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 >

第382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382部分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是别的世界,不是属於娑婆世界,到我们这个六道里面来受生。
  因此我们就有认识他方世界的必要,就好像我们读外国历史、外国地理,了解外国的文化,佛法里面让我们了解他方世界。他方世界,世尊为我们介绍最详细的,真是无过於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跟我们同一个华藏;换句话说,没有脱离华藏这个大世界,这是佛法里面讲世界最大的,讲到华藏。西方极乐世界跟我们娑婆世界同在华藏第十三层,华藏有二十层,二十层世界,娑婆跟极乐世界都在第十三层。意思就说明这不算远的,十万亿佛国土,不算远!像这样的华藏在太虚空不知道有多少,这个世界现代科学、天文还没有发现。
  所以我们在此地看到「数流转」,「数」是多数,数数流转,无量劫来,从来没有间断过。后面还有无量劫,真的是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佛菩萨常常感叹著说「生死疲劳」,六道众生过的是这个日子,迷惑颠倒,造业受报。造善业,与性德相应的,三善道享一点福报,可是我们知道,享福哪有不造罪业的道理?造作罪业了,还是得受果报。所以,迷惑、造业、受报,报都是苦,苦报!没完没了!这是众生。因此,劳累诸佛菩萨,这是我们凡夫的感想,麻烦佛菩萨、劳累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帮助我们脱离这个苦难。
  众生有这个念头,哪怕这个念头再微细,微细到自己都不能觉察,你这个微细的念头,佛菩萨感应到了。诸佛菩萨的心清净到极处,敏感到极处,所以众生极其微细的念头他们晓得。他知道了,真的,像千手观音一样,眼到手到。他一见到,肯定真的来帮助你,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所以佛菩萨没有身,无我,无我相、无我见,但是能随众生的感,应现无量无边身,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不但能现九法界有情身,还能够现无情器世间身,不可思议。所以,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现身是感应,说法也是感应,真正佛菩萨有没有说法?一个字也没有说,他所说的是感,众生有感,他就有应;众生没有感,他就没有应。就像敲钟、击鼓一样,我们敲一下,它就响一下,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
  诸佛菩萨应世,无问自说很少,都是一般人向佛菩萨提出问题,佛菩萨为你解答,这一问一答记录下来就是经典。也有些经典没有人问,佛自己说。自己为什么会说?实际上众生也有感,佛自然有应,这个感叫冥感,佛的应是显应。众生有这个意念,问不出来,佛知道了,不等你问就给你说出。《佛说阿弥陀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古来祖师大德为我们解释,佛为什么无问自说?观察这个世间众生缘成熟了。所谓缘成熟,能接受这个法门,佛为大家介绍,大家能信、能解,肯依照这个方法修行,那就能证果,真的能往生,所以缘成熟了。虽然他还没有能问得出来,佛就说了,所以还是感应。
  感应这个道理,前面讲过,有四种。「显感显应」,就好像我们向别人请教一样,我们提出问题,很明显,他给我们解答也很明显,显感显应。第二种,「冥感显应」,冥是我们没有问,确实有这个疑惑,对方高明,看出来了,还不等你提出问题就给你解答,这是第二类。第三类是「显感冥应」,很明显的提出问题,可是对方没有答覆。对方虽然没有答覆,你忽然觉悟了,这个问题答案有了,这是冥应。所以,佛菩萨住世,一句话不说也在教化众生。从早到晚,我们今天讲二十四小时,没有一分钟空过。第四种,「冥感冥应」,这个非常非常深,我们现在人一般人讲,精神的感召,不知不觉接受他的潜移默化,不在言语当中。所以,感应有这四种。
  你了解之后,才晓得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一秒钟,甚至於千分之一秒钟、万分之一秒钟都不空过。又何况他应化的对象是九法界有情众生,这里面许许多多众生我们看不见,我们觉察不到,佛菩萨觉察到了。我们看到佛菩萨示现坐在那个地方,或是打坐,或是经行,一句话不说,但是口里头好像念念有词,嘴唇在动,手上转著念珠,在转,没有声音。我们一般人说,他在用功、他在持咒、他在念佛,这是我们一般人感触到的。说不定他在那里讲经说法,一类鬼神在接受听教,我们肉眼看不见,他这时候跟他们往来,参与他们的活动。甚至於在定中,《华严经》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定中,为法身大士所说的。
