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 >

第1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第1部分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0一卷)  2002/7/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801
  诸位同学,请看《华严经?华藏世界品》,藏海安布庄严第三段,地面香海长行第十句,最后一句看起:
  【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数众宝垣墙。悉共围绕。周遍严饰。】
  这一段是长行最后一句。这一句前面是数字,『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数』,这一句是讲数字。『众宝』,这个跟前面讲的十宝不一样,「众」是多。前面讲华城,讲尸罗幢,讲阶陛、行列、栏楯,都用十宝,这个地方它不用十,它用「众」。由此可知,前面的「十」表法的义趣多。为什么?前面所说的种种庄严是主体,这是外面的『垣墙』。「垣墙」是矮的墙,通常都是四、五尺的,也就是墙内墙外能够看得见的。最高的就是一般庭院里面的垣墙,大概也就是六尺,六尺高的垣墙,所以它不是高的。这是外面的,最外面的界限,是庄严,也是防护的作用。
  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像前面讲的栏楯、华城这是房屋,最外面还有垣墙,这显示的意思很深。道业的成就,不仅是道业,学业的成就都不例外,一定要懂得防护外境外缘的干扰。外境是物质,外缘是人事,如果你不能够防范干扰,你很难有成就。尤其是学道,道业要有成就,要严於防范邪知、邪见、邪行的干扰;如果不能够防止,成功的机率很低,几乎是等於零。
  这个地方经文里面告诉我们,实际上它是表法的,一而再,再而三,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重视。世出世间学问事业都要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如果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你的努力往往白费,古人讲你功夫唐捐,我们今天讲落空。凡是成功的人,无论他是大的成就、是小的成就,他一定有方向、有目标。他的目标小,他成就小;他的目标远大,他成就的事业自然就伟大。
  人生在世,古人讲求的是立志,立志是什么?就是立一个目标,自己这一生努力的方向就不会错了。就世间法来说,你虽然有志,你还要有命,但是命是自己造的。如果你真正的立志,不是为自己,是为社会、是为众生,命里没有的也被你创造出来了。如果是自私自利,为自己的名闻利养,为自己五欲六尘的享受,那就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求学也不例外,我见过很多人,早年失学,学校的学业没有完成,但是他有志於学,最后他成功了。
  早年我住在台北,邻居是一位神父,方豪先生,方先生初中毕业,学业没有完成。这个人有志,学校学业虽然没有完成,他读书不间断。三十几岁就成名,专攻宋史。中国二十五史,他专门研究宋朝的历史,他成为专家。大学历史学系聘请他作教授,以后担任过政大的文学院长,中央研究院的院士。学业没有完成,成功了。为什么会成功?一生一个方向,他有一个目标,天天在努力、在精进,他成就了。
  世出世间求学,没有例外。你很勤奋,你苦学,没错;如果你是盲目的,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你没有法子成就。我常常劝同学们,我们不能去做通家,样样都通我们通不了,不可能!那是很少数的人有那样的天分,博闻强记,他的记忆力好,一般人不能跟他相比;悟性高,记忆力好,他有能力学很多门功课。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能力,老师教导我们学一样,实在讲老师对我们的期望,就是这一样东西学成功,一生专注在一个目标上,你搞个十年就变成专家。你想想这个世间有几个人在一部经上下十年功夫?你在这一部经论上用十年功夫,你成专家了。比其他的比不上,但是这一门你超出太多了,要明白这个道理。
  前面有例子,民国初年周止庵居士,一生专门搞《心经》。《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他在这一部经上用了四十年的时间,完成一部《心经诠注》。过去我们印过、流通过,他成为权威。现在要想研究《心经》,你一定要看他的注解。四十年,一生锲而不舍!江味农居士也是用四十年的时间在《金刚经》上,他写了一部《金刚经讲义》,也变成《金刚经》的权威,在这个时代没有人能超过他。这是目标,这是方向,只要假以时日,没有不成就的。
  这个也是「众宝垣墙」,我自己有范围,我绝不越过我的范围。古德说得好,「一经通一切经通」,这是捷径。佛法是圣学,跟我们凡夫凡间的东西不一样,凡间的学说那真的是隔行如隔山,相通的地方不是没有,少。道,它是通的。所以一切经典,不要说是佛门的一切经典,包括所有宗教的经典,孔孟、老庄的学说,你一样通了,其他的可以全部贯通,这是道。果然大道贯通了,再跟诸位说,世间一切法也通了,这不可思议。
  古时候的大通家他怎么学的?他最初也是一门深入,一样通了,其他的触类旁通,这么来的。那要功夫深。到什么时候世出世间法都通了?在佛法讲「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通了。因为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把性识大海找到了,你契入性识大海,此地清凉大师讲的「藏识海」,你能够入藏识海,还有什么不通的!
