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

第85部分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85部分

小说: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工厂实行国营化15 年那天,第一次全面完成了生产计划,市政委员会还特地
举办了一次大型庆祝晚会。那天,曼弗雷德一同陪去。舞会上,丽塔成了舞
会的王后,宾至如归的感情使大家感到轻松愉快,丽塔现已对众目睽睽习以
为常,她“满面春风地同一个又一个的男人跳舞。”岁月在流逝,丽塔和曼
弗雷德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两人间的追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彼此之间开
始互不理解,各说各的。前者热爱这火一般的生活,并从老一辈身上学到了
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精神,追寻社会主义完善过程;后者则因不满现实社
会生活,常常与同事们、上级领导产生尖锐的矛盾和严重的思想分歧。曼弗
雷德坚持自己的人生信条,即是“人们为了不让别人认识和消灭自己,不得
不染上一层保护色”。因而,他在自己的发明成果遭到拒绝之后,利用一次
化学家大会机会,到了那个“自由”世界去了。曼弗雷德的出走给丽塔精神
上蒙上了一层阴形,“她积聚自己最后一点,通过沉默进行自卫,。。别人
叫她干什么,她就干什么”,总觉得自己矮人三分,避开别人,内心苦衷难
以齿口。曼弗雷德出走的消息,不腔而走,而各人态度则大不相同?曼弗雷
德母亲——埃尔富尔特太太认为:“儿子的出逃,只能解释为对自己本人发
出信号。她要求丈夫赶紧断绝一切往来。。。,两小时内就可以一起逃
走。。。”这种出逃顶谋无疑遭到埃尔富尔特的断然拒绝,他不愿离开自己
的国家。曼弗雷德的行为给曼弗雷德一家带来了震惊和动荡。某个夜晚,埃


尔富尔特太太由于心脏病复发,猝然去世。从这以后,丽塔依然住在埃尔富
尔特家中,与老人相依为命,几乎过着独处索居的生活。1961 年8 月份第一
个星期天,丽塔乘上前往柏林的火车去探亲,随身只带了一只小箱子,而且
买的也是来回票。她有自己的信念:西柏林在她眼里并不是那么美妙,因此,
她作出当晚就回到东柏林这一重大抉择并不显得突然。失去恋人的痛苦虽然
拆磨着她,但是归来之后,同志们的情谊温暖着她的心,沸腾的生活给予她
新的力量,她感到“这儿一切都又热情、又亲切。。”,鼓舞她面对现实,
重新开始人生新的漫长旅程。丽塔探望曼弗胃德回来后的第一个星期天(8
月13 日),她从广播里听到震惊世界的不同寻常的事件:民主德国为采取边
境安全措施,在东、西柏林之间筑起了柏林墙。从而德国民族的分裂阴影又
一次笼罩着德国人民的心灵。丽塔躺在病床上,回忆着人生的艰辛和爱情生
活的悲剧,与前来探望的同事们、领导探索人生的真谛和自我完善过程的途
径。

作品鉴赏《分裂的天空》一发表,就掀起了轩然大波,作品首先在联
邦德国得以出版,在民主德国褒贬不一,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分裂的天空”
成了当今民族分裂的代名词。1959 年,德国作家乌韦·约翰逊也曾写过同类
题材的小说《对雅各布的种种猜测》,小说中描写男主人公雅备布在离开西
柏林女朋友后,回到民主德国的种种遭遇。准各布最后死去了,但他究竟是
自杀,正是遭到灾祸,作者不愿挑明,而克里斯塔,沃尔夫在《分裂的天空》
中,描写的是一个迥然不同的形象。女主人公丽塔同约翰逊笔下的雅各布所
处的境况虽然完全相同,但她回到民主德国后既没有死去,而是幸福地生活
在社会主义土壤上。然而,两部小说所反映的同样的主题思想:由于德国的
分裂局面而造成人们心灵上的创伤,导致家庭、婚姻和爱情悲剧和面临现实
的决择。沃尔夫酷爱俄国文学,特别是对以描写俄罗斯少女心理活动和自然
风景著称的屠格涅夫很有研究。沃尔夫在《分裂的天空》里,对女主人公丽
塔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用抒情的笔调描绘气象万千的大自然,独居匠心。作者
运用电影中剪接技术,追怀往事都用的倒插笔法;用电影蒙大奇的手法,巧
妙地表现出来故事情节,中间的过渡是不十分明显,而空间的画面却是完整
而形象化。沃尔夫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充分揭示作品人物丰富多采的内心
世界。《分裂的天空》中叙述的故事,不仅使用第三人称这常见的手法,直
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而且还采用第一、第二人称,以自述、对话、独白
或旁白方式,把人物的心理活动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女主人公的内
心独白,则运用第一人称的沉思冥想和内心分析来展示主人公的心境:“是
他说得对呢,还是我的话不对?难道我对我们俩的严厉是反常的?他常说:
你不会坚持到底的。你不了解生活。而他哩,却了解生活。。。”这段文字
读后,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显露无遗,有种身临其境之感,洞察到丽塔的
怀疑、矛盾的心态。再有,沃尔夫对要写的物,部附有自己的情感意向,通
过写景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周围环境,作品一开头这样写道:“夏
季凉爽多雨的时节已经过去,秋天尚来到来,赤日炎炎的城市比往常更为急
促地喘着粗气。从上百个烟囱里吐出来的团团烟雾就是这座城市呼出的废
气。它从烟囱里吐出来,进入纯净的天空,随即便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
早就习惯于这漫天烟雾的人们,现在却忽然感到很不习惯,难以忍受。。。
空气使他们咳呛,而水。。也苦涩无比。”“如今城市蒙上了一层阴影。。”;
有时,把主人公的情绪和感受同自然景物融为一体,借以烘托气氛,增强作


