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全集-第6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堂堂世界,朗朗乾坤,因医生消毒不善,而传染的疾病,比比皆是,而尤以眼科的急性结膜炎最烈,多少人白着眼睛进去,红着眼睛出来。如果不是像柏杨先生三人有志一同的奇景,不要说红着眼睛出来,就是瞎着眼睛出来,也有口难言。台北天津街那家最最着名的眼科诊所,都是用手动水龙头和棉质的毛巾,我的学生陈丽真女士的母亲在该诊所开刀了白内障之后,立刻就隆重的感染上急性结膜炎,躺床半月。想一想吧,用满染病毒的手去扭开自来水龙头,沖洗之后,再用该手去关水龙头,龙头上的病毒岂不原封不动的再衣锦荣归?接着往毛巾上一擦──有些医生索性往裤腿上一擦,龙头和该毛巾遂成了聚宝盒,要啥病毒有啥病毒,要啥细菌有啥细菌。文良彦先生的诊疗室,水龙头设在盆下,是用腿控制开关的。双手沖洗之后,撕一纸巾,用毕一扔了之,这种情形,自不会闯出杀手。而且这种设备──腿开关代替手开关,纸巾代替毛巾,固花不了多少钱,而竟有人偏偏维持古老传统,是无知乎,是视病人如刍狗乎。如果是无知,政府有权教他关门。如果视病人如刍狗,吃定啦,小民就应跟他缠斗到底,使他难以下嚥。
暂时的对策是,奉劝各位眼疾朋友,当你投奔眼科医生求治时,如果发现该医生仍是用的手开关龙头,仍是用的毛巾,奉劝你掉头就跑,千万别效法柏杨先生,弄得如此窝囊下场。
交通混乱大国
──用国家的权力整理交通,易如反掌,只看有没有能力反这一掌。
八○年代第八愿是──斑马线安如泰山。
去年(一九七九)十月间,台北西门町闹区,曾出现一幕使人击节称讚的镜头,一对由香港回国,参加庆典的母女,被困在斑马线上,像被困在颱风眼里一样,望着四面八方汽车滚滚,既没有本领杀出重围,只好抖成一团,抱头痛哭。呜呼,她们最大的错误,是把台湾当成了香港,香港的斑马线是行人优先的安全地带,却不知台湾的斑马线,另有妙用,似乎是专门为一些白癡设下的陷阱。最近剪贴六○年代的报纸,就看到一则两位护士小姐在斑马线上被压死的新闻。一时官嘴乱张,其声如雷,保证非改进不可。於是不久,吾友唐明道先生,就在新竹任教的清华大学堂门口的斑马线上,如法炮制,死在卡车轮下。官嘴再度乱张,其声再度如雷,同样保证非改进不可。而就在去年(一九七九),三重市格致中学堂女学生洪淑贞,起而破坏官嘴威信,也在斑马线上丧生。接着台北中学堂学生孔祥辉,被诱上斑马线,惨死在巨轮之下,官嘴又要乱张,又要再来一个其声如雷之际,板桥国民小学堂工友吕福林先生,跟唐明道先生同一命运,在校门口的斑马线上,也被撞的隆重崩殂。
看到一连串斑马线的伟大成就,对於身陷斑马大阵中的那对抱头痛哭的母女,不禁担心,那一天有没有发生「一次车祸,两条人命」,报上没有报导,大概二位前生积德,终逃大难。看起来外国的斑马线月亮,却是比中国斑马线月亮圆,凡是一口咬定中国斑马线月亮圆的朋友,在通过斑马线的时候,千万别心惊肉跳。呜呼,台湾的斑马线等於聋子的耳朵,早已有口皆碑,宏扬世界。而司机老爷的豪情万丈,也属奇观。有两位洋大人坐计程车,一路上翻江倒海,把他们吓的牙齿咯咯作响,司机老爷瞪眼曰:「有啥可怕的,包管平安无事,台湾司机,都是第一流的。」洋大人战战兢兢曰:「然则,第二流的何在?」司机老爷曰:「第二流的早都撞死光啦。」
在这种定义下,台湾司机不但是第一流的,而且台湾也成为司机的乐园。一位英国朋友有次表示他最喜欢台湾的交通秩序,这倒是天下奇闻,问他理由,他曰:「在英国开车,必须靠左边走,在美国开车,必须靠右边走,把人拘束的动辄得咎。只有在台湾开车,靠哪边走都行,左右逢源,好不快活。」我一听这小子语带讽刺,卷起袖子,就要动粗,他曰:「老头,不要耍赖,你前年被撞,那辆车子是靠哪边走的?」一下子堵住尊嘴。一九七八年我老人家在台北北新路上,就是被靠左飞驰的傢伙,干了一记,若没有太白金星暗中呵护,当时就脑震荡矣。然而,一直到今天,北新路上风光依旧,汽车机车脚踏车,照样左右开弓,想靠哪边走,就靠哪边走。根据柏老对官场的了解,必须等到撞倒一个大哼之辈,这种景观才有改变的可能。否则的话,恐怕要永垂不朽。
