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

第50部分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50部分

小说: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务,打死了警察,是红军指挥员等等。他要用自己的牺牲挽枚别人。黎明时
分,五个人被带出去行刑。索特尼科夫在院子里看到一个像局长打扮的人,
便对他说了他昨夜想好的话。局长不感兴趣,还是命令将他带走。雪巴克一
见到波尔特诺夫,立即表示同意当警察,他得救了。索特尼科夫轻轻喊了一
声“卑鄙家伙!”他伤心透了。他没有料到雷巴克会这样。雷巴克似乎不是
背扳者,也不像胆小鬼。他只是为了逃命,自私自利,这和背叛行为只有一
步之差。。四个人被处绞刑,索特尼科夫还是由他抉上绞架的。雷巴克活了
下来,刹那间闪过了他犯了罪的念头,心里一团乱麻,死里逃主的欢乐蒙上
了阴暗,他想逃之夭夭。他看到了街道两边的人投来憎恨的目光。他现在成
了大家的敌人。他的生命真正结束了。到了警察局,他走进厕所,决心上吊


自杀,结果发现皮带没有了——进牢房时已被警察取走,昨天他把当警察看
成一条生路,今天却变成奇耻大辱。外面有人催他去见局长,他急忙走出来,
局长已在等他了。。

作品鉴赏《索特尼科夫》是贝科夫的代表作之一,比较充分地体现了
他后期创作的特点——人物的心理刻画与道德探索相结合。在小说中作者成
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塑造了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主人公索特尼科夫被捕
以后,面对死亡,首先考虑的是别人的安危,他千方百计保护杰姆奇哈、彼
得、雷巴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以挽救他们的生命,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
警告雷巴克不要与敌人做“交易”,以免沾污红军战士的荣誉,他从容就义,
认为他的死是对生命意义的肯定。正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信仰使他保
持了绝对独立的精神,充分显示出他生命的价值。与他相对立的是雷巴克。
他被捕以后,求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他原想投机取巧,摆脱敌人,但事与
愿违;只要活命的自私想法使他对别人命运采取冷漠态度,最终导致他成为
祖国的叛徒,敌人的帮凶。当他意识到自己己陷于困境,他的生命也就真正
终结,于是他求死不能,只得沿着罪恶的道路滑下去。。作者通过索特尼科
夫与雷巴克的对比,充分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无视任何原则,是德论丧意味
着背叛,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唯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舍己忘我的精神才是生
命力量的源泉,才能使生命闪现出令人目眩的光辉。与道德探素紧密联系着
的是对人物心理的细致描绘和剖析。两个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发展反映了道
德主题的深化。以雷巴克为例。在作者笔下,雷巴克是个普通战士,既非天
使,也不是恶魔,更非生采就是叛徒。当他还没有丧失起码的道德准则和责
任感的时候,他能够关心和帮助索特尼科夫,甚至觉得自己一人逃跑可耻,
返回去寻找负了伤的索特尼科夫。但在生死考验面前,个人主义占了上风,
他的情绪也随之变化,他开始埋怨索特尼科夫连累了他,甚至暗中希望经受
酷刑之后的索特尼科夫死去,以便他自由行动。强烈的求生欲望彻底毁掉了
他仅存的道德观念,他同意当警察,这时他尚存侥幸心理,希望能摆脱敌人。
他参加行刑以后,似乎觉得有一点错误,但竭力为自己辩护,只是看到人们
投来憎恨的目光,才最终理解他已成为大家的敌人,觉得他的生命已经彻底
结束。雷巴克的心理变化过程清楚地表明,自私自利导致道德沦丧,这和背
叛行为只有一步之差,反映出一个普通人堕落的全过程。《索特尼科夫》作
为中篇小说,情节极为简单,但却孕育着尖锐的矛盾冲突。作者把主人公放
在非同寻常的境遇里,逼使他们作出道德上的决择,使矛盾发展进入高潮,
充分显现出主人公的道德面貌和精神品格。在小说中,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卫
国战争,只是以卫国战争为背景,但作者成功地运用人物回忆、插叙等手法,
以及为数不多的场面,不仅说明人物心理的社会历史基础,还从侧面表现了
卫国战争初期的艰难,苏联人民的英勇斗争、爱国主义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冯增义)


亚·瓦·万比洛夫打野鸭(1970)