品的感染力:如丽塔和曼弗雷德一起在乡村过圣诞节那段描写“他们手挽着
手,默默无语地走着,沿着孤独的乡村公路往下走。丽塔想到这里,问着自
己:什么时候象现在再来一次?什么时候能再象这样?地球的两半部接合得
天衣无缝。他们就在交界处散步,仿佛什么也没有似的”。此时,作者把自
然描写为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源泉,决定着他们的前途和未来。丽塔和曼弗雷
德在西柏林相逢一章节里,作者以景物作为象征,暗示主人公的命运。傍晚
时分,这对恋人散步在西柏林广场上,仰望着那分裂的天空,思绪万千,人
们忘不了黑夜中的那条小船,更忘不了他们在西柏林分手时那段扣人心弦的
描写:“过会,情侣们在分子前都在寻觅一颗星星。这样,晚上他们的目光
就可以在这颗星星上面相遇。可我们该寻找什么呢?——‘至少他们没法把
天空分开吧。’曼弗雷德嘲讽道。天空吗?是指这整个充满希望和思念、爱
情和悲伤的天空吗?‘可是’她轻声说,‘天空是最先分裂的’”。读者从
沃尔夫笔下的星星、天空描写中,可见主人公的情意与自然融合一体,了解
作者的才恩笔力。正如莫泊桑所言:“小说家。。他们的国的不是给我们述
说一个故事,娱乐我们或者感动我们,而是强迫我们来思索,来理解蕴含在
事件中的深刻意义”,总之,沃尔夫在小说创作技巧上的探索是有价值的。
(马庆发)


克里斯朵夫·海因陌生的朋友(1982)

作者简介克里斯朵夫·海因,1944 年4 月8 日出生于西里西亚(今属
波兰境内)的一个小村庄里。海因在民主德国主要的工业和商业城市莱比锡
附近的巴德·狄奔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小学时代。由于出身牧师家庭,所以他
在民主德国没有机会就读文科中学,于是,他从1958 年起在西柏林就读中
学,并于1960 年学成回到民主德国。中学毕业以后,海因在多年时间里从事
过各种职业,他当过安装工人、书店职员、饭馆跑堂、记者、配套演员以及
导演助理等。海因于1967—1971 在莱比锡和东柏林攻读哲学和逻辑学。大学
毕业后从事戏剧编导,1974 年以后担任柏林人民舞台剧场戏剧作家。1979
年以后,克里斯朵夫·海因以写作谋生,成了职业作家。克里斯朵夫·海因
是当代民主德国最为著名的中年作家之一。饱含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
对社会生活的高度责任,海因从小就喜欢并开始练习戏剧写作。他完成的戏
剧作品主要有:《饥饿的亨纳克》(1974), 《斯罗特尔或者怎么办,(1974), 
《克罗姆魏尔》(1980),《一家沙龙》(1980)以及改编中国作家鲁迅作
品“阿Q 正传”为戏剧,(1983)。“阿Q 正传”上演以后在柏林引起广大
观众热烈的反响和严肃的思考。海因坚持认为“阿Q 精神是人类社会的品性
之一。”此外,海因还翻译过莫里埃和拉西纳的作品。《陌生的朋友》是海
因在1982 年发表的小说,该作品由于在联邦德国受到热烈欢迎荫被改名《龙
血》而再度出版。在多年的创作生活中,克里斯朵夫·海因于1982 年获得民
主德国艺术科学院的亨利希·曼文学奖,并在2983 尔获得西柏林评论家文学
奖。

