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文献通考1 >

第150部分

文献通考1-第150部分

小说: 文献通考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魏文帝黄初初,置散骑合於中常侍,谓之散骑常侍。後用士人,始以孟达补之。
久次者为祭酒(孟达字子度,自蜀降魏。魏文帝善达之姿才容观,以为散骑常侍)。
散骑常侍掌规谏,不典事。貂插右,骑而散从。又有员外者,因曰员外散骑常
侍。晋太始中,令员外散骑常侍二人与散骑常侍通员直,因曰通直散骑常侍,亦
武冠,右貂金蝉,绛朝服,佩水苍玉(《山公启事》曰:“郄诜才志器局,当为
黄、散。”黄散谓黄门侍郎及散骑常侍。又曰:“散骑常侍阙,当取素行者补之。”
遂举郄诜。又阮孚字遥集,为散骑常侍,尝以金貂换酒,为所司弹纠,帝宥之。
又曰贾充为常侍。後改常侍为侍中,未详其义。散骑常侍、黄门侍郎,共平尚书
奏事)。虽隶门下,而别为一省(潘岳云寓直散骑省)。自魏至晋,共平尚书奏
事。东晋乃罢之,而以中书职入散骑省,故散骑亦掌表诏焉(傅元为散骑常侍,
与皇甫陶俱掌直谏。又华峤字叔骏,加散骑常侍,班同中书。寺为内台,中书、
散骑、著作及理礼音律,天文数术,南省文章,门下撰集,皆典掌统之)。宋置
四人,属集书省。齐散骑侍郎、通直散骑侍郎、员外散骑侍郎并为集书省职,而
散骑常侍为东省官(其二卫、四军、四校为西省官,说在《将军总叙篇》。周盘
龙自平北将军为散骑常侍,武帝戏之曰:“卿著貂蝉,何如兜鍪?”对曰:“此
貂蝉从兜鍪中出耳。”)。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员外散骑常侍旧为显职,
与侍中通官。其通直、员外用衰老人士,故其官渐替。宋大明中,虽革选比侍中,
而人情久习,终不见重。寻复如初。梁谓之散骑省,天监六年,诏又革之(六年
诏曰:“在昔晋初,仰惟盛化,常侍、侍中,并参帷幄。员外常侍,特为清显。
可分门下二局,委散骑常侍、侍中,并侍帷幄。尚书案奏,分曹入集书。通直常
侍,本为显爵,员外之选,宜参旧准人数,依正员格。”)。自是散骑视中,通
直视中丞,员外视黄门郎,然而常侍终非华胄所悦。常侍亦四人,功高者一人为
祭酒,与侍中功高者一人对掌禁令,纠诸逋违。陈因梁制。後魏、北齐皆为集书
省。掌讽议左右,从容献纳,领诸散骑常侍、侍郎及谏议大夫、给事中等官,兼
以出入王命,位在中书之右(魏高祖谓散骑常侍元景曰:“卿等自在集书,ト省
逋堕,致使王言违滞,起居不修。”又宋弁为散骑常侍,迁右卫将军,领黄门。
弁屡让,高祖曰:“散骑位在中书之右,常侍者黄门之庶兄,领军侍二卫之假摄,
不足空存推让而弃大委任。”),其资叙为第三清(明毫为常侍,加武勇将军,
进曰:“臣本官常侍,是第三清。今授武勇,其号至浊。”)。北齐常侍定限八
员,如金紫光禄大夫。随诸散骑官,并属门下省。凡历代散骑官,有郎骑常侍
(《汉书》有之。颜师古曰:“官为郎而常侍,以侍天子,故为郎骑常侍。”)、
散骑常侍、散骑侍郎(魏初,与散骑常侍同置)、员外散骑常侍(魏末置。齐、
梁用人卑杂。又朱异为员外常侍、侍中、中领军、中书舍人,四职并驱卤簿,近
