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 >

第375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375部分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位同学,请看「四圣谛品」邻次十界第八段,西北方欢喜世界,苦灭道圣谛。我们把这段经文念一念: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者。彼欢喜世界中。或名入胜界。或名断集。或名超等类。或名广大性。或名分别尽。或名神力道。或名众方便。或名正念行。或名常寂路。或名摄解脱。】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道是出世间的因行,灭是果,道是因,出世间。『欢喜世界』,世尊也略举十个名号,第一个名号『入胜界』,「胜」是殊胜,「入」是契入,这是道的名称。由此可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菩萨所行的道门,所传的道门,所弘扬的道门,无一不是「入胜界」,教导人入殊胜的境界。胜界有绝对的、有相对的,相对是次第的。譬如说,人法界要跟畜生、饿鬼、地狱界来相比,人法界是胜界;人法界跟欲界天比,天界是胜界,我们人间比不上;欲界天跟色界天相比,色界天是胜界;色界天跟无色界天相比,无色界天又是胜界。这是属於相对的,比较而说的。无色界天要比声闻、缘觉,声闻、缘觉是胜界,狭义。究竟胜界是如来果地,那是等觉菩萨还是不能跟他相比。
  这个地方「入胜界」意思有广狭不同,但是在本经而论,这个经是大乘圆教,那个胜界是佛菩萨,不是十法界的菩萨,是一真法界里面的法身菩萨,以至於究竟如来果位。所以,这个经里面所说的一切法门,无一不是帮助众生在一生当中,不但超越六道,而且要超越十法界,真正的证入第一殊胜的境界。这部经给我们说了两处,两处实际上是一处,华藏跟极乐。经文大部分虽然讲的是华藏,毗卢遮那佛的实报庄严土,可是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演出,我们说表演,最后的压轴戏,最精彩的是在最后。这点我们决定不能疏忽,最殊胜、最精彩,全经的精华在末后一品。尤其是末后一品末后的一章,「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达到究竟圆满。为什么?令上中下根一切众生都能在一生当中圆成佛道,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这是真正令众生证入第一胜境。
  《华严》不可不读,不能不学,这个话是民国初年弘一大师讲的。我在学佛的初期,方东美先生给我讲,古大德常说,「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这句话显然含有浓厚引诱的味道,但是这是善意不是恶意,这是真实不是虚伪。世间人迷於物欲,不知道有佛法,接触到佛法的人,往往也迷於三乘,小果的利益,也疏忽了《华严》。实在说这个经的分量太大,特别是在现代的社会,分量太大的东西,一般人看到不愿意学。喜欢简单扼要,时间短他就学会,就得到利益,这是现代人的习尚,我们不能够不知道。佛法常说,契机契理,契理固然重要,契机也不能够疏忽。现在众生喜欢吃小品的,你看看饮食生意最好的是速食店,你到餐饮店不需要等待,立刻就拿到,简单,价钱也很便宜,所以生意最好。我们看到许多速食店在全世界有连锁店,这个经营成功,什么原因?契机,不是别的,契机,对於现代人来说,投其所好。
  佛教是无比的殊胜,为什么不能够发展?不能够光大?是我们佛门四众弟子不懂得契机的方法。我们再看看经典上记载的,世尊与他的那些大弟子,这些菩萨、罗汉他们很懂得契机。实在说,我们不如他们,他们能将世尊的教法、教诲传遍到全世界,流传到三千年。现在我们接棒了,接了这个棒子要比前人殊胜才好;要不如前人,我们就有罪过了。那变成什么?一代不如一代,我们比不上上一代,就有过失了。所以,善巧方便是非常重要,尤其契机,要观察现代人他害得是什么病?他需要什么药?这跟大夫诊断意思是一样的。先要细心观察把毛病找出来,然后对症下药,引导他入胜界。
