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尊为我们介绍的,释迦以前七尊佛都是文殊菩萨的学生。这里面有一个很深的启示,我们要留意。我们从这地方能深深体会到,诸佛菩萨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名闻利养。决不是说你是我的学生,今天你示现成佛了,那我到这地方来,我是你的老师,你要用什么礼节来对待我,没有。老师来了怎么样?示现做学生。这学生对老师恭恭敬敬,表演给一般人看;换句话说,他在这里表演做学生,应当用什么心态来做学生,跟老师的教诲配合,你才能成就!没有一丝毫骄慢,没有一丝毫自尊自大。看到他对佛,看到他对诸菩萨,那么样的谦虚恭敬,他在这里示相教我们,六道里头这些凡夫的习气完全没有,我们应当要好好的来学习。
世尊弟子当中,古佛再来的很多,佛门里头常常讲「一佛出世,千佛拥护」,你一个人示现作佛了,作佛目的何在?只有一个目的,帮助一切众生转迷为悟,转凡为圣,就这么一桩事情。过去古佛如来也就这么一个心愿,你今天发心带头来做这一桩好事,跟三世佛的心愿完全相同,三世佛都来拥护你,都来帮助你。帮助你,当然不能用佛的身分,用什么身分?用菩萨的身分、用罗汉的身分、用人天的身分,或者是做你的弟子,或者是做你的护法。真的是诸佛菩萨同心协力,把这教学的工作做好。决不是说我的学生当校长、当主席,我去不太好意思。凡夫有这样的,这叫邪知邪见,佛菩萨没有。
前面一再给我们说到,菩萨成佛的时候,跟过去所有一切佛绝对没有先佛后佛,没有今佛古佛。先佛后佛、今佛古佛,凡夫的见解有先后,不知道佛境界。佛的境界是平等境界,确确实实没有先后,没有远近。没有远近就突破了空间,没有先后突破了时间。告诉你,时间、空间不是真的,真实法里头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所以没有远近,没有先后。成佛,什么时候成佛的?平等成佛。这桩事情在这部大经里面常常提起,多次的提起,目的很显然,让我们不断的在薰习。薰习的时间不足,我们很容易退转。常常薰习,薰习久了,印象深刻了,不定碰到什么缘,豁然开悟,你真的入这境界了。文殊菩萨在此地,我们想想岂不也是示相在暗示我们,言说是解释释迦牟尼佛的示相。我们头脑灵活一点,敏锐一点,我们也能看出:文殊菩萨你也在示相。你要有这样的觉悟,文殊菩萨会对你莞尔一笑:你懂得了、你会了。清凉《钞》里面内容相当丰富,值得大家去看看,如果有时间的话,自己去看。
我们再看下面《疏》文,「影响而来,一切咸见故」,一切咸见,「故」字是下面一句的,它四个字一句,「影响而来,一切咸见,故其说也」,到这地方这是小段。这是把文殊菩萨的身分很清楚的给我们介绍出来了,他是来做影响众的,他的修行早就圆满了。佛门弟子懂得这道理。我早年在台北讲经,道安法师在北部办大专佛学讲座,请我担任主讲,那个时候我还不到五十岁。这讲座办得很成功。我每一堂上课的时候,我都看到我的老师周邦道先生,他坐在第一排很专心的听讲,而且还做笔记。那是个佛学家也是个教育家,抗战期间我在贵州念书,他是我的校长,国立第三中学的校长。抗战胜利之后,他做江西教育厅长,以后在台湾一直都在学校教书,在中兴大学教书,在台湾做过考选部的政务次长。我是他的学生,我讲经的时候,他就跟一般学生一样很用功。这是什么?影响众。
释迦牟尼佛是文殊菩萨的学生,示现成佛了,为大家讲经说法,文殊菩萨也在旁边恭恭敬敬的在那里听讲,做影响众。「影响而来,一切咸见」,让大家统统看到。你们如果说有问题,听佛讲经说法,或者看到佛的示相,不太清楚,不太明了,你提出这些疑惑,文殊菩萨可以给你解答。文殊菩萨为你解答,大家都知道他,他的确是权威,这解答决定没有错误。所以「故其说也」,由他来担任解说,佛只示相不说,请文殊菩萨来做说明。
这下面有几个疑问,「何不待请,敬同佛故」,一切大众对文殊菩萨的尊敬,跟对佛陀没有两样,所以不需要请。「何不待告,承佛神力,佛意许故」,其实我们在文里面看到,经文上讲到「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一般讲承佛威力是得佛的加持。「佛意许故」,这地方的佛是双关意思,近指现前释迦世尊,远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以不用待请,不用待告。
