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第3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生当中可以做得到,你要真干!我想干,我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在哪里?你把做不到的原因找出来,把这个原因消除,你不就做到了吗?
原因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还是《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就做到了。我所讲的大菩提心,真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自然就现前了,你这个人马上就变样子,就不一样了,心变了,相貌变了,体质变了,依正庄严都变了。不学怎么行呢?诸佛菩萨天天在学,就像前面讲的「亿劫不思议」,始终没有离开学习。所以从礼敬看到你修行的功夫,看到你修学的境界。
普贤行第二个纲领「称赞如来」。诸位一定要把这些名字看清楚,你看礼敬是诸佛,称赞是如来。为什么不说称赞诸佛,要用如来?这里头就有文章,有讲求。礼敬是平等的,不论是善人恶人,不论是天堂地狱,平等的礼敬,尊敬人决定没有差别;称赞有差别,如来是标准。《金刚经》上说得好,什么叫如来?「如来者,诸法如义」,这个解释得太好了。什么叫如来?一切法与真如自性相应,叫做如来。
换句话说,这个人他的思想、他的言行都能与性德相应,这个我们称赞;与性德不相应,不称赞。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对於这样的人有礼敬,没有赞叹。我们今天跟一切众生交往,我们对他有礼敬,没错,我们对他有没有赞叹?如果这个人是个坏人,你记住普贤菩萨这个原则,他坏的思想、坏的言行绝不赞叹;但是他也有好的思想,也有好的言行,赞叹他好的那一边。与性德相应的这一部分,我们赞叹;与性德不相应的那一部分,绝口不提。决不是说他好的那一方面我们也不赞叹,那就不是普贤教导我们的纲领,你要懂这个意思。
世间人没有完全坏的人,你找不到,你到哪里去找?这个人在一生当中,一桩好事都没有做过,不可能的。百分之九十九的恶,他还有一分善,我们就赞叹他那一分善,那个九十九分的恶,我们绝口不提,心里头念头都没有,这是修普贤行。善人亦复如是,善人百分之九十九的善,他还有一分恶。所以在这个世间找绝对的善人、绝对的恶人找不到,没有。只可以讲善多恶少,恶多善少,一切众生是这么一个状况。
「称赞如来」,专门称赞他善的那一面,不称赞恶的这一面,这是普贤菩萨的教诲。我们明了这个原则,跟人相处就有分寸,知道对人怎样行礼,怎么样说话。第二句是教我们说话。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的启蒙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在文殊会下得根本智。什么叫根本智?我们用最简单的话,大家容易了解,他有能力,这个能力是智慧,我们前面看到威光菩萨所得的智光明就是这个。
他在文殊会下得无量的智光明,所以他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我们今天没有这个能力,他有这个能力。有这个能力就可以出师,我们现在人讲毕业了,在文殊菩萨这个会里头你毕业了,毕业出去参学。没有毕业之前,跟一个老师,「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到获得这个能力,老师就说:什么人你都可以接近,什么东西你都可以学习,肯定增长你的智慧,不会给你带来障碍,你有这个能力了!
但是出去参学,实在讲文殊菩萨给他开示的这些话是对我们讲的。你出去亲近善知识,亲近知识,知识里头有善有恶,那个思想行为不一样,你要懂得尊敬,你要遵守普贤菩萨教诲。他作恶,不见得是真的作恶。为什么?有一类的众生要用那一种手段去度他,他是教学的手段,他度那一类众生。胜热婆罗门示现的愚痴,甘露火王示现的瞋恚,伐苏蜜多女示现的贪欲。你看看,贪瞋痴度那一类众生,他们有特殊教化的对象,所以示现的行为与性德相违背。其实他完全不相违背,是性德的灵活作用,我们一般凡夫不知道。
像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济公长老,这大家晓得。民国初年金山寺的妙善法师,那是民国初年,不是以后普陀山的妙善,他们的名字完全相同,不是一个人。佛门里头一般称他叫金山活佛,他的法号叫妙善。他的行为跟济公差不多,好像看到他的思想言行不正经,他度化一类众生。他确实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但是他跟一切世俗人和光同尘,一点忌讳都没有。