  在这个世纪当中,如果再往前面推,至少是两个世纪,西方科学技术逐渐在发达,科学讲证据,容易叫人相信,现量境界。古圣先贤的教学,人不在,我们拿不出证据出来。证据是什么?古书。人都不相信,这是过去的,不是现在的。你说孔子书,真的是孔子说得吗?是不是后人伪造的?信不过!释迦牟尼佛留传下来这么多经典,怀疑的人非常多。这是释迦牟尼自己说的?翻译有没有经过修改?有没有加入翻译人的意思?这样的疑惑比比皆是,把人的信心逐渐逐渐淡化了。一、两百年的淡化,到现在就没人相信了,展开经卷就打很多问号,怎么能接受?怎么能理解?怎么能依教奉行?我们面临著这样的时代,这样的众生,真叫刚强难化。
  早年我在台中求学,李老师告诉我:我们今天求学是磕头礼拜向善知识求法,等到你们真学成了,你们如果要等别人向你磕头作揖向你求法,佛法就断了,断灭了。怎么办?我们要向别人磕头作揖把佛法送给他,他还未必接受。真的,一点都没错!我们在形式上虽然没有磕头作揖,在心理上确确实实是磕头作揖,希望他接受这个大法。这个大法无比殊胜,尤其经论上常讲「唯证方知」,证就是契入。你只是有信、解还不行,你得不到佛法殊胜的利益,你不能够生法喜,你不能够转烦恼为智慧,所以一定要证。证要通过落实,也就是说,你把你所学的、你所信的、你所理解的,落实到自己日常生活,也就是说你要做到!这个东西不是讲的,是做的。
  佛教我们修行,修行这两个字的定义,你要认识清楚。行是行为,行为包括三大类,身体的造作,这一举一动,身业的行为;口是言语,口业的行为;还有念头,起心动念,意业的行为。身、口、意的行为如果有过失、有错误,你把这个过失、错误修正过来,叫做修行,这个道理要懂得。诵经、念佛、礼拜、忏悔是不是修行?不一定。如果你是真干,那是修行,那个没有错。你要不是真干,每天依照这些形式去做一遍,对於自己的行为丝毫影响都没有,那不叫做修行。那就是古大德所说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那不是修行,那不是学佛。是什么?李老师非常风趣,他把学佛颠倒了一下,那叫佛学。佛学跟学佛完全不一样,学佛是真干,佛是我们的榜样,佛是我们的典型,我们要学得跟他一模一样,要成佛。佛学就不一样了,把佛法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於自己起心动念、日常生活行为不相干;换句话说,所学非所用,这个错了。这两个名词我们要辨别清楚,佛学、学佛,我们要学佛,我们不搞佛学。
  真正要学佛,下面这个名号非常清楚,『或名断集』,集是苦因,世间苦因,苦是世间的果报。世间苦果从哪里来的?从「集」来的,集就是烦恼。烦恼为什么称集?烦恼是长时期薰染成的,自性里头没有,真心里面没有,这个我们要晓得。妄心里面就有了,我们要记住佛讲的这些名相,妄心,可见得妄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你当真,麻烦就大了。你要是哪天明白了,妄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不要去计较,不是真的,彻底放下,就没事了,你就入胜界了。
  可是六道众生不懂得什么叫虚妄,接触佛法,天天读经,天天在这里研究讨论,并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果然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对於这个世出世间一切现相还会计较吗?还会起心动念吗?还会有分别、执著吗?都没有了。换句话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会起心动念,妄心没断。染污、烦恼、习气如果不断,肯定在增长,自己茫然不觉,真的是在增长。
  我们细心观察,观察别人,人看自己是非常不容易看到自己的过失,看别人容易。看到别人烦恼习气增长,回过头来看自己,把外面境界当一面镜子,这个镜子最重要是照自己,我自己是不是跟他一样迷惑?是不是像他一样的不知不觉?天天为外面境界染污,染污到非常严重,在一切时一切处,处事待人接物之间,都能觉察到他这个烦恼起现行。现行,佛法说叫花报,我们中国世俗里头说叫现世报,来世果报。现在在这一生当中,得不到清凉自在,得不到烦恼轻、智慧长,来世问题就严重了。就好像植物开的花不好,农夫就知道,今年收成不好,花不好,收成是果,结的果一定不理想;花开的好,心里欢喜,今年一定丰收,结果殊胜。我们学佛有没有在这些地方留意?是不是天天反省?
