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新湖南报人-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 纯 女 28岁 共青团员 编辑保留公职劳教自谋生计
唐荫荪 男 30岁 盟员、团员编辑监督劳动改正后逝世
张志浩 男 35岁编辑开除公职劳教
李长恭 男 26岁编辑开除公职劳教 文革中在劳改中被迫害致死
张少锋 男 32岁资料组负责人监督劳动61年被迫害致死
周艾从 男 35岁编辑开除公职劳教
郑昌壬 男 30岁 共青团员 编辑开除公职劳教
刘皓宇 男 26岁 中共党员 编辑撤职降薪
严伯嘉 男 27岁 中共党员 编辑降职降薪 58年摘帽取消预备党员资格
何新明 男 23岁 中共党员 编辑撤职降薪
鲁 峋 男 24岁 中共党员 编辑降职降薪
伍国庆 男 23岁 共青团员 编辑撤职降薪
黄保定 男 26岁编辑监督劳动后自谋生计
易 地 男 32岁美术编辑开除公职劳教
谌 震 男 37岁编辑判处徒刑
李福全 男 25岁 共青团员 编辑撤职降薪
段汝雯 男 31岁 共青团员 资料员 撤职降薪60年被送劳教
刘凤翔 男 26岁 中共党员 农民报编委 开除公职劳教69年被判刑15年
70年遭枪决
张海辉 男 30岁 中共党员 农民报编委 撤职降薪
黄德瑜 男 34岁 中共党员 农民报编辑 57年不堪凌辱出走失踪一直不知下落
萧 湘 男 32岁农民报编辑 开除公职劳教文革中被错判徒刑
邹 超 男 24岁 中共党员 农民报编辑 撤职降薪63年被迫害致死
姚 平 男 28岁农民报编辑 监督劳动
刘哲澄 男 28岁农民报编辑 撤职降薪
说明:一、上表中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均被开除党团籍,但像张雨林、袁家式、杨德嘉、严伯嘉于58年摘帽,
前三人恢复党籍,严伯嘉被取消预备党员资格,此种情况不知其他地方有否先例。
二、上表中有四对夫妇,一对兄弟,一对叔侄,到59年,上表中有苏辛涛的妻子、张慎恒的丈夫被划为右
倾机会主义分子。
三、当年湖南农民报直属新湖南报领导。总计划为右派分子的共五十四人,还内定了二十多个中右分子,
加起来人数达编辑部的一半有多。
*年龄为1957年时的年龄
新湖南报1956年办报方针争论和1957年反右扩大化
摘自《湖南省志第二十卷·新闻出版志·报业》
为了贯彻1954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报社于1955年向读者广泛征求意见,从收回的近千份调查表看,《新湖南报》的新闻报道,反映人民群众多方面的活动不够,存在着公式化、概念化、迟缓、冗长、不够通俗等严重缺点。编委决定在报社内部开展如何改进报纸的讨论,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农村报道方面。当时的报纸以农村报道为主,每每是满版的春耕、积肥、抗旱、防汛,年年唱〃四季歌〃,且多是长篇大论,读者不爱看。编辑部多数同志强烈要求改革,主张从报纸的特点出发,以抓政治思想为重点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应当办得丰富多彩,充满群众的声音,不能只有〃天线〃,而且要有〃地线〃(指从群众中来的反映、意见和要求),报纸宣传固然要以党的中心工作为中心,但同时要抓好一般社会问题和群众生活问题的报道。这些意见,和同年7月《人民日报》改版的精神是一致的,但由于当时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进展过急,省委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省志编者注:即周惠)却嫌报纸突出中心还不够,报社少数领导(省志编者注:即官健平、孟树德)坚决主张贯彻他的指示。
1956年3月一组关于农业社包工定额的经验介绍加剧了上述两种意见的对立。这组报道共九篇,最突出的是3月11日《长沙合心农业社进行分季分级定额的作法》一文,长一万多字,登了整整一版,其中定额表占一半以上,将169项农活,按春夏秋冬四季和副业,分为1-7级,定出工分标准,全部是烦琐的数字。文章透露,定额公布后,〃社员顾虑多〃,但报纸却当作样板向全省推荐。不久编辑部内部举办改进报纸工作展览会,把这篇文章当作反面典型,并加了批语:〃究竟是内部刊物,还是党报?竟用如此大的篇幅来刊登只供少数人阅看的东西!何况在此以前已刊登过不少类似的了。难怪人们说它是'大地主'!〃〃大地主〃一词,出自胡乔木《短些,再短些》一文,本是形容文章过长,浪费了报纸的篇幅。有人(编者注:即官健平)却指责说:〃最露骨的是把合心乡的经验当作恶霸大地主。……省委书记和农村工作部长作了广播,要在全省推广。如果我们真的把它打倒不登,那能算是省委机关报吗?〃