  当年世尊在世的时候,大家看世尊在菩提树下打坐,真的所谓是眼观鼻,鼻观心,二七日中(也有说三七日中),他坐在那里不动,入定了。定中,你看看参与这么大的活动,华严法会,没有休息。到底下一品,诸位看到这种活动是非常非常的殊胜,我们没法子想像得到。从这些地方彰显性德不可思议,我们读了、听了,对於佛菩萨自然生起无尽的向往,自然发起一定要向佛菩萨学习的心愿。这一切无一不是感应道交。
  无量劫流转在六道,实实在在是苦不堪言,从我们这一生当中能体验到。我们在这个世间几十年,在这一个世纪是历史上动乱最频繁的世纪,二十世纪。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小规模的战争几乎没有停止过,社会动乱不安。我们生在这个时代,也是到处流浪,很小离开家乡,我是九岁离开家乡,流浪到今天。每到一个地方总是想定下来,能够定居下来,可是时势不由人,这佛法里面讲缘分,缘分到了,不能不离开。一生的漂流,所以对学佛有好处,为什么?家的观念没有了。
  就好像是个旅客,每到一个地方是住旅馆,住多少天看缘分;这里缘分好,多住几天,缘分尽了,少住几天。我这一生深深有这个体验,所以没有家的观念。想在哪里定居,没有这个念头了,尤其现在年岁这么大了,将来还有几年,没人知道。所以观念转过来了,这是得佛菩萨的教诲,明白了,处处无家处处家。旅馆就是家,我在这住三天,三天是我的家,我住一个月,一个月是我的家,也能够到心开意解。反而妄想、分别、执著减少了,不再执著「这是我的家」,不再执著;不再有这个念头,「这个地方是我的家,我要住多久」,没有。
  学了《华严》,能契入《华严》少分,知道了,家在哪里?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的家,这是真的,一点都不错,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是我的眷属。什么眷属?佛在经上说的,「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早年学佛,听到这一句,看到这个经文,念过而已,所以不走心。这什么原因?没契入。现在不一样,现在看到这两句经文,听到这两句,有很深的感触。佛菩萨确确实实提醒了我,不再迷惑了。在十法界、在六道,只要能够不迷,能够省悟过来,这是好事。像作梦一样,你还继续在作梦,但是你在梦中已经觉悟了,我是在作梦。虽然还没有醒过来,自己知道在作梦,梦中境界不是真的。这时候学什么?学看破,学放下。
  真正能看得破、放得下,境界愈转愈殊胜,愈转愈接近佛菩萨。什么时候豁然大悟,那就醒过来了,这一醒过来就入一真法界,无量劫的流转就画上了休止符!这是个比喻,是不是真的休止了?没有。对於自己业力牵引在六道里头生死,这个事情是画休止符,这是真的,从此以后再不会有了。六道、九法界还来不来?来!来,算不算流转?来,不算流转,那是感应而来的。来,无处来;去,无处去,这就是佛菩萨常在经论里面所说的不来不去,不生不灭。跟诸佛菩萨一样,众生有感,自自然然有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再看底下这一句:
  【或名众恶门。】
  『恶』是苦报的所在,比喻苦圣谛,你进这个门来,你就得受苦。这个『门』是什么?是六道。一切苦你就得要受,你不能不受。佛在经上讲,众生造的业,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引业,引导你到哪一道去受生,这叫引业;第二种叫满业,满业是引导你去受果报。我们细心观察,在这个地球上,同样是人类,遍布在地球五大洲,福报不相同。有些地区,我们讲已开发国家,生活富裕;有些很不幸,生在贫穷落后的地区,衣食常常断缺,生活相差悬殊太大了。真的,有人过天堂的生活,有人过地狱的生活。同是人道,为什么?这个不能不知道。
  你来到人道,决定是秉过去生中修积的五戒十善,中国古人讲的伦常道德,你一定是修这个。这个业力引导你到人间来投胎,你得人身。得人身,你这一生的富贵贫贱,这是另外一种业力,叫满业。满业是什么?是你过去生中所修积的。你修积的是福,你得福报;你修积的是祸,那你今天要受苦受难。这就是造业,业有善业、有恶业。人的一生,善、恶我们从哪里观察?从他拥有的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福!最明显的福报。有人一生当中,三种统统具足,这种人不多,古今中外都没有例外,确实很稀少,但是真有。最普遍的是三者当中有一种,有人发大财,他缺少聪明智慧、缺少健康长寿,多病,四十、五十就走了,好多好多!有人很聪明,有聪明智慧,一生贫穷;有人健康长寿,活到八、九十岁,一百多岁,他没什么智慧,他的生活很困苦、很艰难,这种现象太多太多了。这叫满业。
