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1-第1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侍郎则隋炀帝置,唐因之。龙朔二年,改为司礼少常伯,咸亨元年复旧。他时曹
名或改,而官守不易。掌策试、贡举及斋郎、弘、崇、国子生等事。旧制,考功
员外郎掌贡举。开元二十三年,考功员外郎李昂为进士李权所诋,朝议以考功位
轻,不足以临多士。至二十四年,遂以礼部侍郎掌焉。开元、天宝之中,平既
久,群士务进,天下髦彦皆其取舍,故势倾当时,资与吏部侍郎等同)。
郎中一人(《周官·春官》肆师下大夫,亦颇同今任。魏尚书有仪曹郎,掌
吉凶礼制。历代多有,例在《吏部篇》。宋、齐仪曹属祠部。《梁书》曰:“武
帝谓徐勉云:‘今帝业初构,须一人通学艺、解朝仪者,为尚书仪曹郎。’勉曰:
‘孔休源识具清通,详练政事,自晋宋《起居注》,略诵上口。’遂拜为仪曹郎。”
後周依《周官》。隋初为礼部侍郎,炀帝除侍字,又改为仪曹郎。武帝初,改为
礼部郎中。龙朔二年,改为司礼大夫,咸亨初复旧,其後曹改而官不易。掌礼乐、
学校、仪式、制度、衣冠、符印、表疏、册命、祥瑞、铺设、丧葬、赠赙及宫人
等)。
员外郎一人(《周礼》肆师上士,後周依焉。至隋文帝置礼部员外郎,炀帝
改为仪曹承务郎,武德三年复旧。其後曹改而官不易)。
祠部郎中一人(魏尚书有祠部郎,历代皆有,主礼制。後魏裴修为中大夫,
兼祠部曹。祠部曹主礼乐,每有疑议,修撰斟酌故实,咸有条贯。後周有典祠中
大夫。隋初为侍郎,炀帝除“侍”字,武德中加“中”字,龙朔二年改为司大
夫,咸亨元年复旧。延载元年五月制:“天下僧尼隶祠部,不须属司宝。”开元
二十年正月制,僧尼隶祠部。天宝十一载,改祠部为职祠,至德初复旧。掌祠祀、
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祝、医药等,及僧尼簿籍。自天宝六载及至德三年,
常置祠祭使,以他官为之)。
员外郎一人(改置与户部员外郎同)。
膳部郎中一人(膳部於《周官》即膳夫、凌人二职也。晋尚书有左士、右士
曹。後魏部官尚书管左士郎。北齐改左士为膳部郎,掌侍官百司礼食肴馔,属都
官尚书。後周有膳部大夫一人,亦掌饮食,属大冢宰。隋膳部属祠部,初置侍郎,
炀帝除“侍”字。武德中加“中”字,龙朔二年改为司膳大夫,咸亨初复旧。天
宝十一载,又改膳部为司膳,至德初复旧。掌饮膳、藏冰及食料)。
员外郎一人(改置与户部员外郎同)。
主客郎中一人(汉成帝初置尚书,有客曹,主外国、夷狄,後光武分改为南
主客、北主客二曹。至魏,亦为南主客事。晋氏分为左、右、南、北四主客,或
单为客曹。宋齐、梁、陈单有主客。後魏吏部管南主客,祠部管左主客。北齐改
左主客为主爵,南主客为主客。隋初为侍郎,炀帝除“侍”字,寻又改为司籍郎。
武德初,改为主客郎中。龙朔二年,又改主客为司藩,咸亨元年复旧。掌二王後
及诸藩朝聘)。
员外郎一人(改置与户部员外郎同)。
宋礼部判部事二人,以两制及带职朝官以上充。凡礼仪之事,悉归於太常礼
院,而贡举之政领於知贡举官。本曹但掌制科举人,补奏太庙郊社斋郎、室长、
掌座,都省集议,百官谢贺表章,诸州申举祥瑞,出纳内外牌印之事,而兼领贡
