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沈括_2 >

第4部分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沈括_2-第4部分

小说: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沈括_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三司拨款,负责调节盐价。当京城盐价低时,商人贩盐进京就会亏本,这 

时都盐院就出钱平价购买商人的盐,以免商人吃亏;等到盐价上涨时,再将 

收购的盐平价售出,以降低市面盐价。这样就发挥了国家的经济指导职能, 

起到了稳定市场的作用。 

     这些问题和解决办法的提出,是沈括作了大量调查研究而后提出的。它 

们符合经济规律,切中盐政时弊,所建议的解决办法又切实可行,宋神宗批 

准后,就令沈括具体办理。为此,沈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直到晚年回忆 

起来,沈括还认为改革盐政,是他平生为国为民做的最大贡献之一。正当盐 

政改革措施准备正式实行时,由于妒嫉沈括才能和反对改革的大臣在宋神宗 

面前多次进谗言,宋神宗相信了他们的话,罢免了沈括的三司使职务,把沈 

括贬到宣州 (今安徽宣城)去当知州了。 


… Page 13…

     另外,在三司任职期间,沈括还提出了完整的货币流通理论。三司中的 

度支司,是负责国家财政收支的机构。沈括在处理度支司事物时,感到了国 

家币制混乱,存在很多问题:货币种类有金、银、铜、铁等各种金属钱币和 

大量纸币;货币流通中,铜钱、铁钱并行,大钱、小钱混用;民间大量私贮 

铜钱,甚至私铸钱币而影响了国家的经济财政……。对职责认真负责的沈括 

因而对货币问题作了专门的研究,并提出了一整套理论。例如,对于当时国 

家的钱币枯竭,不够使用的情况,他作了《论钱荒八因说》一文。 

     他认为,钱币枯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共有八个因素。一、人口自然 

增长,钱币需求量自然增加;二、由于有着水火灾害和自然磨损消耗,钱币 

数量会有所减少;这两个原因是不可避免的。三、由于用钱改铸铜器获利很 

大,故民间有大量的铜钱被销熔后制成铜器,对此政府应严格控制,实行铜 

禁;四、盐钞失去信用,原来储藏盐钞的人家改为储藏钱币,流通的钱币量 

自然减少,对此政府应该定盐钞价值;五、金银等贵金属大多用来铸器皿, 

造成币材选用狭窄,应增加金银铸币的数量来辅助流通;六、官府库存钱币 

数量大,而不用于流通,如果有一部分库存进入流通,则会在一定程度上解 

决钱荒问题;七、边境各族都流通宋朝的铜钱,引起钱币外流,对此应加强 

对边境地区的货币控制;八、西部偏僻地区百姓用铁钱私易辽国的马、羊等 

牲畜,对此官府可放宽限制,因为当地铁钱过剩,不如换回些有用的物资。 

     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沈括认识到了货币流通量与人口、与国家贸易政 

策的密切关系,并从这些方面着眼考察形成钱币枯竭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同 

时,他认识到了货币流通率的重要性,认为货币流通频率高,就等于有无数 

钱币在使用。他的理论核心所在就是阐明调节货币流通量的必要,使市面上 

的钱币流通量与社会对货币的需求量想适应。调节的具体办法如上述的恢复 

铜禁、整顿盐钞、增加货币种类、奖励货币流通等都是为此核心而服务的。 

他的货币经济理论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系统和完整;尤其 

是关于货币流通率的见解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在欧洲直到十七世纪才有人提 

出类似科学的见解,比沈括晚了六百年。 



                         五、戌守鄜延 边塞立功 



     沈括被罢免三司使职务后,在宣州呆了近三年,直到宋神宗元丰三年 

 (1080年)六月,才奉诏调任鄜(fū)延路经略安抚使。鄜延路管辖范围大 

体上是今天的陕西北部地区,紧邻党项族建立的国家——西夏,是当时陕西 

四路中最为重要的一路;经略安抚使是总掌一方军政大权的要职,被称为“帅 

