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传记]海派商人黄楚九 作者:林一玮 >

第2部分

[传记]海派商人黄楚九 作者:林一玮-第2部分

小说: [传记]海派商人黄楚九 作者:林一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承认老谭的表演确有独到之处,就是对他的“大王”之称不服气,想找个机会,给老谭一点颜色看看。   
  一出《盗魂铃》成了爆发点。   
  《盗魂铃》是出玩笑戏。讲猪八戒奉了师父之命,到妖怪那里去盗取能摄人魂魄的宝铃。谁知他贪玩心切,先偷空溜到一个地方睡足懒觉之后,又戏瘾大发,把他会唱的各种戏曲都唱了一遍,这其实也是演员借机会显本事给观众看。   
  上海有个杨四立唱《盗魂铃》很有名。他的本行是武丑,但有嗓子,能唱老旦和老生戏。他演《盗魂铃》,除了卖弄他会唱时新曲调之外,还能从四张桌子的高处凌空翻落在地,观众每每看到此处,就忍不住欢叫起来。   
  杨四立这时在南市新舞台搭班。新舞台就常常要杨四立演《盗魂铃》,抢新新舞台老谭的生意。   
  黄楚九一看这情形,便把周咏棠找来商量。如果谭老板肯演一次《盗魂铃》,那在上海滩的戏迷中造成的轰动,是杨四立不能比的。   
  周咏棠立即来拜望谭鑫培,委婉曲折地转达了黄老板的意思。   
  老谭听了,沉吟半晌,说:“演是可以演,不过我有我的演法,你们不要拿我当杨四立。”   
  周咏棠大喜,连说:“那是自然。”接下来的问题是:杨四立能翻四张桌子,谭老板能不能翻呢?上海观众看惯了杨四立,在这一点上恐怕是很计较的。   
  老谭又默然片刻,说:“上海人懂戏吗?懂的话,你们也给我放几张桌子在台上,三张、四张,随便!”   
  周咏棠没有深究老谭说这话的意思,只把随你们在台上放几张桌子这一句听了进去,回来禀告黄楚九,黄楚九自然高兴非常,立即贴出海报,刊出广告,说某日晚,伶界大王准演《盗魂铃》,特别注一句:“南腔北调,百戏杂陈,翻三张桌子。”   
  杨四立翻四张,谭鑫培只翻三张,对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来说,也很不错了。   
  孙菊仙这时正在上海,一看海报,便急匆匆地来看老谭,说:“你的武功底子是好,可也不能不要老命啊!”   
  谭鑫培是武生出身,唱过《金钱豹》中的孙悟空,能在桌上翻锞子下地。但那是他年轻的时候,现在……   
  老谭笑眯眯地说:“山人自有道理。”                       
海派商人黄楚九七、不吃眼前亏             
七、不吃眼前亏   
  到了演出的那一晚,外行、内行,都争相来看,新新舞台卖了个满座。   
  老谭扮的猪八戒上场,先是学唱,唱的多半是北方戏曲,有皮黄、有梆子、有大鼓等。观众虽然觉得他唱得很好听,却听不出什么究竟来。老谭其实是把当时京剧界的一些前辈如余三胜、张二奎、卢台子,还有青衣胡喜禄唱腔里的神韵,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可是台下的观众对这些前辈不熟悉,脑子里没有印象,所以反映并不怎么热烈。   
  到了四十年代,有些女演员演《纺棉花》,学唱“四大名旦”等人的唱腔特色,非但惟妙惟肖,而且还带有某种程度的夸张,所以能引起轰动,也是因为台下的观众对“四大名旦”的唱都听熟了,心领神会了。   
  杨四立在《盗魂铃》中唱南方时调,就能投合上海观众的口味。   
  这一点老谭事先没有意料到,先输了杨四立一着。   
  反正今晚观众的注意力是老谭翻桌子。这一刻来了。只见老谭一张桌子一张桌子地爬到了第三张,又站到了椅子上,先作了个要翻的姿势,观众屏息静气,准备叫好。   
  不想老谭忽然一愣,又朝桌子下面一坐,说了声“我还要老命哩”!然后顺着桌子一张一张地爬了下来。   
  这样演其实很符合剧中人的身份,刻画了猪八戒呆头呆脑、胆小怕事的性格。可是台下的观众觉得不过瘾,未免有些失望。不过也没有什么不友好的表示,只是叽叽喳喳的,相互在低声谈论。   
  内中有个来自宁波(一说是来自四川),名叫李本初的人忍不住了,叫了一声倒好不算,还加上一句:“大概鸦片烟没有吃饱吧!”   
  观众一阵哄笑。李本初也很得意。   
  散场了,有人走到李本初身边,请他“慢点走,到帐房间来一趟”。   
  帐房间坐着好几个人,都看着李本初。好一会,有人问他:“你懂戏吗?”   
  李本初回说,怎么不懂,《盗魂铃》已经不知看了多少遍了!   
