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4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见,不需要用手机,不需要,电话不需要。有这种能力,初果就有这个能力,就是六种神通他得到两个。
证到二果,能力就增加,二果有他心通、有宿命通,知道自己前生,过去世,佛讲能知道过去五百世,有这样的能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另外一种,他心通,就是别人心里面想什么念头知道。到三果就像转轮圣王了。转轮圣王他不是圣人,他是福报,是德行、福报所现的;不像修行人,修行人那是功夫成就的,比转轮圣王还要殊胜,转轮圣王比不上。所以,三果圣人飞行、变化自在,他不需要这些交通工具。四果阿罗汉又得了一个漏尽通,见思烦恼断尽了,他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他也有能力随时回来看看。我们讲「不生不灭」,宗教里面讲的「永生」,阿罗汉才真正证得永生;天上不行,天人不行,阿罗汉证得永生。所以那是属於修得的,经典里面有理论、有方法,你可以认真去做。
在大乘,破见思烦恼,七信位,能力跟阿罗汉相等,但是智慧比阿罗汉就高得太多太多,阿罗汉是望尘莫及;能力相等,智慧非常高,大乘是七信位的菩萨。大乘初信位的菩萨,宝首是三信,初信位的菩萨,能力相当於小乘须陀洹,也就是说他具足了天眼通、天耳通,初果。可是智慧、能力绝对不是须陀洹能相比的,不但须陀洹不能相比,实在讲,连阿罗汉都不能相比,这是大乘教的殊胜处。
经上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今天有幸得人身、闻佛法,能够遇到究竟圆满的佛法,很不容易,遇到之后要懂得珍惜,要懂得自爱。怎样叫自爱?我依教奉行。从什么地方做起?要记住净业三福的教诲,这是基础,像种树一样,千年的神木,种子就一点点。种子是什么?净业三福。净业三福里头最重要的,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前面两句就是《弟子规》,后面两句就是《十善业》。
所以,汤恩比博士讲解决二十一世纪的问题,人家要来问我,我的答覆,孔孟学说是什么?《弟子规》,大乘佛法是什么?《十善业》。真的,《十善业》跟《弟子规》能够救现在的社会。现在社会,你看看学校里面,我是被学校找去的,参与他们做消弭冲突,促进和平,从事於这个工作。我参加了许多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议,我参加了四次。访问过埃及的伊斯兰大学,访问梵谛冈的教廷,我这些听得多,也看得很多,才真正体会到儒跟佛的根要紧!人家今天提到了,我们不能把花果送给人家去欣赏,我们要把根送给他,移植过去,这就对了。
所以对於国家、民族的界限,不要过分的认真去计较。那不是我们国家的,那不是我们族群的,我们不接受,错了!今天我们讲求多元文化,澳洲是多元文化的国家,心胸广阔,能够包容。不同的文化,只要是好的我们都应当接受,它可以帮助我们化解冲突,帮助我们促进安定和平,这有什么不好?这是我们眼前迫切需要的,这个东西真有效。
这两年我们做了试验,在中国大陆试验了十几场,我们办短期讲座,时间最短的三天,最长的十天。密集一天上课六个小时,讲解这个科目,五天的时间三十个小时,五天是办得最多的。来听课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都有,从八十多岁的老翁到两、三岁的小朋友,听了这个课之后深受感动,当时有跪下来忏悔的,痛哭流涕的。证明了儒家所讲的「人性本善」,证明了释迦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没有人教,没有人提醒!这一生到中年,造作恶业众多,听了这个课之后才知道自己错了,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深深忏悔,回头是岸。
所以我给联合国官员建议,以后不要开会,开会没有意思,劳民伤财,收不到效果。希望联合国普遍的要办这些伦理道德的讲座,用这个讲座来化解冲突,达到社会安定、世界和平的目标,比开会有效。开会里面请很多人讲演,发言的时间并不长,每个人讲的都不一样,让听的人真的是无所适从,从来没有看到有感动流眼泪的,没有。我们办这个伦理道德的讲座,每一堂课你去看,都有人在那里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真的回头了。
