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1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位同学,请看下面第八首:
【多中无一性。一亦无有多。如是二俱舍。普入佛功德。】
这首偈是「入佛功德」。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上二句双存,一多相别故」。多不是一,一不是多,一跟多并存,双存。第三句「双泯,相形夺故」。他底下就有说明,一因多才有一,因於多有一,所以「多中应有一。多因於一有,一中应有多」。现在是「多中无一,一无从矣」,一就不存在了。「一中无多」,那多也不存在了。「故二俱舍也」,这就第三句『如是二俱舍』。「而性相融通,入一即是入多,名普入也」。
清凉大师在《钞》里面有详细的说明,《钞》「入佛功德等者,文有三段」。第一段「略释经文」。在《疏钞》里面这段文详细,《纂要》里面节录得太简单了,不太容易懂。他这三段文,《纂要》只节录了第一段,我们刚才念的这是第一段。第一段不难懂,念念就明了了。可是这里头有很深的意思,如果清凉大师要不给我们做深入的分析,我们粗心大意往往就读过了、就看过了,体会不够深刻。
第二段里面「然一多相依互为本末,通有四义」,这个意思就深。我们看清凉大师给我们讲一跟多互为本末,这一多相依互为本末有四个意思。第一个「相成义,一多俱立」,从一显示多,从多显出一,这就是偈颂里面的前两句「一多俱存」。第二「相害义,形夺两亡,以相依故」,就没有自性。一,依多才显出一,所以一没有自性;多,依一才显出多,多没有自性。都没有自性,这就俱舍了。这是第二个意思。
第三个意思「互存」,就是互相依赖,这我们常讲相对,相对必须互相两个依靠。甲这边没有了,乙那边也不存在,必须两边都有,他才能够互相依赖、互相存在,这个意思并不难懂,互相依赖。我们也是从这个道理来消业障、来化解冲突。因为冲突一定是双方的,对立的,如果有一边不存在,那一边同样也不存在,这才叫解决问题。这个道理很深,你要不真正通达这个道理,不是真正通达晓了,你会怀疑,你不能接受,你不相信,你永远还是保持对立的状况。这个对立就是谚语常讲的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世世代代。这个人家出了败家子,小孩长大违背父母的教诲,在外面胡作妄为、作奸犯科,搞得自己家破人亡,什么原因?前世来报怨的。前世你害他家破人亡,今天他生到你家里来做你的儿孙,也要把你搞得家破人亡。怨怼不能化解。真要有聪明、有智慧。
读中国历史,一般同学们都晓得历史上有几个故事,很明显的,大家都知道的,像唐朝的武则天。武则天初进宫的时候是宫女,在那个时候就有人警告唐太宗:皇帝,你宫廷里头有个姓武的女子,将来会把你的王朝灭掉,她是你的冤家。唐太宗听了这个话:那容易,我把我宫廷里头姓武的这个女孩子,我不知道是哪一个?你说她是姓武的,我把所有姓武的抓来杀掉不就没事。这人告诉他:不行,前世的冤家你要把她杀掉了,她还会来,她来的时候更厉害,为什么?怨恨更深,一定会把你搞得国破家亡。他说那怎么办?这个人向唐太宗建议,你要是遇到了要善待她,以恩惠给她,她将来纵然报复,她会感你的恩,她不会把你的子孙斩尽杀绝,还会给你留几个。
唐太宗聪明!听了之后,觉得有道理。所以以后遇到武则天真的是优待她,也果然应验,她真的把唐朝灭掉了,她自己做皇帝,国号为大周。你要知道我们《华严经》是在武则天那个时代翻译成功的、翻译圆满的,所以开经偈是武则天题的,这个经在历史上也称为《大周经》。为什么称为《大周经》?她那个时候国号叫周。武则天死了之后,这个位子还是给她儿子继承,那她儿子姓李,所以恢复到唐朝。她做皇帝的时候确实是把唐灭掉了,用周取而代之。这就是唐太宗能够用恩惠对待冤亲债主,而不会被灭亡,有这么一个劫难,平平安安度过。这事是真的不是假的。
第二个例子也是众所周知的,叶赫那拉氏,就是慈禧太后。满清在早年崛起的时候把这个族灭掉了,这个族的酋长对天发誓:我这个族里头,纵然剩下一个女人,也要报仇,也要把清灭掉。所以清入关之后,统一了中国,宫廷里面就有一条法律,严禁叶赫那拉氏的人进宫,不管是男的、是女的,只要是叶赫那拉氏这一族的决定不准进入宫廷。你看看经过顺治、康熙、雍正、干隆,这下面,干隆下面是嘉庆、道光,一直到咸丰,过了两百年了。两百年都没有事,把这个事情疏忽掉,所以咸丰就收了叶赫那拉氏就是慈禧,她就入宫了。来报仇的,不是来报恩的。政权转移变在她手上,就把清灭掉了。
