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烈日擦肩而过-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我们按原计划,坚持飞到火星呢?”田丽插进来问道。
青龙号此次远航的目的地是火星。因为路途遥远,往返所需的燃料和生活物资很多,为了减少飞船的负荷,飞船只带了单程的燃料和生活物资,返航时所需的一切都已经提前用无人驾驶运输飞船送到了火星轨道。所以青龙号只要到达火星,就能够得到充足的补给。
“现在的水坚持不了四个月。”李志摇摇头。
就在这时,总部再一次回电,方总指挥的声音和图像又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李志指令长,总部根据灾难程度,授权你依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坚持或取消原来的飞行计划。你们大家平安回来是最重要的。”
“明白。”李志平静地吐出两个字,就放下了话筒。
由于时延效应,宇航员在和地面指挥人员讲话时习惯于多说几句,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全面一些。但此刻李志觉得喉头发紧,就是吐出这两个字都十分困难。指挥部的这个指令其实只是个程序,照目前的情况而言,自身难保的青龙号肯定无法完成远征火星的计划了。数年准备,数月航程,消耗的人力物力不必说,就是大家的精神状态,也已经习惯于把登陆火星当成今后整整一年中的生活目标。而这一切,十几分钟内就化为泡影。
不过李志也知道,即使飞船立刻调头返航,他们获救的希望也很渺芒。因为青龙号航行了三个月才来到这里,至少必须航行相同的时间才能回到地球。水!大自然描准了人类最薄弱的环节,给他们来了个下马威。
至于向其他国家的宇宙飞船求援就更不可能了。此时,不要说青龙号在距离地球这么遥远的太空中,就是在地球轨道上,以及地月之间活动的短程飞船也寥寥无几。因为今年是太阳活动峰年,太阳将会有剧烈的扰动,向太空倾泻威力极强的电磁辐射和高能粒子束,这些看不到摸不着的小东西对太空中所有的宇航员和航天器都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各国的航天活动都被迫减少,甚至暂停。而中国宇航局之所以偏偏在这个时候实施登陆火星的计划,是因为宇航局的科学家研制出了一种能够有效地屏蔽各种宇宙射线的防辐射材料——U分子夹层材料。凭借这个优势,才制定了登陆火星的计划。
杨帆端坐着在驾驶员的位置上,身体坐得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正,手也一直没有停,指头在各个按钮上匆匆忙忙地划来划去。其实这份忙碌更多地只是安慰自己,他的心几乎被恐惧凝固住了。此情此景令他想起一篇科幻小说中的情形。那篇小说名叫《冷酷的平衡》。小说里宇航员为了保证将补给品送给遇险的外星考查队,将混上飞船去探望兄长的女孩子抛入太空,使飞船内部的能源供给恢复了“冷酷的平衡”。杨帆不由自主地望了望身边的三个人,又赶快把脸转回来,生怕别人看出些什么。
“两头对接呢?”江涛还在顽强地想办法。他是天文学家,对宇航技术不十分精通。
“他们发射一条飞船过来,和我们迎头对接。”
这次,李志根本没有回答。包括基地准备在内,双方对接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比青龙号目前最低限度的饮水供应时间长一倍!人在无水的情况下只能活七天左右。而且,在飞船是既狭小,又拥有许多精密仪器的地方,大量失水会造成乘员代谢紊乱,精神恍忽。到时候情况完全有失去控制的可能。
窗外的太空早已平静下来。炽热的太阳君王般端坐在天际。较近的地方,暗黄色的金星出现在飞船正前方,由于太空中纤尘不染,四位宇航员甚至可以隐约看清金星表面的云层。有史以来,他们是最接近这颗行星的人类,但此刻谁也没有好心情欣赏它。
按照原计划,青龙号将利用金星的引力场来加速,所以金星是这次火星探测航行的重要转折点。金星的公转轨道在地球的公转轨道之内,而火星的公转轨道在地球的公转轨道之外,虽然从表面上看,经过金星到达火星是走了弯路,但因为飞船可以利用金星的引力来加速,所以这条路线与其他路线相比,其实最节省燃料和时间。随着飞船一点点逼近金星,十几天来,四个宇航员已经习惯于一觉醒来先看一看这位太白老人。在几乎没有任何风景可言的寂寞旅程里,有金星这么个路标也足以让大家兴奋一阵。不过,往日大家眼里的金星是那么令人神往,今天则如鸡肋般无味——那是个表面温度达零上数百度,没有一滴水的地方。
此时此刻,李志不由得想起了前苏联宇航员科罗廖夫。科罗廖夫驾驶飞船再入大气层时,飞船的降落伞没有张开。他在化为流星之前,还来得及向自己的妻儿告别。李志一直无法想象,濒死前的那段时间里,科罗廖夫要承受怎样的恐惧。如今,自己很有可能体验到比这长上一万倍的恐惧!