但是他这个忏悔、回头能保多久,这有问题。社会的诱惑力量太大,所以这个课程要延续。好在现在科技发达,我们把上课统统录相做成光碟,凡是来听课的,我们把这个光碟都送一套给你,你带回去重复的听。要听多少遍才能产生效果?我的估计是三百遍,一遍四十个小时,三百遍是一千二百个小时。你要是密集一遍一遍的听,一千二百个小时差不多是一年的时间,一天听四个小时,差不多一年时间。根扎下去了,真的回头了,真的不会再被外面诱惑,这才叫回头,真的是达到岸了;有人回头,没有达到岸,他又转过去了,那就是薰习的力量不够。这是我们现前迫切需要做的事情,决定不能够再延迟,再延迟来不及了。
经上讲「业性亦如是」,虽然讲的是转轮圣王,我们仔细反省,在我们现前生活当中亦复如是。注解,《钞》里面把七宝都介绍出来,轮王有第一个是轮宝,第二个是珠宝,第三个象宝,第四个马宝,第五个兵宝,第六个主藏臣宝,第七个是女宝。这些都是世间人所希求的,轮王是修得的,自自然然的感应,修得的。所以真正要求,要从内心里面求,不能向外,向外求不到的。向外只是造业,向内才真正能求到,有求必应。好,现在时间到了,这一堂就上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宝首菩萨偈颂最后一首,第十首:
【又如诸世界,大火所烧然,此火无来处,业性亦如是。】
这首偈是用大劫,劫火燃烧世界,这种情形就像我们现在天文台常常观察星球爆炸,决定是大火燃烧,佛用这个来比喻无漏业。换句话说,前面所讲的比喻,九首的比喻,前面八首都是有漏的,最后一首讲到无漏。「无漏智火,焚荡有漏,智因漏发,故亦无来,业果寂然,方依幻住」。注解虽然简单,意思说得很圆满,最重要的要知道来无来处,要晓得这个,这才叫事实真相。
无漏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佛把漏比喻作烦恼。好像我们一个器皿,好像这个杯子,杯子可以盛水,如果下面有洞,我们水倒进去就漏掉了,佛用这个做比喻,大家好懂。我们的心,真心里面盛的是什么?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一切都是无量的。现在怎么样?现在这个无量的东西我们一样都得不到,变成什么都没有了,生到这个世间来一无所有,都要依靠别人来生活。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好比三个洞,把我们自性里头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统统都漏掉,所以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怎样才能够断烦恼?智慧。无漏智慧现前,焚荡有漏,无漏智(智慧)就好比火一样,把有漏统统烧干净了,佛常常用这种比喻。所以智慧火烧烦恼薪,烦恼像柴火一样,智慧火会把它烧掉。
所以学佛,目标求什么?就是修智慧。你看佛的教学课程,课程是三大纲领,戒定慧,叫三学。诸佛菩萨教我们什么?就是教我们戒定慧。戒是生活规范,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社会秩序,非常美好的社会秩序。这个社会秩序里面呈现的,我们用两句话来形容它,「爱心遍宇宙,善意满人间」,你们想想这两句话的味道。一定要有秩序,秩序是天然的,不是哪个人发明的,不是哪个人制定的,这个秩序就是伦常:父子、夫妇、君臣、兄弟、朋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四海之内皆朋友也,这个关系多密切。
所以中国自古以来,你看看中国典籍里面,《四库全书》、《荟要》这是大部的丛书,中国人对国家的观念很淡薄,对天下的观念很浓厚,中国人开口就讲天下,心胸扩大。所以中国这个国家,自古以来是多元文化的国家,它不排斥,所以汇集许许多多的民族。现在中国还有五十六个民族,团结起来成一家人,各个族群文化都不相同,大部分被融化了,所以像个冶炉一样,像个炼钢炉子一样,进去之后逐渐逐渐都融化成一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来就包容,没有这种分别执著。你看《弟子规》里头所说的,「凡是人,皆须爱」,没有说你是中国人我才爱你,你是外国人我就不爱你;你是我汉族我爱你,不是汉族我不爱你,没有。只要是人,皆须爱,爱心遍宇宙,爱心遍天下,善意满人间,你们想这多美。
所以为什么佛教传到中国来,会在中国生根、茁壮、开花、结果?佛教是属於多元文化,释迦牟尼佛当年教学,不分国家,不分族群,也不分宗教,只要你来,佛都非常认真教导你,这是我们在经典上都看到的。《地藏经》大家念得很熟,你看婆罗门女,那是婆罗门教的,遍行外道那是其他宗教的,胜热婆罗门,都是别的族群、别的宗教,跟著释迦学佛,也都证阿罗汉果、证菩萨果位;但是没有改变他的宗教信仰,他还是依旧在他宗教里头工作。所以佛教,诸位一定要头脑清楚,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教育,什么教育?戒定慧三学的教育。你们想想,我这个说法跟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相不相应?佛教是教育。
