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 >

第271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271部分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性!明心见性,见性就圆满,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见性就见一切,为什么?一切法是自性变现出来的,世出世间一切法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正是古人从比喻上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离了金,没有一个器可得,就这么个道理,这是一通一切通,一得一切得,你看看这个法门多殊胜,实实在在无与伦比。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能不能达到教学效果,那就要看老师会不会教,学生会不会学。师善教,弟子善学,没有一个不成就。真的,古大德说念佛法门「万修万人去」。我们也可以套这句话说,果然善教善学也是万修万人成就,一个都不会漏。这一段经文里头,前面这六个名号,真的,善学善教。所以我们也说得比较详细,希望我们能够记取,真正能理解,得相当深入的理解,发心依教奉行。我们这一生发愿学教,必定能够大开圆解;我们发心念佛,肯定得念佛三昧,就是《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功夫成片是下品的一心不乱,事一心是中品的一心不乱,理一心是上品的一心不乱。上中品我们做不到,下品是肯定能得到。净土法门的殊胜,诸佛如来赞扬,那是什么?只要你得到下品的念佛三昧,功夫成片就能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萨,这是不可思议的法门,一切诸佛之所赞叹,我们一定要懂。
  关於学习的态度,这是决定你修学成败的关键。在四十多年前,我写过一篇小的文字,《内典研学要领》,我记得好像是民国五十六年写的,那个时候遇到农历年,我在高雄左营兴隆寺过年,大概是我出家一年多,出家大概一年多,不到两年。兴隆寺的住持是天乙法师,是个女众道场。我们到她那个地方去作客,她接待我,问我学习《楞严经》的方法。我那个时候正好在学《楞严经》,所以我给她写了这篇东西,给她做了三天的讲演,一次两个小时,一共讲六个小时,我写的文字不多,这里头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的态度。
  我这一篇小文章分成四段。第一段学习的目的,我为什么要学,第二段学习的态度,第三段学习的方法,第四段学习的果用。我告诉她,我们学习成败的关键百分之九十在态度,方法顶多不过占百分之十而已。因为她们对方法很重视,方法是重要,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心态。你用什么态度、用什么心去学,那是真正关键。如果真心诚意,不懂方法,他也能成就。如果你心地不真实,方法再熟悉,你还是不能成就。
  华严会上,善财童子接受文殊菩萨教诲得根本智,这前面跟诸位说过,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有能力辨别。老师叫他去参学,参学什么?你把你的智慧必须通过一切顺逆境界、善恶之缘,在这个里头历练,历事炼心,那个智慧才是真实的。这就是现在所讲的科学的精神,科学就是要通过实验。你所学习的戒定慧,在顺境里面试验试验,逆境里头试验试验,善缘里面去试验,恶缘里头也去试验,统统通过,你毕业了,你成就了。参学是试验,历事炼心。
  参学,第一个要发大愿,首先要发无上菩提心。文殊菩萨先赞叹发心之德,他前面有偈颂。第一个是为一切众生发心,德不可量,不是为自己。你们看看四弘誓愿第一句,为什么发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众生是遍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刹土众生。我也是众生,我今天觉悟,我要度自己,我要度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能做得到吗?你这个话是真话还是假话?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能做得到?因为众生跟自己是一体,所以自度就是度他。度一切众生从哪里开始?从度自己开始,自己得度,众生就得度。自己没有得度,你说度众生,佛说无有是处,没这个道理。
  这个道理很深很深,因为自他是一体,自他不二。一迷一切迷,谁迷?我自己迷,我自己迷,一切就迷;一悟一切悟,我要觉悟,一切都觉悟。也许有人问,释迦牟尼佛觉悟了没有?释迦牟尼佛觉悟了。我还没有觉悟,释迦牟尼佛怎么能觉悟?这一悟不是一切悟吗?我遇到一位法师问我。在释迦牟尼佛的心目当中,我们一切众生都是觉悟的。怪,奇怪!我们自己没觉悟,释迦牟尼佛看到我们是觉悟的,他怎么看的?佛看的是一切众生的自性,一切众生,在生佛统统是性德流露,跟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无二无别,差别在哪里?差别在他自己不知道。
