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

第4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4部分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担馐墙惨桓鑫氖猓墙惨蛔鸱鸬拇λ桓鑫氖猓诘敝校妓蒂剩馐恰敢患匆磺小埂G懊媸且磺屑匆唬患匆磺校庖闱宄5谌鲆馑际恰父黛斗鹚匆晃ㄊ且弧梗黛蹲约赫庖蛔鸱鸬姆鹚敢痪褪且弧埂5谒乃怠钢畲ξ氖飧髻什煌梗恳蛔鸱鹎懊嫖氖馄腥蒂什⒉灰谎蔷褪恰敢磺兄幸磺小埂U饫锩娓颐墙擦怂木洌磺屑匆唬患匆磺校患次ㄒ唬┖笫且磺兄幸磺校木洌∷木湟馑纪惩扯加校踩谖薨馐遣凰家榈木辰纾馐侨鲆馑祭锿返谝桓觥�
  第二个意思,第二义「一文殊从一处东来,即从一切处东来,至一法会,即至一切法会,故虽东来,而即一切处,以是法界即体之用身故」。这一节清凉大师给我们解的,这是约义,这第二是约义,是从义理上来说。《钞》里面讲,「第二约义,复语其实德」,我们特别要注意「实德」,真实的德行。清凉大师举个例子,让我们从例子里面去体会。「如前溪之月」,小溪,晚上小溪里面有月亮的影子,「前溪之月,即是后溪」,我们到后溪又看到月亮的影子;前溪水里面的月影跟后溪水里面的月影是一。「及千江百川之月,全入前溪,所以尔者,一切处月,不离本月故,本月落溪,则千处俱落」,这个话是形容它真实义。我们很难体会,原因在哪里?原因在分别执著。离分别执著,「即体之用」,我们就明白了,不但明了,自己也会;换句话说,九法界众生的麻烦都是在妄想分别执著,离妄想分别执著,实德就现前了。
  实德有没有言语?没有。实德就像什么?千江有水千江月,水是感,月是应;感应之果,就是水里面现月亮的相,这是实德。这个话显什么意思?十法界依正庄严,能感;如来菩萨现身在法界,就是所应。十法界众生就像千江有水,千江月是佛菩萨来应化,自自然然,没有一丝毫勉强。说一、说多都是分别执著,没见性,如果是见性了,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性融了。性像大海,千千万万无数的河流,河水流到大海,融了,都变成海水,不再叫江水、河水,不再叫了,都变成海水。河水、江水、溪水没有流入大海,都有它自己的名字,那好比是九法界,大海好比是一真法界。九法界里头有分别、有执著、有对立、有矛盾,入到大海什么都没有了,这时候才真正知道原来是一体。
  比喻总归是比喻,没有办法比得恰到好处,只能比个彷佛。为什么?因为河流、江河、小溪,它确实是有它的相,差别相,如果讲到法性跟法相,实在讲它没有差别。没有差别当中,我们一定要把它加上个差别,这错误!头上安头,这是什么?这叫无明。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教,我们凡夫无明是怎么起来的?什么时候起来的?释迦牟尼佛答得非常巧妙,「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是什么?知见是实德、是性德,就像千江有水千江月,自然而然。水里面现的月,你一定要给它加上一点意思在里头,这叫无明。无明什么时候起来的?你什么时候加上去,就什么时候起来。你要不起这一点意思,哪来的无明!这就讲的起心动念,你起心动念就是无明,你不起心不动念,哪来的无明!就是真性。这个地方怎么不是一真法界?这个境界里所有一切众生,哪个不是诸佛如来?
