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0三卷) 2003/4/1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03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清凉大师的开示,末后他还有几句总结:
「二障既寂,二智现前,成菩提涅盘,谓不断佛种,则菩萨成就矣」。总结的文字不多,可是意思很多。二障,前面讲过的烦恼障、所知障,既寂是这二障断了。二障断了,智慧一定现前。这个智慧是自性里头本具的般若智慧,佛说一切众生统统都有,这是自性里本来具足的。在众生分上,这个智慧失掉了。这个失不是真的失掉,是因为有障碍把它障住,障住它不起作用,虽然没有失掉,等於失掉了,是这个意思,并不是真的失掉了。所以二障去掉了,智慧就现前。
经论里面跟我们说了很多,障碍断一分,智慧就透一分;障碍去二分,智慧就透二分。所以,智慧不要求,是你本有的,只要把障碍除掉。所以佛法的学习,最重要的、最根本的也就是去障碍而已。障碍太多太多了,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两大类,一大类叫烦恼障,另外一大类叫所知障,总不外乎这两大类。这两大类,菩萨从初发心分分断,五十一个位次修满了,这两种障碍断尽了,於是两种智慧就现前了。哪两种智慧?经论上就讲得很多,像本经跟一些大乘经上常说的,根本智、后得智,这是二智。两种障碍都障,都障根本智,都障后得智。
《般若经》上常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就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后得智。根本智是以真如理体为所缘,断根本无明。《华严经玄义》里面讲「断迷理随眠」,随眠是烦恼,就好比人睡著了一样,不是在清醒的状态,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的道理不懂得。如果根本智开了,这个道理就清楚了,就明白了,这是宇宙之间一切理。后得智是缘俗,我们讲真谛、俗谛,缘俗谛,俗谛是迷的事,是现相。事相无量无边,我们对於这些事相,究竟从哪里来的,怎么发生的,如何演变?也是一无所知。后得智要是得到了,对於俗谛,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一切事相你统统清楚、明白了,所以说无所不知。这是《华严玄义》上讲的二智,根本智跟后得智。
《华严演义》里面说二智,一个是如理智,一个是如量智。你看如理、如量,用的这两个名词,其实如理智就是根本智,如量智就是后得智,名称不相同,意思是一样的。如理智彻见真际,就是真如本性,你真正见到了真心。这个见不是眼见,不是耳闻,这个见是你真正体会到了,也就是真理。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真理,是一切万事万法的根源,在《华严经》上讲的真心。「出现品」上说,宇宙之间所有一切现象,「诸法所生,唯心所现」,那个能现的心就是真心、就是真如,佛经里头,《华严经》上常讲的法性。
法性是什么样子?《华严演义》里头用四个字来形容它「妙极寂静」。所以你要怎样去体会它?要用很深的禅定功夫。什么时候你真正见到它?大经上讲八地菩萨。我们知道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破一品无明。八地菩萨破了多少无明?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品,然后从初地到七地,七品,我们晓得至少他已经破了三十七品无明;四十一品无明,他还差四品就破尽了。破了三十七品无明,这个时候见到真相,真相妙极了。什么东西妙极?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他见到了,不可思议!
所以八地菩萨转阿赖耶成大圆镜智,八地菩萨叫不动地。七地还不行,八地是真的不动,如如不动。当然,到这个地位我们可以说他是圆满的证得真如,圆证真如;如来果地上,再加个大字,大圆满。八地菩萨到圆满了,十住菩萨少分,十行、十回向,十行还是少分,十回向是多分,十地菩萨也是多分。从初地到七地,八地可以说是圆满、圆证了,如来果地是大圆满。
如量智(量是度量、分量)就是后得智,他明了通达宇宙之间万事万法的差别,就是三种智里面讲的道种智。道种智是知一切有,一切智是知一切法空,知一切法空是如理智。所以大乘经上也说一切智,也说道种智,这也叫二智;如果加上一切种智,那叫三智。一切智知空,道种智知有,道是道理,种是种种,种种就多,从相上讲的。