司”,职权重大。宋神宗委任沈括如此要职,说明他还是很欣赏和相信沈括 

的才干的;而沈括也因此得以再次运用自己的军事才干来为国效力。 

     北宋与西夏,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时和时战的对峙状态,西夏经常入境骚 

扰、掠夺,边境不得安宁。沈括一到任后就加强战备,同时与新上任的经略 

安抚副使种谔,商量各项军机大事,准备先发制人,出兵西夏。此时,中央 

调到鄜州路的人马已先后到达,这样就大大增强了鄜州路的军事实力;各种 

军用物资也已准备充足。为了进一步加强军队实力,沈括组织当地的人民, 

挑选身强体壮的年青人,教他们练习武艺。看到有武艺出众的青年,沈括就 

亲自向他劝酒并给予奖赏,以资鼓励。当地人民由于长期受西夏入侵骚扰而 

深受其害,因为沈括顺应了当时广大边塞人民希望保卫自己家园这一愿望, 


… Page 14…

所以大家都把练武习艺、挽弓射箭看成一种荣耀,积极参加训练,练兵场上 

刀光闪闪,喊声震天,一片热烈的景象。一年中,沈括共选拔出精骑善射、 

武艺不凡的壮士一千多人,把他们充实到军队中去。 

     元丰四年(1081年)夏,西夏发生政变,梁太后掌握了政权,她一向敌 

视宋朝,不断派兵挑战,战争爆发在即。宋神宗采纳了沈括、种谔的先发制 

人之策,决定主动出击。从七月开始宋军兵分五路,分道出兵,其中鄜延路 

军由种谔任统帅,沈括留守负责接应。 

     九月,种谔领兵五万四千,由绥德城 (今陕西绥德)出塞,向北围攻米 

脂寨 (今陕西术脂)。这路宋军先是大败西夏所派救兵,接着在无定河战役 

中大获全胜:歼敌八千,得马、牛、羊过万,兵器物资等无数。十月,米脂 

寨守将被迫投降。这时,敌人打探到宋军主力出征,留守兵少,就想趁机偷 

袭宋军后方,切断种谔的退路。沈括早已预料到敌人有这种图谋,严阵以待, 

以逸待劳将偷袭德靖寨(今陕西志丹西北)的夏兵击败。 

     然而,兵力占优的西夏兵随即又合围了顺宁寨(今陕西志丹北),兵力 

数万之多,情况十分危急。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沈括决定采取疑兵之 

计。他派先锋李达带领一千人,押运十万人的粮食出城,并扬言沈经略的大 

军随后就到,敌人见此,只好就地布防以待宋军主力。与此同时,沈括又派 

骁将景思谊率领精兵三千,从岔道袭击夏军,只作了正面防守的夏军猝不及 

防,阵脚大乱,纷纷惊惧溃散。这一仗宋军士气大振,不但解了顺宁寨之围, 

乘势又攻下了敌人的磨崖寨,俘敌一万、牛羊三万头。闻得此讯后,敌浮图、 

吴堡、义合三寨大受震动,成了惊弓之鸟。十一月间,河东路宋军从前线撤 

退后路过鄜延,沈括利用这个兵多势大的时机,一面在绥德城大张旗鼓、耀 

武扬威;另外让人虚张声势,假称他兼任河东路军统帅,即将会合两路军马 

共同出击。由于顺宁大捷后,沈括名震边镇,浮图、吴堡、义合三寨守敌闻 

风丧胆,撤出三寨星夜北遁。沈括兵不血刃占领三寨,随即加固城防、储备 

物资,使之成为宋军的前哨基地。 

     沈括在后方牵制西夏军队,有力地配合了种谔在前方作战。种谔率军连 

连告捷,先后攻克石州(今陕西横山北)、夏州(今陕西横山西)、银州(今 

陕西榆林南)随后进兵到了盐州(今宁夏盐池西北)。这时,由于孤军深入, 

给养已经供应不足了,加上天气寒冷、大雨封路,军兵饥寒交迫无力再战, 

种谔只得下令撤兵。这时,军中的一个将领名叫刘归仁,他不听撤兵布置而 

率己部抢先南逃,引起军心大乱,最后全军溃散。为了严肃军纪,等刘归仁 

赶回,沈括质问他原因,他说取粮,这无疑是抵赖。沈括当即拍案责问:“即 

是回来取粮,为何没有军符?”刘归仁无言以对,只喊饶命。“贪生怕死, 

为大将者当马革裹尸,如你这般饶你何用,给我推出斩首!”说完,沈括掷 

下令箭。对于溃散回归的士兵,则不加处罚。事后,宋神宗派人到军中查问 

处斩刘归仁和士兵溃逃之事,沈括具实报告,并解释了为什么不能按军法处 

分溃卒的原因,他说:“士兵离开家人远在几千里之外,当走入九死一生的 

境地后,偏偏将领失策,而且无衣无食,这时又有长官带头逃跑,所以才跟 

着逃命,这是人之常情,当然应该原谅他们。” 

     最后,五路宋军由于缺乏统一指挥,各军不能互相协调,再加上自然条 

件的限制,进攻西夏没能取得大的战果,各军陆续回撤。 

     西夏经过修整后,重新组织兵力,准备反攻。他们把兵力集结在金汤堡 

 (今陕西志丹西北),作为南进的前哨。为了解除敌人的威胁,沈括决定夺 


… Page 15…

取金汤。他采用声东击西的作战方针,派大将曲珍领兵二万,故意“泄露” 