院。官制行,始正其职。凡天地、宗庙、陵园之祀,后妃、亲王、将相封册之命,
皇子加封,公主降嫁,稽其仪,以诏上下而举行之。朝廷庆会宴乐,宗室冠、婚、
丧、祭,蕃使去来宴赐,与夫经筵、史馆赐书修书之礼,例皆同奉常讲求参酌,
而定其仪节。三岁贡举、学校试补诸生,皆总其政。旌节章服之颁,祥瑞表奏之
进,凡关於礼乐者,皆掌之。建炎三年,诏鸿胪、光禄寺并归於礼部,太常、国
子监亦隶之焉。分案五:曰礼乐,曰贡举,曰宗正奉使帐,曰封册表,曰检法。
各随其名而治其事。 侍郎:贰尚书之事。南渡,诸曹长贰互置。绍兴七年,礼
部置侍郎二员。隆兴初,诏尚书不常置,礼部侍郎置一员。郎中:参预礼乐、祭
祀、朝会、宴享、学校、贡举之事。有所损益,则审订以次咨决。凡庆贺若谢,
掌撰表文。与祠部、主客、膳部并列为四。建炎三年,并省郎曹,礼部领主客,
祠部领膳部。隆兴初,复诏礼部、祠部一员兼领,自是并行四司之事矣。祠部:
掌诸州宫观僧尼、道士、童行、住持教门事务,祠祭奉安祈祷,神庙加封赐额并
属之。医官磨勘、医生试补,校其事而予夺之。主客掌诸蕃朝贡、宴设、赐予之
事。膳部:掌祠寺奏告牲牢、礼料及宴设酒食果实之事,收冰、藏冰、赐冰以时
无阙事。御厨翰林司牛羊司隶焉。
○兵部尚书(侍郎 郎中 员外郎 职方郎中 员外郎 驾部郎中 员外郎
库部 郎中 员外郎)
《周礼·夏官》大司马之职,以九伐之法正邦国,制军诘禁,以纠邦国,领
校人、牧师、职方、司兵之属,即今兵部之任也。魏置五兵尚书(《周官》有司
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与其等,以待军事。五兵之名,当出於此。郑司农
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也)。五兵谓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
兵也。晋初无,太康中乃有五兵尚书,而又分中兵、外兵各为左、右(按:晋虽
分中兵、外兵为左、右,与旧五兵为七曹,然尚书唯置五兵而已,无七兵尚书之
名,至後魏始有七兵尚书耳。今诸家著述或谓晋太康中置七兵尚书,误矣)。宋
五兵尚书唯领中兵、外兵二曹,馀则无矣。齐、梁、陈皆有之。後魏为七兵尚书。
北齐为五兵,统左中兵(掌诸都督告身、诸宿卫官)、右中兵(掌畿内丁帐事、
诸兵力士)、左外兵(掌河南及潼关以东诸部丁帐,及发召诸兵)、右外兵(掌
河北及潼关以西诸州,所典与左外兵同)、都兵(掌鼓吹、大乐、部小兵等事)
五曹。後周置大司马,其属又有兵部中大夫、小兵部下大夫,其职并阙。至隋有
兵部尚书,统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曹,盖因後周兵部之名,兼前代五兵之
职。唐龙朔二年,改兵部尚书为司戎太常伯,咸亨元年复旧。光宅元年,改为夏
官,神龙元年复旧。天宝十一载,改为武官(至德初复旧)。掌武官选举,总判
兵部、职方、驾部、库部事。其分领选举,亦为三铨,制如吏部(尚书所掌,谓
之尚书铨。侍郎所掌,其一为中铨,其一为西铨,各有印)。
侍郎二人(炀帝置,唐因之。龙朔二年,改为司戎少常伯,咸亨元年复旧。
