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二战风云人物 >

第74部分

二战风云人物-第74部分

小说: 二战风云人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⒆苷尾恐魅瓮跫谙椤! ⊥跫谙椋╳ɑnɡ jiɑxiɑnɡ,1906—1974),原名嘉祥,别名稼穑。1906年8月15日出生于安徽省泾县厚岸村的小商人家庭。小学毕业后,先后在南陵县乐育学校和芜湖圣雅阁中学高中部上学。这是教会学校,注重英语教学,中学时代的王稼祥打下了良好的英语基础。1925年,进入上海大学附中学习,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1月,被选派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2月,在该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考入红色教授学院深造。  1930年3月,王稼祥返抵上海,被分配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任干事并担任《实话报》、《红旗报》主编。  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党内开始形成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王稼祥卷入左倾错误之中。六届四中全会后,王稼祥向往江西中央苏区的斗争,主动请求赴苏区工作。与此同时,中共中央收到苏区中央局关于富田事变的报告,特派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组成中央代表团前往苏区,全权处理富田事变问题。中共中央还任命王稼祥为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  1931年3月,中央代表团到达江西中央苏区。在中央苏区工作时,王稼祥执行中共中央的某些决定和指示,犯过左倾错误。如在处理富田事变时造成的肃反扩大化。11月,在中央代表团主持下召开的中央苏区党组织的代表大会(即赣南会议),把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指责为“狭隘的经验”、“富农路线”等,王稼祥作为中央代表团成员,也是有责任有过错的。王稼祥重视调查研究,因而在工作中减少或避免了左的错误造成的损失,提出过不少正确的意见和主张。1931年11月毛泽东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王稼祥被任命为外交人民委员。11月25日成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朱德为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为副主席。王稼祥还兼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同年12月14日,驻扎在江西宁都进攻红军的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举行起义获得成功,王稼祥是精心的指导者之一。  1932年10月,在宁都会议上,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支持者强行撤销毛泽东红军总政委和总前委书记的职务,排斥了他对党和红军的领导。王稼祥主张毛泽东继续留在前线指挥作战,在会上处于极少数地位。会后,王稼祥协助周恩来、朱德抵制苏区中央局确定的左倾军事方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1933年2月,王稼祥和周恩来、朱德一起主持召开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1933年4月,王稼祥遇敌机轰炸,腹部受重伤。1934年1月,王稼祥被补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同月,继续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外交人民委员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王稼祥带伤长征,参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重大决策。红军突破第四道封锁线后,毛泽东主张改变进军路线,向敌人的薄弱环节贵州进军,得到王稼祥等的支持。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召开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会上,王稼祥积极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并坚决主张毛泽东出来统帅部队。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在毛泽东做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失败教训的系统发言之后,王稼祥第一个旗帜鲜明地支持和赞同毛泽东的意见,批评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和战略战术上的错误,拥护由毛泽东出来指挥红军。张闻天、周恩来等相继发言表示支持。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和红军。遵义会议上,王稼祥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并继续担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和红军总政治部主任。会后成立的毛泽东、周恩来和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领导小组,指挥红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毛泽东多次说过:王稼祥在党的历史上是有功劳的,他在遵义会议上投了“关键的一票”。


第九部分王稼祥(2)

1938年9月,王稼祥(前排左三)出席在延安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中共中央为统一军事指挥,确定由毛泽东、彭德怀、王稼祥、朱德、张国焘、陈昌浩六人组成中央军委主席团。  1937年初,王稼祥离开延安到莫斯科治疗。出院后即接替王明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38年8月,王稼祥回国到达延安。   1938年8月至1943年,王稼祥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军委总政治部主任。并兼任中央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主任,参与中央对重大问题的决策。在此期间,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给八路军、新四军和各抗日根据地的指示文电中,以毛泽东和王稼祥或以毛泽东、朱德和王稼祥联名签署的数以百计。他协助毛泽东处理了大量有关党、军队和抗日根据地的重大问题。其中,王稼祥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起草了几十份指导性文件,如《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中央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领导及调整各级组织的关系的决定》、《中央军委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等。他还撰写了《关于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巩固和坚强而斗争》、《中国共产党与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等论著,提出不少重要创见。他协助毛泽东处理了晋西和皖南事变,为打退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反共高潮做出了贡献。