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你要看看历史上这些因果报应的事情,你才晓得人与人之间相处,不能有丝毫怨恨,有怨恨,没完没了。那么要怎样化解怨恨?化解怨恨从本身化解起。就像唐太宗那个样子,唐太宗本身化解掉了,对方虽有怨恨,他的怨恨发泄很有限度,为什么?这边没有抗拒的,没有反弹力量,他这个力量发泄出来,后头是落空。所以打架,一个人出手,一个人还手就打起来;一个人出手,一个人不还手,打不起来。相骂,一个人开口,一个人不开口,骂不起来。问题真的能化解。所以孟子讲得好,「反求诸己」。我们自己明白这个道理,自己从内心,我常讲把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对立的念头化解掉,绝对不跟世间一切人对立、一切事对立、一切物对立,都没有对立。要「如是二俱舍」,恢复到自己的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就现前了。慈悲自然能布施恩德。有智慧,处顺境善缘不生贪恋,处逆境恶缘不生瞋恚,这个问题化解了。
我们今天讲化解冲突,促进和平,大家能和睦相处,从自己内心做起。经典里面像这种道理,讲得很多,常常看到。由此可知,这些道理世尊常常讲,为什么?众生无始劫以来,怨结总是化不开。能把佛所讲的听懂了,听明白了,觉悟了,你就能化开。总是从自己这边化,而不是从别人;你要是从别人,希望别人能化解,那是永远没指望。从自己,就是对立的时候,我这边不对立,他那边也不会存在。这个道理很深。
经里面讲的「一中解无量」;宗门里头常说「识得一,万事毕」。这个话的意思很深。一心是真心,一心里头没有妄念,起心动念就不是一、就对立了,分别执著是严重的对立,要知道起心动念是微弱的对立,那个对立慢慢就形成。不起心、不动念,哪来的对立?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就是那个圆,圆心,圆心不动。但是偏离圆心一点点,它就动了,你就看到它在动,那个微微的那个,那就是起心动念。愈到那个圆周的地方,那就是分别执著,大动!
永远保持在中心,中心是空,中心是无。无不是没有,所以佛家常常用空来讲,这个空是有,虽有,六根接触不到,不但眼见不到、耳听不到,连意都缘不到,意是我们心里想,想不到,所以说它空。但是它存在,它能够现有,现在科学家也证实,有从哪里来?无中生有。物质是从无中变现出来的,最后它还归到无。所以这就像现在科学里面讲的,能量跟质量,质是从能量变现出来的,同样这个质量又可以回归为能量,能与质的互相转变。佛经里面关於这些道理说得很多。所以像《华严经》里面所讲一中才能解无量,这是互存的意思。
第四个意思「互泯,以此持彼,彼相尽而唯此,以彼持此,此相尽而唯彼故。下文云,知一即多,多复即一是也,诸文各据一义」,所以他并不相违背。这就是我们常说你从哪一个角度去看。你所观察的角度不一样,你看这个现象就有差别。无论怎么样差别,它还是一桩事情,里面没有矛盾、没有冲突,这个道理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会用,知道这些原理原则,我们今天看这个复杂的社会,我们的心就平了,见到一切众生作恶,造作种种不善,我们不会生愤恨的念头,我们不会生责备他的念头,会永远保持清净平等。
清净平等生智慧,智慧现前知道要怎样帮助他解决现前的问题;如果感情冲动的话,怎么都解决不了。你这才晓得心地清净的作用多大。愈是大的冲突、大的怨恨,愈是要用清净心来面对,用真实智慧来处理,才能化解问题。古德常说「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这就对了。能不能真的把大事化小事,小事化无事?真的。你要说为什么?因为本来无事。无事是本有的,有事这是本来没有的,本来没有,当然可以化开,本来有的当然可以现前,就这么个道理。
所以你要知道一切万事万物本来无,那个「本」是讲自性。用现在的话来说,这个「本」就是能量,「有」这是物质,物质是能量变现的,你要晓得它是能量变现的,它的自体就是能量,决定能够恢复成能量,能量是无,无事。所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这里头有很深很深的道理!本来无事。六祖在《坛经》里面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一句话,我们要用他的道理、用他的精神来调解今天社会的纠纷,会很有效。
