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蜀王传奇之蚕丛王传 >

第4部分

蜀王传奇之蚕丛王传-第4部分

小说: 蜀王传奇之蚕丛王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这些出土的古文物遗迹可以推断;古蜀历史上最古老的蚕丛王朝;并非虚构;而是实质性地存在着。
    五、蚕丛族的来龙去脉
    近年来;通过对白龙江流域大李家坪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一、二期文化遗存比营盘山更早;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而三、四期文化遗存则与营盘山时代相近;文化因素相似。四川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嘉陵江东岸广元中子铺是较早的一处;碳14测年数据为距今6730~5730年。在其南、西的邓家坪、张家坡遗址;亦有距今5405~3995年的测年数据。这些遗址与营盘山遗址年代相近;文化因素亦有相同之处。例如;这些出土的石器都有着磨光、实用性、小型化的共性;陶器一般带有原始性;器物口沿多有花边、锯齿等装饰风格。这就说明了蚕丛族未在岷江上游建国之前;很可能游动于嘉陵江流域。
    从广元向西;有涪江流域的绵阳边堆山遗址;存在距今4775~3760年的测年数据。再向西;三星堆遗址第一期文化遗存距今4740~4075年;比边堆山略晚。最近岷江两岸发现许多4500年前的古城址;具代表性的“宝墩文化”;时代比三星堆第一期还早。这些考古发现;证实了蚕丛时代营盘山先民迁入平原的迹象。王仁湘等认为;三星堆第一期文化与广元几处遗址;明显是一脉相承的;其中陶器的许多特征;在中子铺等地遗存中也能找到相同或相似之处。这表明接近7000年前;蜀人首先从嘉陵江流域西迁;然后到达岷江和沱江、涪江流域。
    《蜀王本纪》告诉我们(《太平御览》卷888引):“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因此传说中的蚕丛王朝历时数百年;如果按500年估计的话;末代蚕丛氏就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5世纪前后了。那时大约是中原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对于蚕丛邦国是怎么结束的;文献上没有记载;现有的考古成果也无从回答。
    现在能够知道的事实;就是蚕丛时代比我们想象的要更早;他们约在5500年前曾经有过一段辉煌;建立起称“蜀”的邦国;根据地在岷江上游。此前的这族人;以“蜀”(野蚕)为图腾;大概来自嘉陵江流域。他们建国后可能进入成都平原;然后就去向不明了。
    六、“蚕”与“丛”的关系
    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古蜀开明王朝;已经有了地方性的文字(现在称为“巴蜀文字”);大量存在于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乃至秦汉的巴蜀出土文物上。在没有文字的时期;一切历史只能凭口头传说;出土文物也仅仅起到旁证作用;比如发现于四川各地的众多新石器时代遗物;谁也分不清哪些是蚕丛时代的;哪些是鱼凫时代的。一旦有了文字;总会找到一些有关蚕丛、鱼凫的历史痕迹。
    华人始终有着恋祖情结。开明蜀人写在器物上的巴蜀文字;多数属于象形;其中有些就刻画着蚕文。比如20世纪50年代巴县冬笋坝出土的斧、戈、剑上;就刻有蚕的图像;或吐丝;或产子。后来新津飞机坝出土的编钟(编号为甲的钟)上;也有左右对称的两条吐丝的蚕。1956年成都交通巷发现的铜戈;上面刻有精细的产子蚕文。广元宝轮院出土的铜方印上;有4个字;其中左下方那个;很像是两条并列的蚕(均见图2)。这些蚕的图像文字;究竟是不是指蚕丛?无法确定。但古蜀人开始养蚕、取丝;从这里倒可以证实。
    近年的发现;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1998年;蒲江鹤山镇飞龙村战国船棺墓中出土一件鱼形印;所刻印文右上方显示出一条鱼和一条吐丝的蚕(图3);这不就是“蚕丛及鱼凫”的图腾吗?那么;这一形状奇特的铜印要表露的内容;就属于古蜀史记的一部分了。如果这还不够;我们可以把眼界放开一点;看看四川大学博物馆早期收藏过的一件战国时期錞于;那上面有11个巴蜀文字。此器原存于万县某乡一寺庙中;可能即在当地出土。另有一件带有同样文字的器物;是在成都收购到的;现藏于重庆博物馆。据闻湖南收购废铜时也得到一件錞于;上面文字亦与之相同;可见那是一种标准设计。錞于是古代军用乐器;用于战阵;所刻文字定有鼓舞士气的作用。这件錞于上的文字;中心是个虎的图像;用以鼓励战士发扬虎威;周围有10个字;从整体上看;似乎是一篇追忆古蜀史迹的简述。其中左上方蜀人头像的右边;有个符号化程度很高的文字;仔细观察便能够发现;那是一条蚕卧在草垫上;而与之相对的右下方;有条鱼与一个符号化的字为伴(图4);这些都与鱼形铜印印文异曲同工。如果再仔细搜索;上面还能发现杜宇、开明的影子。錞于上刻有史迹文字的并非这一两件;如刘体智《善斋吉金录》卷一《乐器录》中;就着录过一件“甲己錞于”;上面也有一条鱼和另一个蠕虫状的文字。湖南收藏的一件錞于;也有鱼的图像。此外;1983年成都三洞桥发现的一件战国时期铜勺;勺面也刻有鱼和其他图腾;那是开明时期精简的史记。
