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1-第1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相而除则有刘正夫、余深,前执政则有蔡攸、梁子美,外戚则有向宗回、宗良,
郑绅,钱景臻,殿帅则有高俅,内侍则有童贯、梁师成。宣和末,节度使至六十
人,议者以为滥(亲王、皇子二十六人,宗室十一人,前执政二人,大将四人,
外戚十人,宦者恩泽计七人)。中兴,诸州升改节镇凡十有二。是时,诸将勋名
鼎盛,有兼两镇、三镇者,实为希阔之典(国朝元臣拜而镇节度使者才三人:韩
魏公、文潞公、中兴後吕成公是也。三公卒辞之。而诸大将若韩、张、吴、岳、
杨、刘之流,率至两镇节度使。其後加至三镇者三人:韩蕲至镇南、武安、宁国,
张循至静江、宁武、靖海,刘安城至护国、宁武、保静)。其後相承,宰执从官
及后妃之族拜者不一。然自建炎至嘉泰,宰相特拜者六人(吕宗穆、张忠献、虞
忠肃皆以勋,史会稽王以旧,赵卫公、葛文定以恩),执政一人(叶右丞梦得),
从官二人而已(张端明澄杨敷学亻炎)。惟绍兴中曹勋、韩公裔,乾道中曾觌,
嘉泰中姜持立、谯令雍,皆以攀附恩泽,亦累官至焉,非常制也(国初,外戚罕
有建节者,太祖时,杜审进以元舅之尊,穷老才得节度使。仁宗用张尧佐,一时
名臣力争之。其後除拜浸多。中兴後,外戚节度使二十有二人。哲庙以前节度使,
未有以恩泽除者,若王显、张辈,虽以旧恩贵,然皆以尝任宰府乃得之。崇宁
後,始除郭天信、朱π,其後童贯、杨戬凡十馀人。中兴後,曹勋、曾觌辈以攀
附恩建节)。
石林叶氏曰:“节度使旌节,门旗二、龙虎旌一、节一、麾枪二,豹尾二,
凡八物。旗以红缯为之,九幅,上为涂金铜龙头,以揭旌加木盘。节以金铜叶为
之,盘三层,加红丝为旌。麾枪亦施木盘。豹尾以赤黄布画豹文,皆以髹漆为杠。
文臣以朱,武臣以黑。旗则绸以红缯,节及麾枪则绸以碧油,故谓之碧油红旆。
受赐者藏於公宇私室,皆别为堂,号节堂;每朔望之次日祭之,号衙日。唐制有
六纛,今无有也。”
容斋洪氏《随笔》曰:“唐节度使带检校官,其初只左右散骑常侍,如李
在唐、邓时所称者也,後乃转尚书及仆射、司空、司徒,能至此者盖少。僖、昭
以降,藩镇盛强,武夫得志,才建节钺,其资级已高,於是复升太保、太傅、太
尉,其上惟有太师,故将帅悉称太尉。元丰定官制,尚如旧贯。崇宁中,改三公
为太师、太傅、太保,而以太尉为武阶之冠,以是凡管军者犹悉称之。绍兴,
叶梦得自观文殿学士、张澄自端明殿学士拜节度。叶尝任执政,以暮年拥旄,为
儒者之荣,自称叶太尉。张微时用邓洵武给使恩出身,羞为武职,但称尚书如故,
其相反如此。”
又曰:“太祖有天下,将收藩镇威柄,故渐行改革。至於位至侍中、中书令、
使相者,其高仅得东宫官,次但居环卫。凤翔王晏为太子太师,安远武行德为太
子太傅,护国郭从义为左金吾上将军。自後不复举行矣。”
○承宣使
唐中世以後,节度使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後。
宋朝沿唐制,方镇有节度观察使留後(又官制旧典,祖宗时,留後惟宗室国
戚,自当叙迁;若外官,唯马、步军都指挥使方就除焉,马军带留後,步军带观
察,馀无至者。独内臣任都知久次,官至延福宫使、景福殿使者,方带留後、观
察。皆为遥郡,止於防御使而已),政和七年,诏:“观察留後乃五季藩镇官身
离官所,以所亲信留主後务之称,不可循用,可冠以军名,改为承宣使。”承宣、
观察、防御、团练使、刺史无定员,除落阶官为正任,未落阶官者为遥郡。朝谒
御宴,惟正任预焉。遥领者并止本官叙迁,正任者次第转行(靖康元年,臣僚言:
“遥郡、正任恩数辽绝,自遥郡迁正任者,合次第转行。今有自遥郡与落阶官而
授正任,直超转本等正官,是皆奸巧希进躐取。乞应遥郡承宣使有功劳除正任者。
止除正任刺史。”从之)。
○观察使
唐贞观初,遣大使十三人巡省天下诸州,水旱则遣使,有巡察、安抚之名。
神龙二年,以五品以上二十人为十道巡察使,察举州县,再周而代。景€三年,
置十道按察使,道各一人。开元二年曰十道按察采访处置使,二十年曰采访处置
使,分十五道;天宝末,又兼黜陟使;乾元元年,改曰观察处置使(又《事物纪
原》以为至道元年置观察使,与《志》不同,当考)。掌察所部善恶,举大纲。
凡奏请皆属於州。岁以八月考其治,以丰稔为上考,省刑为中考,办税为下考。
宋朝沿唐制,置诸州观察使,凡诸卫将军及使遥领者,其资品并止本官叙
(防御、团练使、刺史亦同)。祥符中,诏观察使并带刺史(翰林学士陈彭年检
讨唐以来故事,观察使并合带刺史。诏自今除观察使可兼领之)。政和中,诏承
宣、观察使仍不带持节等。
○防御使
唐武后圣历元年,以夏州镇领防御使,防御使之名自此始。开元二年,薛讷