内容概要39 岁的克劳迪亚是在东柏林爱洛特医院工作的一名女医
生,她只身一人住在一幢无名的高楼里,过着职业上平淡无奇、思想上无所
追求、生活上一片渺茫的日子。她和辛奈——她的丈夫,一家医院的主治医
生,情趣不合,所以两人离婚了。离婚以后,克劳迪亚压制住各种奔腾欲放
的感情,无动于衷地安度时光。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她在电梯上认识了亨利。
亨利是一名建筑师,他和克劳迪亚住在同一层楼面上。当晚,亨利前来看望
克劳迪亚。感情的荒疏和饥渴促使两人莫名其妙地开始了同居生活。亨利已
经结婚。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住在远离柏林的德累斯顿。亨利和他的妻子分
居两地,感情平淡。他每隔两、三个星期回家一次。他的妻子在德累斯顿有
一个男朋友,他们一起生活,形同夫妇。亨利接受了这一现状,“只是为了
孩子”,他才没有和妻子离婚分手。进入亨利的生活天地以后,克旁迪亚对
他也并不依恋。他们每周见一、两次面,有时外出吃一餐晚饭,有时出外去
拍一次照片。克劳迪亚爱好拍照、洗印,而且主要喜欢拍风景照。她常常选
择挨近边界地区的一些断垣残壁、幼树杂草作为拍摄的目标,因为大自然不
会象人一样矫揉造作,它不会摆出式样,留下一副修饰过了的形象。再说克
劳迪亚也不愿意干涉别人的生活,将一个后生生的人固定在照片上。她不愿
介人别人的生活,因为生活里面存在许多的问题。每个人都有数不清的问题
和麻烦,包括她那两位年老的父母亲和已经当了教师的妹妹。克劳迪亚的父
亲固执地关心着政治,关心着非洲的某个国家,考问人家“对中国如何理解”。
他把这一种热情视为生活的道德。除此以外他却是一个暴躁乖戾的人物,他
曾经为打徒弟一个耳光而丢掉工厂工段长的职务,并且为此提前退休在家。
克劳迪亚的母亲是个吩吩叨叨的女人,她一辈子都想介入克劳迪亚的生活,


她为父亲的体弱多病担忧,为父亲身后的自己个人生活发愁。而克劳迪亚的
妹妹则是一个欺凌丈夫的女强人。过圣诞节时,她抛却了女儿和丈夫,却和
克劳迪亚离婚了的丈夫辛奈一起来到父母亲家里,还打算日后结婚从而一起
生活,这无疑会给圣诞的节日气氛抹上一层不和的阴影。当然,生活中可以
值得记忆的内容还是很多的。亨利去看望在海滨度假的克劳迪亚,安静的大
海边上留下了他俩不少的生活足印。而童年却给克劳迪亚酿就了一杯难以人
口的苦酒,她一会儿信誓旦旦,一会儿神经兮兮,不知何以适从。她和中学
同学卡特琳娜要好,两人意见一致,发型相同,发誓要同命运,坚持她们纯
洁的友谊。等到中学毕业时,卡特琳娜因为家庭出身和个人信仰的缘故不能
进入县城的高级中学就读。卡特琳娜不愿意加入青年组织,从而受到班主任
老师的帮助。因为青年组织是维护和平的组织,不愿加入青年组织就等于煽
动战争。简单的逻辑推理使得卡特琳挪心烦不已。参加全班对卡特琳挪帮助
的克旁边亚这时已获准去县城读高级中学,这时她站起身来作了一通发言,
发言中她不指名地嘲笑了卡特琳娜。卡特琳挪愤怒至极。来到她面前,搧了
她一记耳光。这一记耳光宣告了她俩多年友谊的破产和结束,这一记耳光也
给克旁迪亚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追悔和痛苦,使她悟到了许多的道理和教训。
喜欢开快车的亨利也在盲目地寻找真正的生活,他厌恶单调的生活方式,认
为与其那样生活还不如“朝头上开一枪”痛快。可是,在一次无意的纠纷中
他却被一名17 岁的小青年一拳击倒,打死在地。亨利死了,奇怪的是这件事
在克劳迪亚心里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波澜,她甚至连要不要参加亨利的安葬仪
式也费了一番思索。克劳迪亚对一切都感到陌生,感到不可思议,因此,她
尽管和亨利有过一段时间的共同生活,但他仍然只是一个“陌生的朋友”,
他们之间沿然如同邻里。当然,邻里之间的生活也得到了生动的描述,尤其
是孤独的鲁泼赖希特大方,她没有儿女,生活无靠,养着一群鸟儿寄托寂寞。
一天早上,叽喳乱叫的鸟儿引起克劳迪亚的惊讶,等她请大楼管理员打开鲁
泼赖希特太太房门时,看到这位老太坐在椅子上,张开的眼睛瞅着门口,可
是已经死了三天了。生活象在眼前拉过的一场场样片,它又象龙血池一样让
克劳迪亚在里面浑身上下洗浴了一场。克劳迪亚没有幸运,也没有不幸,她
生活着,需要追求的,她都实现了。她感到满意,然而又感到不满意。亨利
死了,克劳迪亚的生活又恢复了从前的模样。

作品鉴赏《陌生的朋友》是一部轰动欧洲文坛的社会小说。1982 年发
表以后,它迅即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边界线的两个方面都认为小说忠实地反
应了自己一方的实际状况。评论家认为《陌生的朋友》是社会心理分折的纲
领,读者觉得小说非常真实地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