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传-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严加督课,明定官阶,数年成业,即检夙将中年力尚富者分带出洋游历学习,归来分殿最予以兵柄,庶将弁得力而军政可望起色……且此次赔输甚巨,开源节流,亟需整理,而养兵之费,向属繁巨。似应速派明练公正真知兵大员,除将著名骄饱疲懦诸军即须遣散外,仍将拟留各军认真点验,分别减汰,各期养一兵即得一兵之用……统计奉直一带,如有精兵六七万人,分归二三名帅扼要驻扎,计可自守。”③
在甲午战争中,李鸿藻多次接到袁世凯报告战事的信札,认为他熟悉军中的情况。现在又看到他提出的整军方案“有可取之处”,再加上有袁世勋不断为他求情,李鸿藻便于6月奏调他到北京,并得皇帝上谕“交吏部带领引见”,④派充军务处差遣,以备顾问。
从青年时代起,袁世凯就看出王朝衰微,内忧外患频仍,掌握军事实力是取得权势的捷径。曾国藩有湘军,李鸿章有淮军,他们才位极人臣,显赫一世,被人称为“中兴名将”。他的叔祖袁甲三也是由于有一支武装在手,才建立“功勋”,得有钦差大臣之荣。因此他早就想亲自统领一支军队,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资本。在朝鲜时,他千方百计夺取庆军,没有成功。而今被军务处调用,有了直接抓军队的机会,自然不能放松。袁世凯梦寐以求地向往掌握一支军队,正是为了支持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军队是国家政权的支柱。他经历了甲午战争,清军溃败的凄惨景象和危险局面无疑给了他很大的刺激,他立志要练一支军队,使病入膏肓的清王朝重振起来。他说:“欲使中国(即清王朝)变弱为强,自以练兵为第一件事。”⑤在袁身上,个人的野心和他所属阶级的利益,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袁世凯善于钻营。进京以后,利用他叔祖袁甲三和堂叔们的社会关系,到处招摇,广泛结交权贵。又邀集幕友,在嵩云草堂翻译有关各国兵制的书籍,获得一些近代军事知识,逢人便鼓吹“用西法练兵”。他请求刘坤一、张之洞等封疆大吏保荐他练兵。刘、张先后上奏折,一致认为他“年力正强”,“志气英锐”,“胆识优长”,“任事果敢”,是少有的“知兵文臣”。要求皇上越级提拔他,使专心办理练兵事。他还多次到翁同家“谈练洋(枪)队事”,开始翁对他印象不佳,认为他“开展而欠诚实”,但后来终于被他欺蒙,说“此人不滑,可任也”。⑥
同时,袁世凯还极力巴结荣禄。荣禄(1836—1903),字仲华,满洲正白旗人,姓瓜尔佳氏,是西太后(1835—1908)的亲信。咸丰死后,他暗中支持西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夺权有功,同治年间官至户部侍郎兼总管内务府大臣。光绪元年又兼任步军统领,其后升为工部尚书。后来因反对西太后自选太监忤旨,外放西安将军。1894年调京,再授步军统领、总署大臣兼督办军务处大臣。荣禄工策划,富权谋,深得西太后宠信,掌握军务处实权。甲午战后,李鸿章离开北洋地盘,表面上由王文韶接任,实际军权落在荣禄手中。袁世凯把翻译的兵书呈递荣禄,请求指教,自称门生,百般表示其倾慕膺服之诚。荣禄早已听到过人们揄扬袁氏“知兵”,又读了他主持编译的兵书,就更加看重,认作特等人才,大力提携,收为己用。从此,袁成为荣禄的门生私党。这是此后他官运亨通的有利条件。
不久,军务处议决“变通兵制”,“仿照西法练兵”,先以中日战争中组成的定武军为基础,扩编改革;办有成效,再逐渐推广。李鸿藻就推荐袁世凯去接办定武军,他说:袁“家世将才,娴于兵略,如令特练一军,必能矫中国绿防各营之弊”,荣禄“亦右其议”,⑦并指令袁作一个建军的规则。当时中外军人几乎一致认为德国的陆军最精税。袁也很崇拜德国的陆军。他参照曾国藩、李鸿章早期编练湘、淮军的办法和德国的军制,拟定《练兵要则十三条》和《新建陆军营制饷章》及《募订洋员合同》,⑧呈报军务处。军务处认为“甚属周妥”,即于12月8日联名奏举袁世凯接统定武军,指令其扩编改建,更名为新建陆军。⑨同日,光绪皇帝发下上谕说:“此次所练专仿德国章程,需款浩繁,若无实际,将成虚掷。温处道袁世凯既经王大臣等奏派,即著派令督率创办,一切饷章著照拟支发。该道当思筹饷甚难,变法匪易,其严加训练,事事核实,倘仍蹈勇营积习,惟该道是问,懔之慎之!”⑩
注释:
①赵尔巽等撰:《清史稿》,1927年刊本,德宗本纪二,页2。
