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国电影百年史-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主旨的成功范例。
社会问题片
《孤儿救祖记》开了中国社会题材电影的先河,包括“明星”公司在内的很多制片机构在三四年时间内拍摄了大量涉及家庭道德、教育、妇女等题材的电影,此类电影由于和“五四”以后中国社会希求变革的背景相呼应,相当受观众的欢迎。直到1927年前后,古装片开始盛行,社会问题片热潮才告一段落。
除“明星”公司外,长城画片公司的著名导演侯曜在这一时期也拍摄了多部社会问题片,比如《弃妇》、《摘星之女》和借鉴莫泊桑小说《项链》情节的《一串珍珠》。和郑正秋、张石川二人的创作不同,由于侯曜受欧美文学戏剧影响较深,他的电影中也出现了一些新式人物和新的思想,比如女权、民主政治等等。
中国电影百年史(上编:1905——1976)
鸳鸯蝴蝶派代表作《空谷兰》
1924年 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的年代,儿女情长的电影
上世纪20年代初开始,以“明星”公司为代表的中国影人开始从流行文学中寻找养分,而当时深受市民喜欢的“鸳鸯蝴蝶派”小说成了他们首选的目标。从1921年到1931年,中国各影片公司拍摄了共约650部故事片,其中绝大多数是由“鸳鸯蝴蝶派”文人参与制作,或者是这一派小说内容的翻版。
这中间,1924年是“鸳鸯蝴蝶派”文学介入电影最重要的一年。郑正秋将徐枕亚的小说《玉梨魂》改编成了电影,而包天笑受聘于“明星”公司,逐渐成为电影界内“鸳鸯蝴蝶派”文人的代表。从吸收“文明戏”到改编流行小说,电影在都市流行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电影大历史:流行小说的电影故事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鸳鸯蝴蝶派与电影的那场实验留下了两个重要的历史印记,这里出现了中国电影的第一场官司,更重要的是,它滥觞了通俗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潮流。
鸳鸯蝴蝶派小说是当时广受欢迎的以才子佳人情节为主的市民小说,包括言情、社会、黑幕、娼门、家庭、武侠、神怪、军事、侦探、滑稽、历史、宫闱、民间、公案等各种类型。《玉梨魂》是最早一部改编成功的电影,改编自徐枕亚的同名骈体小说。后来包天笑、周瘦鹃等鸳鸯蝴蝶派文人甚至为电影公司所聘,专门从事编剧工作。后期的代表人物则是张恨水,他可以说是现在所谓“小资言情写作”的祖先,他同时给七八家报纸创作连载小说,远远超越后来声名赫赫的金庸等人。
《啼笑因缘》的改编权官司发生在1932年,明星影片公司通过出版社向张恨水购得改编权,计划拍成6集,并由全部无声黑白片改为部分有声加部分彩色,准备重装推出,大捞一把。谁知,南京大中华影片公司正巧也有此意,并到当时政府的内政部门注了册。于是两个公司打起了官司,双方明争暗斗的结果是最后不得不通过杜月笙和黄金荣才将事情摆平。这场由《啼笑因缘》版权纠纷而引发的官司,史称“《啼笑因缘》双包案”,是有史以来第一桩影坛官司,有野史据此称当事人为“中国娱乐圈维权先锋”。
无论如何,这种通俗文学迎合了当时有闲阶级和一般市民的口味,后来成为中国电影题材库的一个重要源头。小说和电影一直以来就是真正的合作联盟。扯远一点,其实通俗小说从来就能制造畅销电影,在国外也是一样。《乱世佳人》、《教父》、《廊桥遗梦》……直至好莱坞大片《冷山》,莫不如是。
可以说,正是通过鸳鸯蝴蝶派小说的电影实验,中国电影获得了从流行小说中取经的优良传统。早年写鸳鸯蝴蝶派言情小说起家的王度庐,后来改写武侠小说大获成功,《卧虎藏龙》就是根据其作品拍摄的。原来70年前如是,70年后还是如此,这是一个笑话,还是一种回眸?