  我们讲本性的能,性能,见闻觉知,这一切众生有没有见闻觉知?有,不但一切人有,一切动物有,一切植物有,一切矿物也有。有没有德?有,德能统统具足。可是怎么样?他不随顺自性德能,他随顺他的烦恼习气,那就没有法子。烦恼习气是假的,自性德能是真的;烦恼习气可以断除,自性德能决定可以恢复,诸佛菩萨看众生。所以诸佛菩萨对众生尊敬,我们众生对佛菩萨不知道尊敬,我们彼此不知道尊敬;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尊敬,诸佛菩萨彼此尊敬。说个比喻话,诸佛菩萨是个明白人,我们六道凡夫、九法界众生是糊涂人,大家从这个比喻里面去体会。
  所以发心功德不可思议,发心,这个心要是真的,真正发心能够永远保持,那恭喜你,你就是如来,你就是佛,分证即佛。凡夫毛病习气重,心虽然发了,像闪电一样,亮了一下,一会就没有,不能保持;才觉了,第一念觉了,第二念又迷了。这个现象好像是没有什么作用,诸佛菩萨看到欢喜,为什么?无量劫来你都不觉,现在突然放一下光,光再短暂都非常可贵,知道什么?你第一次闪了,肯定有第二次,有第二次,肯定有第三次。开头第一次、第二次时间很长,然后慢慢慢慢把时间就缩短,到最后就很密集,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几时到光明不再闪烁,能够保持,这就入佛位,就成功了。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九法界帮助众生就是为这桩事情。众生这一发菩提心就是一次的闪光。
  文殊教善财,告诉善财,善财发菩提心,不但发菩提心,而且发心修菩萨道,就是发心真的想作菩萨,修菩萨行;换句话说,以菩萨为标准,我要向他学习,学习跟他一模一样。在中国大乘教里头,是以四大菩萨为修学的榜样,第一位九华山的地藏菩萨,这第一个课程,第一门课。向地藏菩萨学什么?学发心,「众生无边誓愿度」。地藏菩萨发的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成菩提」。无上菩提心,先学地藏菩萨。
  第二个科目是普陀山的观世音菩萨,从地藏菩萨提升就是观世音菩萨,学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佛法讲的是什么?佛门常说什么是佛法?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观世音菩萨就代表慈悲为本,千手千眼,眼到手到。这个慈悲不是假的,慈悲是真的,要落实。看到众生有苦有难,你不伸出援手,你不真正尽心尽力帮助他,你那个慈悲不是真的,你是口头的慈悲。所以千手千眼是表这个意思,千不是数字,代表无量。《华严》用十代表无量,十个十是百,十个百是千,代表无量的无量。众生无量无边,你看看他有什么苦,他有什么难,他有什么迫切需要,赶紧去帮助他,这就是观音菩萨。
  文殊普贤代表什么?代表方便,特别是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代表智方便,普贤菩萨代表大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依智慧,没有智慧哪来的善巧方便。所以这四大菩萨前面两位包括在慈悲里头,后面两位包括在方便里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你们诸位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四大菩萨教人,要一句话说出来,他教什么?不就是教「慈悲方便」。发大菩提心,慈悲!观世音菩萨眼到手到,这慈悲落实,文殊菩萨显发自性无量的般若智慧,普贤菩萨把般若智慧落实了,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文殊菩萨告诉善财,善财一发心,菩萨就赞叹,善哉善哉。首先跟他讲众生能发无上菩提心,这个事情太难得。发心之后,又想勤求菩萨行,想勤修菩萨道,这个太难太难,希有难得。这是赞叹善财。善财是代表我们,所以不分在家出家,不分男众女众,只要你真正发菩提心,你的名字就叫做善财。善是什么?善根,财是福德。你有大善根、大福德,你怎么发这样的心、做这样的事!这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事业。
  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我们读大乘经这么多年,对於经典的义趣懂得一些,不能说全懂,懂得一些。那个七是不是数字?不是。你要说文殊菩萨七佛之师,你就执著那个七佛,你不懂如来说法的甚深义,为什么?你著相。七是表法的,七代表圆满,《弥陀经》上不是用七代表圆满吗?要明白这个道理,这不能不知道。换句话说,文殊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一切诸佛如来从智慧生。般若,佛在经上把它比喻作佛母,母亲能生儿子,般若是母,如来是子。如来从哪来的?从般若生的,般若为佛母。