  诸佛如来示现森罗万象,那是性德自然流露。相的变化,就是知见立知的那些人他起了妄想,动了妄念,有了虚妄的造作,把一真的现象扭曲了而已!扭曲是他自己扭曲,并不是外面境界相真的被他扭曲,不是的。这里面道理很深很深,你要想了解,不能通过思惟,你愈想愈讹愈错误,你不想,真相就摆在你眼前。所以我常常讲,诸佛菩萨成就无上菩提妙果,他的秘诀就是四个字「不可思议」!他的六根接触外面六境,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口尝味,本事在哪里?就是不起心、不动念,没有分别执著,他比什么都清楚,比什么都明了,那就是不动智佛。
  你本来是个不动智佛,不动智佛就是禅宗里面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所以称之为如如佛。哪个不是?各个都是。你为什么不是?就是世尊所讲的,你知见立知。知见立知是什么?就是我们常讲的起心动念,无明就来了。无明没有开始的,如果有始有终,它是真的了,所以无明叫无始无明,这个字用得好,没有开始。久远劫前,哪来的久远劫?你眼睛一闭,无明就结束了;眼睛一张开,第一念佛知佛见,第二念就无明了。你说无明什么时候生的?要从眼根上来说,就是这样情形。我眼睛闭下来,没有了,张开起来,生了,从哪里生的?睁开眼睛生的,你们诸位细细去思惟这个现象。无明什么原因生的?没有原因。无明什么时候生的?没有开始。但是它起作用,它叫我们迷失了本性,迷失了真心,错解了诸法实相。你自己受苦受难,是自己造成的。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文殊菩萨说偈的这一段长行,我们把文念一遍: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於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清凉大师为我们说明的,这『一切处文殊』有三个意思,前面两个我们读过了,现在看第三个。「三约表法」,这很重要,「文殊乃是不动智之妙用,触境斯了,六根三业,尽是文殊实相体周,万象森罗,无非般若,何有一处非文殊哉」。这表法的义趣深广无际,读《华严》要不懂得表法,你就白读了,那你才真的叫曲解如来真实义!所以,不能望文生义。表法真难,我们如果没有清凉大师,没有李长者,来带领我们导游,为我们讲解说明,说老实话真的看不懂,看不出里头的意思。他们一说明我们就明白了,就能体会到了。
  文殊是表不动智的妙用,不动智是根本智,不动智的妙用是后得智。佛在「般若经」上常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是讲的不动智,体!无知,它起作用无所不知。不动智佛代表实相般若,文殊菩萨代表实智的妙用,就是观照般若、方便般若,不动智佛是实相般若,都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不是外面的。这个智慧还得了吗?「触境斯了」,眼一见就明了,不是学来的。所以,这个智慧,佛在经上所说的叫自然智、无师智。我们从老师那里学得来的,那不是自然的,自然智是你自性里头本具的般若智慧,本有的这些才干,本有的相好,可惜你迷了自性,你不得受用。「出现品」里头的那一句话要常常记住,「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世尊一句话把我们的病根捻出来了。我们的病根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的本来面目跟一切诸佛如来是无二无别。毗卢遮那怎样,我们也怎样;阿弥陀佛怎样,我也怎样。
  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这是你们念得很熟,每个星期都在做。现在你们学院订了恢复《三时系念》,改在每个星期天做。我们每个星期天讲经停一次,难得!我七天当中有一天读经、念佛,做《三时系念》,这一天我是修自己!很难得大家给我这个机会,我们要奋发努力,勇猛精进,分秒必争,提升自己的境界。《华严》学到了,要变成自己的观念,变成自己的见解,变成自己的思想,让我们的身语意三业都能够契入,这是真实的成就。稍稍能够契入,此地所讲的「触境斯了」,你自自然然会感受到,眼见色你明了,耳闻音你明了。我们不说别的,最简单的,展开经本,经书是色相,你要用眼看,眼一看意思就明了,而且不会错误。耳,你听,听人家念经,听人家说法,一听就明了。触境斯了,不要用思考,不要去想一想,一想就错了。现在人所讲的直觉,这对的,不能想!想就落在意识里头去了,那就是凡夫知见,不落意识是佛知佛见。
  所以,清凉大师底下讲「六根三业」,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三业是身业、语业、意业,六根三业把我们所有一切的活动全部都包括,一条都漏不掉。「尽是文殊实相体周」,文殊是谁?文殊是自己的妙慧!不动智佛是谁?是自心本具的般若理体。释迦牟尼是谁?释迦牟尼佛是自己的仁慈清净。阿弥陀佛是谁?阿弥陀佛是自性无量觉。离开自性,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有一法可得。所以,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自己,你懂不懂?你信不信?你要是真的搞清楚、搞明白,相信了,你就是信解发心。信解发心是什么人?华严会上五十一位菩萨,你是初信位的菩萨。你得到初信,你一定是锲而不舍,勇猛精进,很快的就把你自己提到二信、三信、四信、五信。到十信心满,恭喜你,你就成了法身菩萨,你就是信满发心了,你就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这个世界有什么样的灾难与你都不相干了,世界成住坏空与你都不相干,超越了。断烦恼,消业障,消灾免难无过於此,你才知道这部经的德用。