第九部分王稼祥(3)

1939年夏,王稼祥出席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建校三周年纪念会    

  王稼祥十分重视加强人民军队的政治和军事理论建设。1939年2月,在他的主持下,总政治部创办《八路军军政杂志》,由毛泽东、王稼祥、萧劲光、郭化若、萧向荣等组成编委会。这份杂志经常刊登抗战形势的述评,军事、政治、后勤工作的方针政策和经验总结,重大战役的报道,马列主义理论著述,以及揭露日伪军的暴行和顽固派、投降派的反共内战阴谋活动等的文章。1939年12月,王稼祥提议并经中央军委批准,成立八路军军政学院,亲自兼任院长。他为军政学院确定的教育方针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培养具有理论修养,有高度觉悟和指挥才能的八路军各级军政干部,为抗日前线输送领导骨干。同时,他还兼管抗日军政大学的领导工作,以及创办的改造教育日本战俘日本工农学校。在他的提议下,日本问题研究会得以组成。  为了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巩固抗日根据地,做好整训部队的工作,王稼祥于1939年1月主持组建军委战地工作考察团,对部队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  1941年至1942年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发出精兵简政和大生产运动的伟大号召,王稼祥亲自为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起草文件,并主持军委直属机关的精兵简政和大生产工作。  194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在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之下,设立宣传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作为政治局和书记处的助理机关。中央宣传委员会由毛泽东任书记,王稼祥任副书记;中央组织委员会由刘少奇任书 牵跫谙槲薄Q影舱缭硕诩洌?稼祥受中共中央委托,主持编辑题为《六大以前》和《六大以来》的文件集。在王稼祥直接领导下,由邓拓主持编辑出版了我国最早的《毛泽东选集》。  1943年下半年,王稼祥旧伤复发,住院治疗,脱离工作。1945年4月,王稼祥在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稼祥曾因身体状况不佳,而赴苏联治疗。回国后历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城市工作部部长、东北局宣传部代部长。1949年2月,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王稼祥递补为中共中央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王稼祥先后担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兼首任驻苏大使、中共中央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国务院外事小组副组长、全国政协常委等重要职务。  1974年1月,王稼祥因心脏病在北京逝世。(彭玉龙)


第九部分韦维尔 元帅(1)

