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1-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後率之以仁义,鼓之以威声,超大江而跨黄河,抚九州而复旧土。则恋本之志,
乃速申於当年,在始暂勤,要终必易。”於是依界土断,唯青、兖、徐三州人居
晋陵者,不在断限,诸流寓郡县多被并省。
宋孝武大明中,王元谟请土断雍州诸侨郡县(今襄阳、汉东等郡也)。
齐高祖建元二年,诏朝臣曰:“黄籍,人之大纪,国之理端。自顷氓伪已久,
乃至窃注爵位,盗易年月。或户存而文书已绝,或人在而反记死叛,停私而云隶
役,身强而称六疾,皆政之巨蠹,教之深疵。比年虽改籍书,终无得实。若约
之以刑,则人伪已远;若绥之以德,又未易可惩。诸贤并深明理体,各献嘉谋,
以何科算能革斯弊也。”
虞玩之上表曰:“宋元嘉二十七年八条取人,孝建元年书籍,众巧之所始也。
元嘉中,故光禄大夫傅崇,年出七十,犹手自书籍,躬加隐校。古之共理天下,
唯良二千石,今欲求理正,其在勤明令长。凡受籍,县不加检勘,但封送州,州
检得实,方下归县。吏贪其赂,人肆其奸,奸弥深而弥多,赂逾厚而答逾缓。
自泰始三年至元徽四年,扬州等九郡黄籍共七万一千馀户。於今十一年矣,而
所正者犹未四万。神州奥区,尚或如此,江、湘诸郡,尤不可言。愚谓宜以元嘉
二十七年籍为正。人惰法既久,今建元元年书籍,宜更立明科,一听首悔,迷而
不返,依制必戮。使官长审自检校,必令明洗,然後上州,永以为正。若有虚昧,
州县同咎。今户口多少,不减元嘉,而版籍顿阙,弊亦有以。自孝建以来,入勋
者众,其中操干戈卫社稷者,三分殆无一焉。寻苏峻平後,庾亮就温峤求勋簿,
而峤不与,以为陶侃所上,多非实录。物之怀私,无代不有。又有改注籍状,诈
入仕流,昔为人役者,今反役人。又生不长,便谓道人。或抱子并居,竟不编
户,迁徙去来,公违土断,属役无漏,流亡不归。法令必行,自然竞反。为理不
患无制,患在不行;不患不行,患在不久。”帝省表,纳之。乃别置校籍官,置
令史,限人一日得数巧,以防懈怠。至武帝永明八年,谪巧者戍缘淮各十年,百
姓怨咨。帝乃诏曰:“既往之愆,不足追咎。自宋明以前,皆听复注。其有谪
边疆,皆许还本。自此後有犯,严其罪。”
梁武帝时所司奏,南徐、江、郢逋两年黄籍不上。帝纳尚书令沈约之言,诏
改定《百家谱》。
约上言曰:“晋咸和初,苏峻作乱,版籍焚化。此後,起咸和三年以至乎宋,
并皆详实,朱笔隐注,纸连悉缝。而尚书上省库籍,唯有宋元嘉中以来者。晋代
旧籍并在下省左人曹,谓之“晋籍”。有东西二库。既不系寻检,主者不复经怀,
狗牵鼠,雨湿沾烂,解散於地,又无扃。此籍精详,实宜保惜,位高官卑,
皆可依按。宋元嘉二十七年,始以七条徵发。既立此科,苟有回避,奸伪互起,
岁月滋广,以至於齐。於是东堂校籍,置郎、令史以掌之,而簿籍於此大坏矣。
凡粗有衣食者,莫不互相因依,竞行奸货,落除卑注,更书新籍。通官荣禄,随
意高下。以新换故,不过用一万许钱,昨日卑微,今日仕伍。凡此奸巧,并出愚
下,不辨年号,不识官阶,或注义熙在宁康之前,或以崇安在元兴之後,此时无
此府,此年无此国。元兴唯有三年,而猥称四年;又诏书甲子,不与长历相应。
如此诡谬,万绪千端,校籍诸郎,亦所不觉,不才令史,更何可言?且籍字既细,
难为眼力,寻求巧伪,莫知所在,徒费日月,未有实验。假令兄弟三人,分为三
籍,一籍祖父官,其二初不被,同堂从祖以下,固自不论。诸如此例,难可
悉数。或有应而不,不须而。所既多,理无悉当,怀冤抱屈,非止百
千,投辞请诉,充曹刃府,既难领理,交兴人怨。於是悉听复注,普停洗。
既蒙复注,则莫不成官。此盖核籍不精之巨弊也。臣谓宋、齐二代,士庶不分,
杂役减阙,职由於此。自元嘉以来,籍多假伪,景平以前,既不系检,凡此诸籍,
得无巧换。今虽遗落,所存尚多,宜有徵验,可得信实,其永初、景平籍,宜移
还上省。窃以为晋籍所馀,须加宝爱,若不留意,则远复散失矣。不识胄允,非
谓衣冠,凡诸此流,罕知其祖。假称高、曾,莫非巧伪,质诸文籍,奸事立露,
徵覆矫诈,为益实弘。又上省籍库虽直郎题掌,而尽日科校,唯令史独入,籍既
重实,不可专委群细。若入库检籍之时,直郎、直都,应共监视,写籍皆於郎、
都目前,并皆掌置,私写、私换,可以永绝。事毕郎出,仍自题名。臣又以为巧
伪既多,并称人士,百役不及,高卧私门,致令公私阙乏,是事不举。宜选史传