  到底学哪一样东西才能够明心见性?门门都行,佛在《金刚经》上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你学习不单单是学著讲,这个没有用,你要契入境界才能起作用;不入境界,你没有学到东西。要契入境界,要怎么样?要做到。这个我常常说,经论里面一些道理真正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经论里头许许多多的教诲确实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入进去了。不论是哪一部经论,都是圣人的、都是佛菩萨的思想、见解、行为,所以都通,大小乘经没有两样。古德说得好,「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哪来大小乘?实在讲所谓大小乘、五乘根性是从人分的,不是从教分的,教里头没有。人里面根性有上、中、下不等,佛法里头没有。小乘经,大乘菩萨来讲,也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妙!
  自己的境界一定要天天向上提升,这样才行。要知道防范邪知、邪见、邪行,要懂得保护自己正知、正见、正行。人果然能够这样去做,决定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我们真肯干,哪有不得加持的道理!自己要有信心,自己要有方向、要有目标,认真努力。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读到防护的经文,看得很多,我们的感触也很多,应当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这一段经文,清凉大师说按照前后段落它这里少了一个总结,也应该像前后经文一样,要加一句「若广说者,一一海各有世界海微尘数庄严」。前后都有,此地脱了这一句,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告诉我们这里有脱落,应该加这一句就完整。说明前面这十句是略说,香海无量无边,只说了十句。现在我们接著看这一段的偈颂: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神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说偈仪里面最重要的是承佛神力加持,佛的本愿威神。普贤菩萨,这不是普通菩萨,为大众讲经说法还要求佛加持,这是事实。菩萨没有证到究竟圆满的极果,智慧不圆,十方一切诸佛都加持他。我们凡夫不求佛怎么行?
  我早年亲近李老师,李老师劝我参加他的经学班,我那个时候年轻,初学佛,以为讲经很难,不敢动这个念头。他老人家有善巧方便,他说:你跟我去看看,去参观、看看。这个好,看看经学班上课。看了之后,我的信心生起来了。因为经学班所有的同学,他们的程度不比我高多少,我看到那些人能够学讲经,我也可以试试。我才正式在老师面前报名,我也想参加。善巧方便!这个心发起来了。
  发起来之后,用什么态度来学习?老师教给我,告诉我讲经确实不是容易事情,古时候的标准要通达世出世间法。这个问题难了!世间法,老师说:不说别的,新的学科我们不谈,我们只说旧的。旧的里面中国有一套大丛书《四库全书》,你能不能通?这是世间法。《四库全书》要是通了,你只能够通干隆以前的世间法;干隆以后到现在的,你要知道又有多少新的知识,你怎么能通得了?难!世间法之外的出世间法,出世间法是三藏十二分教,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还得加上历代祖师大德的注疏,你能通吗?不可能!这时候怎么办?