“天啊,如果我们不是人,而是沙枣(注一)……”一旁的江涛开口说道。他的感慨立刻被李志打断了。这种危机关头,丧失信心是极严重的问题。不过李志并没有对江涛说什么,而是拍了拍杨帆的肩头。
“杨帆,作出舱准备,先把我们的船修好吧!”
咝咝的抽气声停止了,减压舱的舱门缓缓打开,深邃壮丽的太空真真切切地呈现在杨帆面前。它是一张恢宏的黑丝绒毯,镶嵌着钻石般的繁星。由于缺乏对比物,在太空中看星星只能分出大小,不能分出远近。所有的星星都仿佛近得伸手可及,甚至给人以一步就能跨到宇宙边缘的错觉。
自从开始宇航生涯以来,杨帆已经进行过多次太空行走作业。但每当又一次直接面对太空时,他的心里仍然会涌起一种难以言状的感受。在无垠的太空面前,博大与渺小,长久与短暂,神圣与平凡仿佛都失去了对比。人世间的纷争都显得无比可笑。即使如今,面对着险相环生的处境,浩渺的宇宙仍然使他有片刻时间忘记了恐惧。
杨帆深深地吸了口气,然后小声命令道:
“前进,速度F…3数量,复合喷射。”
此时,杨帆的左臂下夹着两块合金板,右手拿着激光焊枪,所以无法用手来操纵飞行背包。只能靠语音操纵系统指挥。随着他一声令下,身后的飞行背包立刻喷出两股气流,推着他缓缓飞出减压舱,融入太空那宽广宏伟的胸怀。
杨帆围绕飞船缓缓飞了一圈,对船体进行目视检查。飞船头部是球形的指令舱,也是全船的大脑所在,从那里可以监测和操纵飞船上的所有设备。指令舱后面是细长的船身。船身的结构十分简单,其实就是一条连接各个功能舱的走廊通道。两个庞大的功能舱通过对接口连接在船身的两侧,它们分别是工作舱和生活舱。每个功能舱又分成两个作用不同的舱室:一边,生物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如兄弟作伴、另一边,储藏室和休息室似姐妹依偎。走廊通道的另外两个对接口上各对接着一艘登陆艇。其中一只是主登陆艇,一只是备用艇。
整个飞船看上去象一个刚从地下拨出来的土豆秧子。据说飞船设计组里面有几位专家非常重视技术美学效果,坚持要给飞船设计出优美的外形。但最后在苛刻的结构质量比要求(注二)面前仍然不得不作罢。
杨帆调整喷气装置,向飞船后部飘去。从那里的船体上伸出许多支支叉叉的东西:两条金属臂、可变距太阳能电池翼板,还有功能不同的各种天线。看上去就象是土豆秧子上的纤毛。再往后面,则是三枚并排的负离子火箭发动机。此时就象是三个安睡的巨人一般,随时可以醒过来怒吼一番。
在指令舱和两个功能舱上,各有一台姿态调整发动机,用于调整飞船的飞行姿态。万一出现紧急情况,飞船可以解体为几个独立的部分。届时,姿态调整发动机还将为各个部分提供动力。飞船的整体为银白色,漆着高反光率的涂料。在无遮无拦的太空中,除了太阳能电池外,没有什么仪器设备“喜欢”阳光。在工作舱和生活舱上,分别印有“中国航天”和“青龙号”七个鲜红的文字,十分醒目。青龙号是“七色龙”计划中的第五艘,前四艘分别叫做黄龙号、银龙号、苍龙号、赤龙号,都是无人驾驶火星探测飞船。而他们则是第一批将要登陆火星的中国宇航员。
“内部监测系统报告,漏洞有两处,一处在第十三排、十五号隔热瓦下,一处在第六排,七号隔热瓦下。”
杨帆的耳机里传来李志的声音。此时,惹了大祸的那粒宇宙尘已经消失在太空深处。监测系统根据相对速度和毁损情况判断,估计它可能只有半枚硬币大小。在船体上打出的孔洞也只有瓶盖粗细。杨帆沿着李志指引的方向飘去,发现船壳上附着巴掌大小的一块冰晶,面积还在不断缩小,甚至能用肉眼看到它在收缩。那些冰晶便是逸漏出来的储水。太空温度极低,所以储水立刻就结成了冰。但太空里又是几近绝对的真空,冰晶接着就迅速挥发掉。
杨帆降落到生活舱上。宇航服的靴底可以产生电磁力,吸在生活舱的外壁上,所以不用飞行背包他也能在生活舱上行走自如。杨帆找到第一个洞口,清去最后一点冰晶。里面的生活舱已经是真空状态,二号、三号两个储水箱的水也已经全部逸出,他不用怕会什么东西再喷出来。