台北市长李登辉先生,曾於今年(一九八○)一月二十二日起,以雷霆万钧之力,整顿交通,一霎时警察云集,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倒也立竿见影。最见影的地方是斑马线,心胆俱裂的行人,忽然发现汽车老爷竟然叽的一声停下来,而请他先行通过,那真是自从盘古立天地,从来没有的场面,受宠若惊之余,随之感激涕零。然而,两个星期一过,警察不见,一切又恢复草昧时代的原状,回首那一段短短的美好日子,恍如一场甜蜜的梦。
史书上常有一句话曰:「此非人力,乃天意也。」看起来我们之成为交通混乱大国,大概是上天五百年前就注定了的,要想改善,只有求告玉皇大帝手下留情矣。盖交通混乱问题像一座庞大冰山,斑马线不过露出水面的一个小角,如果钻到水面下瞧瞧,准魂飞魄散。
司机老爷的训练,是冰山最最下面底层的一部份。台湾在这方面的努力,首先奠定了交通大乱的基础。盖驾驶训练,跟古代的科举,今代的恶补,一模一样,目的只在应付考试,不在实用。所以只教学生「上坡起步」「倒车入库」「路边停车」,凡考的都教,不考的都不教。於是,驾驶执照虽然到手,百分之九十九都不敢上路,上路的朋友,全凭胆大包天。有一次,一位考取驾驶执照不久的老奶,以请吃小馆作诱惑,要我陪她兜风,既有吃的,当然就范。可是每逢遇到转弯,她就叫曰:「老头,替我看看右边有没有来车?」几次之后,我曰:「这种事怎么总是烦我?」她曰:「教你坐在旁边,就是要你代我看看的呀。」我曰:「你为啥不看照后镜?」她一楞曰:「啥叫照后镜?」呜呼,她阁下连照后镜都不知道,却在马路上乱跑。她看我眼如铜铃,不禁哭丧着脸曰:「没人教我啥是照后镜呀。」
司机老爷大部份开车的知识和技能,几乎都是闯天下闯出来的,闯的好,闯出万儿,成了第一流司机。闯的不好,就用不着说啦。壮哉,连身家性命的照后镜都不知道,斑马线更置之度外矣。而且知道啦也没有用,有些车子见了斑马线,倒是停上一停,让行人先走的。可是如果其他的车子不停,仅一部车子停,等於白停。有些傢伙像奔丧似的飞驰而过,还要照你吐一口痰,意思是曰:「他妈的,你可文明呀。」
目中无斑马线,当然也没有黄线。台北停车问题,已到了严重阶段。记得六○年代时,美国对大学生作一个调查,问他们最烦恼的事是啥,结果停车问题佔第一位。我老人家当时就一百个想不通,一直到八○年代,才算想通。盖六○年代时,台北汽车不多,想停哪里就停哪里(当然,想停到平交道上可不行)。如今汽车多如蚂蚁,想停到哪里就偏不到哪里,能停到黄线上还算三生有幸,有时候想找个黄线停都找不到,早已客满啦。台北市政府曾发出恐吓,谁要再停到黄线上,就要把它拖到六个水门。结果五分钟热度一过,黄线的权威仍然泡汤。事实上,至少有百分之八十的黄线可以取消。而且,有些地方不过是霸王线,像有些大衙门,包括有些大店铺──如银行、公司之类,或仗着势大,或仗着财粗,索性把门前的国有土地,收归私有,画上黄线,即令空着,小民的车也不能停。看情形将来终有一天,为了停车的争执,要头破血出。
仍是一个古老的建议,维持交通秩序,唯一的途径是重罚──当然是公平合理的重罚。决不能诉诸公德心,只有诉诸重罚。除了重罚,纵是观音菩萨加李铁拐先生下凡,都没办法。这是法治的基本精神。可是一谈「法治」,儒家系统的「礼治」就蠢蠢而动。台北某报的「短评」老爷,就是一例,他曰:「处罚的吓阻作用,仅能收效於一时,却不能维持长久。必须培养驾驶人的礼让风度,才是整顿交通的根本之道。」呜呼,有此一念,台湾的交通就铁定非大乱到底不可。「礼治」数千年矣,已把中国搞成今天这种样子,再抛弃法治,而礼治下去,中国人无蟑类矣。盖恰恰相反,礼让不能持久,必须重罚,才是根本之道。没有「罚」的支持,「礼」就不能生根。吾友虞和芳女士在德国,一天晚上开车,看看左右没人,就闯了红灯,结果被附近的德国佬从窗帘缝中发现,告了一状,罚的她泪流满面,她曰:「并不是洋大人都知礼守法,实在是罚怕啦。」一个朋友在美国就有过一桩精彩艳遇,他阁下以台湾第一流司机的雄姿,在马路上左穿右插,如入无人之境。想不到一个洋大人尾追数十里,直追到家门口,用手枪指其胸脯曰:「我以后再发现你不守交通秩序,就教你四脚朝天。」吓的他以后开车,比孙子还乖。咦,只有在阻吓之下,才产生自我约束的力量。靠礼让,不过说的比唱的还好听。
