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第3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导没有中断,这是个好老师。你跟他接触,他没有废话,他不会给你说些不相关的话。我亲近章嘉大师三年,章嘉大师行住坐卧都在戒定慧中。他的戒定慧三学,是从身上表现出来给你看,你要会看,你就能看到他把他平生所学都应用在生活上。从早到晚,真的是从初一到腊月三十,我看他老人家一分一秒都没有空过。这个话怎么说?与三学相应,这是大德。
我到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知道我过去跟章嘉大师学的,他对於大师赞叹备至。大师的身心清凉自在,我到今天还是比不上他。从什么地方看?从身体适应气候来看。夏天炎热,章嘉大师也会找棵大树,树荫底下坐坐,但是没有搧过扇子,没有用过冷气,没有看到他家里有电风扇。而且他穿的衣服,我们这里有张照片,就跟照片上一样,四季都是这个打扮,冬天也是这个衣服,夏天也是这个衣服;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我们不能不佩服。我们冬天要穿厚衣服,夏天要穿很薄的衣服,在他不需要。这是什么?身心清净能转境界,他不会被境界所转。跟一切人接触确实一句废话都没有,他老人家说话很少,但是他所说出来的话简短有力。不要说没有一句废话,一个废字都没有,真正是做到中国古人所讲的标准,简要详明,他真做到了。我这一生当中所遇到希有的大善知识!我跟他三年,我修学的底子是从他那个地方得来的;一个是他告诉我的,一个是我的观察,我所受到的影响。这是我们怎样观察善知识、认知善知识,然后去拜老师,做他的学生,听他教导,认真向他学习。老师不在了,离开我多年,老师的影响、老师的音声、老师的教诲就跟在昨天一样,我们做学生的人一生遵守。为什么?那是正确的,那是真理,不可以违背。章嘉大师著作非常丰富,很可惜他离开中国大陆到台湾,没有能够带到台湾,可能全部都散失了,没有能够流传到后世。
所以天天要读经,天天要在经典当中学习,这叫真修行。念经不解其义,解其义不能落实,都不是真修行;真修行一定天天读,解其义。这部经我常常讲,里面的义理深广无尽,同样这部经天天有悟处、年年有悟处。你所悟得的就改正自己的思想、行为,自己思想、行为里面的过失完全都改正过来了,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显示出来的,长寿。我常常讲的不老、不病、不死,你会现出这个果报。修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凡夫最严重的病根是妄念、妄想,妄想是根,从妄想起分别,从分别起执著。分别就是造作,妄想还没有造作,分别就已经有造作;执著是严重的造作,在造业了。所以一切佛法的修学,大愿为先!我们没有办法断烦恼,就是因为你没有学法门,要认真学习,依照佛菩萨的教诲,要做到!佛教给我们做的,一定要做,佛教我们不能做的,我们一定要遵守,决定不可以违犯。我们的目标是成佛道!目标不是求世间名闻利养,这要搞清楚!所以我们是不是真的天天在学法门、天天在断烦恼,天天向著成佛道的这个大目标、大方向精进不懈。是不是这样的?得好好自己问问自己。
四弘誓愿,总说。在别说里面,《华严经》文殊菩萨教给我们十种法门,十波罗蜜;普贤菩萨也教我十个法门,十大行愿。跟这一句经文相应,「知诸佛法,愿为本故」。在《华严经》确确实实这个「愿为本」就是普贤的十愿,普贤十愿是四弘誓愿具体的说明。你仔细去分配,你看这十条当中哪几条是属於「度众生」的,哪几条是属於「断烦恼」的,哪几条是属於「学法门」的,哪几条是属於「成佛道」的。你这么一分配就看清楚、看明白了。礼敬、称赞、供养、随喜,都是属於度众生的;忏悔法门、常随佛学,是断烦恼的;请佛住世、请转法轮,是学法门的;恒顺众生、普皆回向,是成佛道的。所以大经里面才说,菩萨不学普贤行,不能证得无上菩提;换句话说,要不修普贤行,四弘誓愿里面「成佛道」这个目标他达不到!你要想成佛道,你不能不学普贤菩萨的法门;换句话说,你不能不听普贤菩萨的教诲,用现在的话来说,普贤菩萨的课程。普贤、文殊的课程在哪里?《大方广佛华严经》,是这两位菩萨为大众所开的课程。