学士谙究流品者为左人即左人尚书,专共校勘。所贵卑姓杂谱,以晋籍及宋永初、
景平籍在下省者对共雠校。若谱注通籍有卑杂,则条其巧谬,下在所科罚。”帝
以是留意谱籍,诏御史中丞王僧孺改定《百家谱》,由是有令史、书吏之职,谱
局因此而置。始,晋太元中,员外散骑侍郎贾弼好簿状,大披群族,所撰十八州
百一十六郡,合七百一十二卷,士庶略无遗阙,其子孙代传其业。宋王弘、刘湛
并好其书。弘日对千客,不犯一人讳。湛为选曹,始撰百姓谱,以助铨序,伤於
寡略,齐王俭复加去取,得繁省之衷。僧孺为八十卷,东南诸族别为一部,不在
百家之数。
按:魏、晋以来,最重世族,公家以此定选举,私门以此订婚姻,寒门之视
华族,如冠屦之不侔。则夫徭役贱事,人之所惮,固宜其改窜冒伪,求自附流品,
以为避免之计也。然徭役当视物力,虽世族在必免之例,而官之占田有广狭,泽
之荫後有久近,若於此立法以限之,不劳而定矣。不此之务,而方欲改定谱籍,
虽曰选谙究流品之人为郎、尚书以掌之,然伪冒之久者滋多,非敢於任怨者谁肯
澄汰?如杨期、井韶至以耻愤构逆乱,则澄汰亦岂易言哉!
陈文帝天嘉初,诏曰:“自顷编户播迁,良可哀伤。其亡乡失土,逐食流移
者,今年内随其乐,来岁不问侨旧,悉令著籍,同土断之例。”
按:《周官》之法,贵者、贤者及新之迁徙者,皆复其征役,後世因之。
故六朝议征役之法,必以土断侨寓,正谱籍为先。然自晋至梁、陈,且三百年,
贵者之泽既斩,则同於编氓;侨者之居既久,则同於土著,难以稽考。此所以伪
冒滋多,而议论纷纷也。
後魏初不立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人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谓之“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徵敛,倍於公赋。孝文太和十年,纳给事
中李冲之说,遂立三长(三长谓五家一邻长,五邻一里长,五里一党长)。
李冲以为三正理人,所由来远,於是创三长之制,曰:“宜准古,五家立一
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取乡人强谨者。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党
长三,所复复征戍,余若民。三长三载亡愆,则陟用之一等。”太后览而称善,
引见公卿议之。中书令郑羲、秘书令高等曰:“冲求立三长者,乃欲混天下为
一法,言似可用,其实难行。”太尉元丕曰:“臣谓此法若行,公私有益。”咸
称方今有事之月,校比人户,新旧未分,人心劳怨,请过今秋,至冬闲月,徐乃
遣使,於事为宜。冲曰:“人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若不因课时,百姓徒知立
长校户之勤,未见均徭省赋之益,心必生怨。宜及课调之月,令知赋税之均。既
识其事,又得其利,因人之欲,为之易行。”著作郎傅思益进曰:“人俗既异,
险易不同。九品差调,为日已久,一朝改法,恐成扰乱。”太后曰:“立三长则
课有常准,赋有常分,包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遂立三长,
公私便之。
北齐令人居十家为比邻,五十家为闾里,百家为族党。一党之内,则有党族
一人、副党一人、闾正二人、邻长十人,合十有四人,共领百家而已。至於城邑,
一坊侨旧或有千户以上,唯有里正二人、里吏二人。里吏不常置。隅老四人,非
是官府,私充事力,坊事亦得取济,若论外党,便是烦多。
齐文宣始立九等之户,富者税其钱,贫者役其力。
隋文帝受禅,颁新令,五家为保,保有长,保五为闾,闾四为族,皆有正。
畿外置里正,比闾正,党长比族正,以相检察。
苏威奏置五百家乡正,令理人词讼。李德林以为:“本废乡官判事,为其
里闾亲识,判断不平,今令乡正专理五百家,恐为害更甚。且今时吏部总选人物,
天下不过数百县,於六七百万户内铨简数百县令,犹不能称其才,乃欲於一乡之
内选人能理五百家者,必恐难得。又即要荒小县有不至五百家者,复不可令两县
共管一乡。”敕内外群官就东宫会议。自皇太子以下多从德林议。苏威又言废郡,
德林语之云:“修令时,公何不论废郡为便?令出,其可改乎?”然高同威之
议,遂置之。十年,虞庆则於关东诸道巡省使还,并奏云:“五百家乡正专理词