为陇右防御使。天宝中,安禄山犯顺,大郡要地当贼冲者,置防御守捉使(《事
物纪原》。又《唐·职官志》云至德後置节度使,大郡要害之地置防御使,以治
军事,刺史兼之,不赐节,与《纪原》不同。今两存之,当考)。代宗即位,诸
州防御使并停。明年,授田承嗣魏博等州都防御使,俄迁节度使,盖防御使之名
不废也。大率防御隶所治州,岁以八月考其治否,以无虞为上考,清苦为中考,
政成为下考。
宋朝沿唐制,置诸州防御使。唐防御使在团练使之下,宋朝升之於上(《职
略》云:“官制旧典,防御、团练、刺史均谓之正任。外官初除,管军便带正任,
刺史或随其人见带遥郡就除之。其横行诸司使带遥郡防御使者,年劳至深,边功
优异,即落遥郡为正任官。其团练使、刺史则无法落遥郡也。以上应管军臣僚,
因乞改军职,遂以本官出守,或领副总管,方有带正任者;其宗室、国戚除再迁,
便领正任,乃国朝旧制。”)。
○团练使
唐肃宗乾元初,置团练使、守捉使,大领十州,小者三、五州。代宗时,元
载当国,令刺史悉带团练。(《唐职林·李少良传》:“大历八年,晋州男子郇
谟,欲以三十字上献,多讥切元载。其言团者,愿罢诸州团练使。少良寻为载所
杀。”)大率团练皆隶所治州,岁以八月考其治否,以安民为上考,惩奸为中考,
得情为下考。
宋朝沿唐制,诸州团练使。
○刺史
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唐武
德元年,改太守曰刺史,加使持节,从三品,职同牧、尹。
宋制,诸州刺史无定员,外官初除管军,便带正任,刺史随其人见带遥郡就
除之。其横行诸司使带遥郡防御使者,年劳至深或边功优异,即落遥郡为正任官。
靖康元年,臣僚言:“遥郡、正任恩数辽绝,自遥郡迁正任者,合次第转行。今
有自遥郡与落阶官而授正任,直超转本等正官,是皆奸巧希进躐取。乞应遥郡承
宣使有功劳除正任者,止除正任刺史。”从之。
按:节度使在唐为阃帅,观察、团练使在唐为监司,防御使在唐为边将,刺
史在唐为郡守。至宋,则阃帅、监司、边将、郡守各别有以名其官。而节度、承
宣、观察、团练、防御、刺史则俱无职任,特以为武臣迁转之次序,故序其事於
将军、都尉之後。
○诸路将官
宋神宗留意武备,本以捍西北二虏,而推其法於东南,故西北为多,东南为
少,陕西诸路四十二将,河北诸路三十七将,而东南才十三将。(元丰四年,诏:
“东南诸路团练诸军马十三将,淮南东路第一,西路第二,两浙西路第三,东路
第四,江南东路第五,西路第六,荆湖北路第七,南路潭州第八,全、邵、永三
州备广西应授第九,福建路第十,广东路第十一,西路桂州第十二,邕州第十三。”)
合诸路九十二将,各有正、副。军中行图阵队、调发赏罚,皆关决於将、副(宣
和六年诏)。元元年,司马光请尽罢诸路将官,其禁军各委本州县长吏与总管、
钤辖、都监押等辖,一如未置将官以前之法。而枢密院难之,止诏诸路将副在州
驻,不系路分兵官知州并州钤辖兼充者,并差将官一员兼本州都监,其单将驻
处,勿复差兼。宣和五年御笔:“诸路将、副剖队。自今并依元丰法选差。”
乾道四年,密院奏:“诸州拣中弓弩手,虽已差路分钤辖、都监春秋诣诸路巡按,
缘逐州未有将官专一日逐训练,恐致事艺生疏。”诏诸州各置准备将一员,专一
管辖日逐训练拣中弓弩事艺(《孝宗会要·哲宗职官志》:“诸路将官掌统制所
隶禁旅,以行阵队伍、金鼓帜职、弓矢击刺之法而教习训练之,别其武艺精强者,
待次迁补,以激劝士卒。凡兵仗器甲之数、廪禄犒给、赏罚约束之禁令皆掌焉,
副将为之贰。若屯戍防边,则受帅司节制;御寇敌,则审其战守应授之事;若师
有功,则具馘数,籍用命者而旌赏之焉。”)。
元初,右仆射司马光《乞罢诸路将官疏》曰:“臣窃见国朝以来,置总管、
钤辖、都监、监押为将帅之官。凡州县有兵马者,其长吏未曾不兼同管辖,盖知
州即一州之将,知县即一县之将故也。先帝欲征伐四夷,患诸州兵官不精勤,训
练士卒懈弛,於是有建议者请分河北、陕西、河东、京东、京西等路诸军若千人
为一将,别置将官,使之专功训练,其逐州总管以下及知州、知县皆不得关预。
及有差使,量留羸弱下军及剩员,以充本州官白直及诸般差使,其馀禁军皆制在
将官,专事教阅。臣愚以为职事修举,在於择人,不在设官。苟得其人,虽总管
等皆能训练士卒;不得其人,虽将官亦何所为。况今之将官即向之为总管者也,
岂为总管则不能举职,为将官乃能举职乎?此徒变易其名,无益事实,非惟无益,
兼复有害。凡设官分职,当上下相维,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纪纲乃立。今为
州县长吏及总管等官,而於所部士卒有不相统摄,不得差使,殆如路人者。至於
仓库守宿、街市巡逻,亦皆乏人,虽於条许差将下兵士,而州县不能直差,须牒
将官,将官往往占护,不肯差拨。万一有非常之变,州县长吏何以号令其众,制
御奸宄哉!”