  阿奇博尔德•;珀西瓦尔•;韦维尔(Archibald Percival Wavell,1883—1950),英国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历任中东英军总司令、印度英军总司令、美英荷澳盟军司令部最高司令和印度总督,其荣辱沉浮是与中东沙漠战密切相关的。  韦维尔于1883年5月5日出生在英国科尔切斯特的军人世家,其祖父和父亲都是将军。1896年,韦维尔获得前往温彻斯特公学就读的奖学金。1900年,韦维尔考入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次年5月以优异成绩毕业,被分配到布莱克沃奇步兵团任少尉,四个月后转赴南非服役,参加英布战争。在印度服役数年之后,韦维尔于1909年11月考入英国坎伯利参谋学院,一年之后成为该期学员中仅有的两名全优毕业学员之一。前往俄国学习两年俄语之后,韦维尔赴英国陆军部俄国处任情报军官。  1914年11月,韦维尔出任英国第3步兵师少校军官,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次年6月,韦维尔在作战中头部负伤,失去左眼,因而获得勋章1枚。1916年1月,调入英国远征军总司令部任参谋。1916年10月至1917年5月,韦维尔任俄国高加索集团军司令尼古拉大公的联络官。1917年7月,韦维尔赴巴勒斯坦担任埃及远征军总司令埃德蒙•;艾伦比与帝国总参谋长威廉•;罗伯逊之间的中校联络官,与艾伦比相处甚好 ?918年,韦维尔在巴勒斯坦改任第20军准将参谋达一年之久,曾任代理参谋长。  战后英军的裁减使韦维尔和其他优秀军官一样长期得不到晋升。韦维尔先在德国西里西亚的英国占领军任职,其后又入英国陆军部,1926年则来到索尔兹伯里平原,任第3步兵师师长伯内特—斯图尔特的参谋。在此人的支持下,韦维尔和著名的坦克战理论家富勒大力探索坦克战的战术原则及其运用。在此期间,韦维尔还为《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4版撰有“1870—1928年诸集团军的成长”稿件,写作并出版《巴勒斯坦战役》一书。1930年,韦维尔出任奥尔德肖特军区的第6步兵旅旅长,该旅业已被选来就新式步兵武器和装甲输送车的运用问题做进一步的实验。在旅长任内,韦维尔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因为他有着鼓舞人心而富于想像力的训练方法,并且经常在军区、坎伯利参谋学院以及其他地方演讲。韦维尔的声音和陈述缺乏火药味,但他的思想具有独创性,他的语言能引人注意。韦维尔认为,理想的步兵应是集偷猎者、带枪的歹徒和窃贼的能力于一身的人。1934年,韦维尔晋升为少将,但在此后的12个月里只能领取半薪,而后才能出任师长。在此期间,韦维尔因为经济拮据而应邀参加了两项工作:重新编写陆军野战条令;领导对巴勒斯坦和伊拉克的军事考察。1935年,韦维尔出任英国第2步兵师师长,被封为巴斯勋位爵士。在两年半的师长任内,韦维尔从来不为吸引上司的注意而游说,却对陆军高级领导层施加了大量无形的影响。在奥尔德肖特军区,加入韦维尔的圈子而为高层军事与政治决策担忧的有约翰•;迪尔、艾伦•;布鲁克、威廉•;戈特、阿瑟•;亚历山大和伯纳德•;弗赖伯格。在韦维尔的部属中,集中着一批颇有才华的人:旅长维克多•;福琼,梅特兰•;威尔逊(后出任地中海战区最高司令),阿瑟•;史密斯(中东英军司令部参谋长);继任旅长包括布莱恩•;霍罗克斯,迈尔斯•;登普西(二者成为大战时期著名的军长)和卡梅伦•;尼科尔森(后率英国第2步兵师征战缅甸)。1937年,韦维尔调任巴勒斯坦英军司令,并开始撰写艾伦比的传记(1940年所著《艾伦比传》出版)。1938年,韦维尔晋升为中将,改任英国南方军区司令,司令部设在索尔兹伯里。1939年,韦维尔出版《将军与韬略》一书,成为高级巴斯勋位爵士。


第九部分韦维尔 元帅(2)

英军装甲部队正在迎敌    

  韦维尔于1939年7月前往埃及,出任中东英军司令部总司令,晋升为临时上将,指挥中东地区仅有的5万英军(后来兵力逐渐增加)。他任命阿瑟•;史密斯为参谋长,梅特兰•;威尔逊为埃及英军司令,组织起非常精干的司令部。韦维尔深知中东在地理和战略方面的重要性,在兵力和资源极为有限的情况下积极备战。韦维尔与中东皇家海军总司令安德鲁•;坎宁安和中东皇家空军总司令阿瑟•;朗莫尔建立了良好的协调关系,但与1941年5月接替朗莫尔的阿瑟•;特德却关系不佳。   1939年9月德波战争开始后,北非的意大利军有25万,总司令格拉齐亚尼元帅,下辖第5集团军(司令加里博尔迪)和第10集团军(司令贝尔蒂),驻利比亚;东非的意大利军有30万,总司令奥斯塔公爵,驻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韦维尔必须以人员缺编且训练不够、装备与弹药缺乏的部队守住中东,保持地中海和红海交通线的畅通。韦维尔强调人在决定战争胜负问题上的重要作用。当1940年6月初丘吉尔急于从韦维尔的正规营中抽调8个营去欧洲战区时,韦维尔在与帝国总参谋长约翰•;迪尔协商之后拖住不办,保证了6月10日意大利对英国宣战时中东英军拥有一定的实力,却因此得罪了丘吉尔。


第九部分韦维尔 元帅(3)

率部投降的意军司令奥斯塔公爵获准享受向英军仪仗队致敬的待遇    

  1940年6月对英宣战之后,意大利军在卡萨拉和加拉巴特侵占两个边境小镇之后即不再发动攻势。埃及境内的西沙漠成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