「众既念请,佛方现相」,佛为什么示相?不是无缘无故的。大众见佛,心里面有这疑问,这叫做念请。虽然没有说出来,佛有他心通,佛知道,所以佛示相答。我们前面看到了,佛现神通,答覆大众。但是现这神通,我们中下根性的人,真的是看不懂,看得很热闹,所以说是「不会看的看热闹,会看的看门道」。我们看不出门道,只会看热闹。一定要找个内行的人,请文殊菩萨来给我们解说。现在时间到了,我们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清凉大师为我们介绍文殊菩萨,他介绍的确相当的详细,我们接著看。
「众既念请,佛方现相,非夫尊极大士,安能理契潜通」,我们看这一句。这地方讲,如果不是尊重到极处的法身菩萨,他怎么能够理契潜通?在理上讲跟诸佛所证的一样的圆满,一样的究竟,所以自自然然对於一切诸法通达无碍。通达说个潜通,这意思很深很深,隐、显无不自在。从感应上来说,显应冥应;从一般教学上来讲,显说暗示,无量善巧方便,自自然然流露,不加丝毫意思在里头,这是潜通。「故上以光示普贤,此乃冥加妙德」,妙德就是文殊菩萨。世尊对普贤显加,对文殊菩萨这我们看到是冥加。这用意都很深,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让我们在这里面见相、听教能悟入真实。真实在哪里?真实就是自己,就是日常生活。每天工作干活,待人接物,这就是全部的「大方广佛华严」。我们果然觉悟了,就得大自在,就破迷开悟,就离苦得乐。
下面说,「若尔,普贤云何定后更请,表说所信,甚深细故」。若尔,我们现在讲,要是这样说法,普贤菩萨为什么入定之后再请?都是在现相。其实文殊、普贤他们都是古佛再来,他们哪还需要入定?所谓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那个入定是做给人看的,做给别人看的,表示甚深之法。我们要把心定下来,才能说清楚,才能听明白,这是佛教学的手段,佛门里面讲教学的仪式,一个规矩,现在人不会用了。
我早年亲近章嘉大师,章嘉大师还用这种方式。确确实实我们亲近他,细心去观察,他真的是在定中。李炳南老居士亲近过他。大师圆寂之后,我到台中亲近李老师,李老师给我谈过,他说:他的境界,我们是凡夫不知道,但是我们在旁边细心观察,至少他得到清凉自在。这是李炳南对於章嘉大师的观察。他说确确实实他跟别人不一样,至少他得清凉自在,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我们有疑惑向他请教,我们的说话总是毛躁、轻率!大师他答覆我们的,那就是教导我们,稳重。他不是立刻就答覆你,他一定定下来,他定下来也就教你定下来,然后才教你。
所以,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生永远不会忘记的,我们头一次见面,我向他请教一个问题:佛法的好处我知道了,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很快就契入?我问这么一个问题,那个时候我二十六岁。这问题提出,章嘉大师差不多半个小时之后才答覆我。我提出问题的时候,他如如不动,眼睛看著我,我也看著他,大家都不说话。半个小时时间很长,真的定下来了,这是什么?聚精会神等著听他的答覆。他就用这方法,教你整个精神意志集中,他来给你说法。你这毛毛躁躁散乱心,他不跟你讲,讲了没用处,听了是耳边风,你记不住,更不可能依教奉行。所以想想他那个方法高明,这就是讲先入定。
不过他入定不是眼睛闭著,他眼睛看著你的眼睛,这力量很大。他眼睛如果是闭著,我们还可以胡思乱想,他眼睛看到你的眼睛,你就不能乱想,你念念都在等待他给你开导。这半个钟点了,他才说了一句话,只说一个字,「有」。我们的精神振奋起来了,有。有没有办法契入?有。这精神一提起来,耳朵竖起来,来听他的教训,他又不说了。但是这一次没那么长的时间,大概五分钟,也相当长,五分钟。五分钟之后,很慢,他的速度非常慢,说了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我说得很快,他说得很慢。那一天我跟他坐了两个小时,只讲了几句话,而这一句话的印象非常非常深刻。我向他告辞离开的时候,他老人家送我到门口,他也很活泼,他拍著我的肩膀告诉我:今天我教你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真听话了,真的做六年,六年就有感应,我自己的事情,一般讲有一点预感。这六年之后,我已经把工作辞掉了,想出家修行。在埔里因缘不成熟,这到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学讲经。