杨帆把事先加工好的合金板覆盖在洞口上,然后掏出激光焊枪,把合金板接在生活舱的外壁上。这个操作的程序十分简单,但全部完成却需要二十分钟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杨帆必须保证操作准确无误。在夹有黄金薄膜的头盔护目镜后面,杨帆一眨不眨地盯着眼前闪烁的激光束。他听说三军仪仗队员可以保持二十分钟不眨眼。自己以前没有练过这一手。不过到整个修补过程完毕,他只眨过六次眼。这恐怕也是他一生的记录了。
接着,他又去修补第二处破损。那颗小流星在船壳上对穿而过。
“外层修补完毕。”又过了二十分钟,杨帆终于可以放松一下双目了。他把激光焊枪放进身上的工具箱,挺直身子,举目远眺,流泪的眼睛轻轻地眨着。此时,一墙之隔的生活舱内,江涛正穿着宇航服,通过换气室走进生活舱。他推开吸附在洞口处的食品袋,进行内层修补。与需要再入大气层的飞船相比,青龙号的舱壁并不厚实。它是一艘在太空中组装,在太空中发射,最后在太空中结束航程的飞船。船壳要经受的最大考验是两次穿过火星大气,而火星大气的密度只是地球大气的百分之一。
“浩淼星海一飞舸,雄风万里闯天河”修好破损后稍稍放松的心情,使杨帆想起了前辈宇航员写下的一首诗。他在心里默诵着。
诗意未断,杨帆忽然发现在他的余光里有一个模糊的小亮点。要是在喧闹的大都市,恐怕面前多出几只探照灯都吸引不了他,但此处可是寂寞的太空,每颗星星都各在其位,除了人造航天器,没有什么活动的物体大到可以被肉眼看到。而此时此刻,也没有什么人造航天器会来到如此深远的太空。
可是,当他把目光转向那个小亮点时,却什么都没看到。
杨帆从小就培养成了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每当他在指令舱值班时,总是喜欢通过望远镜来观察飞船前面的星空。所以他记得在小亮点的位置上应该没有任何星体。
杨帆故意把目光从小亮点所在的位置下移开,让那里再次处于视野边缘,果然,那个小亮点又出现了!
不是错觉,实有其物!人类视网膜边缘的感光细胞比中间部分长,可以感受到较弱的光线。正面望去反而什么也看不到。
杨帆立刻打开头盔上的视觉增强器,调整放大倍数:一倍、两倍、三倍……终于,一个朦胧的圆形雾球出现在那个位置上。
“彗星?”杨帆暗自叫了一声。他的天文知识虽然远不及江涛,但也知道,面积如此大而光线又如此暗弱的星体,太阳系中非彗星莫属。
“江涛,你在生活舱里面吗?”
“在,正忙着,什么事?”
“修完后干干你的本行吧。我发现飞船侧后方有一个不明天体,估计可能是颗彗星。一会儿请你用望远镜证实一下。”
“真的?”耳机里传来惊喜的声音。
“别,别激动江老兄,我知道你有天文观测瘾,但也要把洞补完后再去过瘾。”杨帆开着玩笑。
“怎么回事?”李志也听到了他们的对话。
“侧后方,船尾夹角七十度左右有一个不明天体,估计是颗彗星。”杨帆汇报道。
耳机里沉默了片刻,只听见一阵仪器开关的声音,然后杨帆便看到安装在指令舱外面的望远镜缓缓地旋转着,指向了小亮点的方向。毕竟都是科学家,即使在这种时刻,每个人仍然对未知世界抱有浓厚的兴趣。
用了几分钟时间,杨帆爬回船内,来到指令舱。江涛已经在那里干开了他的本行。只见他右手敲击键盘,左手不停地调试着七八个按钮,嘴里则不停地报出数据。这手一心多用的活儿杨帆一直很佩服。
“方位705,距离零点零四四个天文单位,轨道参数正在计算,它正飞向太阳,已经越过地球轨道。”
“这么近,我们暂时也有个伴儿。”田丽说道。她插不上手,只好坐在通讯台前,看着江涛在那忙活。在这次远征火星的计划中,田丽本是个重要角色。作为生物学家,她不仅要负责在火星表面寻找生物的痕迹,还要建立一个半开放型的实验生物圈。这个生物圈将安置在严酷的火星表面,先是处在全封闭状态,然后一点点扩大与火星大气的渗透程度,以考查地球上的植物和微生物在火星环境下的生存可能。现在可好,除了操作通讯装置外,田丽一时找不到事情可作。
这时,从遥远的地球又传送来两组信息。一个是地面指挥中心的,要求他们报告修补破损情况。另一个则是世界宇航员联谊会主席,意大利人托尔迪亚发来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