作者简介亚历山大·瓦莲京诺维奇·万比洛夫(1937—1972)是苏联
俄罗斯剧作家,出生于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的库杜里克村。父母都是乡村教
师。父亲是市里亚特人。他的家境和低微的社会地位,从小就培养了他对普
通劳动人民的感情,使他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比较清醒,比较富于正义感。1955
年万比洛夫在伊尔库茨克大学文史系学习的时候,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大学
毕业后直到去世前,他一直在伊尔库茨克地方担任记者、编辑,主要精力用
来从事戏剧创作。广泛而真实地反映他周围的生活。万比洛夫的一生是极富
戏剧性的,1972 年他泛舟贝加尔湖,不幸落水身亡。他匆匆走完了35 年短
短的生命历程。但是,他的剧作在他死后所引起的轰动却足以使人们惊奇、
疑惑。所以苏联文坛素有“万比洛夫之谜”的说法。他短暂的一生写了5 个
多幕剧、3 个独幕剧、2 个戏剧小品。主要作品有:幽默短篇集《凑台》(1961), 
剧作《窗子朝田野的房子》(1964)、《六月的离别》(1966)、《长子》
(1968)、《打野鸭》(1970)、《和天使在一起的二十分钟》(1970)、
《密特朗巴什事件》(1971)、《去年夏天在丘里姆斯克》(1972)以及游
记《库杜里克漫游记》(1968,于1979 年出版)。1975 年在他出生的小镇
库仕里克建立了万比洛夫纪念馆。

内容概要《打野鸭》是万比洛夫的一个三幕剧。剧本的基本情节就是
主人公的6 段回忆。戏剧发生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天气里。在新标定型市区住
宅楼的一个单元,主人公齐洛夫躺在弹簧床上,床头有张搁电话机的小桌。
房内家具很平常,窗台上一只大丝绒猫很显眼,脖子上扎着蝴蝶结,其它东
西很乱。这时电话铃响了,齐洛夫勉强醒来,过了好久才从被窝里伸出手去
接。这是朋友季玛来的电话,因为下雨,他们打猎计划被耽搁,现在要整装
待发。突然齐洛夫摸摸下颔,记起昨天和一些朋友打过架。与此同时,他的
那些朋友们正聚在一起,想凑钱给他买花圈,他们要为昨天的打架报复。几
个人边走边向托盘里扔硬币,后来他们求一个小男孩给齐洛夫送来追悼他去
世的花圈。哀乐声起,乐声越来越响,齐洛夫坐在沙发床上,开始了他一个
一个的回忆,在观众面前展现出一幅幅齐洛夫精神堕落的场景。同时相伴的
音乐由哀乐变得活泼起来,扣人心弦,还是那同一个旋律,但却是另一种拍
子和节奏。整场戏都伴随着这段音乐,人物的出现和他们在这场戏中的谈话
都显出讽刺和丑剧的色彩,不过,是一种不无忧郁的讽刺色彩。在这种音乐
渲染的气氛里,齐洛夫和几个朋友小聚,他邀请大家去庆贺他的乔迁之喜。
于是几个朋友纷纷前来,齐洛夫和妻子加琳娜在忙碌地招待客人。朋友门中
齐洛夫的情妇薇拉送来了一只大丝绒公猫;古札可大送了一张长凳;瓦莱丽
娅和萨亚宾送了一套打猎用具,这是齐洛夫最喜欢的,因为打猎是他唯一的
爱好。齐洛夫的上司古沙克提议为新住宅干杯。在这里能分到房子实在是不
容易的,为了一套房子,人们费尽心机地明争暗斗,而齐洛夫呢?他是违背
着自己的本性去讨好上司,尽巴结、奉承之能事,得到了这套住房。他的上
司看中了齐洛大的情妇薇拉,齐洛夫深知这套房子是他的上司给他弄来的,
所以他必须允许他的上司在这里与薇拉相会,齐洛夫的妻子是一个贤慧本份
的女性,她表示不同意时,齐洛夫还不得不极力地为他的上司辩护,这一切
也是违背了他的良心而又无可奈何的。当客人们纷纷离去的时候,齐洛夫坐
在窗台边喝啤酒,突然站起来,并把丝绒猫扔到房间的角落里。齐洛夫对现