  所以文殊是实相体周,这个体是性体、法性,周遍法界,这是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就是周圆而没有一丝毫欠缺,这是周的意思。「万象森罗,无非般若」,般若之体,不动智佛,般若之用,文殊师利,你要懂得这个意思,哪一处不是文殊!处处皆是。文殊表般若,地藏表孝敬,孝敬的心行遍虚空法界,何处非地藏!观音表自性的大慈大悲,慈悲遍一切,遍法界虚空界,哪一处不是观音!你能够如是信解,你就是信解菩萨。刚才说了,真正入信解菩萨,你的知见是佛知佛见,跟诸佛如来一样,没有错误。刚才说过,你的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一扫而光,没了,统统没有了。八十八品见惑破尽,不破自然没有了,你才晓得圆顿上上乘法之妙,妙不可言!这是第一段,介绍第一段,后面还有九段,「下九节中,皆有三段,仿此可知」。每一段里面都有就当节说,有从义理说,有从表法说,统统用这个方式来解,在此地首先给你提起。
  下面看偈颂,第二段,「正显偈辞」。清凉大师有介绍,「然释此偈」,然是语助词,就是我们解释偈子,「有通有别」,有两种。「通者,此明菩提超情」,情就是情执。情执是什么?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菩提超越妄想分别执著,换句话说,你只要有妄想分别执著,菩提虽有不能现前;换句话说,你不认识它,你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断掉,那就是。所以,妄想分别执著害我们害惨了,真的是无量劫来我们被这个东西害死了,你现在还要留恋它,还不肯舍弃它!这是通说。
  第二个,别说,「谓显前光中所见之事」,前面我们看到世尊足底放光,光照无量无边世界,显示前面光中所见之事。「於中又二」,再分两个中段,第一「约境」,从境界上说,「谓融前所照,显理法故」,这一句意思很深。融,到底下经文,这十首偈我们能够看到。从融会、消融,在这里面我们体会到「理法」就是法性,从相上显示出体来,如同从器上我们认识出真金。金在哪里?原来器就是金。为什么叫融前所照?前面所照的范围太大了,无量无边诸佛世界,细心观察,细心去体会,原来全是法性所现的,理法!法性是理,境界是事,事有不同,理是一样。就如同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器不一样、不相同,譬如说金饰,有项炼、有戒指、有耳环,这是最普遍的,不一样;我们举这三样,三样不一样。你再看它们的质料,质料都是黄金,从这里看,一样。理法,看它的质是理法,看它的相是事法,理法跟事法我们要分清楚,理是讲体质,事是讲形相。融四相,你就显示出它的理体了,显示理体,你就见性了。
  第二要「观」,观是看,你得会看;不会看的人著相,会看的人离相才见性。「谓令大众,泯绝诸见」,泯绝诸见就离相,在事相里头,你观察一切事相,观察宇宙万相,你要把你的成见放下。「诸见」就是我们讲的起心动念,你要把起心动念放下。「於所照事,不生执取」,你六根所接触的六境,这事的境界上,不生执取就是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然观资理成」,资是资助,观是理帮助它成就的。你为什么能观?你明白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帮助你有正确的观法。「理由观显」,万法的理体,哲学里面所讲的本体,理就是本体,本体怎么会知道?本体是由观显现的。你这个观是离心意识,离妄想、离分别、离执著,这才叫观。如果你落在心意识里面,那就不是观,那是什么?那是思惟、思考,是想像。
  所以,科学家不管怎么样聪明,他见不了性。什么原因?在方法上发生错误,他没有离开思考,也就是说他没有离开分别执著,他没有离开起心动念,所以他永远见不到真相。即使用精密的科学仪器来观察,也见不到事实真相,他只能在事里面去打转,他没有办法见到性。他很聪明,他能够观察到物质的起源,但是他只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是什么原因?基本的方法上错了,佛告诉我们,你要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你一定不能用心意识。
  早年李老师教导我们,意识的能力确实是不可思议,意识就是我们的思惟、想像,内能够缘到阿赖耶,外能够缘到虚空法界。世间法里头它真的是第一,这就是我们讲的思想,世法里头它真是第一,但是它缘不到自性,缘不到真性。真性要怎么样现前?离妄想分别执著,真性就在眼前。所以,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你的自性,这里头障碍又说了两种,烦恼障跟所知障;障碍你不能见性,障碍你不能证果,障碍你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佛家不讲研究,为什么?研究都是用思考。佛家讲参究,参究跟研究有什么分别?参究不用心意识,就是参究决定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研究?研究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参究是把这些全部否定掉了。所以参究,世间法叫直觉,没有通过想像的,思惟想像没有通过,直觉。这是佛法跟世间、跟九法界众生,用的方法不一样的地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