○都统
晋孝武帝太元十九年,有河西大都统。唐天宝末,置为天下兵马元帅,都统
朔方、河东北、平卢节度使,都统之名始於此。乾元元年,户部尚书李桓除都统
淮南、江东西节度使,宣慰、观察、处置等使,都统之官始於此。唐制,或总五
道,或总三道。上元末省。大中後讨徐州,以康承训,讨黄巢,以荆王铎为都统。
黄巢之难,置诸道行营都统,掌征伐,兵罢则省,虽总诸道兵马,不赐旌节。
宋朝诸军都统制者,自渡江已前亦有之,然未为官称。盖是时陕西、河东三
路,皆以武臣职高有智略者为马步军副都总管,遇出师征讨,则加以都统制军马
之名,犹今节制军马之类,非有司分也。建炎元年,置御营司,遂擢王渊为都统
制,都统制名官自此始。大概南渡置统制。一则兵兴称谓不一,诸路起兵有自称
统制者,州县管押勤王兵者亦有称统制者,有诸道都总管及诸司便宜差统制者。
建炎初,刘光世上言,於是并罢,惟中都主兵,朝廷差充统制者仍旧。绍兴初,
诸大将改为行营五护军。四年,吴升宣抚副使,其弟为右护军都统制。十一年,
朝世忠、张俊、岳飞除枢密使、副使,罢宣抚司,其统领将副并改充御前,隶枢
密院,各带“御前”字入衔。其兵马就令所部统制官节制,而都统皆以屯驻名冠
军额之上,独川陕如故。恩数略视三衙,权任在帅臣之右,官卑者称副都统制。
设属有计议、机宜、办公事、准遣。十九年,汉、沔两大将改为御前诸军,
称利州西路驻御前诸军都统制,政称利州东路驻御前诸军都统制。朝浩时已
死,故金州无都统制,但以知州兼节制。嘉定初,蜀叛既平,安丙又奏分兴州十
军为沔、利三军,沔州除都统制,利州除副都统制,天下有十都统矣。初,兀术
犯泗州,诏枢密使张俊於镇江府置司,措置江、淮守备。俊发张宪事,并岳飞死。
俊遂荐其将定远军节度使田师中掌故岳飞之兵,又荐清远军节度使王德往金陵。
於是并诏为御前都统制,师中於鄂州、德於建康府驻。
○副都统
唐兴元中置副都统。
宋朝绍兴中亦有副统制。隆兴二年,诏应诸军副都统制并罢。乾道三年五月,
陈天麟奏荆南都统王宣久病,边报不一,恐缓急误事,蒋芾奏员琦为副都统同管
军。闰七月,上谓宰执曰:“朕欲江上诸军各置副都统制一员,令兼领军事,岂
惟储他日统帅,亦使主将有所顾忌。”於是以郭刚为镇江副都统制,张荣为建康
副都统制。三省、枢密院定制云:“已复置在外副都统制,裨赞主帅商议军事、
觉察奸弊,所有本司文字与都统连衔,调发军马并听都统指挥,月旦亦许上表。”
平江、许浦水军,乾道置副都统以领之。
○统制
统制、统领官,三衙及御前军将佐也。祖宗时,禁兵但以路分都监等领之。
渡江後,大军又有统制、同统制、副统制、统领、同统领、副统领等,其下乃有
正将、副将、准备将之名、皆偏裨也。旧制,准备而上,自主帅升差,仍先申枢
密院定察。绍熙四年,诏江上升差统制至准备将,令主帅解发三人,赴总领所内
选一名。庆元三年,诏升差并委主帅,自是主帅之权复重矣。
○都总管(副总管附)
魏黄初始置都督诸州军事。後周改都督诸军事为总管。武帝时,以王谦为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