宇宙之间的现象无量无边,没有一样不通达,没有一样不明了。通常我们也常讲实智、权智,名称不一样,意思都差不多。实是真实,真实的智慧是明理,理体,如果用哲学上的名词讲,宇宙本体。你能够了解宇宙本体,这个智慧是实智;你知道宇宙之间所有一切现象,这是权智。权智还有方便、应机,善巧方便这是权智,这是后得智。我们要晓得后得智是从根本智来的,你没有根本智哪来的后得智?没有实智哪来的权智?由此可知,佛常常讲「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实智是禅定。
如果我们就菩提心这个意思来讲?实智是真诚、清净、平等。如理智、根本智、一切智、实智,名称不一样,实在就是什么?就是你这个心真诚到极处、清净到极处、平等到极处,这就是禅心,禅定,真性。如量智、后得智、权智是什么?就是正觉,就是慈悲。我们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大家比较容易懂,有一个很清楚的概念。
《华严演义》里头也说了两个名词,一个是观察智,一个是取相智,这都叫二智。观察智就是根本智,照了人法二空,所显真如,这就见性了,人法二空。了知能证所证,二不可得,你看这是不是明心见性?就是《演义》里头讲的如理智,这也是《演义》里头说的。取相智是善取法界幻相,法界一切现相,无论是事,无论是理,它都能够法法圆融,事事无碍,这是权智,这是后得智。我们这个经读到「入法界品」,你就都看到了。
这时二智现前,成就菩提涅盘。这个菩提是大菩提、大涅盘,这不是小乘的。菩提是梵语,涅盘也是梵语。菩提的意思是智、是觉;成就真实的智慧、真实的觉悟,就是菩提。涅盘,涅盘是不生不灭。平常我们最常看到的翻译,是把它翻成圆寂,圆是功德圆满,寂是清净寂灭;功德圆满,清净寂灭叫涅盘。所以在佛门里面习惯上讲,出家人过世了,称涅盘。实实在在讲,佛菩萨行!释迦牟尼佛入灭,我们称他入般涅盘了。为什么?他真的是功德圆满,清净寂灭,当之无愧!这一般出家人,你过世了,你有什么功德?清净寂灭,不是说死了就清净寂灭,不见得。所以涅盘是活著证得的,不是死了就叫涅盘;圆寂也是活著证得的,不是死了以后证得的。如果死了以后都圆寂、都涅盘了,我们不要修了,哪个不死,死了不都圆寂了?死了不都涅盘了吗?没这个道理!
怕大家有这些误会,所以涅盘里头又有很多种讲法,有「有余依涅盘」,有「无余依涅盘」。什么叫有余依?你证得涅盘,你身体还在。阿罗汉证得偏真涅盘,他还活在世间;释迦牟尼佛证得究竟圆满的大涅盘,他没死。八相成道,示现成道就是示现证得菩提涅盘,释迦牟尼佛三十岁。证得之后身体在,叫有余依。有余是什么?身体。利用这个身体,自己的事情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事情,所修所求的就是菩提涅盘,菩提涅盘已经得到了,没事了。所以大小乘经里面,特别是小乘经讲阿罗汉,偏真涅盘他证得了,所以经上常讲「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他要办的事情就是永远超越轮回,不在轮回里面流转生死了,这是涅盘。
生死,所谓了生死出三界,小乘人的涅盘,他得到了。虽然得到,他身体还在,这叫有余依。那要利用这个身体帮助世间苦难众生,救护众生。所以,前面有四句话我要特别提醒同学们注意,末后两句是「悲救众生,佛种不断」,这是他证得菩提涅盘之后他要做的事。他这个身体留在世间就为这个事情,除这个事情之外,他自己没事。他自己有没有住这个世间的必要?没有。自己事情已经办了,随时随地可以离开这个世间,我们常讲生死自在;他想走就走,想来就来,一丝毫障碍都没有。这个情形又是一种涅盘,叫无住涅盘。
无住涅盘是不住生死,不住涅盘,完全随众生的感应。这不得了!这是大乘菩萨、诸佛如来。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他哪个地方就现身,现身不住涅盘。虽现身,他那个身不是业力现的,他是愿力现的,愿力现的不住生死,他没有生死。他现身不现身非常自在,完全看众生的感,那个感就是缘。众生有感他就有现,就现身,众生的感没有了,他这个身就灭了,身就没有了,大自在!这叫无住涅盘。所以说有余涅盘,有无余涅盘,有无住涅盘。
无余涅盘,证得菩提涅盘,这个身体也不要了。一般情形是什么?在这个世间没有度众生的缘分,他就走了。没有缘分就是他在这个世间,世间人不认识他,不尊重他,没有意愿跟他学习,他在这里没有必要。他自己已经完成了,想帮助众生没有缘,帮不上忙。帮不上忙,他在此地就灭度了,这叫无余依涅盘。他是不是真的灭度?没有,离开这个地方,他方世界有缘,哪个地方有缘他哪里就现身,所以他还是无住涅盘;不住生死,不住涅盘。「谓不断佛种」,不断佛种是这个意思。