    地下文物告诉我们;后代怀念蚕丛先祖的图像;主要是吐丝的蚕。由此再进一步推测;“蚕丛”这个名字:“蚕”;应该是用汉字表其意;而“丛”;则是蜀语的译音;当时蜀人就把蚕叫做“丛”。汉字“蚕”这个音;说不定还是根据蜀语“丛”演化而来。难怪后来开明氏成为蜀王之后;要自称“丛帝”;其实就是蚕帝;标榜自己重视丝织事业;能继承先王蚕丛之功。如果笔者这一推测不误;则好几代蜀王的称呼都可以这样理解:头一个字表意;第二个字表音。比如鱼凫;鱼是词义;表明此族图腾是鱼;而蜀语称鱼则作“凫”音。今人把鱼凫图腾解说成鱼老鸹(捕鱼的鸬鹚);恐怕是误会了。
……(本卷结束) ……
正文
第一章 男婴
    远古的时候,中华大地处于一片混乱,各部落之间互相攻伐,纷争不断,各种凶禽猛兽,与人类交错而居,不时捕杀人类为食。
    时间:公元前4263年。
    地点:若水流域(岷江上游地区)。
    初秋,在桑木村已经做了二十八年巫师的穗,背着背篓在若水河边的大山中采药。
    临近中午,天空上一丝云彩都没有,火辣辣的太阳把树叶都晒焉了。
    “好热啊……”穗把背篓垛在一块突出的岩石上,然后拿出汗刮子,刮干净额头上的汗水。
    这时,穗突然想起什么,转身在背篓里摸索了一阵,拿出一个荷叶裹好的包裹,打开层层荷叶,露出一块羊头大小的鹿肉。
    穗把鼻子凑近鹿肉闻了闻,自言自语地说道:“小白应该生了吧……”
    小白是住在桑木村后山上的一只白色的母虎,上次穗见到它时,它已经怀孕了,这次上山,巫穗特地带了一大块鹿肉,就是给小白准备的礼物。
    很快,巫穗来到了小白栖息的山洞口。
    “小白,小白……看我给你带什么来了!”穗在山洞外面喊了几声,见没有动静,于是就壮起胆子慢慢地走了进去。
    山洞里光线昏暗,在外面的日光下呆了一上午的穗一时无法适应,顿时眼前一片漆黑。
    穗摸索着向前走了十几步,隐隐约约的,看见母虎躺在山洞中央的干草上,肚子下面有几个白花花小东西在蠕动。
    “原来已经生了……”穗心中大喜,小心翼翼地向母虎走过去,想要仔细看看它肚子下的虎仔。
    母虎早就察觉到穗的到来,眼睛紧紧的盯着她,露出警惕的眼神。
    巫穗摆了摆手,轻声对母虎说道“小白,不用担心,我只是看看……”。
    正说着,她赫然发现,在母虎的肚子下面,竟然有一个人类的婴儿!
    巫穗心中一惊,下意识伸出手去抱那个婴儿。
    “嗷……”母虎猛地抬起了头。
    巫穗急忙收回手,安慰母虎道:“别慌,别慌,我是穗啊,你看,这是我给你带的肉。”
    一边说着,一边从背篓里掏出那块鹿肉,扔到了母虎的头边。
    母虎瞪着眼睛看了看穗,又看了看地上的鹿肉,用爪子把肉刨到了嘴边,开始吃了起来……
    见母虎警惕又放松下来,穗又翼手翼脚地去抱那个婴儿……
    “嗷……”母虎猛地伸出了爪子,电光火石间,巫穗把手一缩,虎爪几乎从她手背上划了过去,吓得巫穗连退了好几步。
    母虎昂着头,愤怒地看着巫穗,而惊魂未定的穗也不敢再靠近母虎,一人一虎就这样僵持起来。
    穗平复了一下自己的心绪,见母虎仍然虎视眈眈的看着自己,于是就用一种古老的节奏,对着母虎吟唱起咒语来。
    沟通术,这是远古巫师与动物交流的一种巫术,在远古的时候,人与动物交错而居,巫师们通过吟唱一种咒语,与不期而遇的强大动物进行简单的精神交流,以期不受这些强大的动物的攻击,保全自己和族人。
    穗的声音空洞而飘渺,仿佛是从远古传来的天籁之音。
    在这种巫术的作用下,穗能清晰的感受到母虎产子后敏感警惕的心理,于是,穗就向母虎传达善意平和信息,以安抚它的情绪。
    终于,在巫穗不间断的安抚下,母虎又慢慢的把头放到地上,并闭上了眼睛。
    见母虎安静下来,巫穗一边继续与母虎进行交流,一边慢慢的靠近它,一伸手,就把婴儿抱了起来……
    婴儿“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听到婴儿的哭声,母虎抬起头,看了看巫穗怀中的婴儿,又看了看自己肚子下的虎仔,又躺下了。
    ……
    当穗从虎穴里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大汗淋漓了,她仔细看了看怀中的孩子,那孩子长的浓眉大眼,身体及其健壮,右胸口上有一个红色的蚕型胎记,现在已经没有再哭闹了,正瞪着两只黝黑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穗。
    正在这时,一道闪电划过天际,雷声震耳欲聋,突然间狂风大作,不知什么时候布满天空的乌云开始疯狂的涌动起来……
    天,要下雨了……
    穗望着狂躁的天际,缓缓把婴儿举过头顶,朗声说道:“孩子,上天感应到你出世,正涌动风云迎接你呢,你这一生注定不凡,孩子,你必将成为一位不世的英雄!!”