他时曹名或改而官不易。旧制一员,总章元年加一员。掌武职、武勋官、三卫及
兵士以上簿书,朝集、禄赐、假告、使差、发配,亲士帐内考核,及给武职告身)。
郎中一人(历代兵部曹皆有部,具《尚书》中。或单为郎,或置郎中,例在
《吏部郎中篇》。隋初为兵部侍郎,炀帝除“侍”字,改为兵部曹郎。武德三年,
改为兵部郎中。龙朔二年,改为司戎大夫,咸亨元年复旧。掌与侍郎同)。
员外郎二人(隋文帝置兵部员外郎,炀帝改为兵曹承务郎。武德三年复旧,
其後曹改而官不易)。
职方郎中一人(《周礼·夏官》有职方氏,掌天下之图,辨九州之国。历代
无闻,至後周依《周官》。隋初有职方侍郎,炀帝除“侍”字。武德中加“中”
字,龙朔二年改为司城大夫,咸亨元年复旧。掌地图、城隍、镇戍、烽候、防人
路程远近,归化首渠)。
员外郎一人(《周官·夏官》职方上士,後周依《周官》。隋改置与户部员
外郎同)。
驾部郎中一人(《周礼·夏官》之属有舆司马;又有校人,主马之官;又有
牧司掌牧放,又有巾车掌公车之政及王之五辂,此皆驾部之本也。魏晋尚书有驾
部郎。宋时驾部属左民尚书。齐亦有之。後魏与北齐并曰驾部郎中。後周有驾部
中大夫,属夏官。隋初为驾部侍郎,属兵部。及辛公义为驾部侍郎,句检马牧,
所获十馀万匹。文帝喜曰:“唯我公义,奉国罄心。”炀帝除“侍”字。武德二
年,加“中”字。龙朔二年,改为司舆大夫。咸亨初复旧,天宝中改驾部为司驾,
至德初复旧。掌舆辇、专乘、邮驿、厩牧,司牛马驴骡阑遗离畜。开元十八年闰
六月敕:“比来给传使人,为先传马,事颇劳烦。自今以後,应乘传者,宜给纸
券。”二十三年十月敕:“新给都督、刺史并关主官、州上佐,并给驿发遣。”
二十八年六月,敕有陆驿处得置水驿。自二十年以後,常置馆驿,以他官为之)。
员外郎一人(《周官》有舆上士,後周有小驾上士,盖其任也。至隋,置与
户部同)。
库部郎中一人(《周官》有司甲,掌戈盾弓矢之长,各辨其物,以待军事。
魏尚书有库部郎,晋因之。宋库部主兵仗。文帝宴,会有荒服外归化人,帝问尚
书库部郎顾琛曰:“库中仗有几许?”琛跪对曰:“有十万人仗。”武库仗多秘
不言,帝既问失言,及琛跪对,善之。历代或有或阙。後魏、北齐库部属度支尚
书,掌凡戎仗器用。後周有武藏中大夫。隋属兵部,初为库部侍郎,炀帝除“侍”
字。武德中,加“中”字。龙朔二年,改为司库大夫,咸亨初复旧。天宝十一载,
又改库部为司库,至德初复旧。掌军器、仪仗、卤簿法式及乘具等)。
员外郎一人(《周官》有司兵中士。後周有小武藏下大夫。隋改置与户部同)。
宋兵部判部事一人。凡籍武官军师卒戎之政令,悉归於枢密院,其选授小者
又归三班。本曹但掌三驾仪仗、卤簿字图,释奠武成王庙及武举事,岁终以义勇、
兵箭手、寨兵之数上於朝。元丰更制,惟民兵、马政权隶枢密院,武官铨选并归
吏部。五年诏:“应缘义勇保甲事并隶枢密院,其馀民兵悉隶兵部。”以什伍之
法教民为兵,以选举之法试武士,以卤簿字图分布仪卫,以郡县之图周知地域。
凡厢军、蕃兵剩员及金吾街仗司人兵,稽其数而振饬其艺。大将出征,告捷於庙,
破贼露布以闻。臣僚之家宣借兵级,与夫蕃夷属户授官、封袭之事,皆掌之。建
炎三年,并卫尉寺隶焉。分案十:曰赏功,曰民兵卫,曰厢兵,曰人从看详,曰
帐籍告身,曰武举,曰蕃官,曰开折,曰知杂,曰检法。侍郎:南渡後,长贰互