自己成就了,不断佛种,还要帮助一切有缘众生。有缘众生,我们明了,一切众生都有缘,哪有没有缘的?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怎么会没有缘!说他没有缘,是从哪里说的?业障烦恼太重,佛法在他面前他都不接受,他不相信,他排斥,这叫无缘。无缘怎么办?无缘给他下种。怎么给他下种?让他见到佛像,让他听到佛名,让他接触到三宝。虽然他不信,虽然他排斥,虽然他毁谤,都没有关系。佛的形像、佛的名号已经落在他阿赖耶识里头了,所谓是一历眼根,永为道种。这些种子生生世世帮助他加深,到他这些种子多了,产生力量了,他遇到三宝就生欢喜心了。
这些事情我们自己在这一生当中有体会!我们每个人自己可以反省,可以想想,我是怎么接触佛法的。小时候不懂事,四、五岁的时候,母亲、祖父母带著小孩到庙里烧香,大人在那里磕头拜,我们也学著在后面跟著拜。实在讲这是什么?阿赖耶识里头落下种子。渐渐长大上学念书,接受现代的教育,把这些东西都看成迷信,於是心里面产生什么?排斥,决定不相信,决定不能接受。看到家里老人去拜佛,在旁边笑话,迷信!迷得这个样子。以为自己很聪明、很高明,这到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遇到真正善知识,这个真正善知识就是你最敬佩的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你希望能跟他学习。你肯定这个人有大智慧,这个人不迷信。
我这个路子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我大概是从十四、五岁,到二十四、五岁,这十年当中对佛教非常排斥,完全不能接受,真的把它列入到迷信、消极。我二十六岁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这是个转捩点。我们肯定方先生是中国近代的大哲学家,有道德、有智慧。很难得我跟他同乡,同乡在家乡不认识,到台湾才认识。他是安徽桐城人,我们那个城市跟他的城市是邻县,距离不远,我们中国的里是五十里,用现在的公里是二十五公里,我们都是属於小城。
在安徽,我们是庐江,桐城,还有个舒城,舒城也是小县,这三个县文风很盛,读书人非常多,乡下小朋友都读书。它的读书风气,前清桐城派,这个学派就是我们这三个县。所以这三个县文风很盛,乡下人没有不念四书五经、古文,没有不念的。所以我从小能够学一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概念,受这个影响。这个我们现在讲风气,受风气的影响。因为太小了,没有真正念书,但是这个风气影响很深,喜欢读书,爱书本,喜欢读书。所以到台湾遇到他,这一谈是老乡,这样近的老乡,感情就不一样,热心教导。
没想到最后一个单元,他那个题目是「佛经哲学」,我听了很惊讶,佛经是哲学?从来没听说过。当然以后我们接触到佛法,看到近代许许多多人的论著,称佛经哲学已经很久了,但是我们年轻,没有听到过。头一次听到方先生给我讲佛经哲学,这又把我引入佛门。这个引入佛门的时候不是迷信,才晓得佛经里头有真智慧,哲学所修的是智慧。所以从这些地方,我们今天在这里看到「不断佛种」,我们自己的佛种几乎断掉了。这个断掉是受外面(在佛经的说法)邪知邪见的影响。人家有一套说词,听起来满有道理,自己没有智慧,没有能力辨别,几乎上了当。这是幸亏遇到方老师,回头是岸。学佛到哪里学?方老师教我在经典里面学,不在寺庙,不在出家人。方老师告诉我的纯粹是哲学,佛经哲学,寺庙里头出家人那是宗教。你看我拉回来的时候,还有这么大的一个拐弯,哲学跟宗教还有界限。我读佛经是学佛经哲学,我不搞宗教。
要学经典当然得要找内行人,要找过来人。方先生不是专门研究佛经的,但他晚年,真的,六十岁以后,他差不多在学校里讲的全是佛经,在台湾大学他讲魏晋佛学、隋唐佛学。七十多岁以后,他在辅仁大学博士班开的是华严哲学。他晚年在学校里,把经典正式做为课程来教学的,至少有十五年,一直到他退休。晚年是全心全神的投入,所以最后他晚年他皈依了。他皈依的时候,那时已经有病了,成为佛门弟子,皈依好像不到半年他就走了。
所以佛种不断,先要想自己,自己的善根,然后要顾虑到佛法。佛陀的教化,一般人常讲正法久住,这个正法就是指释迦牟尼佛教学,希望佛法的教学代代有传人。在中国各个宗派祖师大德是传人,一代一代传下来,如果这个宗派没有传人,这个宗派就断绝了。但是在今天这个现象,真的我们感觉到很悲观,每一个宗派里头都看不到传人。偶尔也听到佛门里面老和尚传法,传的是什么法?传的是一张纸,叫法卷。从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