冲突的起因是什么?还不是对立、误会。误会才对立,不误会怎么可能对立。误会是彼此不了解,所以发生疑虑,这里头产生了妄想分别执著,怀疑猜忌,愈猜愈讹,都是从这个地方产生的。还有一些真的叫冤亲债主,从中作祟,挑拨离间,无中生有,这造谣生事,你就听信了。就这么一点小小的缘,慢慢演成重大冲突。所以古人常讲「谣言止於智者」。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不会轻易听信你的。如果这个事情关系很大,这个智者他可以调查,把事实真相查明白查清楚,然后才知道你造谣生事动机之所在。为达到你个人的目的,这个谣言就会拆穿了,真的是谣言止於智者。
听信谣言是愚痴的。小事情、无关紧要的,一笑了之;大事情、关系重大的我调查,我要把它查清楚、查明白你说的是不是事实。这些事情自古至今到处都有,我们要学。关於我们本身有害的,别人造谣生事,现在人讲人身攻击,对我个人这没关系,需不需要调查?不需要。我们听了之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们对造谣的人还感谢,为什么感谢?他替我消业障,业障消除,福慧就现前了,这一定的道理。可是如果说是为社会、为大众、为佛法,那就要辨别、就要调查,为什么?受害的人多,不是我!我无所谓,我个人,你就是把我杀了,我也很感谢你。你说你把我杀了,我为什么感谢你?你把我杀了,我肯定生天。这就是纵然我不念佛,不往生极乐世界,我肯定生天。所以我感谢你,你把我生天的时间提前了,我在这个世间少受几天苦难,我怎么不感激你?我决不堕三途,为什么?我这一生没有造三途业,我这一生造的是人天道的福。
尤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人有没有死?没有,换个境界而已,从人道转换到天道。造作一切不善的,从人道转换到三恶道,那就错了。天有二十八层天,一层比一层殊胜,一层业因比一层殊胜,果报也殊胜。我们如果对於五欲六尘不贪恋,不起心动念,你就生色界天。情爱没有断,你离不开欲界,欲界有六层天,愈往上,虽有情爱很淡薄,不严重。所以这些道理不可以不懂。这第二段。
第三段「复总收之」有十个意思。这十个意思《疏》里面把名相都标显出来,《钞》里头有详细的注解。第一「孤标独立」,在《华严疏钞》里头就是前面经文里面所说的,『多中无一性,一亦无有多』,就是这两句。这两法互无所以能独立,多可以独立,一也可以独立。一即是多,那只有多;多即是一,那就唯一。清凉大师讲得好,「废己同他,故云独立」,这第一个意思。这些都是教我们对一切事物的观察有许许多多的方面,不可以站在一个死角,那就变成孤陋寡闻,变成了偏见;面面都观察到,你的见解是圆融的,圆融是真实智慧。我们现在社会冲突常讲偏激,偏激就容易引起冲突。偏激怎么形成的?知见不圆。他看问题只站在一个角度上看,他没有从多方面观察,多方面观察你的看法想法自然就不一样,圆融,面面看到了,彼此都没有障碍,更不可能有伤害。各人执著一端一定发生冲突,冲突决定相害。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懂得面面观察。
第二「双现同时」。底下经里头说「知以一故众,知以众故一,无一即无多,无多即无一」,所以双现。特别是在一个团体,这个例子是很容易看得出来的。譬如说,我们有一小队的人,学生也好、旅游也好,现在旅游常常组团,十个人、二十个人组团,团这是多,多怎么形成?多是以每一个一,是从「一」聚集起来这才变成多。这是知以一故众。知以众故一,这个众就是多的意思。团体里面你是一分子,一分子组成这个团体,要没有这个一分子,这个团体就没有了;没有这个团体,那一分子也没有。所以这叫双现同时,一跟多你都见到,同时,同时存在。第三个意思叫「两相俱忘」,就是前面第八首偈子里面所讲的「如是二俱舍」,就是这个意思。
第四个意思「自在无碍。欲一即一不坏相故,欲多即多一即多故。一即如此多亦准之,常一常多常即常离,故云自在」。我们每个人都想得自在,总是得不到自在,是不是我们不懂得这个道理?没错,这个道理很深。欲是想,我想一就是一,为什么?不坏相故。特别是在净宗法门里面,我们真的是想修一心不乱。我想修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现前,不妨碍别人。那为什么我想一心不乱,我得不到一心不乱,常常受外面环境干扰?受环境干扰,换句话说,你还不是真正想一心不乱。你真正想一心不乱,外面境界不会干扰你,你也不不会干扰它。为什么?一心专注。你虽然想修一心不乱,你不是真心,你不是真的一心,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