    “哇……”婴儿大声哭了起来,仿佛在向世界宣告自己的到来……
    ………………………………………………
    傍晚,穗把男婴带回了自己居住的石洞,用谷米磨成粉,熬粥喂养他。
    桑木村里没有秘密,很快,全村的人都知道巫女穗在山林里拣来了一个男婴。
    四十多岁的穗,在当时的世界,已经是一个老年人了,由于她一直没有嫁人,也就没有后代,没想到这次捡到一个男婴,村里人都说这是上天赐给她的孙子,纷纷前来祝贺。
    从此以后,桑木村巫女住的山洞里,就不时传来婴儿啼哭的声音……
第二章 遇险
    十年后……
    桑木村后山的树林中……
    一个十来岁的男孩,手里握一把青铜刀,跌跌撞撞在奔跑着,而在男孩身后不远处,一头狼紧紧的跟在后面……
    跑着跑着,男孩被脚下的藤蔓一绊,扑倒在草坪上……
    转过身,男孩清楚看到那只独狼布满血丝的眼睛、猩红的舌头和口角滴出的唾液,那狼凶残的眼里透着兴奋,认定肥肉已到嘴里。
    男孩见狼加紧速度扑了过来,吓得脸都白了,急忙把青铜刀握在胸前,准备作最后一搏。
    突然,正加速向前的独狼来了个急刹,一转身,夹着尾巴跑了……
    同时时男孩感觉到背后有一股夹杂着腥臭的热气扑到自己的身上。
    转过头,
    眼前正对一张虎脸……
    “嗷……”老虎大吼一声,湿热的腥气夹带着口水覆盖了男孩整张脸。
    “啊~”男孩一屁股坐在地上,已经吓得没有力气反抗了……
    “白姑姑,白姑姑,坐下”这时,就在老虎的旁边,一个和他差不多大的男孩用手拍了拍老虎的头,说道。
    老虎把后腿一弯,就坐了下来,那男孩走到他的身边,问道:“成,你没事吧?”
    “雅鲁~”劫后余生呐,那个叫成的男孩腾起来一下抱着雅鲁,放声大哭。
    成是桑木村村长田中牛的儿子,听说后山的那片野草莓红了,就趁他父亲不在,偷偷拿了家里的青铜刀上了山,想摘些草莓,哪知差点成了野狼的午餐。
    而这个雅鲁,就是十年前被穗从虎穴里救出的男婴,雅鲁为巫语,意思是高山之巅,他口中的“白姑姑”也就是最初“收养”他的那只白色的母虎。
    自从穗把他从虎穴里带回来后,觉得婴儿光吃米糊怕营养跟不上,于是又把他抱上山让母虎给他喂奶。
    说来也怪,那母虎不但不伤害他,还很自觉地给他喂奶,而小雅鲁不但和母虎的关系亲密,还和它的两个虎仔打得火热。
    就这样,穗上山“采药”的次数也多了起来。
    后来,长大一些的雅鲁也常常独自一人上山找母虎玩,而穗也很放心:这孩子有老虎的保护,还有什么好怕的。
    这次他独自上山,在回来的路上凑巧遇到被野狼追赶的成。
    见成抱着自己的脚哭地稀里哗啦地,雅鲁安慰道:“别哭了,别哭了,我送你回村吧。”
    “好啊……”
    “为什么不走啊?”
    “脚软……”
    “那,我叫白姑姑背你吧?”
    “不敢……”
    “你到底走不走啊?不走我们走了!”
    “拉我一把吧?”
    雅鲁无奈地摇了摇头,让母虎在地上蹲好了,把成从地上拖起来,架到虎背上,自己则牵着母虎脖子上的皮毛,带着他们向山下走去。
    刚开始,成对母虎还有些害怕,扶着母虎的肩背动也不敢动,不到一会,发觉这只白虎非常温顺听话,开始在虎背上活跃起来。
    “雅鲁啊,”
    “嗯……”
    “你是在哪里找到这只白虎的?”
    “是穗奶奶的的朋友,我叫它白姑姑,从小我们就认识。”
    “哦,”成眼睛一转,又说道:“雅鲁啊,你可不可以跟白姑姑商量一下,让我骑两天啊?”
    “你要干什么?”雅鲁停了下来。
    “没什么事”看到雅鲁警惕的眼神,成忙解释道,“我只是骑两天,你看,骑着这么大一只老虎,多威风啊!”
    “不行,奶奶吩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