代未之有也。又贺琛字国宝,迁员外散骑常侍。旧尚书南座,无貂,貂自琛始)、
员外散骑侍郎(晋武帝置。晋代名家,身有国制者起家多为员外散骑侍郎)、通
直散骑常侍(按魏末散骑常侍又有在员外者。晋太始十年,武帝使二人与散骑常
侍通员直,故谓之通直散骑常侍。齐、梁微轻。北齐张景仁除通直散骑常侍,及
奏,御笔点除“通直”字,遂为正常侍)、通直散骑侍郎(初,晋武帝置员外散
骑侍郎,及太兴中,元帝使一人与散骑侍郎通直,故谓之通直散骑侍郎。按历代
常侍,或有员外者,或有通直者,故史传中谓员外散骑侍郎或单谓之员外郎;谓
通直散骑侍郎或单为之通直郎;其非员外及通直者,或谓之正员散骑侍郎,或单
谓之正员郎)。唐贞观二年制,诸散骑常侍皆为散官,从三品。後悉省之。贞观
十七年,复置为职事官,始以刘洎为之。其後定制,置四员,属门下,掌侍从规
谏。显庆二年,迁二员隶中书,遂分为左右(左属门下,右属中书。左散骑与侍
中左貂,右散骑与中书令右貂,谓之八貂)。龙朔二年,改左、右散骑常侍为左、
右侍极,咸亨元年复旧。
    宋散骑常侍不常置,与谏议、起居、司谏、正言,皆附两省班籍,通谓之两
省官(左散骑常侍隶门下省,右隶中书省,皆掌谏诤,虚不除人,亦为检校官)。
    石林叶氏曰:“元丰既新官制,四十年间,职事官未有不经除者。惟御史大
夫、左右散骑常侍,至今未尝除人。盖两官为台谏之长,非宰执所利,故无有启
之者。或云元丰末,黄安中为中丞久次,神宗欲擢为常侍,会寝疾不果。崇宁中,
朱圣子为中丞,尝请除二官,竟不行。”
    按:神宗之初行官制也,尝谕辅臣,欲取新旧人两用之,又曰:“御史大夫
非司马光不可。”蔡确进曰:“国是方定,愿少迟之。”王亦助确,乃己。盖
台谏之长,上意必欲取负天下重名如温公者居之,尤非小人之便,故遂终不除人
也。
    ○谏议大夫
    秦署谏议大夫,掌论议,无常员,多至数十人,属郎中令。至汉武帝元狩五
年,始更置之(刘辅以美才擢为谏议大夫。成帝欲立赵婕妤为皇后,辅上书谏,
书奏,收辅系掖庭秘狱。又王α、贡禹、王吉、匡衡、何武、夏侯胜、严助等并
为之)。後汉增谏大夫为谏议大夫,亦无常员。二汉并属光禄勋(韦彪字孟达,
上疏曰:“谏议之职,应用公直之士,通才謇正,有补益於朝者。今或从徵试辈
为之,不宜也。”自後则无闻矣)。後魏亦曰谏议大夫。北齐有七人,属集书省。
後周地官府有保氏下大夫,规谏於天子,盖比其任也。隋亦曰谏议大夫,置七人,
属门下省,炀帝废之。唐武德五年复置,属门下(王为谏议大夫,尝有谏论,
太宗称善,遂诏:“每宰相入内平章大计,必使谏官随入,与闻政事。”)。龙
朔二年,改谏议大夫为正谏大夫(武后临朝,垂拱二年六月置匦四区,共为一室,
列於朝堂。东方,春,色青,有能告以养人及劝农,可投书於青匦,铭之曰:
“延恩”;南方,夏,色赤,有能正谏、论时政之得失,可投书於丹匦,铭之曰
“招谏”;西方,秋,色白,有能自陈抑屈,可投书於素匦,铭之曰“申冤”;
北方,冬,色元,有能谋智者,可投书於元匦,铭之曰“通元”。宜令正谏大夫、
补阙、拾遗等一人充使,知匦事。每日所有投书,至暮即进。天宝九载三月,改
匦为献纳。至德元年十月,复改为匦)。後又置谏议大夫,属中书(延载元年,
山人武付方拜正谏大夫平章事)。开元以来废正谏大夫,复以谏议大夫属门下。
凡四人,掌侍从规谏(至德元年九月制,谏议大夫论事,自今以後,不须令宰相