净土法门,这是佛法里头常讲的易行道,希有难逢。我们展开《无量寿经》,诸位就看到了,头一句,还不是正宗分,别序里头头一句,「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个话是什么意思?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所有的人,从十方世界去往生的,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修普贤这个课程。所以清朝初年干隆时间,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我们听到这句话,我们点头肯定。他说得出来,我说不出来,他说出来我承认。我凭什么承认?就是《无量寿经》别序里头这一句「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是《大方广佛华严》,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华严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佛在大经里面讲,不学普贤行,不能够成就无上菩提,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各个都能得证无上菩提,有根据,不是随便说的。
普贤菩萨这十愿,我们要了解得很清楚、很明白,为什么?得修!「修」就是你要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上。第一个「礼敬」,我们要学。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们要有礼,内里头要存著「诚敬」。内有诚敬、外有礼貌,这是对人第一堂课。你们在这次举办的圣诞夜,庆祝耶稣圣诞举办的晚会,你们录相我看了,内容确实不错,可以流通。但是我看了之后,不能流通。什么原因?「礼敬」这个科目太差了。你们的服装疏忽了,所以这个东西不能流通,你说多可惜。这是一个庆典,图文巴这个地方大家都晓得,是澳洲著名的基督教,还是保守派的基地,我们到这个地方来庆祝耶稣圣诞,好!但是我们没有穿上礼服,我们的穿著太随便,这拿出去人家怎么说?你们的庆祝里头没有诚意!所以这个东西就不能流通,提供自己做个经验,希望明年要改进。你看看,一点点疏忽,要用一年的时间来补救,不容易!如果我们对别人尊敬,平常到人家里去都要穿礼服,表示我对他的尊敬。随便家里穿的衣服,就能到人家里去,那是什么人家?非常熟的人家,不拘束这些形式,跟一家人一样,那个可以。我们跟人家没有这个关系。别人到我们家来访问,我们可以接受,我们不责怪他。我们到别人那里去一定要有礼貌,决定不能够失礼,这个不能不懂。
第二「称赞」,称赞是有分寸的,不能过分。过分变成什么?巴结人。称赞要称赞到恰到好处,不过分,也不能够不到,做到恰到好处。称赞这里面,佛教我们称赞,他的思想、他的言行与性德相应,称赞他。与性德不相应,有礼敬没有称赞,就够了,决定不可以有毁谤。你看看大乘经里头,佛有没有毁谤哪些人、批评哪些人?没有。别人做错事情,佛不说;不说就行了,就是不称赞就行了,不能说人过失。这一不称赞,对方他自己就要反省,「大概是哪个地方做错了,没有听到赞叹」,他就要回去反省、检点、改过自新。如果批评、毁谤那就太重了,诸佛菩萨不如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对人可不可以批评?不可以,不称赞就是批评,我们在普贤菩萨那里学来的。礼敬决定没有分别,纵然是做五逆十恶的人,我们对他还是要真诚的礼敬,不赞叹,这个道理不可以不知道。现在时间到了。
我们继续来学习威光菩萨获益的第四句:
【观察一切佛法大愿海智光明。】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的「知诸佛法,愿为本故」,本经最著名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确确实实是『一切佛法』的『大愿海』,一切佛法的根本。所以我们要懂得「礼敬诸佛」,这个诸佛是遍虚空法界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所以佛门礼忏,忏仪里面常常说「一切恭敬」,「一心恭敬」,都是这个意思。所以,不能有丝毫的分别,如果有分别、有执著,敬意就失掉了,那个形式没有用处的。最重要的,内有敬意,外有礼貌,对人对事对物。至於「赞叹」,他的思想、言行是善的,我们要赞叹;不善的,不赞叹,要懂得这个原则。所以,称赞里面有分别,礼敬里面没有。
第三愿是供养,「广修供养」。供养里面也是没有分别,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过这里头也要有智慧去观察,那就是我供养他,他接受我这个供养,他做些什么?最明显的我们用财力供养,财供养里面有外财、有内财。内财就是我们发心去做义工,这是很平常的。做义工的供养比拿钱财的供养还要殊胜,钱财是身外之物,果报比不上用身体供养;身体属於内财,所以果报比外财要殊胜得多!这个道理我们要懂。但是我们的供养,他到底拿去做什么用途,我们要仔细观察。如果他用得正,这布施供养福报很大;如果他用得不正,我们的供养不但没有福,还有过,有过失。他拿到这个供养去造孽了,他要没有这个供养,供养少,他造的罪孽少!他得到大的财富供养,他就可以造大罪孽,这个不能不考虑的。如果我们用我们的体力、财富帮助他造罪业,诸位想想这是不是一桩好事?这不是!所以修供养法这里头要有智慧,不能用感情,用感情往往自己造作罪过,自己还不知道。