实的认识是清醒的。第二个回忆是在机关办事处。描写了他弄虚作假、玩忽
职守,甚至用抛硬币的方法来决定是否该在方案上签字。同时这也是对其上
司的极大讽刺,因为他明白哪种方案到了上司那里都是一个样。他对自己的
评价是:“我倒能做点事。不过,我不想,没愿望。”第三个回忆是在齐洛
夫的家里,他与妻子谈话开始。齐洛夫有一个贤慧的妻子、妻子体贴他、理
解他、也希望得到他忠贞热烈的爱恋。而齐洛夫却时常对妻子、家庭非常冷
淡。他不愿让家庭来束缚自己。他爱自己的妻子,但不能持久,也不能以此
满足。他觉得妻子一个人给予他的欢乐是不够的,他想寻求一种刺激,一种
新的感觉,于是和情妇打得火热。当加琳娜说邻居发现了他的不忠行为时,
他说妻子应该相信他。他试图回忆6 年前他们的恋爱,但他却记不得了,加
琳娜痛苦地哭起来。第4 个回忆是在技术情报所,他接到了一份父亲病危的
电报。齐洛夫已有4 年多没探望过父亲了。他总是责怪病危的父亲装病,怕
连累自己,不肯去照顾,父子之间的感情已荡然无存。他没有表示出哀伤,
想去吃点东西,然后去为父亲送葬。这时伊琳娜来了,伊琳娜是一个中学毕
业生,她年幼、单纯。齐洛夫轻易地就骗取了她的爱情,经常背着妻子与伊
琳娜约会。伊琳娜提出要吃东西,齐洛夫趁机大献殷勤,在他眼里生身之父
的去世远不如自己的享乐更重要。第5 个回忆也是发生在齐洛夫的家里。他
对爱情的态度极不认真,妻子决定要永远离开他。这时齐洛夫又苦苦地哀求。
他说:“我什么都没有——只有你,今天我才明白了,你听见了吗?除了你,
我有什么?朋友吗?我什么朋友也没有。。女人吗?是的,有过,可是要她
们干嘛?我不需要她们,相信我吧。。”这一段话正是他的心里话,是他内
心的表白。他需要一个温柔的妻子,但又不肯为了一个女人厮守终生,他希
望妻子忠于他而他却可以胡作非为。齐洛夫的最后一个回忆是在一个叫“勿
忘依”的咖啡馆。齐洛夫坐在首席,他醉后吐真言,痛斥了在场男女朋友们
的虚伪,包括他的情妇薇拉。他结交的朋友多是逢场作戏的人。他对着被他
怒斥出去的人说:“滚着见你们的鬼去吧!我再也不愿跟你们来往了!渣滓!
你们该死!”然后他给自己倒伏特加,一饮而尽。这时他终于醉了,对着加
琳娜也喊出了:“你也跟他们一起滚。”说完站起来,差点跌倒。人们抓住
他,就象抓住一具尸体。这时朋友们想到送花圈进行报复。绝望之际,齐洛
夫决定自杀,但没有成功。而他的朋友们却已在算计他的房子和小船了。尽
管人们已向他道歉,但他仍是凶狠地咒骂他们,并想对其中的古札可夫开枪,
但他最终还是放下了手。这一幕幕回忆都——在他的眼前闪过,最后一段回
忆与剧本开端相连接,头尾照应。戏剧的最后仍是与开头重合。在齐洛夫的
家里,他用平稳的、务实的甚至有点高昂的声调打着电话,约他的老伙计去
打野鸭,正如他自己所说:“只有在那儿你才感到自己是个人”。去打野鸭,
也许标志着他已恢复生气和新生活的开始。

作品鉴赏1967 年《打野鸭》的问世,标志着万比洛夫的创作进入了新
阶段。假如没有《打野鸭》,万比洛夫也就不成其为现在人们心目中的万比
洛夫,也就说不上什么“万比洛夫流派”什么“万比洛夫戏剧之谜”了。《打
野鸭》之所以值得重视,当然并不是因为它的戏剧形式所具有的某些别开生
面、引人注目,亦或是故事令人触目惊心、扣人心弦;而是它给苏联的戏剧
舞台塑造了齐洛夫这个当代人物的典型。他是苏维埃时代的“多余人”形象。
齐洛夫有他的矛盾性,他很聪明,很清醒,他感到自己斗不过周围的黑暗势
力,感到现实生活没有出路,这是他高于一般人的地方。他作为苏联当代社


会生活中一个方面的产儿,反映着他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社会许多令人无法解
决的矛盾。正是由于苏联众多的人群中,齐洛夫这样的人比比皆是,所以《打
野鸭》能在苏联剧坛以至观众生活中激起波澜,这并不足为怪。他是这一主
流的代表,反映了整个时代人的精神面貌。在万比洛夫的戏剧中,齐洛夫已
经不再是有理想、爱生活的青年,而是一个在社会的精神危机中丢失了人生
的价值观念,在茫茫人海中找不到自己生活的应有位置,因而浑浑噩噩玩世
不恭。他想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但又无力改变现代。戏一开始,齐洛夫从
朋友给他送来的花圈引起了一个个的回忆。从回忆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他虚度
此主,无所作为。对生活的厌倦使他变得冷酷无情,竟然把年迈多病的老父
亲丢在一边。在生活中他象无根的浮萍随波逐流、麻木不仁地混日子。他感
到这个社会令人失望,而他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他痛苦不堪、自
甘堕落,灵魂似乎已经撇下他的躯体而死去,花圈的寓意也就在于此:虽生
犹死。他在生活中也曾激动过,他的正义感也没完全消失。比如在乔迁之喜
时对上司的讽刺和揭露以及不满,对售货员在上班时间出去游逛他也表示愤
怒。剧本的高潮是最后一幕,他彻底的觉醒了,他感到人与人之间弄虚作假、
自私虚伪,他看出咖啡馆服务员他的老伙伴季玛唯命是从,毫无个性与人格。
他感到自己在灵魂的深处与这些人是那样的格格不入,以前混在这些不三不
四的朋友中间是对自己的一种放纵,他不再想随波逐流。在他的身上犹存一
种是非感,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只是齐洛夫能够意识到自己此时此刻的堕
落,但却无力说服改变他人,而阴暗的强大势力也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
他不愿再象从前那样生活下去,于是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