先知。乾元二年四月,两省谏官十日正封事,直论得失,无假文书,冀成殿最,
用存沮劝。大历七年二月,其四员外,内供奉不得过正员数。贞元四年五月,分
为左、右,各四员,其右谏议隶中书省)。
    宋承五代之弊,官失其守,官、职、差遣才以定俸入而不亲职。谏议大夫、
司谏、正言,皆须别降敕,许赴谏院供职,方为谏官,亦有领他职而不与谏诤。
其由他官领者,带知谏院,以两省官充。掌供奉谏诤。凡朝廷阙失,大则廷议,
小则上封。明道初,陈执中为谏官,屡请置院,於是以门下省为谏院,徙旧省於
左掖之西(司马光有《题名记》)。真宗天禧元年,诏两省置谏官六员,不兼职
务。後复兼职如故。(诏曰:“朕大庇民,隆兴至治。弥纶阙失,交属於庶僚;
寤寐忠规,屡颁於明诏。虽曾虚伫,未协翘思。夫惟谏诤之臣,迨於风宪之列。
倘因循而自默,则献纳以曷观?况朕躬览万机,日披封奏,详延百执,素靡漏言。
举职徇公,有何所避?保身箝口,讵至於斯。将戒慢官,用申诞告,仍加优异,
以劝倾输。自今两省置谏官六员;御史台中丞、知杂、推直外,置侍御史以下六
员,并不兼领职务,每月添支钱十五贯,三年内不得差出。其或诏令乖当、官曹
涉私、措置失宜、刑赏逾制、赋敛繁暴、狱犴稽留,并令谏官奏论、宪臣弹举。
每月须一员奏事,或有急务,亦许非时入对。虽言有过当,必示曲全。若事难显
行,即令留内。但不得潜为朋附,故作中伤。其谏官仍於谏院或两省内选择。厅
事量置什器、应。候及三年,或屡有章疏,实能裨益,特越常例,别与升迁。
苟或职业无闻,公言罔睹,移授散秩,仍遣监临。载念古贤,不忘忠谏,虽逢暴
怒,尚靡谄辞。今则冲人渴闻,谠论开怀,而待好爵。斯縻是为不讳之朝,岂有
犯颜之虑?黜陟之典,断在於必行,语默之端,亟从於自择,更资宰府宣布周行。”)
庆历初,诏除谏官毋得用见任辅臣所荐之人。元丰寄禄为大中大夫,始正名左、
右谏议大夫为谏垣之长,专言责焉。左隶门下,右隶中书,同掌规谏。凡朝政阙
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皆得谏正。靖康元年,诏宰执得荐举台谏,当出亲
擢,立为定制。建炎三年,诏谏议大夫不隶两省,别置局於後省之侧,许与两省
官相见议事。以登闻检、鼓院专隶焉。又诏台谏言事官,系非时上殿,不合在轮
对条具之数。绍兴三年,曾统言:“本朝多以谏议兼记注,且听直前奏事。元丰
始不任谏列,然亦许直前。顷者权臣用事,言路壅塞。”诏依元丰旧制。
    《容斋随笔》论谏官与台官旧不相见事(见《御史台门》)。
    绍兴间,致堂胡氏寄政府书曰:“古者人臣皆得进谏於其君。後世专设一职,
既己乖谬,居是职者又多以立异为心,挠乱政事。人君难於尽从,故员多不备,
难於尽废,故姑设一二人,比诸饩羊,惟台官亦然。方祖宗时,充台谏之选者皆
天下望士,或中外践更己久,无所不知,故能有补。後世乃以新进利口为之,宜
其观望喋喋,而莫可遏也。然事有随时,官与世建。方汉光武、唐太宗马上经营
之日,与齐小白、秦符坚专任一相以成霸业之时,未尝闻有台谏官喋喋於其旁,
诚以三军五兵之运,伐人制胜之谋,不可以告人,亦非人所能与故也。及夫平定
之後,法制既立,则必设置台臣,使纠违犯,开通谏诤,以补阙失,时势当然耳。
今宜以给事中兼谏大夫,中书舍人兼司谏,左、右史兼正言,政事下省,便可救