出要进攻西夏的葭芦寨。西夏果然中计,把兵力调向葭芦寨方向以图拦截宋 

军。曲珍率军突然折行,直指敌人守备空虚的金汤寨,金汤守将措手不及, 

慌忙迎战,被杀得大败,宋军随后占领了金汤寨。 

     金汤寨得胜后,沈括决意扩大战果,“真正”夺取葭芦寨。这次他用了 

 “暗渡陈仓”之计,他派曲珍带兵虚张声势,佯装正面进攻;另派李议率精 

兵采取迂围包抄战术,连夜渡河从侧面袭击敌寨。寨中夏军还在睡梦中,被 

四面喊杀声惊醒,随即溃散;负责正面防守的部队急忙来救援,与宋军混战。 

这时曲珍从正面合力进攻,很快击溃了敌军,占领了葭芦寨。 

     鄜延路宋军在沈括的指挥下,连战连捷,多次夺寨斩将,收复了大片土 

地,在已占领的地方筑垒派兵,并招募流亡的农民耕种荒芜已久的田地,增 

强了西北的边防力量。因此,沈括多次受到朝廷的嘉奖。 

     为了朝廷以后能顺利出兵,知己知彼,元丰五年(1082年)五月,沈括 

根据自己的实际侦察和对双方作战形势的估计,编写成《边略》一文,记述 

了西夏边界上的防卫布署情况及地形,并且分析了未来的边地形势,上呈宋 

神宗作为决策参考。在绘制 《边略》中的地图时,沈括作了大量地理地貌考 

察,并研究了宋夏之间以往的战争,发现西夏之所以能常常进犯而且进退自 

如,在于他们占据了有利地形,而宋军则处在一种防卫不利的局面,能否改 

变这一局面是能否解决边患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他发现,夏州西南的乌延 

地势险要,而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下瞰平原、背倚山界,是要冲之地, 

所以他和种谔联名写了一道请筑乌延城的奏章。因为事关重大,种谔为此特 

地进京向宋神宗当面陈述他们的看法,建议先筑银州城、再筑乌延城、然后 

修筑夏州城,这样在整个边界地区就形成鼎足之势,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宋神宗看了奏章,又听了种谔的陈述,认为很有道理,于是派大臣徐禧 

和李舜举前往鄜延审议。徐禧为人向来自大,这回奉圣旨赴边更是目中无人, 

为了把功劳揽在自己的身上,他抢在种谔之前赶到了鄜延,并匆匆成立了一 

个计议边事所,主管修筑城堡之事。经过了一番浮光掠影般的观察,徐禧否 

定了沈括、种谔关于建立银州—一乌延城——夏州的防卫措施,主张修筑城 

防于永乐。然而实际上,永乐地方在米脂寨西一百五十里,距银州城二十五 

里,北倚高山,南临无定河,三面都是悬崖峭壁,虽然地势险要,但属于绝 

境,战时易被围困,败则无路可退,无论战守两个方面都没有大的军事价值。 

     沈括不同意这种方案,无奈徐禧处处摆着“钦差大臣”的架子,揽大权 

于一身,根本不听沈括的意见。三个月后,沈括只得附和了徐禧的主张,徐 

禧上奏神宗,说“已经和沈括商定了,先筑永乐城。”同意筑永乐城,是沈 

括的一个严重错误,后来永乐惨败的祸根,就是在这时埋下的。 

     种谔从京师回到鄜延,听说不在乌延筑城而改筑永乐城,立即向徐禧提 

出异议,说到:“如果在永乐筑城,战则必败。”徐禧本来就对种谔的刚正 

不阿不满,见到他又来阻止自己“立功”,就威胁道:“你敢对钦差胡言乱 

语,说不吉利的话,就不怕死吗?”“如果兵败,我自当以死报国;反对你 

的主张,也不过一死,死又有何惧!”徐禧威胁不成,也就没有办法,于是 

向宋神宗上奏,说种谔自做主张,不听调遣。宋神宗听信了他的一面之辞, 

就下诏令种谔留守延州;徐禧、李舜举主持修筑永乐城;沈括将经略府移至 

边界,负责接济军用。 

     永乐城自元丰五年八月十五日动土,至九月六日正式筑成。徐禧洋洋得 


… Page 16…

意,准备邀功请赏。不料刚过了四天,西夏就以三十万兵力围攻永乐城,以 

图拔掉这根钉子。由于事先没能料到敌人会出兵这么多,故宋军没有做好充 

分地准备;沈括带兵试图解围,也没能成功;种谔则在延州带领四千军兵, 

抵抗着另一路敌兵的进攻。前面我们说过,永乐城地势险要,但城内没有水 

源,全靠无定河提供。西夏军在攻城未果的情况下,夺取了无定河水寨,切 

断了宋军的水源,士兵干渴难忍,甚至绞马粪以求能挤出一丁点水来润喉。 

九月二十日夜间,天降大雨,守城将士急忙承接甘霖,不料西夏军也乘此时 

加紧攻城。这时,宋军已经过了十二天的血战苦守,战斗力大大减弱,到了 

半夜永乐城失陷了。 

     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