果然在第六年的时候我有预感,在台中有很多同学,我就跟他们讲,我说:我出家的因缘可能会成就了。他们问我:大概多久?我说:大概半年。结果一个月之后,台北圆山临济寺的心悟法师就派人来找我,劝我出家,缘成熟了。派的是林铭坚居士,以后他也出家了,他也跟我同年。抗战期间,我在福建建瓯念初中,以后我离开那个学校,他也在那个学校念书,但是我在学校时候他不在,他在学校时候我也不在。以后说起来,我们是前后同学,在台湾我们同事。我辞掉工作想出家学佛,他也跟著我学佛,也把工作辞掉了。圆山临济寺里面的法师是福州人,跟他同乡,关系非常好,他来劝我。好像在两个多月的期间,来了九次。
我觉得心悟法师、临济寺这批人,我也都认识就是了,很恳切,有这诚意,我才把这事情报告李老师。李老师说:奇怪,怎么人家一劝你,你就动心?我说:不是,他来了九次。李老师一听也愣住,他问我:你在这里学得很好,为什么要出家?我向老师报告:你老人家在这里已经教了十年,我才来一年多,我在这边有工作,不能专心学习。每天要工作八个小时,实际上,每天能够学习的时间大概只有四个小时。我说:如果我能够辞掉工作出家,专心来修学。我说:老师在这里十年的教学,我想我两年一定能赶上。他听了这话点头,这是我出家的因缘。
所以,菩萨在这里做种种示现,我们要能体会得到。普贤入定有入定的用意,都是在表演;文殊菩萨不需要入定,他有不需要入定的道理,都在为我们说法,都在唱戏。我们要能懂得,他表的什么意思。下面说,「何不入定」?这在前面也有说过,因为这是十信位,是初学。信没有入位,他还没有学位,所以不需要入定。这三品经,《名号品》、《四圣谛品》、《光明觉品》,这三品是讲如来正报。《名号品》是讲身名,《四谛品》是讲语业,《光明觉品》是讲意业,如来果地上的身语意三业。所以他问得很好,「何不入定」?大师在此地跟我们说出来,「以果从因,同於信故」。这地方讲果报,果不离因,信位不需要入定,如来果地随顺最初的方便,「同於信故」,所以也不需要入定。在一般菩萨说法,一定得佛的加持,这地方没有看到加持。
「何故无加,以无定故」。不入定,入定是得佛的加持,所以我们要想得佛加持,一定要知道把所有一切妄想杂念放下,这时候就有感应。所以,我们看到许多宗教的祈祷,时间虽然不长,他在祈祷的时候,几分钟当中,所有一切杂念妄想他都放下,一心专注,确实能得神的加持。佛门以前的这些大德们都知道,讲经之前有仪式,仪式很长。如果照著古时候讲经仪式来做,这仪式差不多要四十多分钟,将近五十分钟。法师拜佛之后就升座,在仪式里面他就入定,这是求佛加持。现在我们不用这仪式,为什么?现在工商业时代,大家都非常繁忙,分秒必争,到这地方来浪费四、五十分钟的时间,人家不来了。他来了马上就希望能听到经,所以我们的仪式省略掉了。两个小时讲经,前面的仪式,后面的回向足足是用掉一个钟点,两个小时真正讲经是一小时。所以我们前后都省略,前面只用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念一个开经偈,我们就开始讲经,后面念佛就回向,就结束了。这是什么?适合现代社会大众的根机。
所以古时候那个仪式里面就有入定,就有加持。这地方虽然没有入定,「又承佛神力,是冥加故」,承佛力就是冥冥当中加持,这我们要学。千万要记住,我们在讲台上讲经教学,不是自己有这智慧,不是自己有这德能。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得太多了,看哪一位菩萨出来说法不是承佛神力普观大众?那个心虔诚恭敬到极处。印光大师讲得就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讲经的人,首先自己具足十分诚敬之心,上对佛陀,下对一切广大的听众,以真诚恭敬心,哪有不得感应的道理!这种感应,冥加,暗中加持你,许多在讲台上讲经的同学都有这经验。
早年我在台中学经教,李老师就常常跟我讲。他年岁虽然那么大,对大众讲经一个星期一次,每逢星期三在慈光图书馆讲经;每逢星期五在台中莲社讲古文,我们采取的本子就是《古文观止》。这是老人家在台中三十八年,从来没有中断的,每个星期讲一次古文,讲一次经典。他讲经的这一天,他这一天不工作,早晨大概八点多钟他就到图书馆。图书馆有个休息室,有个房间,但是这房间他从来没在里面住过,只是每个星期三讲经,他在里面做预备。这一天不见人,不见客,心完全静下来,真的万缘放下,准备晚上这一个小时。因为当时有台语翻译,两个小时实际上只讲一个小时。那么样的认真。他是做给我们学生看的,讲经不可以那么草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