  所以文殊菩萨教他,你今天发心要求菩萨道,你的目的是成就圆满的智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成就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你应当勤求真善知识。我们求学修行有没有成就,第一个因素就是好老师。古人常讲「明师出高徒」。那个「明」不是名气很大,那个「明」是光明的明,就是真正有智慧,真正有德行,这样的老师你跟他,你才有成就,这是真善知识。教他这个道理。然后进一步跟他说,求善知识决定不能懈怠,决定不能厌倦,你跟他时间久了,厌倦、懈怠了,你不会成就。
  尤其跟善知识时间要长,它不是短时间。在古时候,一般至少追随一个老师五年,这最少,大多数十年,十年有成。五年是根性利的,我们常讲利根、上根,五年能成就;中等根,十年成就。可是还有些感老师之恩,追随老师一辈子,不离开老师;自己学成了,帮助后学,他是学长,等於说给老师当助教,一面学一面教,教学相长。一直到老师圆寂,老师往生不住世,他才离开老师教学的场所,哪里有缘哪里去,他去教化众生去了。你看从前师生的感情多么深厚!师徒如父子,往往超过父子那种情义,这一些我们只能在经典、在古书里面看到,在社会上见不到,也没人说。
  菩萨讲见善知识,跟善知识学习,决定不能满足,学无止境。物质生活要知足,知足则常乐;求学求道不能知足,知足就成了障碍,你的烦恼障、所知障就起来了。对於善知识的教诲,你要常常随顺,善知识所有教诲,你都要随顺不能够违背。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对於善知识的教导要百分之百的服从,依教奉行。这样的学生到哪里去找?不但现代找不到,就是在古时候也不多见。真正在学问道德上有成就的,确实是属於这一类的人,真的是孝顺父母,奉事师长。在德行、在道学上,他有成就。
  最后有一句很重要的话,「於善知识的善巧方便,应当恭敬,勿见过失」。这个非常非常困难,为什么?善知识他接引大众真的有种种善巧方便。往往这些善巧方便,因为我们凡夫有分别、有执著就生起疑惑,怀疑这善知识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我跟他,有没有真的跟对?这个念头生起来之后,就怀疑,障碍就来,於是自己在猜想,又不好意思去问善知识,那想的是愈想愈错。愈错,对善知识诚敬之心大幅度降温,甚至於藉个故远离,损失大了。这是什么?自己把自己的前途毁掉,这样的人自古以来太多太多,我们不能不晓得。
  所以菩萨特别讲善知识的善巧方便。他接触的众生多,众生的根性不相同,他有能力观机,有能力应机施教,应机说法;跟甲说的跟乙说的不一样,这两个人根性不相同,两个人都得利益,我们在旁边看了不知道,怎么老师说话颠倒,跟这个人讲空,那个人讲有,到底是空还是有?不晓得老师教导的义趣。文殊菩萨在此地教善财,实在讲是教我们,我们的麻烦很多。这一段意思还没有讲完,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学佛的人寻师访友,是在学习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中国习惯称之为参学。参学的目的就是参访善知识,亲近善友,听他的教诲,希望他能够帮助自己断疑生信,成就道业。这成就道业就是破迷开悟,明心见性。佛在《瑜伽师地论》里面说了一个标准,那就是善友、善知识要具备哪些条件。这些条件,他总说了八个。这八个条件他是完全具足,还是只具足其中的几条,我们都要清楚。八个都具足,佛说这是真善知识;如果八条不具足,具足其中的几条,知识,这不能加真善知识。
  八条第一个是戒律,不能不持戒,不能不修善。所以我在此地劝勉同学,我们不敢向上高攀,为什么?自己的根性劣,想往上,上不去。所以我们把水平降下,不得已而求其次,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这不能再少。儒家的《弟子规》大家学过,学过没有落实,第一条你都没有,后头就不必说。要想自己在这一生成就,要想正法久住,要想真实利益一切众生,你不在这上下手怎么行?这是德行,要干真的不能干假的。
  昨天晚上我看到一个纸条,有一个中国同修要我给他写一幅对联,指定要善导大师所说的,我就想起《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这是善导大师注的,我翻了一翻里面有现成的两句话,我就把它做个对联写了送给他。上联是「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下联是「自他依正不善三业若起现行,必须真实心中舍」。善不善的标准是戒律,印光大师用《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给我们做善恶的标准。所以,早年我在台北华藏图书馆,我是要求图书馆里面的住众,要把《感应篇》作为晚课,我们的晚课加《感应篇》。你知道善恶标准,善要从真实心中作,恶要从真实心中舍。善导是阿弥陀佛再来,善导的教诲就是阿弥陀佛亲自教导我们。你要想做一个善知识,你不从戒律上真正下功夫,你怎么能成就?不能成就,那你就要记住,你这一生不能往生,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