中国电影百年史(上编:1905——1976)
1924年 昌明电影函授学校
现在开始上课!中国电影
中国人对电影的看法和认识,是随着电影的放映和传播相伴而生的,但对电影的理性思考并形诸文字则是上世纪20年代以后的事。最早的电影文字是广告、消息之类的东西,中国最早的电影杂志出现在1921年,从《影戏丛报》到《影戏杂志》,理论性的文章开始进入国人的视野。到了1924年,随着《影戏学》的出版和昌明电影函授学校的创办,中国电影的理论研究已初具规模。
电影大历史:理论是可以常青的
说到电影理论,不得不提到过去20年间曾经发生过巨大影响的一本书:《电影语言的语法》。这本书的译者周传基先生不止一次表示后悔翻译了这本书,不是说这本书不好,它对新时期电影产生的影响是怎么形容都不过分的,但它后来被一些拍电影的人和看电影的人当作圣经,一看到电影首先就从语法上去考虑问题,终于在事实上构成了对电影发展的一种阻碍。理论的力量就是如此巨大,《电影语言的语法》是那一代电影人的启蒙读本之一,而后来的《电影馆》、《电影眼》系列对新近导演,包括纪录片导演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从某种意义说,新理论为新电影的发展确立了道路。
就像《电影语言的语法》影响了新时期电影一样,中国早期电影理论同样是舶来品。1924年徐卓呆编译的《影戏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电影理论著作,这本书旗帜鲜明地确立了电影独立于戏剧的艺术地位,在当时的电影界有很大的实际价值。不得不提到的还有中国第一部电影教材《昌明电影函授学校讲义》。昌明电影函授学校创办于1924年,学员众多,凭借着这本函授讲义,这个学校甚至把触角延伸到了日本、菲律宾等地。有意思的是,这本影响巨大的讲义的大部分内容连作者的名字都没有署,可以推测,这本讲义很可能同样是编译自当时的国外资料,其中的范例大都取自流行的美国电影。当然,作为中国第一部电影教材,《讲义》同样保持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在介绍卓别林等大导演的同时,它特意强调电影要“引导社会”、“切合人生”,这种社会取向对当时的中国电影界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昌明电影函授学校讲义》在最广大的学员层面产生了影响,为此后的中国电影发展树立了一个方向。理论能够对电影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但事实上,最终迫使理论做出改变的,往往是电影本身。就像《电影语言的语法》已经不能适应今日的电影一样,《讲义》同样很快就被超越,不光是电影的发展很快就不在它所局限的范围之内,电影理论本身的发展也很快超出了这本讲义的阶段。侯曜的《影戏剧本作法》直接强调电影的戏剧因素,强调“为人生而艺术”,已经和《讲义》的社会取向拉开了距离,而郑心南翻译的《电影艺术》更是直接取法西方理论,给当时的电影理论界带来冲击。
在电影艺术的草创年代,树立电影艺术的独立地位和权威显然是当务之急,《讲义》和其前后出现的早期电影理论著作很好地完成了这个历史任务,此后的中国电影很快迎来了它的大发展时期。
口述影像:八十年,学校里的电光幻影
昌明电影函授学校开创了中国“函授”授课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在职学习”(半脱产),可以集合电影业界以及想学电影人的特殊要求,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这是一个崭新的办学理念。
在解放前电影教育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民间开办的,昌明电影函授学校就属于这一种,教师也以电影界业内人士为主;另一种是电影公司办的,像明星电影公司、联华电影公司办的影戏学校,侧重培养本公司的电影演员,不像在民间办学课程那么全面;还有一种就是国民政府官办的。解放后,主要是国家办学,设立专业的电影学校,以前在北京、杭州、西安都有电影学校。最大的是上海和北京的,后来全都合并了,就只有北京电影学院这样一所国家办学的高等电影学校。
现在北京电影学院在以前的基础上另设美术、管理、文学等系,这些都是根据电影发展需要增设的。应该说80年前的昌明电影函授学校已经具备了正规高等电影学校的雏形。另外,北京电影学院是按照莫斯科电影学院那套专业划分很细的体系办的,不过早在解放前不就有像“昌明”这样分类很细的电影学校出现吗?它也应该是源头之一吧!