  “你懂?那你为啥要在场子里瞎捣乱?”责问的人说着便走上前去,伸手掴了李本初一记耳光。   
  李本初见状,晓得好汉不吃眼前亏,不敢争辩。   
  这时,另有一个人过来对李本初说:“朋友,下趟识相点,今天你就走吧。”   
  黄楚九当时也在帐房间。手下的人打李本初,他觉得有些不妥,但未加以阻止,也来不及阻止,以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海派商人黄楚九八、这事闹大了             
八、这事闹大了   
  谁知隔了一两天的光景,就有一家小报把这件事捅了出来。文章的口气似乎很义愤填膺,指责新新舞台仗势欺人,希望社会各界人士出来主持公道。   
  这样一写,其他的报纸(多半是小报)深怕有损自己“正义”的形象,也纷纷发表文章,予以响应。奇怪的是有些文章却在谭鑫培该不该称“伶界大王”这个题目上大肆发挥,意思无非是“伶界大王是谁封你的”?就算你是“伶界大王”难道就不许人家叫“倒好”?然后笔墨再转向新新舞台,说对待看客如此霸道,今后有谁敢到你们这里来看戏……看得出,这是趁机想倒掉新新舞台的生意。   
  社会名流出来发表谈话的,有一位是郑正秋,新剧界和电影界的前辈,他鼓励李本初应将此事诉讼法庭,不告别人,就告黄楚九。   
  其实李本初早已离开上海,也不知他是回家乡还是到别的地方去了。报上登的都是别人说的话。   
  不管李本初在不在上海,反正这事闹大了,引起公愤了。新新舞台的营业不能不受到影响,老谭只好暂时辍演。   
  黄楚九也不能不出面料理了。好在他身边有孙玉声,跟报界是熟悉的,这一头由他去疏通。   
  又由周咏棠去联系当时的上海伶界联合会,请他们出面向同行打招呼,摆了好多桌酒席,请了好几回客。   
  最后由黄楚九、谭鑫培联名登报,向李本初公开道歉;最要紧的是报上的广告,在谭鑫培的名字前面,不见了“伶界大王”的头衔。老谭虽然不在乎,心里很不痛快。   
  风波终于平息。谭鑫培又恢复演出,直到合同期满。休息几天,再加演几天,算是对戏馆方面和上海朋友的答谢,然后乘轮北返。老谭强颜欢笑地向前来送行的人告别,上海,再也不来了。   
  但是,1915年,谭鑫培去浙江普陀进香,经过上海,被女婿夏月润和他的兄弟留住,再三恳求,难以拒绝。于是商量好在去普陀之前,先在九亩地新舞台演五场;等由普陀回沪,再演五场。   
  因为有1912年在新新舞台吃“倒好”的教训,老谭这次并不指望有什么奇迹发生,只求平平而过,应付了女儿女婿的情面,自己这个六十九岁的老人,也算得到了一次安慰。   
  也许上海人就是有那么一种好奇的冲动。他们想:你这个“伶界大王”上次是在这里触了霉头回去的,现在又来了,想必玩意儿真有两下子,倒要去看个究竟。这样你怂恿我,我鼓动你,头一天打炮戏《失空斩》,就卖了个满座。                       
海派商人黄楚九九、没有人抽签             
九、没有人抽签   
  这一次老谭并没有带自己的场面和班底,胡琴由儿子谭二凑合着拉,戏里的配角只能由新舞台的原班人马充数,因而也只能演一些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戏。这出《失空斩》就由潘月樵演王平,夏月润演赵云,许奎官演马谡,曹辅臣演司马懿;两个琴童竟由七盏灯毛韵珂和十七盏灯赵文连担任,他们都是当时上海的海派名角,这次都来给老谭“跑龙套”,既是为了凑热闹,增加号召力,也是捧足了老谭,向老前辈表示尊敬之意。   
  最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上次专门跟老谭打对台,唱《盗魂铃》翻四张桌子的杨四立,这次竟在《失空斩》里演了一个探子。原有的不愉快,一笔勾销。   
  老谭也真不负众望。他扮演的诸葛亮一出场,先不忙迈步,而是手捧羽扇,凝神一站,这就把受先帝重托的老臣,在大敌当前,不能不保持镇定的气度表现出来了。观众席上本来还有点叽叽喳喳的声音,就在诸葛亮一站一望之下,归于寂静,到诸葛亮在台口念引子的时候,台下静得几乎毫无声息。   
  大家还发现,老谭这次的嗓音,比上次来沪还要清纯,更觉苍劲,引子念到最后一句“保汉家两代贤臣”的“臣”,似用“嗽”音轻轻送出,归韵完整自然,显示了老谭吞吐有力的嘴上功夫。   
  历来演《失空斩》,演到“空城计”诸葛亮在城楼唱完“二六”,即有观众按捺不住,陆续离座。这次老谭演到“斩马谡”,也没有一个人“抽签”的。直到诸葛亮对马谡的死哀痛已毕,说要在“后堂摆宴”,与赵云贺功,在吹尾声牌子时,观众才欢呼起立,鼓掌而散。   