②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兵志二,页9509。
③《袁世凯致李鸿藻函》,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三日。转引自刘凤翰:《新建陆军》,页42。
④《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369,页5。
⑤贝思福,《保华全书》,卷3,页5。
⑥翁同:《翁文恭公日记》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二十九日、八月十一日。
⑦沈祖宪、吴生:《容庵弟子记》,1913年版,卷2,页5—6。
⑧袁世凯:《新建陆军兵略录存》,1898年刊本,卷1。
⑨《督办军务处王大臣为变通兵制拟在天津新建陆军并简员督练折》,光绪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二日,见《新建陆军兵略录存》卷1。
⑩同④,卷378,页9。
新建陆军的编成及其与列强的关系
袁世凯肩负着皇帝给他的练兵重任,于1895年12月21日到达小站,接管定武军。小站又名新农镇,在天津东南七十里。李鸿章镇压捻军以后,指令淮军周盛波、周盛传部(称盛军)在小站驻扎屯田。盛军在此驻了二十多年,甲午战争中开赴前敌,因继任统帅卫汝贵临阵脱逃处斩,全军溃散。1894年底,清政府接受李鸿章的军事顾问汉纳根的建议,①决定建立一支新式陆军,派长芦盐运使胡在小站“扫募开办”,汉纳根担任总教习。但由于汉纳根“拟办各节,事多窒碍,旋即中止”。②汉纳根离去。胡把招募来的军队编为十营,名定武军。各级军官大都是淮军将领,同时还选拔了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生何宗莲(总教习)、吴金彪、曹锟、田中玉、刘承恩等担任教习或军官。又聘请德国军官沙尔等为教习,根据德国陆军操典进行训练。③定武军十营,计步兵三千人,炮兵一千人,骑兵二百五十人,工兵五百人,共四千七百五十人。袁世凯接管以后,派吴长纯在山东、河南、安徽各州县招募步兵二千二百五十人,派魏德清在锦州、新民一带招募骑兵三百人,总计七千三百人。按照他呈报督办军务处的营制,迅速改编成新建陆军(全军编制见下页表)。
从该表可以看出,新建陆军虽然还沿用淮军的营务处、营、队、哨、棚等名称,但编制上打破了旧军的框框(旧军一般以营为单位,每营五百人,不分兵种),而基本上采用了近代德国的陆军制度:军队分步、马、炮、工、辎各兵种;一军分两翼,每翼辖二三营不等;每营官兵一千一百二十八人,等等。袁世凯在军制方面的改革,揭开了清军编制近代化的序幕,在中国近代的军制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转折。
新建陆军中有炮兵、步兵、骑兵、德文四所随营学堂,统称“行营武备学堂”。1896年初,袁世凯在正兵内考取“粗通文字者二百三十余人”,以八十人学炮兵,八十人学步兵,二十四人学骑兵,五十人学德文,于5月13日一律开学。各学堂均聘请德国军官担任总教习。规定学习期间两年,毕业生除学德文者准备派赴德国留学外,其余都担任下级军官。学生每季大考一次,监考官、阅卷官和巡查官都由袁世凯亲自派定,一切规矩如同科场,优等者加薪受奖。为了收买人心,袁还从自己每月的薪金中取出三分之一(二百两)作为奖学金。④从这四所学堂中,袁培养出一批军官。后来,从这批军官中又挑选一些人送到日本留学,其中著名者有:孙传芳(1885—1935)、张士钰、张树元、刘询、陈乐山、曾子彦等。
此外,还有讲武堂和学兵营。讲武堂于1896年6月16日开办,专门抽调在职的哨官和哨长学习,规定每哨长官三人,轮流到讲武堂“听讲行军攻守各法”及“经史大义”。⑤学兵营集中训练步兵操法,每期1至3个月。第一期选拔各棚正副头目。从第二期起,每期一营选送正兵六十名入学,受训后仍回本营,备充头目之选。
新建陆军的武器,全部是由国外采购进来的。炮兵装备德国克虏伯厂出的五十七厘米过山炮和七生特半陆路炮等。步兵使用奥国造的曼利夏步枪。骑兵使用曼利夏马枪和战刀。军官一律配带六响左轮手枪和佩刀。除规定装备的武器外,官兵均不准携带私人武器。领、哨各官及兵丁号衣鞋袜“一律黑色,不准参差”。官弁服装袖口处有红色官阶号。⑥