20年代的上海被称作“冒险家的乐园”,许多有才华又有冒险精神的人因此进入了电影圈,由于昌明电影函授学校是民办的,在资金或者管理方面出现问题,只办了一年便“半路夭折”。现在的北京电影学院已经相当成熟了,许多综合性高校也纷纷开办了有关电影院系,其实都是怀着与80年前同样的办学热情。
中国电影百年史(上编:1905——1976)
洪深,80年前的“海归派”
《劫后桃花》剧照
1925年 洪深编个故事给你看
最初的中国电影没有剧本,据说只有一个提纲,到了20年代初,伴随着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的诞生,出现了比提纲详细的“本事”,包括基本情节、主要人物及其动作,此外还有字幕说明。1925年,洪深发表了中国电影的第一个剧本《申屠氏》,尽管剧本最后因为电影公司资金问题没能投拍,但它的出现把中国电影的发展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电影大历史:从“化学烧瓷”到“艺术卖淫”
1919年,袁世凯政府内务部的一个名叫洪述祖的秘书被处以绞刑,原因是他涉嫌著名的宋教仁刺杀案。他的儿子洪深当时正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前途无限的化学烧瓷专业。父亲的噩耗传到大洋彼岸,洪深的心情不得而知,只知道当年秋天他转而投考了哈佛大学的戏剧文学专业。
作为中国接受过西方系统戏剧训练的第一人,洪深回国后开创了数个第一:确立了“话剧”这个名字,最先建立起了话剧的专业导演职能和正规排演制度,在中国最早写出完整的电影剧本,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的剧本。1925年他正式加入明星公司担任编剧,当时,电影是比话剧等而下之的东西,洪深的选择被讥为“拿他的艺术卖淫”。洪深最初的理想是做中国的易卜生,希图通过话剧改造社会,而电影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接受面,顺理成章地被视为一种实现“易卜生之梦”的有效工具。
与他最初尝试的话剧《赵阎王》的锋芒毕露相比,他最初导演电影的成绩平淡无奇。《冯大少爷》、《早生贵子》、《四月里的蔷薇处处开》等延续了郑正秋的《孤儿救祖记》的路子,还是在传统的道德训诫的框架里展开叙述,洪深的表现或许正体现了电影作为系统的文化工业对个人才华的约束力。当然,在具体的艺术处理上,他仍然展现了自己的特色。从细小动作的运用和内心状态的刻画,到情节结构和人物个性的处理,洪深的编导技巧都得到了同时代影人的推崇。
上世纪30年代初,洪深四十岁左右,这是他的创造力巅峰期。他写出了自己的代表作《劫后桃花》。《劫后桃花》讲清朝遗老祝有为在青岛置办了房产用于养老,为了与当时占领青岛的德国人周旋,他不惜将女儿瑞芬许配给翻译官。哪知德国战败后日本人开始统治青岛,原本与祝有为有隙的表侄余家骧在乱世中投靠了日本人,挟势迫害祝家人,祝有为猝死,祝府被改作日本人的娱乐场所,瑞芬也面临着迫嫁余家骧的危险。最后中国人终于收回了青岛的主权,瑞芬也逃脱了魔掌,但祝府却再也要不回来了。
这部电影洪深操作得如鱼得水,写工人农民的时候,由于家庭出身的隔膜,总显得有点“隔”,但这个剧却和洪深的家族密切相关。洪深的父亲在青岛风光秀丽的南九水村就有一座名曰“观川台”的别墅,但被日本统治者没收。回国后,洪深曾在报纸上公开发表声明与父亲断绝关系,尽管那时他的父亲已被处死多年。回到青岛,洪深无疑会想到他的父亲,《劫后桃花》里是否有追念父亲的因子?不得而知,只觉得电影中开满桃花的祝府弥漫着深深的怅惘、愁绪。
口述影像:戏剧常有,“洪深”不常有
从事戏剧活动出身的洪深对早期中国电影颇有贡献,除了自己曾导演过几部电影外,他是中国“第一个主张并且写出剧本的人”。洪深在戏剧方面的成就突出,首先他为“话剧”正名,在此以前有“文明戏”或者“爱美剧”,1928年,洪深正式为现代话剧命名,之前是没有现代话剧这个形态的。留洋回来的洪深按照西洋的话剧观念,编排了像《少奶奶的扇子》等一系列影响非常大的话剧。除此之外,在舞台美术方面,他是第一个用软景片布景的;剧本方面的成就更为突出,以前文明戏的“幕表制”被彻底改变了,洪深的《申屠氏》也不是以“幕”为单位,而是以“景”为单位,整个剧本是由各种镜头组成的,在这一点他绝对具有开创意义。
洪深的人生经历相当复杂,一生都比较“郁闷”,1957年就去世了,可以说他是一位有理想也有抱负的奇才,但一直是“二流”的剧作家,上升不到曹禺那样的位置。或许是因为个性的原因,使得他分心很多,身怀十八般武艺,所以“专心”不够,但是像这样学贯中西的“全才”也实在是难得的。而且洪深非常热心农村题材的剧本创作,那不是现在所谓“小资”的感受性的东西,而是真正站在农民的角度去想,并身体力行。
由洪深那个时代来观照现在的戏剧状况,我们会发现其实那时演员的表演已经相当成熟了,但是仍然感觉立不起来,问题主要出在剧本方面,缺少开拓性。现在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像国家话剧院建院50周年的大戏却是三台外国戏剧《萨勒姆女巫》、《老妇还乡》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原创剧本极度缺乏。很重要的原因是写话剧剧本“无利可图”,写出一个比较成熟的剧本怎么也要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