  观众的口碑最有力量,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说老谭的戏唱得怎么怎么好,也就带动了更多的人前来作座上客。老谭前后演了十天,天天满座,还卖了加座和站票。   
  有一天,老谭要演《汾河湾》,谁来演薛仁贵的老婆柳迎春呢?这可是个含糊不得的角色。新舞台建议由赵君玉来试试。赵君玉是个男旦,那时还年轻,虽已初露头角,却不知能否与老谭配戏。老谭想起赵君玉的祖父赵嵩绶跟自己是老交情,为提携后进,就同意让他一试,事先认真地说了戏。等正式演出,赵君玉非但没有出一丝差错,而且跟老谭言来语去,针锋相对,极其投入地表现了夫妻二人“斗嘴”的情景。观众看得满意,老谭也很满意。   
  十天期满,新舞台收入三万大洋,送老谭八千大洋,在当时是相当可观的一笔收入。   
  事情传到黄楚九的耳朵里,自有一番感慨。                       
海派商人黄楚九十、要另出奇兵             
十、要另出奇兵   
  最令黄楚九不解的是:上次新新舞台请谭鑫培来演出,捧他为“伶界大王”,怎么会引起众多的异议?这次老谭在新舞台唱了十天,怎么内外行好手都对他俯首称臣,又公认他是“大王”了?是老谭的玩意儿真的压服了这一伙人,还是另有复杂的内情?   
  黄楚九也把这事同他的一些“幕友”讨论过。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老谭的玩意儿也确实是好,但主要的原因是戏馆这碗饭不好吃,也轮不到你黄楚九来吃,何况你黄楚九还想窥视“霸主”的地位,更是谈也不要谈起。所以也有业中人为李本初撑腰,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目的是弄点颜色给你黄楚九看看,识相些,最好还是滚回去卖你的“艾罗补脑汁”吧!   
  黄楚九嘴上没有明说,心里想的是:我黄某人可不会这样胆小怕事,一记耳光就把我打出了娱乐业,只怕办不到,不信,等着瞧,我要另出“奇兵”。   
  这几年黄楚九已养成这样的生活习惯,只要这天下午没有特别重要的事要在写字间处理,或者有别的非去不可的地方,他总约几个朋友到茶楼喝茶。   
  黄楚九家里有的是好茶叶,所以偏喜欢到这人流混杂的茶楼上来,就是在这里和朋友聊天,更加没有拘束。朋友有和黄楚九一道来一道去的;也有特地找到这里和黄楚九谈事情的。张三李四,川流不息。   
  大马路和四马路一带有好几爿茶楼,黄楚九都去光顾过。近来常去的是大马路浙江路口的五云日升楼,离新新舞台很近,斜对过便是。五云日升楼从老板到伙计都对这位黄大老板非常恭敬。因黄老板一来,连带地也会有别的茶客跟着来了。   
  楼上临窗的那两只红木八仙桌,等于是黄楚九的专座。为此特地换了新的藤椅子,茶叶是到杭州去买的上好品级,茶钱都不多收。黄楚九自然心里有数。他并不每天付茶钱,而是隔一段日子命茶楼的人到新新舞台账房间来收,说多少给多少,从不过问细账,额外的小账也给得多。黄楚九每天只要一踏进茶楼的门,伙计们便弯着腰叫“黄先生”,从楼下要一路叫到楼上。   
  黄楚九这一阵的心情不是最好,但一到茶楼,精神马上便松弛下来,跟朋友们有说有笑的。   
  这一天,黄楚九吃了一会茶,要起来活动活动身子,便推开临街的长窗,站到外面过道(内阳台)上来,凭栏向下眺望。有两个朋友跟着出来,站在他的身边。   
  黄楚九望着楼下马路上熙熙攘攘的行人,有好一会,似在沉思。                       
海派商人黄楚九十一、想点新花样             
十一、想点新花样   
  忽然,黄楚九感叹道:   
  “上海有这么多的人,只要每人能到我们戏馆里来一次,生意也就非常可观啦!”   
  这话,流传着好几种说法。一、“上海有这么多的人,我只要在每个人头上赚一块钱,就能发大财了。”二、是在他创办的“楼外楼”游艺场开张后说的:“上海有这么多的人,只要每人能来白相一次楼外楼,收益也就不得了啦!”   
  一并记录在这里,以供参考。   
  当时,与黄楚九一道凭栏眺望的两个朋友,一个就是“海上漱石生”孙玉声。他已经非常了解黄楚九的脾气。黄楚九此刻的感叹,孙玉声马上就猜到老板是急于想从李本初这桩风波中摆脱出来,在娱乐业再创名声的意思。他一时也不知如何接黄楚九的“话茬”为好,只是有意无意地咕哝一句:“是啊,就是要想点新花样。”   
  “新花样!什么新花样?你倒说说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