戒律,我们今天讲社会秩序的教育,在中国古时候叫伦常的教育;定、慧,那是更提升一层修养的教育。为什么?定,定能断烦恼,能伏烦恼,让你的心恢复到清净、平等;只有心达到清净、平等,就开悟了,觉了。如果从教学上来说,我们把菩提心可以这样看法,真诚是持戒,真诚心一丝毫虚伪都没有,戒学,提升到定学,因戒得定。佛法里面,戒学最重要的,那个精神是教你了解宇宙人生真相,了解因果的真相,你自自然然就於人无争,於世无求,心就定了。你的生活所需?生活所需,自然它来,来处不可得,福报的感应!命里有的决定有,丢都丢不掉,命里无的不能强求,求不到。
今天许多人在强求,所求到的都是他命里有的,命里没有是决定求不到,这个道理学佛的同学都能接受,都能肯定,所以学佛的人心比较清净。为什么?他明白这个道理。我要想多得,我就多修,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财富是果,财布施是因;智慧、聪明是果报,法布施是因;健康、长寿是果报,无畏布施是因,你修三种因,一定得三种果报。这是佛教一般世间人,你们大家不是都想希求得果报吗?佛教你,非常有效。真正跟释迦牟尼佛学的人,他不在此地;换句话说,他不求这些东西,这里面三种他只求一样,求智慧;他不求财富,对於物质他非常淡薄,他也不求寿命,他求智慧。但是求智慧,必定连带带来财富跟寿命,它有连带关系。
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我们依照释迦牟尼佛教诲去做,我这五十四年这种感应你们同学都看到的。我是这三样东西什么都没有,要说有,大概就是有一点聪明智慧。过去生中修法布施,无畏布施跟财布施都没有修,只是修一点法布施。这一生有幸运遇到好老师,关键在此地!一个人在一生遇不到真正善知识,你没有这个缘你就不能成就。真正善知识要自己用感应去求,什么感应?好学!只要你有好学的心你一定会遇到。好学,还得要讲清楚,要依教奉行才叫好学;你学到的东西不能落实在生活上,不能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上,那个好学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把好学目标定在名闻利养上,那就错了,你不会遇到真善知识。遇到真善知识,你一定在道德上,一定在舍己为人上,你会遇到真善知识,一定是舍己为人,这是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的。
所以佛法是戒定慧的教育,智慧开了,烦恼就断了。烦恼我们常讲,《华严经》上说的,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前面讲无漏,我们这个器皿没有一丝毫的损坏,这里面满满的智慧、德能、才艺、福报,佛家讲相好,没有一样不具足。那是性德,那不是修德,从修把性德显现出来,性修不二。不用这个方法,我们现在有漏的这种烦恼,妄想分别执著,很不容易断掉。我们学了这么多年,为什么还没断掉?功夫不够,没有能够彻底依教奉行,一定要彻底。
大师在此地讲「智因漏发」,智慧现前,我们讲开悟,你怎么开悟的?因为烦恼止住了,伏住了。伏住,智慧就开了,开得小;断掉,真智慧就现前。但是你学习的时候一定是先伏烦恼,用什么伏?最初是用戒来伏,戒里头修忍辱,伏;功夫再增上,定伏了,定伏就容易了;智慧开了,烦恼就变成智慧。迷的时候,你的智慧、德能变成烦恼,你的相好变成丑陋,智慧开了之后完全恢复了。所以智因漏发,它哪有来处?没有来处,法尔如是。「业果寂然」,业果有没有?有,它不是物质,了不可得,所以业果也是清净寂灭的。遇到缘它起现行,「方依幻住」,六道、十法界都是幻,梦幻泡影,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就无大千,幻住,决定不是真实。这首偈我们就介绍到此地,下面还有些时间,我们把李长者的《论》我们念一遍。
「第三」,这是第三段,「尔时已下四行半经」,这是讲偈颂,偈颂在白文里面只有四行半,「是文殊师利问宝首菩萨,先总举众生同有四大,无我无我所」,这是大乘教上常常说的,以这个为前提,「云何已下,有十问业因果法」。既然无我、无我所,为什么有这些业因、业果?「已下有十行颂,是宝首菩萨答前十问」,这个我们都已经读过了,我们已经学习过了。这个文不多,我们都把它念下去。
「初明举体无分别」,明是明了、明白,体没有分别。「二明」,其次再说明「受业之好丑,由行所生,具如经说,大意达体业亡,迷真业起故」,这八个字我们要把它记住。达是通达,体是自性,在哲学里面讲就是宇宙本体,我们佛法讲诸法实相。就是一切现相的真相你通达明了之后,业就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