正。谏员既广,院额可废,而御史台只合弹击官邪与夫坏败己成宪度者。至於政
事得失,专责大臣与谏者。若夫四方诉讼,自有州县、监司、台省节次;又不得
直,则有登闻检、鼓两院存焉。宪台亦非受讼之所也。如此,则治有体统,朝廷
增重,国势不摇,可以言治。”
    按:以立异为心,以利口为能,此谏官之所以使人厌也。况处多事之时,运
筹决胜,其机贵密,其发贵果,尤不宜使好异利口者喋喋其间。然欲遂从而废其
官,则过矣。昔司马温公言,凡择言事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
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此乃名言。诚使为谏官皆得如此之人,何至如致堂所
言哉?
    ○起居
    起居,周官有左、右史,记其言、事,盖今起居之本(“动则左史书之,言
则右史书之”。“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汉武帝有《禁中起居注》。後汉
马皇后撰《明帝起居注》,则汉《起居注》似在宫中,为女史之任。又王莽时,
置柱下五史,秩如御史,听事侍傍,记其言行,此又起居之职。自魏至晋,起居
注则著作掌之。其後起居,皆近侍之臣录记也,录其言行与其勋伐。历代有其职
而无其官。後魏始置其起居令史,每行幸、宴会,则在御左右,记录帝言及宴宾
客训答。後又别置修起居注二人,以他官领之。北齐有起居省。後周有外史,掌
书王言及动作之事,以为国志,即起居之职;又有著作二人,掌缀国录,则起居
注、著作之任,自此而分也。至隋初,以吏部散官及校书、正字有叙述之才者掌
起居之职,以纳言统之。至炀帝,以为古有内史、外史,今著作如外史矣,宜置
起居官以掌其内,乃於内史省置起居舍人二员,次内史舍人下(庾自直、崔祖、
虞南蔡、允恭等皆为此职)。唐贞观二年,省起居舍人,移其职於门下,置起居
郎二人。显庆中,复於中书省置起居舍人,遂与起居郎分掌左右。龙朔三年,改
为左、右史(郎为左史,舍人为右史),咸亨元年复旧。天授元年,又为左、右
史,神龙初复旧。每皇帝御殿,则对立於殿(左郎,右舍人矣),有命则临陛俯
听,退而书之,以为起居注。凡册命、启奏、封拜、薨免,悉载之、史馆得之以
撰述焉(令狐德、吕才、萧钧、褚遂良、上官仪、李安期、顾允、高智周、张
大素、凌季友等并以起居,皆有名之贤者)。
    宋沿唐制,起居郎隶门下,起居舍人隶中书,号小两省官,皆为虚名,不典
本省事。而典职者自号修起居注,凡二人,多以馆阁官兼。掌更番侍立於崇政殿,
又从行幸,以备记录。国初,院在皇城外,但关敕送史馆而不撰集。淳化五年,
史馆修撰张亻必上书,请依故事,复左右史之职,为起居注。乃诏从,置院於禁
中,命起居舍人史馆修撰梁周翰、秘书丞直昭文馆李宗谔掌起居郎、舍人事,通
撰注记。凡宣徽、客省、四方馆、阁门、御前忠佐引见司制置、进贡、辞谢、游
幸、宴会、赐赉、恩泽之事,五日一报;翰林麻制、德音、诏书、敕榜该沿革制
置者,门下中书省封册告命,进奏院四方官吏风俗善恶之奏、礼宾院诸蕃职贡宴
劳赐赉之事,并十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