  所以老师教我四个字,「至诚感通」,我们只有求感应,就是求佛力加持,除此之外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怎样才能求到佛力加持?真诚心,真诚到极处叫做至诚。真诚是一丝毫的虚伪都没有,你才能得感应。这一点不容易,有一丝毫求名闻利养的念头,有一丝毫贪图五欲六尘享受的念头,这就不诚。一心一意为续佛慧命,弘法利生,就能够得到感应,得佛力加持。我在李老师会下十年,老师对我的真传就是这四个字,「至诚感通」,我们要懂得。
  我亲近三个老师,方老师我在他那里得到的是「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从他那里得到的;亲近章嘉大师三年,章嘉大师传授给我的「看破放下」;李老师传给我的「至诚感通」。不要以为这个话很简单,这个话里面的含义深广无际,一生受用无穷,真正的大德。
  『观察十方』,这是大慈下化,上求下化,布施恩德,慈悲恩德。我们看偈颂第一首:
  【此世界中大地上。有香水海摩尼严。清净妙宝布其底。安住金刚不可坏。】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前面三首颂是赞颂前面十句。第一个是第一首,我们刚才念的是赞颂海的底,『清净妙宝布其底』。长行给诸位说过表法的义趣,『香水海』,记住前面所讲的大海,大海是藏识,「香水海」是藏识里头含藏种子。『此世界』是指华藏世界。香水海是摩尼庄严,「严」是庄严,「摩尼」是如意宝。如意宝是什么?实在讲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无障碍的法界。清凉给我们用四句显示出来,「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们想想,这是不是「摩尼」?这是真正的庄严,确确实实是无障碍。「清净妙宝布其底」,底,我们要细细的去体会它代表的意思,才真正能够了解佛在此地要教我们什么。以我们现前这个境界来讲,这个底就是我们的心地,「清净妙宝」就是戒定慧三学。
  六道凡夫,佛常常讲六道凡夫他住的是五浊恶世,浊恶在哪里?因为他的底就浊恶了。你看看菩萨心地是依戒定慧三学,心就是香海,香海的底是戒定慧;凡夫的心地是贪瞋痴,戒定慧跟贪瞋痴体是一样的。我们在这里用个比喻来说,大家就好懂,菩萨的心水是干净的,没有污染,清水,从上面能看到底,完全透明的,菩萨的心;凡夫的心是浑水,严重的染污,从上面看下去是泥沙浑浊,见不到底。但是清水跟浊水,水都是一样的,清水可以变成浊水,浊水也可以还原成清水。
  诸位从这个比喻里面去想,如果我们舍贪瞋痴,就是戒定慧。戒定慧是性德,性德是永恒的、是真的、是本有的;贪瞋痴不是性德,贪瞋痴是从无明里面变出来的,自性里头本来没有。马鸣菩萨《起信论》里头说得好,「本觉本有」,戒定慧是本觉,本有;贪瞋痴是不觉,「不觉本无」。菩萨这两句话给我们带来很大的信心,使我们明白本来有的一定可以恢复,本来无的一定可以断掉,转烦恼为菩提,也就是转贪瞋痴成戒定慧。
  世间修行人为什么转不过来?不但转不过来,学了佛一样贪瞋痴还在天天增长,戒定慧真的是无影无踪;不但定慧没有,戒都没有了,都找不到了。我们现在这么多年接受经论的薰陶,懂得一点,总是沾上一点边缘,明白戒定慧真的是性德,是自然的,法尔如是,并没有失掉,只是被贪瞋痴盖覆住了。我们自性里面的戒定慧并没有丝毫损失,但是上面有非常严重的贪瞋痴盖在上面,使我们的戒定慧虽有,好像没有了,不起作用了。就好比我们的房间里面一盏明灯一样,灯是亮的,它的光丝毫没有减弱,但是外面用重重黑的纸把它包起来,包了几十层,包了几百层,一点光都透不出来。
  诸位从这个比喻里头去想,那个光是我们戒定慧的光明,现在一点都没有了,外面缠裹著重重无尽的障碍。我们要怎样恢复?这个障碍不是自性本有的,只要把障碍除掉就行了。这一桩事情别人帮不上忙,佛菩萨慈悲,把这个事实真相告诉我们,除障碍是自己的事情。为什么?这个障碍是自己造成的,不是别人造成的,你自己造成障碍,你自己要懂得把障碍排除。
  佛在旁边帮助我们,佛用什么?佛用经教。经教里头的戒定慧,跟诸位说是佛菩萨给我们的增上缘,真正的戒定慧是在我们自性里头。我们依照佛菩萨跟我们讲的戒律严格的去做,这是什么?这就是佛菩萨帮助我们、加持我们,我们认真去做,把我们烦恼习气这个障碍逐渐逐渐远离。
  一下转过来,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你要有恒心、要有毅力,决心把障碍排除。障碍是一层一层形成的,现在要去掉,也是一层一层的把它去掉,要真干!不能再增加烦恼。戒律真正的作用是帮助我们逐渐脱离烦恼,摆脱烦恼,所以《戒经》要常常读。
  在这个时代真正读《戒经》、讲《戒经》的已经没有了,怎么办?印光大师在这个时候出现於世,他用《了凡四训》、用《感应篇汇编》、用《安士全书》代替戒律,这三本书是初学入门必读的课程。学佛跟在学校读书没有两样,这三门课程应当顶多五年完成;勇猛精进,三年可以完成。第一就是读《了凡四训》,《了凡四训》你要是真正契入了,惭愧心生起来,因果道理明白了,你会真干,你知道怎样去干。
  一般人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里?不懂因果道理。那是真的不懂,不是假的不懂。如果真正懂了,他决定断恶修善,他决定做这个。恶还不能断、还不肯断,善不肯修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