一个国家的交通秩序,是一个国家的容貌。这个国家是不是健康茁壮,从他的容貌上可获得最重要的印象。我们并不为了做给洋大人看才去改进,但对镜自照,看见青筋暴涨,疮脓交加,难道不心如火焚乎哉。
小民听到的空话多啦,在八○年代,我们盼望行动。呜呼,用国家的权力整顿交通,易如反掌,只看有没有智慧,有没有能力,反这一掌。
到底是什么邦
──仅看纸上作业,中国是礼义之邦。但在行为上,我们却倒退到蛮荒。
八○年代第九愿是──愿中国成为真正的礼义之邦。
愿中国成为真正的礼义之邦,这话听起来有点刺耳,一位朋友吹鬍子曰:「依你的意思,中国现在是冒牌的礼义之邦啦。」柏杨先生曰:「我可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中国现在还没有资格当冒牌的礼义之邦,而简直是原始的蛮荒之邦。」一言未了,我顺手就把小板凳塞到他屁股底下,他才算没有昏倒在地,只坐下来发喘。我想,发喘的爱国之士,一定层出不穷,这就空口无凭,必须请贵阁下不要用情绪作直觉的判断,让我老人家先领你参观参观。第一个节目请参观婚礼
结婚是人生一件大事,即令离婚次数最多的电影明星,也都认为结婚是人生一件大事,否则既离之矣,何必再结之乎哉?盖在生命历程中,结婚乃一项跃进与突破,一男一女离开了所习惯的固有环境,跳到另一只船上,组成以彼此为中心的家,共同掌舵,驶入陌生而使人兴奋的海洋。这是多么重要的改变,所以,无论中国古老的传统,或西洋移植进来的宗教仪式,都是庄严的,在庄严和欢乐中充满了对这种改变的祝福。不要说古老的啦,纵在四○年代,乡间婚礼,一直都十分隆重,新郎要亲自去新娘家迎娶,或坐轿或坐车,回到新郎家后,一拜天地,感谢上苍的安排匹配。二拜高堂,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三拜──拜天地、拜父母,新郎新娘互拜之后,这时才正式成为夫妇。西洋的教堂行礼,具有同等意义,在肃穆的音乐声中,新郎伫立圣坛之前,新娘挽着老爹或老哥的手臂,徐徐而出,也就在圣坛之前,父亲把女儿,哥哥把妹妹,交给新郎,再由牧师或神甫,以上帝天主的名,宣佈他们结为一体。
然而,不知道啥时候开始,大概是君主政体根绝后不久吧,既嫌磕头太旧式,又嫌教堂太洋派,就发明了四不像,也就是迄今仍在奉行的「文明结婚」。婚礼遂不成为婚礼,而成了闹剧。礼堂也不成为礼堂,而成了叭蜡庙。贵阁下听过京戏乎,「叭蜡庙,好热闹,也有老来也有少,也有二八女多娇」。贺客很少祝福的心声,差不多都是前来逛庙会的。有些更东奔西跑,找朋觅友,眼目中根本没有婚礼,只有社交。盖大家虽然同在一个城市,却往往两年三年四五年,不见一面,只好把结婚礼堂,当做酒楼茶馆。。於是叽叽喳喳,人声沸腾,约典礼后打八圈马将者有之,约改天再聚聚者有之,至於叙叙离情,打听打听消息,感慨感慨年华老去,骂骂张三李四王二麻子,更属平常。证婚人在台上满腹经纶,声嘶力竭,全世界没有人听得见,连他自己都听不见。而介绍人者,往往是旱地拔 ,平空拔出来的,固不知新娘姓啥,也不知他所担任工作的神圣性,偶尔还扮演一下打诨角色,把闹洞房的一套端出,当着家人亲属的面,满口下流黄话,猥亵的程度,使美国花花公子的编辑老爷听啦,都得向派出所报案。老丑小丑,碰碰挤挤,说它是菜市场,还算积德,乃是亲友蒙羞,上苍垂泪之场也。第二个节目请参观丧礼
死亡比结婚,更是人生一件大事,一个人可能结很多次婚,却只能死一次亡,那是生命的终结,永远的终结。抛下他一生辛辛苦苦奋斗的成果,和至爱的亲眷,撒手归西。殡仪馆是他旅途的最后一站,过此一站,便永远停留坟墓中矣。丧礼的气氛,不仅庄严,更无限悲伤。古人「弔者大悦」,只是「悦」丧葬的仪式合礼,并不是高兴他死的好,死的妙。然而,现在流行的丧礼上,经常出现一种现象是,弔客一进门,先到灵前鞠躬致祭,家属在灵旁跪地叩头,悲痛时还有哭声,尤其是母老子幼的孤儿寡妇,哭声更断人肠。可是,该傢伙一扭身,家属哭声还没有停止,他就一个箭步,跳到另一个傢伙跟前,大喜曰:「哎呀,柏老,好久不见啦,看你面团团如富家翁,把老朋友都忘啦。」柏杨先生也大喜曰:「我正在找你哩,总是被他妈的一些红白帖子缠昏了头,走,咱们找地方摆摆龙门阵。」走到门口,迎面又来一物,两个冷血动物立刻蹶屁股曰:「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