  满业是什么样的业因造成的?佛告诉我们,布施。这一生当中发大财、得财富的,是他前生喜欢布施,财布施得财富。他只会修财布施,他不知道修法布施,不知道修无畏布施,所以这一生当中福报只得一种,有财富。还有一种人,他喜欢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疏忽了,所以得到这个人身,聪明有才艺,多才多艺,但是贫穷,寿命也不长,身体也不是很好。他不能够三种布施统统修。三种布施统统修,你的福报圆满,修财布施得大财富,修法布施得大智慧,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个福报圆满。
  无畏布施里面,素食是很重要,人只要能吃素,发心吃素就是无畏布施。为什么?不食众生肉。从此以后再不杀害众生,不但不杀害,有的时候你还去放生,你还去帮助这些众生,救他一命,这个果报是健康长寿。如果做得多的人,本来这一生当中多病、多磨难,因为修无畏布施修得多,很认真的修,很欢喜的修,不知不觉他的身体变好了,病没有了,感应不可思议。这就是说,果报不必等到来世,这一世就得到了,晚年健康长寿。很乐意的帮助别人,没有私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老人帮助他,年轻人也帮助他,到你自己老的时候,照顾你的人就很多。为什么?跟众生结了善缘,善有善报。你不必去找,不必去求,时节因缘到的时候,也就是说,你需要人帮助的时候,人就来了。自动的来,欢欢喜喜的来,什么原因?报应之理,如是如是。这是自然的,这是属於满业。
  为什么六道的果报称为「众恶门」?六道里面的众生能够知道修这三种布施的太少了。佛菩萨教你,大多数的众生跟佛菩萨没有缘,一生没有接触到;接触到的这些人,与佛菩萨有缘,未必依教奉行,所以他的福报还是修不成功。他对佛菩萨的教诲怀疑,他不能相信,不能够依教奉行,尤其很难施舍,他怎么能转他的业报?这桩事情,印光大师一生极力提倡《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目的没有别的,目的就是教人明了这个事实真相,深信因果,断恶修善,改善自己的命运。转贫贱为富贵,转愚痴为聪明智慧,转多病短命为健康长寿,然后才能够谈的上转迷为悟,转凡成圣。印光大师出现在世间,教导一切众生,就是这个法门。
  大师虽然一生苦口婆心教导,真正明白的人还是不多,这正是佛法里面讲的佛度有缘人,无缘之人没法子,无缘之人种个善根而已。有缘、无缘不在佛那一边,不在菩萨那一边,在自己。自己能信、能解、肯干就有缘;不信、不解、不肯干,无缘;或者你能信,不解,不肯干,也是无缘;能信能解,做不到,还是无缘。无缘的多,有缘的不多,有缘的,这一生当中统统得度,得度就是决定往生。往生的,有缘,这一生没有往生的,无缘,这个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第七句:
  【或名性苦。】
  这个『性』不是本性,不是真性,真性、本性里面没有苦乐。我们就知道了,这个「性」是习性,现在一般人讲性质,六道里面的性质是『苦』,佛给我们讲三界统苦。欲界,苦苦、坏苦、行苦统统具足;色界天,苦苦没有了,它有坏苦,它有行苦。无色界天高明!中国老子说的话,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这真正是高级凡夫,他知道身不好,身为苦本,他不要这个身。可见得这个身可以舍,不要这个身,灵存在,我们一般人讲灵性,灵性是自己,佛法里面讲阿赖耶识。他不去投胎,他不要身体,所以他没有苦苦,他没有坏苦,但是他有行苦。什么叫行苦?他不能永远保持,他保持这种境界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他的定功。什么时候定功失掉了,他的妄想、分别、执著又起现行,这个东西一起现行,立刻堕落。因为什么?他没有往上升,决定往下堕落,这叫行苦。所以佛说三界统苦,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
  不但六道性质是苦,再讲到九法界,上面声闻、缘觉、菩萨,也没有离开苦。为什么?无明没断,般若智慧没有开,自性的德相没现前,他还是苦。所以,必需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自性智慧现前了,自性的相好、德能现前了。这个德能就是跟一切众生感应道交,现身说法,广度众生,这是自性的德能。相好,那是华藏世界,那是极乐世界,那是自己受用的报土。那个土不是修布施,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不是,与那个都不相干。修布施修的福,那是在六道,六道众生要修;法身菩萨不要修了,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那不是修得的,那是性具的。那个福报真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