袁世凯看出由于使用新式武器,旧的一套练兵办法不适用了,必须改用“洋法”,“练洋操”。他多次发布“训条”,“劝谕将领讲习西法”。⑦然而他认为要练洋操,“非借用西官,则办理必仍有名无实,虽练一如未练也”。甚至提出,最好“仿海关收税成例,事由西人经理,权自朝廷操纵”。他武断地说:如照此办理,“不数年间,必成劲旅数枝”。⑧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袁世凯通过中国驻德公使,延聘了十余名德国军官,充当新建陆军的教习,还专门成立了教习处(后改名洋务局)。教习处的头目巴森斯,负责全军的训练和作战演习。袁对他十分信任,言听计从,演习时和他各带一军,互相攻守。操场稽查施壁士和伯罗恩,负责操场训练,袁每至操场校阅,都依靠他两人指点。此外,礼节兼军械稽查魏贝尔,炮兵教习祁开芬,骑兵稽查兼教习曼德,⑨德文教习慕兴礼,号兵乐队总教习高士达等都各稽查一方面。由这些洋教习定出各种规章制度,又由他们监督实行。新建陆军的技术训练,主要就是在这些洋教习的指挥下进行的。由此可见,新建陆军的生存和发展,一开始就附属于侵入中国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而且,它实际上也是列强侵华政策的产物。
甲午战后,不少侵华分子向清政府建议练新军,汉纳根是第一个。此后,清政府的外交顾问福士达(JohnW.Foster)随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后回到北京,也极力鼓吹改用西法练兵。他还写了一个《整顿中国条陈》,第一条就说:“中国目前急务,须先整顿陆军”。⑩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N.R.O'Coner)也劝清政府选“忠廉有才略大臣”,练“一枝劲兵”。'1'这些侵华分子鼓动清政府练新军,尽管目的不完全一样,但大致说来,除想推销军火,控制中国军队外,主要是为了镇压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反抗运动,以保护他们的侵略权益。他们告诫清政府说:中国败于日本,“启叛民玩视之心”,“华人必有心怀反侧而蔑视皇权者”,战后较日军进犯时要危险“十倍”。有的说:“陆军未成,则不能使人遵守国家纪律。”'2'有的甚至赤裸裸地供认,支持清政府练兵,就是为了“保护各国商人现在之商业”,“保全旅人之财产”。'3'袁世凯编练新建陆军正是适应了侵华分子这种政治需要,所以才能得到列强的有力支持。
但是,袁世凯很会假借“民族大义”。由于甲午战后“救亡图存”的呼声响彻全国,练兵伊始,他就打起“强兵御侮”、“明耻教战”的旗号,多次对官兵讲演,要他们“存雪耻之心”“上为国家御侮,下为生民除暴”。'4'这种由侵华分子一手装备和训练的军队,其性质十分明显,不用多加说明就可以看出,袁所说的“御侮”是言不由衷,“除暴”(即镇压革命人民)却是吐露了真情。
注释:
①汉纳根(VonHanneken)是德国退伍军官,1879年来华,充当李鸿章的军事顾问,帮助淮军建筑北洋各炮台和船坞。同时他又担任德国克虏伯军火工厂驻华代表。1891年回德国。1894年重来华,曾向督办军务处建议用西法练十万新军,“军制悉照德国良法”,“大帅用一洋员为军师,各营统将亦延一洋员为之教习”。军务处即奏派胡会同他办理招募新军事。
②袁世凯:《新建陆军兵略录存》卷1,页19。
③《广西按察使胡奏定武军军官调补任免片》,光绪二十一年九月八日。故宫档案。
④同②,页220。
⑤同②。
⑥同②,卷2,页41。
⑦同②,卷4,页1。
⑧贝思福:《保华全书》,卷3,页6。
⑨曼德是挪威人,此后一直追随袁世凯。民国后,为袁的侍从武官。
⑩福士达:《整顿中国条陈》,见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第三册,页269。
'1'翁同:《翁文恭公日记》,光绪二十一年九月十四日。
'2'同⑩。
'3'同⑧,卷4,页4。
'4'同②。
小站系军阀班底的形成
在军事装备训练方面,袁世凯极力采用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以增强新建陆军的战斗力;然而,在选拔将弁方面,他却仍然因袭湘淮军阀的旧习,固守“兵为将有”的成见,把军队紧紧控制在自己手中。他所选拔的幕僚和军官从身份上考察大致分为三类:
一、追随他多年的“家兵家将”。这类人大都被安插在天津,充当爪牙和耳目。如:
徐世昌当时已是翰林,1897年初经袁世凯奏调来到小站,管理参谋营务处。袁给他加“谘谋”名义,以示不同于一般参谋。①袁外出时,由他代行处理军务。
刘永庆(1863—1908),字延年,河南项城人。他与袁家有亲戚关系,从幼年就与袁世凯相识,称袁为表兄。②18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