讼,不便於人。党与爱憎,公行货贿。”乃废之。
唐令,诸户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邻为保。每里设正一人
(若山谷阻险,地远人稀之处,听随便量置),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
违,催驱赋役。在邑居者为坊,别置正一人,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并免其课
役。在田野者为村,别置村正一人,其村满百家,增置一人,掌同坊正。其村居
如满十家者,隶入大村,不须别置村正。天下户,量其资产升降,定为九等,三
年一造户籍,凡三本,一留县,一送州,一送户部,常留三比在州县,五比送省
(仪凤二年二月敕:自今以後,省黄籍及州县籍也)。诸里正,县司选勋官六品
以下、白丁清平强者充。其次为坊正。若当里无人,听於比邻里简用。其村正,
取白丁充。无人处,里正等并通取十八以上中男、残疾等充。
开元十八年,敕:“天下户等第未平,升降须实。比来富商大贾多与官吏往
还,递相凭嘱,求居下等。自後如有嘱请,委御史弹奏。”
广德二年,敕:“天下户口委刺史、县令据见在实户,量贫富等第科差,不
得依旧籍帐。”
睿宗景€二年,监察御史韩琬陈时政,上疏曰:“往年两京及天下州县学生、
佐史、里正、坊正,每一员阙,先拟者辄十人。顷年差人以充,犹致亡逸,即知
政令风化渐以敝也。”
宣宗大中九年,诏以州县差役不均,自今每县据人贫富及役轻重作差科簿,
送刺史检署讫,炼於令厅,每有役事,委令据簿轮差。
周显德五年,诏诸道州府,令团并乡村。大率以百户为一团,每团选三大户
为耆长。凡民家之有奸盗者,三大户察之;民田之有耗登者,三大户均之。仍每
及三载即一如是。
宋太祖皇帝建隆三年,旧制:凡有课役,皆出於户民,郡国辇运官物,率以
侨居人充。至是,始令文武官、内诸司、台、省、监、诸使,不得占州县课役户,
及诸州不得役道路居民为递夫。五月,诏令、佐检察差役有不平者,许民自相纠
举。京百官补吏,须不碍役乃听。
国初循旧制,衙前以主官物,里正、户长、乡书手以课督赋税,耆长、弓手、
壮丁以逐捕盗贼,承符、人力、手力、散从官以奔走驱使;在县曹司至押、录,
在州曹司至孔目官,下至杂职、虞侯、拣、掐等人,各以乡户等第差充。
乾德五年,又禁诸州职官私占役户供课。
太宗太平兴国三年,京西转运使程能上言:“诸州户供官役素无等第,望品
定为九等,著於籍,以上四等量轻重给役,馀五等免之,後有贫富,随所升降。
望令本路施行,俟稍便宜,即颁於天下。”诏令转运使躬裁定之。
七年,令两京诸州、府部民,有乏种及耕具、人丁者,许众共推择一人,练
土地之宜,明种树之法者,县补为农师,令相视田亩沃瘠及五种所宜,指言某处
土地宜植某物,某家有种,某户有丁男,某人有耕牛。即令乡三老、里胥与农师
周劝民分於旷土种莳,俟岁熟共取其利。为农师者蠲税外,免其他役。民家有嗜
酒赌博者、怠於农务者,农师谨察之,白於州县论其罪,以警游惰焉。九年,以
其烦扰,停之。
淳化五年,令天下诸县以第一等户为里正,第二等户为户长,勿得冒名以给
役,讫今循其制。
宋朝凡众役多以厢军给之,罕调丁男。大中祥符五年,提点府界段惟几发中
牟县夫修马监仓,群牧制置使以厩卒代焉,因下诏禁之。
天禧元年,又诏治河勿调丁夫,以役充。
乾兴元年十二月(时仁宗已即位,未改元),臣僚上言:“伏见劝课农桑,
曲尽条目,然乡闾之弊,无由得知。朝廷惠泽虽优,豪势侵陵罔暇,遂使单贫小
户,力役靡供。乃岁丰登,稍能自给,或时水旱,流徙无踪,户籍虽有增添,农
民日以减少。以臣愚见,且以三千户之邑五等分算,中等已上可任差遣者约千户,
官员、形势、衙前将吏不啻一二百户,并免差遣,州县乡村诸色役人又不啻一二
百户,如此则二三年内已总遍差,才得归农,即复应役,直至破尽家业,方得休
闲。所以人户惧见稍有田产,典卖与形势之家,以避徭役,因为浮浪,或纵惰游。
更有诸般恶幸影占门户,田土稍多,便作佃户名目,若不禁止,则天下田畴半为
形势所占复。请自今见任食禄人同居骨肉,及衙前将吏各免户役者,除见庄业外,
不得更典卖田土,如违,许人告官,将所典卖没官,自减农田之弊,均差遣之劳,
免致私役不禁,因循失业。其罢俸、罢任、前资官元无田者,许置五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