文殊菩萨教善财:你要知道这里面都是佛菩萨示现的,但是也有真正不善的,龙蛇混杂,权实难知,你要尊敬,不可以毁谤。守著普贤菩萨教你的原则,赞叹善,不赞叹恶;赞叹如法,不赞叹不如法。你在里头细心去观察,你就学会性德的灵活起用,然后才能够广度众生;不是一成不变,千变万化,在佛法里面叫做大权示现。这真正是出乎凡夫意料之外,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所以世间有很多作恶的人,你仔细观察,他还是有善的那一面,称扬善,不称扬恶。现在社会的风气是尽量宣扬恶的这一面,善的那一面不提。你看看现在的电视,这些传媒界的,报纸杂志,伦理道德这一面的几乎看不到,杀盗淫妄的整个篇幅都是,这个社会怎么会不乱?佛教导我们跟中国圣人教导是一样的,隐恶扬善。恶的事情,一句不要提,让这些作恶的人生惭愧心。「我做这么多恶事,你看人家都原谅我,一句不提,我做一点小小的善,他们都称赞我」,使他自己从这里醒悟过来,自动的断恶修善,这是圣贤之心。
我们今天要端正社会风气,要化解冲突,安定社会,落实和平,从哪里做起?普贤十愿就够了。今年学校里面有意思要让我去开课,我也想了几天,开什么课?《普贤行愿品》。我到学校里面就开这个课,两个学校我讲一样东西,这是对大学,对研究生。早年弘一大师他提出一个建议,对高等知识分子介绍佛法,第一部让他学什么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弘一大师提倡的,真的是有智慧、有见识。但是在他老人家那个时代,大学生来看《华严经疏钞》,文字上没有障碍。今天不行了,今天在文字上有障碍,大家不学文言文,甚至於现在流行简体字,连繁体字都不认识,所以产生很大的障碍。
我们今天为大学选定的课本,这个课程目的是化解社会各个阶层的冲突误会,祈求社会的安定和平,人与人之间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在这一切经里头,确实《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一卷非常契机,这正是二十一世纪迫切需要的一个课题,迫切需要的教材,我们决定来讲这个课程。所以自己要知道怎样学习,修养自己的德行,对自己学习的目标,纯净纯善;我们的思想纯净,我们的行为纯善。普贤行这十个纲目真正让我们自己做到纯净纯善,纯净纯善是如来的果地,是究竟圆满成佛。这是第二个科目。
第三个科目「广修供养」,这科目很重要。供养,从事相上来说,现在人常讲从项目上来讲,无量无边。佛菩萨为我们分类,无量无边的项目可以分为三大类,这三大类是财供养、法供养、无畏供养。大乘教里面常讲三种布施,具足礼敬、称赞,这就不叫布施,叫供养。这三个项目,每一个项目里面包括著无量无边的小项目,我们要全心全力去学习,能断贪瞋痴慢。
烦恼怎么断法?很多人来问我,前天还有一个小朋友来问我,怎么样断烦恼?怎么样让心恢复到清净?怎么样念佛才能念到一心不乱?问得好!烦恼断了,你的问题就解决了。怎么个断烦恼法?普贤行门这个纲领,那真叫彻底断烦恼,把你的妄想分别执著连根拔掉。礼敬,把你傲慢的根拔掉,高下的心化解了。称赞,把你的嫉妒心连根拔除,把你无量劫来自赞毁他的业消除掉了。广修供养,把无量劫来悭贪的烦恼拔掉了。六度,虽然也消除我们贪瞋痴的恶业,但是很难把根拔掉,普贤行真的是连根拔除。
不但外财能舍,欢喜舍,内财也能舍。内财是什么?用我的身体、用我的智慧、用我的精力为一切众生服务。这个服务是无条件的,是不求代价的、不求报酬的,我们今天讲做义工。做义工是内财布施,内财外财一起舍。遇到缘,欢欢喜喜的来做。没有缘的时候,缘不成熟,供养的心、布施的意愿从来没有退转过,真的是念兹在兹,念念不舍。布施供养的对象,上,诸佛如来,下,三途恶道,布施供养是平等的。决定不是说这是善人,我布施供养他。恶人在没有饭吃的时候,没有衣服穿的时候,要不要帮助他?要。布施供养里面,不讲这个人作善作恶。
四事供养是平等的,四事之外,这个四事是什么?饮食,他在没有东西吃的时候,恶人我们也要送东西给他吃;没有衣服穿的时候;没有卧具,晚上睡觉没有铺盖;生病的时候,医药。这四种布施供养是没有分别的,不管是善人恶人。换句话说,对一切众生要照顾他的基本生活。四事供养之外,那个是要有智慧了。他如果是兴办一个事业,这个事业对社会、对众生有利益的,我们尽心尽力帮助他。如果对社会是有害处的,对众生没有利益的,我们不帮助他,要有智慧的拣别。这一首偈的意思非常丰富。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五三卷) 2003/2/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53
