿子别从树上摔下来。到了中午,卡捷琳娜感到恶心,头晕,但
她强忍着想割完一块草地,凑够一小垛。结果挺不住瘫倒在地。奄奄一息的
卡捷琳娜在家里躺了半天,到半夜就去世了。她的母亲守在身边。而她的丈
夫伊万和米基卡出去后上火车时就走散了,车票在米基卡身上,伊万被罚了
款,在一个小站下车,幸亏米基卡也赶到了,于是伊万坚决要求回家。三天
后当伊万冲进家门时,正是乡亲们为卡捷琳娜出殡的时候。伊万扑到妻子棺
材上就昏过去了。妻子下葬以后,伊万就滴酒不沾,整日呆坐着泪流不停,
甚至想自杀,在丈母娘的劝阻下,为了孩子们,伊万才又恢复了生存的勇气。
他请人宰了奶牛,卖了牛肉,把几个孩子送到保育院。这时住在邻村的表姑
母来了,她和卡捷琳娜的母亲谈了很久,她决定让自己的女儿,因为一只眼
睛有毛病而到40 岁还没有出嫁的妞什卡采顶卡捷琳娜的位子。这件事很快在
全村传开了,只有伊万自己还不知道。卡捷琳娜去世40 天了,为她准备四旬
祭的时侯妞什卡母女来到伊万家,纽什卡开始照料孩子,帮着做家务,而伊
万拿着妻子最喜爱的鲜红的花揪果到坟上去,在那里他向妻子倾吐衷情,伤
心得肝肠寸断。卡捷琳娜长眠了,而伊万还要艰苦地活下去,一切都按照自
然规律“如此循环,永无穷尽”。
作品鉴赏中篇小说《凡人琐事》通过普通农民家庭最琐碎的日常生
活,极为细致地满写了正在消失着的苏联农民的文化与生活。在描写苏联农
村变革的同时,提出了有关人类本质的普遍性问题。别洛夫对农村的观察比
一股描写农民编年史的作家具有更深刻的洞察力。他以自己的故乡、俄罗斯
北方的沃洛格达地区的农村为背景,涉及到许多农民问题。沃洛格达是苏联
北方一个十分遥远而又荒凉的边缘地区,但在苏联文化生活中却处于很重要
的地位。别洛夫作品中的忧郁情怀发自他的一种思考:集体化、战争和都市
化把原来俄罗斯农村的中心分裂了。而人为的干扰,随心所欲的政策又使勤
劳艰辛的农民无以为生,迫使伊万离开自己生命之根——土地,使农村和家
庭的支柱,忘我操劳的卡捷琳娜悲惨地早逝。
小说写的是凡人琐事,但却充满诗情画意。人物的心理描写细致入微,
形象塑造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写景注入了人情,语言丰富,叙述角度多变,
结构独特。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第6 章“罗古利亚的一生”。作家使动物人格
化,充当女主人公的对应体。罗古利亚是卡捷琳娜家唯一的一头母牛,它是
孩子们的命根子,它象家庭成员一样受到爱护,照顾奶牛是家庭主妇的主要
职责。对罗古利亚来讲女主人也是它最亲近的人。作家不惜笔墨描绘罗古利
亚的母性,当它第一次怀胎时,“现在,它的一举一动都很谨慎。罗古利亚
那双呆滞的眼睛的深处含着一种不被人察觉的、超然物外的自尊感,它完全
生活在自己的、它的心目中所形成的世界里,就连放牧员火辣辣的鞭打都不
曾使它脱离超然物外的状态。”当罗古利亚临近产期时,它更加强烈地感觉
到它为之而活着的那件大事日益迫近。腹部的躁动使它越来越不安,它不许
任何人接近它,甚至连女主人也害怕,也不信任了。终于,关键的时刻到来
了。“那天夜里,拂晓时分,女主人正在沉睡中,罗古利亚经过短暂的痛苦
之后,开始舔起小牛犊来。它的身体仿佛一分为二,从此好象有了两个罗古
利亚:它自己和这个还散发着热气的小生物。可是一到早晨,小牛犊就被人
抱走了。罗古利亚惶恐而忧伤地哞叫着,好象用整个被掏空的身躯在哭泣,
可是人们把小牛犊抱走了,确切些说,把它的一半抱走了,整个圈棚和罗古
利亚都充满着悲剧与绝望。然而这种绝望象小孩的脐带一样,不久就消失了,
化为对自己加倍的冷漠。”罗古利亚的这种深刻的母性,加深读者对女主人
公卡捷琳娜的理解。这个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把生儿育女当作自己的神圣天
职,象远古时代一样,须应着自然规律,几乎每年生一个孩子,连续养育了
九个儿女。为了给他们吃饱穿暖,她日以继夜地干活,产后也不休息,几次
劳累过度,昏倒在田里。她甚至在患了心脏病以后,仍然照旧劳动、生育。
罗占利亚与卡捷琳娜相依为命,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卡捷琳娜的猝然死亡,
也带来罗古利亚的末日,它无人照管而被宰了。罗古利亚的审美价值不下于
它的主人。
其它章节结构也是匠心独到。如第2 章从“孩子们”写起,这一大堆6
周到11 岁的“小鬼头们”的吃、喝、屎、民他们的各种睡态,他们的哭、笑、
吵、闹,真是活龙活现。然后是“外婆讲的故事”,“伊万·阿弗利卡诺维
奇的早晨”,“妻子卡捷琳娜”。全家逐个介绍过以后,是第3 章“在圆木
上”。这一章以圆木为中心展示了农村露天俱乐部的活动。人来人往,交换
信息,传播新闻。全村人的基本面貌也就清楚了,而最后一章写到伊万为了
振作精神,到森林去砍伐早已物色好的一棵大白杨树,结果迷了路。在大自
然中的两昼夜,他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思考了生活的意义,他省悟到一切苦
难都得熬过去,人只能象自然万物一样生生息息,如此循环,永无穷尽。这
样全篇小说在抒情和哲理思考中结束。
(倪蕊琴)
鲍·里·瓦西里耶夫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69)
作者简介鲍里斯·里沃维奇·瓦西里耶夫(1924—),苏S 联俄罗斯
作家,苏共党员,以写卫国战争题材小说著称,被认为是苏联战争小说“新
浪潮”的代表人物之一。出身于职业军官家庭,中学刚毕业就参加了卫国战
争,战后继续学习,1948 年毕业于装甲部队军事学院。现任《青春》杂志编
委。瓦西里耶夫从1954 年开始发表作品,1969 年发表卫国战争的中篇小说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部小说获得1970 年度“全苏儿童文学作品”
一等奖,使作家名震国内外文坛。小说于1973 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并于同
年获全苏电影节一等奖,1975 年获苏联国家文艺奖金。小说还被改编成话
剧、歌剧、芭蕾舞。瓦西里耶夫的创作题材广泛,除战争题材作品以外,他
还创作表现当代生活和俄国历史的作品,其中有描写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
态平衡的长篇小说《不要射击白天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