我在讲席很多年了,大概三、四十年前,我就常常劝勉我们的同学,我们讲经教学需要场所,这个场所古时候是如法的,一点问题都没有,我们要观察,我们要学习。释迦牟尼当年在世的时候,他老人家也接受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提供场所,来供养佛陀、供养大众在一起学习。像我们在经上常看到的只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这些都是大富长者他们的别墅、花园,供养佛做为教学、学习的中心。但是诸位要记住,这个场所的产业是属於长者居士的;换句话说,只是借用,可以长期借用,绝对不是把主权都供养你。主权供养给你,你要接受了,你还出什么家?出家,没有家了!你要接受这个产业,你不就是又有家了!接受这个产业,换句话说,你出了家之后,又把你引回家。你想想对不对?所以我们看诸佛如来、菩萨、声闻、罗汉他们接受供养,都是我常讲的,要使用权,不要所有权,所有权是你们的,这样如法。修行人里头有很多是凡夫,看到产业多了,他就退心了,他就想争夺这个产业。产业不是属於道场大众的,大家心就安了,会好好利用这个环境,「这环境不错,好,我们赶紧利用这个环境成就自己」,对这个环境一丝毫贪恋的心都没有。为什么?产业是别人的。这个很如法,世尊在世的时候如是,佛法传到中国的时候亦如是。没有出家人自己的产业,没有,他已经出家了。
所以中国过去,古时候这些大道场,现在诸位到中国去观光旅游,你看到有很多大的寺庙匾额上「敕建」。敕建是国家建的道场,是皇帝下命令交代地方官员建的道场,这个道场是国家的,我们看到很多这种匾额。私人也有建道场供养佛法的,这是供养常住,不是供养某一个法师。所以道场都叫十方道场,只要是出家受了戒的人,他要到这里来参学,只要他不犯过错、不犯戒、不犯规矩,没有理由拒绝,都要接纳,十方常住!常住里面工作的人员,像方丈住持就好像一个学校校长;里面的监院这是管总务;首座管教学;维那管秩序,像训导一样。所有一切这些执事人员,他们的任期一年,正月初一上任,举行就职典礼,腊月三十总辞。总辞之后,这个寺院所有一切住众(住众有出家、有在家,有在家居士做义工的),统统参加选举新的执事。所以佛法是民主的,真正是民主、自由、开放,这个制度几千年来,选出来之后第二天上任,来接班。每年选一次,所以地位是平等的。
老住持下来,他不愿意做了,你们选新的。他可能到菜园去种菜,那个时候还有挑粪的,专门洗厕所的叫净头,菜园叫菜头,厨房里面烧火的叫火头,这是寺院里面工作里头最辛苦、最粗的工作,可能住持下来就干这个工作,所以,出家人地位是平等的。他在职位上他的工作是不平等的,但是身分是平等的。真平等在佛门里头!住持、当家不可以作威作福,生活是一样的,没有单独吃饭的。单独吃饭是什么?生病,要比较重的,跟大家报告,某人生病了要特别照顾,我们大众的饭,吃的时候他不容易消化,要给他煮一点软的东西。没有例外的,跟现在不一样了。
现在的寺院庵堂,你要跟里面的人不熟悉,你想去住一天,人家拒绝你,不接待你,你出家也没有用处,一定跟他熟,这跟古时候不一样了。所以现在出家人非常辛苦,没地方住。不像从前,从前只要是寺庙,出家人都有地方住,没有家,处处是家,所以他身心安!现在出家人身心不安,我在这个地方出家的,这个地方老和尚收我做徒弟,我在这里出家。我离开这个地方,到另外一个道场去,那个道场未必收我,未必能叫我在那里安心去学习,非常艰难。逼著现在出家人怎么样?自己要去搞小庙。实在不能搞小庙,也买个公寓房子搞一个小精舍。这个不能怪他们,他们有没有过失?不能说没有过失,也不能够责怪他们。原因是什么?时势所逼。一个人搞一个小精舍在从前是决定不许可的,那是犯了大过失。为什么?所有天下寺院庵堂你都可以住,你为什么不住,你要去搞一个小精舍?今天能讲得通,天下寺庙庵堂不给你住,你自己不去搞个小精舍怎么办?没法子。所以,一定要观察整个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刹那刹那都在变化。
末法时期实在讲佛说得很清楚,《金刚经》上讲的「后五百年」,后五百年就是末后的五百年。五个五百年,佛讲了第一个五百年,「持戒坚固」;大家都守戒律,都是善人,真正是善男子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