  佛菩萨教导我们,每天早晚课诵必须要做。做早晚课诵的意义在什么地方?那是教育,佛菩萨、圣贤对我们的教诲。早晨读经,听训,提醒自己今天一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对人对事对物,要记住经典的教诲,不要违背。是善的,要做到;不善的,不但不可以做,连念头都不生。见到一切不善,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这是智慧;要如如不动,决不放在心上,这是功夫。功夫就是禅定,禅定是不被外面境界诱惑,智慧是对外面境界一切邪正、是非、善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不能不知道,这个叫修行,我们这堂早课没有白做,提醒我今天一天依教奉行。晚课是反省、是检点,我今天一天待人处事有没有违背佛陀教诲?如果有违背,赶紧改过来,天天反省,天天改过。
  一个人要是真干,三年,你虽然不是圣人,你够得上是贤人,这叫真修行。所以早晚课不是做样子,敷衍佛菩萨的。好像我不做,不做就不好意思,人家看到「你看,他早晚课都不做」,其实做只做个样子,形式跟实质不相干,我们一般人讲口是心非。口里诵经念咒,心里还胡思乱想,这有什么用处?所以,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但是道场,道场重实质也重形式。形式是什么?形式是表演,是接引大众的,自利利他,实质自利,形式利他。诚於中而形於外,我内心真实,表演就逼真,这个表演能觉悟众生。众生天天在这里看,不是看几次他就觉悟,他的烦恼习气很重,往往这个表演需要看个几十遍、几百遍、几千遍,他真的悟入了!他才能明了。
  菩萨有耐心,我们要学菩萨的耐心,所谓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天天在这个地方认真表演,不要去问有几个人看到我们表演觉悟了,不要去问这个。天天给一切众生种善根,天天给一切众生圣教正法的薰习。我们能这样干,烦恼习气染著才能够渐渐淡化,戒定慧三学一定相对的往上提升。这个道理、事相可不能不知道。所以每天反省,确实自己有进步,烦恼轻、智慧长,这里面就生法喜,不亦悦乎!法喜充满!这就是受用。受用,自自然然就在那里演!
  佛教众生有所谓「三转法轮」,法轮是代表教学,三转就是三种方法,第一种「示现」。就是我们天天做,自自然然产生影响力,会影响我们的家人,会影响邻里,我们的邻居、街坊。岁岁月月我们这种真实的演出不间断、不夹杂,三年五载,就变成这个地区的风俗,移风易俗,有这么大的效果。如果世世代代有传人,这个影响的面愈来愈大,影响的时间愈来愈长,无量功德。这是第一种方式。
  第二种方式,确实受了感动,看到你这个道场,看到你这个佛弟子、佛教徒,你的起心动念,你的言语造作,你对人对事对物,长期观察,他感动了。你们是好人,你们是善人,我要向你学习,希望你能教我,这就入第二个阶段。我们讲的缘成熟了,缘成熟了要教他,「劝转」,要劝导他好好的学习。
  第三种方法「作证转」,我们劝导他,这是讲解,还要拿证据给他看,他相信了,这是最有力的教学方法。释迦牟尼佛自己举例子说了,我劝你们断烦恼,我的烦恼断了;我劝你们求智慧,我的智慧开了;我劝你们布施积德,我的福德圆满了,自己现身说法。你要真干,水到渠成,果报就现前!你要叫人看,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福报?修来的。原来一点福报都没有,修来的。他修能得到,我修也能得到,一点都不错。所以你要真修,真修就能改变你自己。我们自己毛病习气很重,什么原因?没修!这些年来你还不错,挺认真在修,改一点了,修得不够!是改了,改得太少,不理想。这样子是什么?你度自己,往生没有把握,福报不能现前,现前是一点小福报,不能现前,不能影响别人;换句话说,不能叫别人看到你会生信心。这是我们自己没有认真学,没有好好的学。如果大家天天能够反省检点,改过自新,那个进步不得了。你肯干,你一定得佛菩萨加持,诸佛护念,天龙善神拥护你,为什么不干?
  净宗修行五个科目,简单扼要。往年我在洛杉矶弘法,住在印海法师的道场,印海法师对我非常好,我们两个也同年,他月份比我小。他对我们净宗修学的五个科目,他很赞叹,他说:净空法师,你这五个科目简单明了,容易学。我们的科目确确实实的,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每个人都能够记得,都能够理解。换句话说,信、解有了,行疏忽了,在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跟它相不相应?我们的念头相不相应?言语相不相应?造作相不相应?果然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离开这五个科目,这叫真正修净行、修净业,这叫真正念佛求生净土!这在《华严》里面我们得到证明,「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特别是在「名号品」、在「四谛品」,我们得到很大的启示。任何一个科目无不是周遍法界,无不是遍融一切,一断一切断,一悟一切悟,一成一切成。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苦灭道圣谛第三句,从第三句看起:
  【或名超等类。】
  『超等类』含有更深的意思,就是在修学的法门,法门无量无边。这个法门,这是讲《华严》,中国古代的高僧大德几乎一致都肯定,《华严》这部经是世尊出现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的根本法轮。根本法轮的意思就是基本的课程,其他一切法门都是这个法门某一部分的详细说明,所以称为枝叶。好像一棵大树,《华严》是根、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