置,续侍郎二员,隆兴常置一员。郎中:建炎三年,诏兵部兼职方,驾部兼库部。
隆兴初,诏驾部、兵部郎官共一员兼领,自是四司合为一矣。厥後或并置,若
从军或将命於外,则假以为宠。职方:掌天下地图,以周知方域之广及城隍堡塞
烽候之事,蕃夷归朝内附之事。驾部:掌辇路、车乘、厩牧、杂畜、乘具、传驿
之政令,辨其出入之数。建炎三年,诏并太仆寺隶焉。太仆有骐骥、车辂二院
(左、右骐骥院监官二员,以武臣充。掌司国马,总教骏四指挥之众,以养喂诸
马。每一指挥百人为额。车辂院掌供乘舆、法物)。库部:掌军器、仪仗卤簿法
式、随军防城什物,及凡供帐之事。
洪氏《容斋随笔》曰:“唐因隋制,尚书置六曹。吏部、兵部分掌铨选,文
属吏部,武属兵部。自三品以上官册授,五品以上制授,六品以下敕授,皆委尚
书省奏拟。两部各列三铨。曰尚书铨,尚书主之。曰东铨,曰西铨,侍郎二人主
之。吏居左,兵居右,是为前行,故兵部班级在户、刑、礼之上。睿宗初政,以
宋为吏部尚书,李、卢从原为侍郎;姚元之为兵部尚书,陆象先、卢怀谨为
侍郎。六人皆名臣,二选称治。其後用人不能悉得贤,然兵部为甚。其变而为三
班流外铨,不知自何时。元丰官制行,一切更改,凡选事,无论文武,悉以付吏
部。苏东坡当元中拜兵书,谢表云:‘恭惟先帝复六卿之名,本欲後人识三代
之旧。古今殊制,闲剧异宜。武选隶於天官,兵政总於枢府,故司马之职独省文
书。’盖纪其实也。今本曹所掌,惟诸州厢军名籍,及每大礼则书写蕃官加恩告。
虽有所辖司局,如金吾街仗司、骐骥车辂象院、法物库、仪鸾司,不过每季郎官
一往耳。名存实亡,一至於是!”
○刑部尚书(侍郎 郎中 员外郎 都官郎中 员外郎 比部郎中 员外郎
司门 郎中 员外郎)
唐、虞之时,士官以正五刑;《周礼·秋官》大司寇,掌邦之三典,以佐王
刑邦国,盖其任也。汉成帝时,尚书初置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又置三公曹主
断狱。後汉光武改三公曹主岁尽考课诸州郡政;二千石曹掌中都官、水火、盗贼、
辞讼、罪法,亦谓之贼曹,重於诸曹(《华谭集·尚书二曹论》曰:“刘道真问:
‘薛令长在吴何作?’答曰:‘为吏部尚书。’问曰:‘吴待吏部,何如馀曹?’
答曰:‘并通高选,吏部特一时之俊。’刘曰:‘晋、魏以来俱尔,独谓汉氏重
贼曹为是,吴、晋重吏部为非。’薛君曰:‘八座秩同班等,其选并清,宜同一
揆,若人才或多或少,选例难精,如不得已。吏部职掌人物,人物难明。谓吴、
晋为得。君何是古而非今?’刘难曰:‘今吏部非为能刊虚名、举沈朴者,故录
以成人,位处三署,听曹探乡论而用之耳,无烦乎聪明。贼曹职典刑狱,刑狱难
精,是以欲重之。’答曰:‘今之贼曹,不能听声观色以别真伪,县不能断谳之
尚书也。夫在狱者率小人,在朝者率君子。小人易检,君子难精。俱不得已,吏
部宜重,贼曹宜轻也。’”)。魏青龙二年,置尚书都官郎,佐督军事。晋复以
三公尚书掌刑狱。宋三公、比部皆主法制;又置都官尚书主军事、刑狱,领都官、
水部、库部、功论四曹。齐、梁、陈并有都官尚书。後魏亦有都官尚书。北齐都
官统都官(掌畿内非为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