这场争论在编委中持续半年之久,虽经省委出面干预,仍未能作出结论。1957年〃鸣〃、〃放〃中,编辑部同志要求把争论情况公开,于是编印了《新湖南报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争论意见》两辑,6月8日,编委一致通过,并经省委批准,认定这场争论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留待反右派斗争结束后再解决。但不久即被当作敌我矛盾处理。在1956年主张改革的同志,都被指责为〃有着顽强的资产阶级立场和严重的资产阶级新闻观点,错误地援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断章取义地曲解中央文件和指示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集团〃。当时《新湖南报》编辑部包括《湖南农民报》在内,不过一百四五十人,被打成右派的有54人,占当时编辑部总人数的1/3,且多是新闻工作骨干,其中编委8人,包括原社长邓钧洪、原副总编辑苏辛涛等。有的同志早已调离报社,也调回批斗,株连之广,比例之大,损失之重,全国新闻界无出其右。1979年落实政策,当年错划的右派全部改正,有六人已不幸逝世。
反右派斗争的报道,也因政策上的偏差,造成了严重后果。1957年6月1日的社论,充分肯定湖南省政协一届三次会议,说它开得生动活泼,集中了各方面的意见,〃将对我省建设事业发生良好作用,对我们党内正在进行的整风运动起良好作用。〃仅隔了20天,即对各民主党派的许多负责人点名批判,报上点名的知名人士包括杜迈之、康德、刘岳厚、徐君虎、向德、程星龄、陈新民、陈孝禅等,后均被打成〃右派〃或〃极右派〃。在批判中不能容忍任何不同意见。如老报人康德,认为民盟湖南省委秘书长杜迈之只是思想右倾,这即构成他的罪状之一。报社编委傅白芦,在副刊上发表了一篇杂文《没有意见的人》,内云:〃对上没有自己的意见,老爷说的没有错;对下没有人家的意见,老子说了算。〃原是批评某些干部的恶劣作风,却被指为〃诬蔑〃报社总编辑官健平。
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严重地挫伤了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后一段时间,该报不敢登小品文、社会新闻,不敢提知识性、趣味性,批评与自我批评也基本停止,报道内容日趋单调。(原载《湖南省志第二十卷·新闻出版志·报业》231-234面)
汪澍白读《天道周惠与庐山会议》有感
广东旅游出版社最近推出《天道周惠与庐山会议》(以下简称《天道》)一书,颇为引人注目。此书封面虽印有〃权延赤作品自选集〃的字样,但封里〃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却注明为〃革命回忆录〃。翻看内容,上集4章记述周惠1978年复出的经过和他在内蒙古的功业,其中又穿插了他的身世和早年参加革命战争的一些故事情节。下集9章记述了周惠从大跃进到庐山会议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又加上了毛泽东身边卫士在某些具体情节上的补充。合上下两集13章,基本上是周惠的一本口述自传,经权延赤等记录并加工整理成书。
在此以前,春秋出版社与湖南教育出版社已于1988年共同推出李锐作的《庐山会议实录》(以下简称《实录》)。李锐曾经担任过毛泽东的兼职秘书。他自始至终参加了庐山会议,并参与了文件起草和会议记录工作。后来他被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却幸而保存了一些会议的原始记录,平反以后,他又作了一些补充调查,终于撰成《实录》一书,被海内学者奉为信史。
周惠是作为湖南省委书记参加会议的。他在庐山曾经有一只脚踏上了〃彭、黄、张、周〃那只船。40年来人事沧桑,当年的风云人物零落略尽。周惠是幸存者之一,现在他还能打起精神追述当年所见所闻所感,并托人笔录成书。这对于人们从多方面来研究波谲云诡的庐山会议,自然是难得的史料。
不过,《天道》与《实录》的写法不同。其一,此书〃尾语〃自称为〃一段长篇的夹叙夹议的散文纪事〃。议论横生,带有反思历史的意味。其二,循名以责实,〃天道〃是一顶大而无当的帽子,庐山会议是背景材料,周惠才是全书的主角。显示出浓郁的个人色彩,但却缺乏自我反思。
就历史反思来看,书中第131页写道:
亲身经历,切身感受,他认识到毛泽东不是神,也有错误,而且说不得,更不能容许有隔阂的人说;而毛泽东又功高如山,在全党享有极高权威,在他面前,整个中央委员会都不得不屈从。这种带有封建特色的政治结构,必将导致独裁,则全党只能寄希望于毛泽东的英明和正确。一旦他不英明不正确,则全党将在劫难逃,因为没有任何制衡力量可以挽救党和国家不走向歧路。
周惠通过他的切身经验,清醒地认识到个人迷信和独裁的危害,并公开发出从体制上进行结构改革的呼声,这是可贵的。此外,他还对毛泽东在党内和人民内部施用权谋以及党的高级干部在政治运动中见风转帆等消极现象,有所议论,这也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评议。其具体情节,此处不赘。
我想着重指出,反思历史与反思自我是互相联系的。反思历史达到一定的深度,必然要反省和批判自我。同时,也只有敢于反省和批判自我,才会真正提高反思历史的深度。巴金的《随感录》之所以感人肺腑,就因为他在反思历史时,时时处处严于解剖自已。周扬在文艺界长期执行〃左〃的路线,整倒过不少人,但晚年在反思历史时,对自己的过去有所省察与悔悟,也能得到人们的谅解。周惠这本口述自传的致命弱点,恰恰是过多的自我吹嘘,而缺乏最起码的抚躬责已。此书第3_3_6_页写道:〃在内蒙古,在中央,大书几笔,可以心安理得地说:无愧此生。〃令人感到蹊跷的是,为什么他会独独漏掉了在湖南的功业呢?这当然不是偶然的疏忽,而是有意的回避。据我所知,他在湖南的确做了一些亏心事,最遭人非议的有两桩。
第一桩是1957年的反右。
周小舟是一个谦谦君子,言必有信。1956年中共八大以后,他对中央关于重点转移的决策和在学术文化领域推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一直是积极认真的。待到1957年5月中旬,毛泽东在《事情正在起变化》中提出〃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反右策略,6月中,中共中央下达反击右派的指示,周小舟的思想就跟不上来。周惠却是得心应手,而且独到地把湖南反右的重点由党外推向党内,将矛头直指《新湖南报》编辑部。
原来《新湖南报》是中共湖南省委的机关报。1949年8月长沙解放后,李锐与朱九思分任该报社长与总编辑,报纸办得很出色。当时,周小舟是省委宣传部长,几乎每天晚上都去报社看大样,同编辑部的人相处很好。两年以后,李、朱相继调离,由副社长邓钧洪与副总编辑苏辛涛主持工作。稍后,省委换班,周小舟受命为省委第一书记;周惠为省委常务书记,并兼管报纸工作。周惠对邓钧洪说:〃省委的指示和文章要登头版头条,要用碗大的字做标题。今天登了,明天还要登。〃周惠不仅要求自已的讲话和文章在版面上要特别突出,连他所主管的农村工作的经验与技术,也要在版面上压倒一切。邓钧洪对贯彻周惠的指示不积极,被调离。接着,周惠便将他在益阳地委书记任内看中的官健平安排到报社当总编辑,官到任以后,曲意奉承周惠的指示,让版面上塞满指示、布告以及农业技术经验的报道,把一张报纸办得死气沉沉,招致广大读者不满,编辑记者也感到十分苦闷。编委为此于1956年展开了关于办报方针的讨论。周惠为了给官健平撑腰,先后安排书记处的李瑞山、胡继宗以及华国锋等领导人前来参加讨论。但李、胡持中立态度,华国锋一言未发,官健平在社内依然十分孤立。周小舟强调:〃真理越辩越明。〃主张把讨论继续下去。周惠却恨恨地说:〃报社的问题,匈牙利的问题,是一码事。〃
一年以后,反右派斗争进入高潮。周惠认为机不可失,便动手拿新湖南报开刀。周小舟迫于形势,无力阻挡。他眼看编辑部那些熟识的朋友,即将划入敌人的阵营,感到〃忧心如焚,难以自解。思之再三,只有退避。〃(见《周小舟传》第57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11月版)于是,他急电中央请假去青岛养病,并举周惠代理省委第一书记。周惠接手以后,便责令官健平,将在1956年办报方针的争论和1957年整风鸣放中对自己的领导稍有不满者,一律打入另册。报社编辑记者145人,打出右派54人,占编辑部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而且党员与领导骨干在右派中的比例又特高。编委10人,除主持反右的总编辑官健平与秘书长孟树德以外,其余8人,无一幸免。就这样挖出了湖南独有、举国无双的最庞大的一个〃反党右派集团〃!
〃文革〃中揭批〃走资派〃,类多捕风捉影、诬蔑不实之词,但也不排除偶有歪打正着者。官健平即是一例。他在历次运动中都依靠保护伞蒙混过关。到〃文革〃时,失去了保护伞,终于查明他早在三十年代就追随〃反共救国团〃,打杀过共产党人。抗战时期,接受特务训练,担任过国民党湘桂铁路特别党部的监察委员。抗战胜利后,又伪造历史,混入中共党内,窃据要津。他填的履历表,姓名、籍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