诸位同学,请看「以偈赞述」第七首:
【普贤大愿力,一切佛海中,修行无量行,严净诸刹海。】
这一首偈在前面跟诸位报告过,普贤行门十大纲目,第一是「礼敬诸佛」,第二是「称赞如来」,第三是「广修供养」。我们讲到广修供养,这里面包含的义趣无有止境。虽然世尊为我们讲供养,也归纳为三大类:财、法、无畏。我们对於世尊的教诲,要能深深体会它的意义,所谓是「愿解如来真实义」。然后才知道,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去学习,我们能够获得无比殊胜的功德利益。
世间法离开财不能办事,办小事要小的财力,办大事要大的财力,没有财力办不了事情,所以财是属於福,不能没有福报。如来在果地上,你看我们大家尊称他为「二足尊」,这个「二」,第一个就是财富,第二个是智慧;「足」是满足、圆满。世出世法里面,福德智慧圆满,没有人能够跟佛相比,所以我们称之为「尊」。佛教人无不是教人福慧双修,善生福,净生慧;清净心生智慧,善行生福德。心纯净,行纯善,这个人是福慧双修。功行圆满,我们就称他为佛陀。
怎么个修法不能不知道。修法,那就是所谓的善巧方便,所谓的无量法门。总而言之一句话,还是得智慧,智慧不开,你真的不知道从哪里修起。所以威光菩萨得一切智光明,他有能力观察诸佛如来在因地上生活行为,起心动念一切造作,他看清楚看明白了,当然他就会修了,他就会学了。其实诸佛菩萨的修行理论与方法,一丝毫的隐瞒都没有,圆圆满满的显示在外面,问题我们得会看。谚语说得好,「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佛门四众同修看热闹的人多,看出门道的人不多,所以依然还是不会修不会学。在日常生活当中,依旧是随顺烦恼习气,造作三途六道的业报。
长年累劫修行,依然不能入佛境界,什么原因?当然有原因。聪明人一定要把这个原因找到,找到之后把这个原因消除,你这个路,菩提道就没有障碍,就通了。在世间我们有时候也听人说,这个人对人善心善意,遇到别人有困难,能够全心全力帮助成全。但是到后来,对方不但不感恩,忘恩负义,在背后还要批评你,还要毁谤你,还骂你,好心善行不得好报。他来给我说,我怎么告诉他?我教他:你把这个原因找出来。你好心对人,好心帮助他,为什么这个事情做完了之后,他对你不知道感恩,而且还要毁谤糟蹋你,这里头必有原因。
佛在经教上告诉我们,因是过去生中种的,缘是在这一生,「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遇到这样的情形决定不能怪罪对方。如果你要认为自己都是对的,别人都是不对的,好了,你的业因永远找不到。你应当冷静的反省,必有原因,只要你细细去反省观察,你一定能找到。你把你这个业因改掉,你以后再以善心善行帮助人,回报一定是善的。所以聪明人找业因,这个因素肯定在自己这一方面,决定不在对方。这是佛菩萨教我们的,古圣先贤教导我们的,这是真理,真实因果,真能够解决问题。佛法里面讲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都要在自己内心深处去求、去观察。
财施,外财这容易懂,身外之物,用来布施供养有迫切需要的人;这里头最重要的是内财布施!内财布施是什么?用现在的话来讲,最简单的说法,不惜辛劳,辛苦操劳为众生服务。为众生服务很辛苦,算了,我不干了,这你就吝啬不肯布施供养,你的慈悲心就退转。大慈大悲为一切众生服务,永远不疲不厌,普贤菩萨在《行愿品》里面跟我们讲,每一条到最后都是「无有疲厌」。从这一句我们也能够体会到,大愿之所感,果报是健康长寿;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是从布施供养里面得来的。
我们如果要身体健康,这个身布施不怕辛苦、不怕劳累。早年,我看到的是李炳南老居士,他做了榜样给我们看,九十五岁依旧讲经说法。诸位要知道,讲经说法三种布施都具足。讲经要用这个身体,要用音声,这是内财布施;讲经要用智慧,要有善巧方便,这是属於法布施;讲经不厌倦、不疲劳,这是属於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李老师为我们做出榜样,九十五岁还不需要人照顾。最后两年身体比较差了,接受学生的照顾。
身体怎么会差的?我去看他老人家,他告诉我饮食中毒。信徒学生好心给老师煮了一碗面来供养他,他很慈悲,一定是当著他的面前把它吃完,让供养的人生欢喜心。这个面大概放的时间太久了,而且面条里面防腐剂很重,它没有防腐剂,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